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侧:一支是在克里克欧希附近与德军装甲兵第9师保持着战斗接触的步兵第4旅,还有一支是正在马拉松地区进行战斗的装甲兵第1旅。威尔逊命令这些部队通过科林斯大桥撤退。于是这两支部队利用夜间开始通过科林斯大桥向南撤退。
约在午夜时分,新西兰师骑兵团的1个中队在汉福德少校指挥下,与配属给该中队的步兵第22和第28营一道通过了科林斯大桥。他奉命向〃地峡部队〃指挥官戈登报到,以加强科林斯大桥的防守力量。但他竟自作主张,决定次日早晨再去,当天夜间下令将自己的部队驻扎在了桥南边的一个小树林里。然而,第二天早晨汉福德已不能把部队开往科林斯大桥了。
4月26日早晨5时,德军空降兵登上运输机起飞,开始了两个多小时航程的飞行。还不到7时,德军的战斗机和轰炸机已提前到达,开始对科林斯大桥附近的各个军事目标进行了猛烈的轰炸扫射。先是9架战斗机对英联邦军高射炮阵地实施小角度俯冲轰炸和扫射。然后又有约70架战斗机进行补充攻击。战斗机空中攻击5分钟后,又飞来了20架斯图卡式轰炸机,这些轰炸机在飞入英联邦军阵地上空时,根本就不把这些高炮放在眼里,它们的拉起高度仅150米,用重型和轻型炸弹对桥梁地域实施俯冲轰炸。为了使炸弹发挥最大的作用,这些飞机还进行了许多次没投弹的俯冲。在40分钟之内,守桥部队一直处于德军飞机不停的狂轰滥炸之中。由于没有自己的空军进行空中支援,这些已经过两个星期后撤行军而疲惫不堪的守桥部队根本无力反抗。7时40分,斯图卡式轰炸机突然增加了轰炸次数,而且对科林斯大桥的南北两侧进行了集中轰炸。然后,飞机的轰炸又突然停止。原来,运载斯特姆的空降部队的运输机已经飞到科林斯湾。
德军运载空降兵的机群从拉里萨机场起飞后,先以三机编队队形在45米的高度上超低空飞行,到达科林斯湾上空后,上升到120米高度由西向东进入大桥上空进行空降。在没有损失一架飞机的情况下,至8时10分空降完毕。12架刚刚脱开拖曳索的滑翔机,拖着减速伞无声地在桥的两端着陆。工兵连的100余人迅速跳下滑翔机冲向大桥,数分钟便夺占了大桥两端的桥头堡,切断了桥上引爆炸药的导电线。与此同时,伞兵陆续在大桥南北两侧附近着陆。在首批跳伞的伞兵中,有52岁的斯特姆上校,他亲自带领伞兵并指挥战斗。伞兵第1营在运河北岸着陆,经短促战斗,击溃了守桥部队。〃地峡部队〃指挥官戈登少校与各自独立作战的分散的小分队失掉了联系。他试图以他自己的连和所有能找到的士兵,沿运河北岸建立一个环形防御阵地,但被德军击退,并被分割成几个孤立无援的小组。伞兵第2营在桥的南头着陆,由于飞机飞得有点偏南,结果把伞兵投到一块高地顶部,这块高地位于运河与桥南主要守桥部队所在地的中间。事后据一位英军高射炮兵连连长说,德军伞兵进入战斗时相当密集,当他们的降落伞张开时,相互之间几乎是在碰撞着。〃他们仅仅有几秒钟的降落时间,要想在降落中射击他们,是根本不可能的〃。伞兵看陆后立即遭到守军步兵和坦克的攻击,经过激战,伞兵击退了攻击的守桥部队,击毁了4辆坦克(其中一辆经德军修理后,就投入对英军阵地的进攻作战),并攻占了利林顿上校的装甲第4团司令部。澳大利亚的工兵在德军的攻击下也已溃散。
意 外 爆 破
正当伞兵转向桥头时,科林斯大桥突然在巨大的爆炸声中腾空而起,桥梁完全炸离桥墩掉入运河之中。究竟是什么原因引起爆炸,直到战后也未搞清楚。德军认为是一发炮弹偶然击中炸药而引爆的,这些炸药是从桥桁上取下来堆积在路上正准备运走的。英军则有人说是一名英军上尉干的,他在桥附近匍匐前进,并用步枪射击捆扎在桥桁上的炸药包,第二次射击命中,炸药包引起爆炸。从爆炸后的桥梁现场来看,似乎后一种说法更为可信。
对于德军伞兵来说,科林斯大桥的炸毁意味着他们没有完成任务,或者至少说没有完成主要任务。德军现在虽然能阻止住继续向伯罗奔尼撒半岛撤退的盟军,但他们却丧失了向南面港口快速推进的能力。对于英联邦军来说,则使仍战斗在运河北面的第4旅幸存者的退路被切断了,使他们失去了经由半岛乘船撤退的希望。这时,守桥部队已没有能力组织反击,于是,大桥炸毁后被运河分割成南北两部分的德军伞兵便继续进行扫荡并加强迫阵地。
运河北岸的伞兵伏击了一支英军旗车运输队,这支汽车队当时根本不知道在科林斯已经发生的战斗,它正在从雅典向科林斯行驶。在伞兵袭击下幸存的英军士兵,丢掉车辆,逃进山区。德伞兵又在附近收集了一些小船,在运河上架起一座浮桥,桥北的伞兵通过浮桥与桥南的伞兵会合。
在运河南岸,斯特姆没有遇到什么大的抵杭,便于下午1时开进科林斯城,接受了市长、城内驻军司令官和警察局长的投降。第2营攻占了科林斯机场,缴获了停在机场上的13架飞机。
当时在比较靠南的纳夫起利昂港口的英联邦军第6旅尚不知道科林斯大桥已被炸毁和德军已控制了那个地方。旅长费赖伯格少将派第26营营长佩奇中校率领该营沿公路向北部的科林斯进发,命令他实施反冲击,驱逐德军,守住科林斯大桥。佩奇边走边制定作战计划,他决定用两个连去增援守桥部队,其余各连则向他们能找到的所有德军阵地发起攻击。这支英军在北进途中,遭到德军战斗机的不断袭击,但还是设法在下午4时到达科林斯。在与德国伞兵警戒部队进行了几次小规模战斗之后,佩奇碰上一名英军幸存者,他告诉佩奇科林斯大桥已被炸毁。于是佩奇停止了前进,后来奉命撤退到阿尔戈斯北部高地一线,迟滞德军对纳夫普利昂港口的推进。
这时,英联邦军第4旅的主力还没有越过科林斯大桥。26日晚,大桥被炸的消息传到第4旅,旅长普迪克看到已无法按原计划去伯罗奔尼撒半岛的港口乘船撤退,立即决定掉转方向,向东南方前进。这是唯一可取的撤退路线,他可以设法在雅典周围再坚持一天时间的防御,使部队利用这一天时间从拉夫里昂港附近海上撤退。虽然这需要走较长的路途,但普迪克只剩下这个机会了。恰好德军正在南进的地面部队不十分清楚这些情况。德军误把第4旅认为是英军少数后卫部队,没有全力追歼。4月27日夜间,普迪克带领剩下的部队从拉夫里昂港全部撤离。已通过科林斯大桥的英联邦军和希军也迅速向莫内姆伐西亚等港口集中,陆续撤离半岛。
27日,德军1个机械化师从帕特雷港登陆,至科林斯城与斯特姆率领的伞兵会合后,即向南面纳夫普利昂、卡拉梅、莫内姆伐西亚等港口追击。但德军晚到了几小时,英联邦军和希军已全部乘船撤走。
此次作战中,德伞兵阵亡63人,负伤158人,失踪16人,运输机无一损失。英联邦军损失近1000人,希腊军损失近1500人。
德军对科林斯大桥的空降突击,由于发起的时间太晚,未能阻止盟军的多数部队向伯罗奔尼撒半岛撤退,而且没有保护住桥梁,使追击的德军受阻,所以这次行动不能算是成功。但德军极其成功地进行了陆空协同作战,在伞降着陆之前,战斗机、轰炸机给予了密切的支援。而英联邦军由于过高地估计了德军的空降力量,对抗击伞兵失去信心,加上一再撤退的疲劳和不断遭到德军飞机的轰炸扫射而被弄得晕头转向,因而注定了失败的命运。
飞夺埃本·埃马耳要塞
——首次使用滑翔机突击
1940年5月10日,在德军〃A〃集团军群第18集团军投入荷兰之战时,该集团军群的第6集团军同时开始了向比利时的挺进。希特勒企图以进攻比利时来转移盟军对他把阿登地区作为主攻方向的注意。盟军此时确实认为,德军的主攻方向和1914年一样,是通过列日攻打布鲁塞尔。德军第6集团军的行动就是要使盟军感到自己的预料是正确的。如果希特勒的企图能够实现的话,英国和法国的军队就会向北进入比利时去阻击第6集团军。这样,担任西线主攻的〃B〃集团军群就可以集中兵力迅速突破阿登地区,突入盟军主力的侧翼和后方。正如希特勒事后所说的:〃我把攻击的重点放在想要突破的战线左翼,同时在另一翼采取了佯攻。〃
固若金汤的堡垒群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西欧各国为防御德国侵略,在与德国相邻的边境上都构筑了坚固的筑垒防线:在荷兰为哥雷比…起尔防线;在比利时为艾伯特运河防线;在法国为马奇诺防线。这三条防线自北而南,互相衔接,连绵数百公里。到5月10日,比利时军队共有22个师,包括18个步兵师(其中只有6个是正规师)、两个摩托化师、1个骑兵师、1个重炮兵师,共约65万人。比军没有坦克,防空设施薄弱,只有1个战斗机团。其战前的部署是这样的:4个师配置在荷比边境一线,6个师用来保卫安特卫普至那慕尔的〃KW线〃,12个师扼守艾伯特运河。比利时在战争爆发前还未最后确定战争的打法,对于固守哪块阵地也还未做出抉择。因为艾伯特运河防线掩护了整个比利时国土,所以军队重点配置在这一线。
当德军〃A〃集团军群44个师的庞大突击部队在阿登地区对面的德国边界上停下来准备进攻的时候,〃A〃集团军群的博克上将却命令赖歇瑙将军指挥的第6集团军尽量进入靠近艾伯特运河的出击位置。因为博克虽然知道自己的任务是助攻,但他仍希望能以令人吃惊的速度向东推进,以使盟军确信德军的主要进攻力量是从比利时向前推进。而德军进攻比利时的最大障碍,就是艾伯特运河。
由于艾伯特运河是为了防止德国经由比利时发动进攻而专门修建的筑垒运河,河岸陡峭,遍布防御工事,尤其还有运河边的埃本·埃马耳要塞扼守着运河,因而构成了被认为可与马奇诺防线相片美的最可靠的反坦克防线。德军要进攻亚琛…马斯特里赫特…布鲁塞尔一线,就必须渡过这条运河。如果德军第6集团军在艾伯特运河受阻,那么德军的进攻就会在还没有发挥其锐气之前停滞下来。为此,德军决定首先于1940年5月10日空降突击埃本·埃马耳要塞,并夺取埃本·埃马耳要寒西北部的艾伯特运河上的3座桥梁——坎尼桥、弗罗恩哈芬桥、费尔德韦兹尔特桥,至少也要拿下其中的1座。
埃本·埃马耳要塞地处荷兰与比利时国境的比利时一侧,位于马斯特里赫特城和维斯城之间。该要塞是艾伯特运河防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奇诺防线北面延伸部的强大筑垒和重要支撑点,同时也是比利时东部防御体系的核心。其炮兵火力可控制艾伯特运河和马斯河16公里之内的所有渡口。要塞建筑在一个花岗岩的小高地上,高地南北长900米,东西宽700米。它的东北和西北面几乎是垂直的断崖峭壁,高约40米,水势滔滔的艾伯特运河流经崖下;南面横隔着宽大的反坦克壕和7米高的防护墙。要塞的各个侧面都被所谓的〃运河带〃和〃堑壕带〃包围着,并筑有钢筋水泥碉堡,里面配有探照灯、60毫米反坦克炮和重机枪。要塞东面的马斯河与艾伯特运河平行,形成外围障碍。
埃本·埃马耳要塞实际上是一个精心设计建造的堡垒群。它是仿照马奇诺防线的错综复杂的防御工事构筑的。乍一看,每座堡垒仿佛都是零散分布在一块五角形的区域内,但实际上,它是一个把炮台、转动式装甲炮塔、高射炮阵地、反坦克炮阵地、重机枪阵地等巧妙地结合起来的防御体系,各部分之间由长达4.5公里的地下加固坑道和交通壕连接在一起。每件武器都经过精心地布设,以便使之发挥最大效力。要塞对任何方向都便于观察。通入要塞的每条坑道都可以阻止敌人的进攻。在要塞的上面没有暴露的石工痕迹,也没有暴露阵地的建筑物,到处长满了杂草。在要塞顶部有4座暗炮塔,用液压升降机供给弹药,并可随时缩入地下。为了迷惑敌人,比军还在要塞各处设置了假炮塔。要塞是在和平时期由一批专家设计,经过3年精心施工,于1935年竣工的。它在当时被列为欧洲最重要的防御阵地之一和世界上最坚固的要塞,并被形象地比喻为比利时东边的〃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