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关于中国人与外国人结婚、离婚等具体问题,我们在本书的相关章节中,再作较为详细的介绍。
婚姻观念与婚姻制度只订婚关系不牢签订协议保公平
订婚,或者是婚约,是指欲结婚的男女双方为自己,或者其家长为子女,就缔结婚姻关系所达成的口头协议。如取消,必须经过双方同意,否则就是大逆不道。
在以前,订婚是确认婚姻关系的必经程序。这就像现在的结婚登记,没有订婚或者婚约,不能直接举行结婚仪式。在现在的某些地方,特别是农村仍然沿袭;只不过是订婚或者婚约代替不了结婚登记。订婚时,一般是男女双方的父母到一起,见见面,有的还要一起吃顿饭,或者互相赠送点礼品。
对订婚,我国婚姻法采取了不承认、不否认的态度。也就是不保护、不反对、不禁止,也不提倡。由于这种行为不受法律保护,所以,订婚与婚约越来越少。从法院审理的各种案件来看,订婚会带来许多积极因素,如能结合实际,再加上一些新内容,会对男女双方都有好处。对此,我们谈以下几点看法。
第一,订婚可以防止或者减少“三角恋爱”的发生。订婚虽然不等于结婚登记和结婚仪式,但它却是明确婚姻关系的一个重要方式。在现实生活中,因为“三角恋爱”引起的纷争太多。出现“三角恋爱”;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从两人相识到确立恋爱关系,没有一个明确标示。如果仅仅是相识,一方除了与对方相识之外,当然也应当允许与别人相识。目前,恋爱中的双方互称为“朋友”。女方称男方为男朋友;男方称女方为女朋友。既然是朋友,就允许人家有多个朋友。况且还有个婚姻自由问题,任何一方都有恋爱自由。没结婚的男女双方,愿意跟谁恋就跟谁恋。所以反对同时与多人恋爱往往没有效力。如果双方订婚了,虽然没进行结婚登记,但双方已经约定了婚姻关系,这就不允许对方再与他人恋爱,从而会阻止“三角恋爱”,会避免或者减少“三角恋爱”之争。
第二,订婚实际上就是男女双方就婚姻问题达成了协议。如果能把这个协议用文字写下来,使它成为书面的,再加上双方认为必要的内容,例如约定财产等,使这种内容受法律保护,订婚就会起到更多的积极作用,这会巩固婚姻关系,防止发生纠纷。
因为我是法官,所以总愿意把话题扯到案件上。从目前看,人民法院审理的离婚案件,出现了一个新动向,这就是夫妻共同债务越来越多,而且在这些债务中,有许多是虚假的。婚姻法第41条规定,“离婚时,原为夫妻共同生活所负的债务,应当共同偿还。”两人闹离婚,都能讲出各自为了夫妻共同生活所欠自己亲友的债务。如沈阳市铁西区人民法院审理的一起离婚案件,男女二人都同意离婚,但都在债务问题上纠缠,互不相让。女方说:当初两人为了结婚,她向父母借了3万元买房,在向法庭递交了证据的同时,还向法庭提供了其父母出的证据。而男方也向法庭提供了类似的证据。男方提供的借据上写明:为了结婚买房,他跟姐姐、姐夫借4万元。双方各自的证人都向法庭保证,自己的证词是真实的,如有虚假,愿负法律责任。而男女双方在肯定自己提供的证据是真实的同时,又都说对方提出的证据是虚假的。那么,到底谁提供的证据是真的,谁提供的证据是假的,怎样判断,这可难坏了法官。类似这样的例子很多。男女双方一旦到法院去离婚,就先找人做伪证,或者向自己的亲友、朋友打假借条,并让他们出庭作证。这样做的结果,实际上不是打离婚官司,而是利用离婚诉讼来勒索对方。一场官司久拖不决,双方都气个半死,也把法官难坏了。
面对这种现象,夫妻在结婚之前应当先有个约定。即:为了预防纷争,夫妻共同生活的重大问题,应当由夫妻二人共同商定。如果需要借款,应当由夫妻二人共同签字,单方做出的决定无效。类似借据之类的东西,应当经过公证。做这样的约定,最好是在订婚时进行。在订婚之前的相识或者一般的恋爱时期,订这样的协议太早。如果是在结婚登记时或者是在举行结婚仪式时进行,又太晚。因为临近结婚的两个人,已经爱得“死去活来”。他们指天发誓:“不求同生,但求同死”,“海可干,石可烂,两人相爱的心不能变”。在这种情况下,怎能提出将来离婚时财产如何分割呢?可是,到了两个人打得你死我活,不把对方勒索成精光一根棍决不罢休的时候,再谈正确分割家产、公平分担家庭外债时,已经太晚。因此,最好的时机便是抓住订婚这个机会,由媒人或者由双方共同委托的人主持,签订一份预防纠纷,保证爱情健康发展的协议。在协议中,把以后可能遇到的家庭中的问题,如借款、购房、赡养双方老人等问题,全都讲明、写清,这样一来,订婚便会起到很好的作用。通过订婚形式,签订受法律保护的有关协议,这对双方都有好处。
婚姻观念与婚姻制度要结婚先登记办婚礼别攀比
婚礼是男女确立婚姻关系的礼俗仪式。其具体形式,由于各民族的不同习惯、不同的时代特征、不同的生活地域,也有很大差异。在旧时,婚礼是男女婚姻取得亲友、社会承认的重要条件。男女结婚,要经过一定的仪式,将亲友们聚集起来,庄严而热烈地宣布当事人的结合,以得到社会的认可、监督和保护。
我国婚姻法第8条规定:要求结婚的男女双方必须亲自到婚姻登记机关进行结婚登记。符合婚姻法规定的,予以登记,发给结婚证。取得结婚证,即确立夫妻关系。因此,男女婚姻关系是否成立,不取决于是否举行了婚礼,而取决于是否进行了结婚登记,以结婚登记为准。至于婚礼,只是一种习俗性的仪式,可以举行,也可以不举行。但对于举行结婚仪式的,社会提倡礼仪从简,新事新办。
当然,礼仪从简,新事新办,不是说必须把婚事办得冷冷清清。婚姻毕竟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在组建新家庭时,也确实有必要把新房布置得漂亮一些、舒适一些。根据自己的经济条件,量力而行,置办一些家具、日用品等,这些都无可非议。在大喜的日子里,邀请亲友,欢聚一堂,也属合情合理。
有的人结婚,把举办婚礼当成发财的机会,以婚索礼,甚至以婚索贿,以奢为荣;有的举办婚礼搞攀比,耍气派,讲排场,摆阔气,铺张浪费。这些不健康的攀比、大操大办的坏风气应该及时刹住。
恋爱与结婚青年怀春不足奇人有性爱合情理
不管男女,步入青年时期,产生怀春性爱心理十分正常。
怀春单指少女内心产生的对异性爱慕的心理。怀春心理的产生是正常的,是达到一定年龄的少女的本能属性。怀春期女孩的心理特点是:喜欢谈论或者倾听他人交异性朋友、谈恋爱方面的事,并且对男孩子产生好奇和好感,有接触的愿望。认为与男孩子在一起玩,欢乐、愉快。但又由于对男孩有好奇感,再加上传统的男女授受不亲的影响和深怕外界舆论的关注,这使她们对男孩产生想接近,又不敢大胆接近的矛盾心理。
怀春期对爱情是朦胧的,对爱情并不真正了解。这时如恋爱,不仅会影响学习,也会走入歧途,出现意外后果。因此,对中小学中出现的早恋现象,应当通过思想教育来制止。当然,这种教育应当用耐心的、细致的、点到为止的方式,而不是粗暴的压制。由于女孩对怀春意识有羞涩感,用粗暴的、挖苦的压制方式阻止早恋,会严重伤害其自尊心,效果不好,还有可能因为她接受不了而产生巨大心理压力,反而更加影响学习和由此带来其它不良后果。
性爱,是指以性欲为基础的对异性的倾慕、亲近心理,是构成爱情的必备条件。其特点表现在以下一些方面:
一是有排他性。这是一种自然的本能,甚至在某些动物群体中也能发现。就是抗拒他人对自己性爱的对象有任何带有性爱色彩的亲近和接触。这种心理是自私的、嫉妒的,带有猜疑色彩。
二是冲动性。在性爱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会产生不顾一切的亲近欲望。这种冲动性点燃快、强度大、冒险性强、控制力差。因此,单独的男女二人,特别是恋爱中的双方,应该有意识地主动避免到那些十分偏僻、他人不可能进入的场所,以便使双方的关系正常发展。
三是隐密性。即性爱的亲昵行为,具有隐蔽的、不让他人知晓的特点。常常表现为钟爱对方,但又不直接表达。朋友之间的友谊,人们可以直接表达,甚至高喊“我们亲密无间,如同兄弟”,但性爱不是这种表达方式。性爱多是采取含蓄、谦恭、羞涩的态度,隐而不露。聪明人的慧眼,只能从对方的表情、举止上觉察到。那些见面就喊“我爱你”的举动,不是真爱,是没有把对方真正放在眼里的行为。这种肤浅的爱,如果不向深处发展,不会长久。
恋爱与结婚情人节,恋爱节谈婚论爱别错过
在人类社会,谈婚论爱的节日是不少的,但在中国却没有。中国有一个家喻户晓的关于婚姻爱情方面的美丽传说,那就是牛郎会织女。据说,每年农历七月初七的晚上,是牛郎与织女相会的时间。在这天,所有的喜鹊都要飞到天上去,搭成一座鹊桥,使恩爱的牛郎和织女每年能见上一面。这只能是一个动人的故事,并没有把它确定为什么节日。
三月三,是中国黎族青年男女恋爱的传统节日。这个节日已经流传了两千多年。三月三这天,黎族青年男女三五成群,对歌择偶。夜晚围着篝火跳打竹舞,成双成对地相邀幽会,倾吐爱情,互赠信物。侗族、壮族等少数民族也有多种类似活动在这天举行。
三月歌会,也叫“侗族三月街”、“赶坡”、“赶坳”、“大戌染歌会”,是侗族节日。在每年农历立夏前18天左右的戌日举行。盛行于湖南、贵州、广西交界的山区。除了侗族人以外,附近的苗族、瑶族、汉族等民族也有人参加。在这期间,以对歌为主要活动,青年男女在这个时候寻觅知音,喜结姻缘。
除此之外,每年农历3月15日~20日举行的白族三月街、每年农历二月初一在湖南江华瑶族举行的赶鸟节、每年农历正月18日~20日在苗族民间举行的芦笙节、还有流行于新疆南部少数民族间的玫瑰花节,都是恋爱的节日。
情人节,是在全世界流行最广泛的节日,时间定为每年公历2月14日。这个节日起源于欧洲。相传原为古罗马的牧神节,后来因为纪念基督徒瓦伦丁而改为情人节。文艺复兴时期,在欧洲许多国家广泛流行,近代又流行到世界各地。有人曾称,情人节是除了圣诞节之外,最能引起全球人兴趣的节日。其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多种多样,以赠送情人卡最为广泛。在当代,这个节日的交际范围,已经不仅仅限于情人之间,夫妻、师生、朋友、同学等各种关系的人,都可以在这个期间,按照习俗相互交际,进行娱乐活动或者赠送礼品。
仲夏节,是欧洲北部许多民族共同的传统节日。在每年的6月20日至26日之间的星期五和星期六举行。6月,欧洲人称之为爱情之月。仲夏节以青年男女择偶觅侣或者举行婚礼为主要内容,其形式丰富多彩,各有特色。莎士比亚著名喜剧《仲夏夜之梦》,就是以此习俗为文化背景。
风筝节,是中美洲玛雅印第安人的传统节日。每年11月1日和2日,玛雅印第安人便来到乡村公墓的草坪上,妇女们把用松枝和鲜花做成的花圈放在亲人墓前,男人们则放起风筝,以此寄托哀思,并为下一代祝福。玛雅青年男女平时不能随意交往,只有在风筝节期间这个禁令才解除,他们便在一起放风筝,谈情说爱。玛雅人的风筝样式繁多:有象征爱情的鸽子,有象征喜庆的玫瑰花,有意味多儿多女的家兔,有体现刚毅勇猛的雄鹰。哪个小伙子具有高超的制作风筝的技术和过人的放飞本领,就可以成为优胜者。而优胜者往往会得到姑娘们的爱情。
恋爱与结婚恋爱有学问态度要认真
恋爱,是人生的重要课题,是建筑婚姻大楼的第一道工序,即打基础。因此,“恋爱学”是“婚姻学”中的一个重要篇章,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我们应该研究它、认识它,谁也别假装正经不谈论它。想回避不现实。要知道,我们的父母、我们的前辈,都曾经恋爱、结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