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武则天私秘生活全记录-第4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皇上,娘娘,老臣昨夜里一夜未睡,已连夜审清了。”说着,许敬宗从怀里掏出来一卷纸,拍打着,“都已经招了供了,已经铁案如山了,请陛下、娘娘速下处理敕诏。”

  武则天看也不看高宗,就命令道:“传旨,将上官仪、王伏胜等人斩首弃市,其家族一并籍没,女眷发配到掖庭充作宫婢。”

  许敬宗往背后一斜眼,背后的袁公瑜早悄悄溜出去,执行武则天的旨意去了。杀了上官仪、王伏胜以后,武则天也派人快马加鞭,赶到三千里以外的黔州,赐废太子李忠死于流所。这位可怜的王子,一生郁郁不得志,二十二岁就成了政治倾轧的可怜的牺牲品。同时,因上官仪之败,与其交往甚密的右相刘祥道也因失察之罪被逐出宰辅之列,贬为司礼太常伯。与上官仪有私交的左肃机郑泰等许多朝臣都因与上官仪交通之故,或被流放,或被左迁。自此以后,武则天堂而皇之的临朝听政,大肆安排自己的亲信,太子右中护乐彦玮、西台侍郎孙处约同知军国政事。天下大权悉归中宫,百官上朝,俱称“二圣”。

  杀了上官仪等人之后,武则天就着手准备来年正月的泰山封禅大典,指示许敬宗负责刊撰封禅仪注。

  麟德元年,武则天就鼓励高宗李治封禅,七月,即诏以三年正月有事于泰山。最初高宗李治不同意,他说:“先帝太宗功德兼隆,由汉以来未之有也,却未行封禅。朕承奉鸿业,十有余年,德未加于百姓,化未覃于四海,若封峦展礼,恐为后世所议论。”

  “非也,非也。”武则天说,“陛下自永徽以来,任贤用能,轻赋税,薄徭役,民和岁稔;克突厥,平高丽,文治武功。德配天地,情超古今……”

  “朕哪有这么贤明。”

  “陛下就是贤明仁慈的圣人嘛。”

  “封就封吧,先让许敬宗等人撰写个仪注,朕看看。”

  “已经写好了。”说着,武则天从龙案上翻出一叠文书,递给高宗。

  为防止突厥乘间入寇,除加强边境防务外,邀请四夷君长及使臣从封泰山,计划邀请契丹、突厥、奚、昆仑、靺鞨、大食、日本、高丽、新罗、百济、日南等国。

  “计划的很周到。”说着,高宗又往下看。

  皇帝行封禅之礼,以文德皇后配皇地嘐,武皇后为亚献、越国太妃为终献……

  “这,这有些不大好吧?”高宗拍打着手里的文书说,“这亚献、终献,自秦皇以来,都是太子、亲王干的事,这猛一改,弄得宫闱接神,有乖旧典,恐为天下人所耻笑。”

  “谁说宫闱不能接神?封禅祭祀本以心为主,心至则通于天地,达于神可也,何以拘泥于上古旧制。”

  “话虽如此,但朕老觉着不合适。”

  “朕答应你为泰山封禅的亚献,但你也得答应朕一件事。”

  “什么事?”

  高宗鼓起勇气说,“朕想追复长孙无忌的官爵,让其曾孙长孙翼袭封赵国公的爵位,另外,朕想把长孙无忌的灵柩迎回,陪葬昭陵。”

  武则天半天不说话,高宗急了,把脸一冷:“说。”

  “好!我答应皇上,不过,现在还不能做这事,因为时机还未成熟。”

  “何时成熟?”

  “用不了多久,三年二年的事,到时候我再和你说。”武则天又吓唬高宗说:“如给长孙无忌等人平反,恐惊动别的旧案子,到时候你有意见,他有意见,还不闹翻了天。” “说以三年为限,到时候就给帝舅办追封的事。到时候你可别后悔。”

  “行,一言为定。”武则天爽快地说。

  经过一年多的筹备,泰山封禅的各项工作已经准备就绪。麟德二年十月二十八日,御驾从东都洛阳出发,百官、贵戚、四夷诸国朝圣者从行。一时间,千乘万骑,各种运送物资的车队连绵数百里。御驾前后的仪仗,旗幡队队,五彩纷呈,戈戟森森,映天照地。

  '返回'  
/* 86 */
  武则天私秘生活全记录第五章(18)     

  一路上,高宗游山看水,走走停停,停停走走,东行四十一天,至十二月九日,来到了泰山脚下。第二天,高宗和武则天略事休息,沐浴戒斋。己巳,开始御马登山。没走多远,由于高宗身体不好,不堪马的颠簸,改由人辇,抬着上山。从上午九点开始上山,直到下午才到达泰山之巅。来到山顶,高宗李治站在御街上,凭栏向山下望去,只见泰山十八盘蜿蜒曲折,旌旗招展,上下行道间一个接一个布满了卫兵,仪卫环列于山下百余里。一眼望不到边。高宗不禁皱着眉头问旁边的许敬宗:

  “今次随朕来封禅的人一共有多少?”

  “回陛下,文武百官,四夷使节及命妇夫人计二千多人,从人有一万多人,卫兵及周围州府派来警卫的兵马有十万多人。”

  “人太多了,如此兴师动众,要耗费百姓多少钱粮啊。朕心不安啊!”

  “陛下圣明,然比岁丰稔,五个铜子就可以买一斗米,人不食豆,老百姓家的粮食吃不完,陛下尽可放心,封禅大军人数虽多,却不会影响百姓的生活,相反还可以让百姓仰望天朝气象,念陛下风采。陛下,您也已听见了,您无论走到哪里,‘万岁、万岁’的欢呼声不绝于耳。”

  高宗笑着点点头,说:“如此,朕就放心了。咦,那是干什么的?”

  许敬宗顺着高宗手指的方向望去,但见上下行道间的兵士一个接一个地传达书袋,打着手势,张嘴呼喊着什么,从山下到山上,须臾到达。没等许敬宗解释,旁边的武则天笑着说:“那是传呼辰刻和送递文书的。”

  夜幕降临了,仲冬的岱顶之夜,虽然有些寒冷,但却是最清新、最美好的时刻,皎洁的月光,把布满奇石山松的岱顶照得亮堂堂的。高宗和武则天携手散步在天街上,身后跟着一大群文臣武将。望着山下燃火相属、自地属天,又望着隐隐约约山谷中的雾气,高宗以手击拍,自言自语道:

  “花花点点,悠悠荡荡,澄澄碧碧。”

  高宗停下步,笑着说:“如此泰山夜景,美不胜收,许爱卿才高八斗,何不留诗一首,以志纪念。”

  “有陛下、娘娘在此,臣敬宗不敢造次。”

  “许你造次,火速造诗一首,以娱朕情。”

  “臣遵旨!”许敬宗挽了挽袖子,摇头晃脑地走了几步,即成诗一首。诗曰:

  漫步天街听籁声,

  又睹圆盘月晕中。

  只道神山满神仙,

  谁谓蛟龙自有情。

  吟完诗,许敬宗恭手说:“臣诗作得不好,请陛下指正。”

  “凑和吧,”李治说,接着又叹息一声,“你的诗毕竟比不上上官仪啊,可惜他已经死了,不能陪朕左右,吟诗作句了。”

  见高宗还扯了一些让人不痛快的事,武则天忙拽了拽他的褂襟子:“陛下,咱回行宫休息吧,众爱卿也都劳累一天,让他们也各自回屋里歇歇吧。”

  高宗点点头,挥手招过来旁边的步辇,自顾自坐上去,旁若无人地回宫去了。

  己巳,正式封禅于泰山。当是时,天清日暖,南风微吹,丝竹之声,飘若天外。高宗和武则天率领诸王、百官、命妇各着衮服,在宏亮的声乐中,缓缓走向封台的前坛,到了坛前,众人停下脚步,各按品级站好。武则天及命妇王妃们则站在锦绣之内。许敬宗吆喝一声:“皇帝登坛封禅”

  随之,高宗手捧着秘而不宣的玉牒祭文,神情庄重,一步步,登上黄色的祭坛。他恭手合礼,嘴里念念有词,密求神仙:“有唐嗣天子臣治,敢昭于昊天上帝。天启李氏,运兴土德。太宗传位,赐臣勉臣,亲附忠良,偃武修文,十有九年,今敬若天意,戎事已安,四海晏然,粮储且继,百姓安牙。治特一至阙下,披露心肝,伏惟大帝览臣此书,知臣诚恳,佑臣子孙百禄,苍生受福……”

  由于泰山上寒气重,高宗体弱,密告神仙时,情不自禁地打了个喷嚏。下面该武则天亚献、赵王妃燕氏终献了。许敬宗手一挥,军士们按早已预备好的方案,在封台的周围支起了锦绣帷帘,盖因男女内外有别,不让外臣窥望六宫也。

  “亚献终献,武皇后率六宫以登”

  一时间,音乐大起,群臣透过帷帘,仅见衣袂飘飘,人影幢幢。接着,许敬宗往封坛的东南方向手一指,指令:“点火”

  指令被接次传达过去,燎坛上,堆积了一层楼高的柴草,军士们举火把从四周点燃,泼过麻油的干柴草,瞬间劈劈啪啪地燃烧起来。远远望之,火势直上,日扬火光,庆云纷郁,遍满天际。“万岁”许敬宗喊道。

  “万岁”群臣都随之喊着。须曳传呼于山下,顿时,山上山下,十几万人此起彼伏高喊万岁,又变得齐声高喊万岁,一片万岁声,声动天地。

  高宗兴奋了,陶醉了,情不自禁地对旁边的武则天和群臣说:“今封禅已毕,云物休祐。朕有今日之不世之功,虽天祐祖荫,但皆是卿等辅弼之力。今后要勉副天心,君臣相保,长如今日。”

  群臣点头称是,许敬宗恭手说:“陛下,娘娘,如此良辰盛景,何不赋诗一首,以示天下。”

  “哈,哈,哈,”高宗笑着,指示近侍说,“朕和皇后已分别成诗两首,可念给众爱卿听听。”

  '返回'  
/* 87 */
  武则天私秘生活全记录第五章(19)     

  近侍恭恭敬敬从一个玉匣里拿出两张绢纸,展开来,朗声读到:“其一,陛下的”

  圣山风流名自正,

  锦绣亭台琼瑶成。

  拂云低舞深深谷,

  但坐其中通宝灵。

  “好诗,好诗。”群臣皆拍手赞道。近侍继续念着:“其二,娘娘的”

  坐镇中原控山东,

  心悬在下望帝京。

  苍茫春秋浩然气,

  默默岱山论机锋。

  等近侍一念完,群匠又“好诗,好诗。”地赞着,独许敬宗大惊,撩衣跪地,“叭”给武则天磕个头,然后起身赞道:“此情超古今也,诚不让须眉也。娘娘才情高远,敬宗佩服之极也。”

  “皇帝的诗也不错,风流、琼瑶、宝灵,写的多好,我魏国夫人最佩服的男人就是圣上了。”一个青春少女从人群中站出来说。

  “是你,小真,你也来了?”高宗惊喜地问道。

  “人这么多,你哪能注意到我?”小真噘着嘴说。

  “别生气,别生气,”高宗爱怜地看着娇嫩的小真,说,“你以后跟着朕就行了。”

  “您的卫队飞骑兵不让我靠近您。”

  “让,让。朕说让就让。”

  封祀礼毕,高宗、武则天、诸王、宰臣以及礼官们向南走行道下山了。在帐殿休息一晚上,又来到了泰山下西南方的杜首山,祭祀地神。又过一天,高宗和武则天在帐殿受朝觐,参加的有文武百官、孔子后代、诸方朝集使、岳牧举贤良及儒生、文士上赋颂者。还有突厥颉利发、契丹、大食、昆仑、日本、新罗、靺鞨等国的王公、使臣。望着盛大的朝觐场面,望着面前这些身着民族服装,肤色有别的诸方朝集使们,高宗李治哈哈大笑,对身旁的武则天说:“我大唐帝国,威望远播于域外,四方诸侯,莫不来庆,你作为朕的皇后,心里头感到高兴不高兴?”

  “高兴,”武则天笑着说,“请陛下颁诏。”

  “颁什么诏?”高宗不解地问。

  “昨晚说好的那事。”

  “噢,”高宗一拍脑壳,想起来了,指示身旁的近侍读诏。内侍展开一卷黄绢布,朗声读道:

  “朕与皇后此次封祀泰山,皆为苍生祈福。特大赦天下,改元乾封。赐文武官阶、勋、爵、民年八十以上版授下州、刺史、司马、县令,妇人郡、县君;七十以上至八十,赐古爵一级。民酺七日,女子百户牛酒。免所过今年租赋,给复齐州一年半,兖州二年……

  “天下七十以上的人都有官爵,合适吗?”等近侍宣读完,高宗问身边的武则天。

  武则天拽着高宗的袖子说:“让天下人都记住圣上的恩德就行了。”

  “许爱卿,下面怎么安排的?”

  “大宴群臣,待会儿皇上娘娘可得好好喝两杯。”

  “朕是说以后是怎么安排的。”

  “行程安排是这样的,”许敬宗掰着手指头说,“辛卯,幸曲阜,祠孔子。二月己未,如亳州,祠老子……”

  “嗯,”高宗点点头,转身就走,走了两步又停下脚步说:“朕连日劳顿,有些头沉,宴会就不参加了,朕到后边帐殿歇着去。”

  “陛下不去,娘娘去吗?”许敬宗忙奏道。

  “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