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可真没想到。短短半年,小意把念素带的这么好。不但活泼健康,而且简直口若悬河。对答如流,反应敏捷,往往出语惊人。现在反而嫌他太过聒噪,烦得大人没法工作了,连依依和孙茹都担心,这孩子长大会不会特别贫嘴讨嫌。
这样想想,倒令易青对小意十分感激。
依依在旁边看出易素的心事,笑道:“哼!你原来是不是还看不起我们小意?告诉你,你可别以为小意平时一声不吭的。就什么都不懂。这孩子内秀着呢!她平时所有的时间都在看书,和我单独在一起的时候,话可多着呢,常常说出一些对我非常有启发地道理。其实有很多关于人生道理的事,她想的可深呢!只不过不知道为什么,这孩子仿佛有很沉重地心事似的,问她也从来不肯说。”
易青看小意和念青玩了一会儿,扭头对依依道:“不管怎么说,我看小意的本性非常纯良,肯定不是什么坏事!她把念青教的这么好,真该好好感谢她,为我们省了多少时间精力。”
杨娴儿嗔道:“你呀!有时间多陪陪儿子,省得以后他长大对小意比对你还亲!”
易青贼眉鼠眼的蹭了过去,笑道:“是是是,不过我还是多点时间陪孩子地妈吧!”
易青等几个人在依依的办公室逗小念青玩了一会儿,无拘无束的笑闹一场,顿时把一天地疲乏劳累全抛到九霄云外去了。
不一会儿,秘书来通知开会。
下午,艺创部要开第一次关于《花木兰的筹备会,决定主演和各部门负责主管的人选;第一批的资金和宣传方案也要拟定。中国电影有史以来投资最大的史诗级古装商业大片,就在这个一个平静的下午悄悄的在华星大厦的大会议室里萌芽孕育了
易青、孙茹、依依、杨娴儿、宁倩华推开大会议室的大门,鱼贯而入。
会议室里,小云、罗纲、何风、李佩佩、乔帆、吴明玉、陈云可等人已经早到了,李杜带着十个编剧坐成一列。
易青等人各自按职务依次坐好。
会议地记录秘书刚要关上大门,易青制止道:“等等,还有一个人没来。”
大家一起诧异的望向易青,艺创部七个小组的主要成员不是全在这里了吗?
没等发问,外面登登登跑来一人,楼里冷气这么足,这人还是满头大汗,全身肥肉颤动。这人一进来就冲易青鞠躬道:“青哥,不好意思,中午请兄弟们吃饭,喝了几杯,睡误了
孙茹等面面相觑,认得正是昔日新义安的重要人物,尖东肥强。
易青笑着示意他坐下,向大家介绍道:“这位就是以后我们华星的武师领班强哥!以后我们华星的电影,有关动作、特技、武打方面的人手调配,聘请人员,资金运作。就全部由强哥负责。希望有关的部门能和他通力合作。”
肥强听易青如此推重他,诚惶诚恐地四方点头哈腰,向大家鞠躬。然后左右环顾,挑了一个在李杜和十个编剧下手的位置。斜斜的坐了。
大家没想到这位黑道枭雄还有这么可爱憨厚的一面,都是大感好笑,却又不方便笑出来,十分憋地难受。
除了肥强,易家班这些人马都是早已合作惯了的,不用多做寒暄,会议就直接进入正题。
易素先交代了公司投入的第一批资金,共是八千万港币,包括内地拍摄基地的租用、选景,所需的服装、道具、烟火、马匹、器皿,群众演员的招聘,小到剧组人员的住处安排,盒饭伙食的定制。饮用水的供应等等一应的前期工作,全都要先拨下钱去,先准备好。
这部电影势必要用华星集团最精锐地精英出马。监制骄制片这个任务自然是非孙大小姐不可。所以会议结束后,孙茹第二天就要带剧务、管理部门的大批同事出发,飞往北京,开始前期筹备工作。
一同去的,还有此次剧组地美术主管杨娴儿。这次是杨娴儿再操美术寻筒的回归之战。这位昔日的美术系状元,被称为电影学院系统第八代青年美术家中不世出的奇才,此次当然是满怀豪情。要一展身手。所以她也说好了,要抓紧时间实地考察,早早定下全片的美术基调,设计出方案,一改易青及孙茹、李想、单少玉等华星导演以往在电影美术方面地薄弱情形。
此次《花木兰,剧组的摄影指寻当然还是罗纲来担任,录音还是包给何风夫妻和他们的工作室;武行方面由肥强组班子,宝叔监督。
除此之外,李杜地剧本已经基本完成,只是分场剧本还在讨论之中。目前只有一个故事框架。
大家见易青把所有重要的事情都交代了,独独不提几个主要角色由谁来扮演,尤其是最重要的主角花木兰——五亿巨资大片的女一号,这搁在谁身上都是一件震动全国乃至全球电影界的前途无量的美事呀!
不过不用说,想也知道,易青的戏从来的第一女主角的选择是谁,地球人都明白。以依依今天地外貌身材、演技实力、声望地位、国内港内的票房号召力,还有什么角色是她适应不了的?今天的依依,正渐渐达到一个女演员艺术生涯的颠峰,无论外在内在,都正是最好最辉煌的阶段,华星开门红的第一部大戏,自然是依依这位一姐担纲主演。
“关于”易青终于慢腾腾的开口了,大家全都注意了过来:“关于花木兰这个角色的饰演,我知道大家本来都属意于周依依小姐,但是我个人认为,这个戏,她并不适合。或者说,和全戏的整体气质不太合拍!”
众人错愕。
依依立刻微笑的接上道:“这也是我自己的意思,早就和导演协商过了,这个角色的确不适合我。”
“所以,我们要另选一个女主演。”易青坦然和依依交换了一个亲昵的眼神,慢悠悠的说道。
小云坐在演员组里依依的下手,听到这番话,高兴的神采飞杨,不自觉的挺直了上身,目光灼灼的望着易青。她是这里唯一事前听依依透过风声给她的人,说自己不会出任花木兰的主演。小云本来是不来香港坐班,只在北京分公司等戏拍的,这次千里迢迢赶来香港开会,就是冀望易青会把这个角色给她。也是的,论私人交情,小云跟易青的亲密程度不说,相识之早还在依依、孙茹等人之前。可是从易青进军香港以来,连吴明玉、陈云可这些人都已经上位成为一二线的红星了,小云却连一部戏的主演都还没演过。
易青为人厚道又极有情义,对肥强这种人尚且如此,何况是小云想到这里,越加心花怒放,挺直了腰杆,准备迎接她演艺生涯最重要的时刻
第四卷 第三十四章 打造青女郎(中)
易青和依依做出这样的决定不是没有理由的。
这几天他们和杨娴儿、罗纲等人已经反复和李杜研究过了剧本,都觉得《花木兰这个戏非常难拍。
就象好厨子都知道,最难做的菜是豆腐景菜一样。一个被千万人看熟了的,被无数创作者用无数种形式演绎的近乎滥了的题材,要想再拍出新意,拍出商业和艺术两方面的价值来,真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
一不小心,这五亿资金就要打了水漂了。如果这部戏砸了,易青他们之前那几部戏,所有成功累积下来的成绩,等于是付诸东流。
《花木兰这个题材,好莱坞的卡通电影拍过了;中国传统的各地方戏曲里都有非常成熟的唱段了;电视剧也有了多个版本;建国后,各主流文化单位也排演过不知多少种版本的歌舞剧、话剧了
但是所有这些已有的作品,都在重复这一个非常媚俗的错误,包括好莱坞的那部——那就是把花木兰包装成一个志比天高、英姿飒爽、爱国爱家的女英雄的形象,高明一点的,在女英雄的基础上加一点精灵古怪的顽皮个性,加一点叛逆和倔强,比如美国人的那部卡通片就是这样。
包装英雄,是中国传统文艺,尤其是近现代文艺中最俗滥最陈腐最无聊的一种创作倾向。
上。可以追溯到历代帝王的宫廷记事对于皇家美德地吹捧和粉饰,下,一直延续到近代大量主旋律的文艺形式对革命人物等正面形象近神非人似的包装。
拿电影来说。拍正面人物摄影机一定要在演员的下方从下往上仰拍,灯光用仰光,镜头多为上半身正面特写——这样拍出来地人物身形特别高大。脸上金光闪闪,一脸的正气,连演员脸上的青春痘仿佛都有不屈的意志存在。
反之,拍反面人物,一定是摄影机从上往下俯拍,要多压抑有多压抑;灯光用背光或者从下方打素光、层次光,显得人脸阴沉灰暗;镜头即使用特写也必须是侧拍或者是斜角度歪歪的拍,拍得演员都变形了才算。
简单的说,传统的塑造英雄人物的方法,就是极力把英雄弄的不象人。不说人话,不干人事。一张嘴,必然是为了国家民族和群众的利益。从性格到私生活完美无暇地好象这个人从来不用抠鼻屎擦鼻涕上厕所一样。
这种不顾现实逻辑,片面夸大美化的文艺风气,一直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后现代主义解构风潮兴起之后,才得到缓解,开始为观众所厌恶和摈弃。
周星池的无厘头电影之所以迅速在中国大陆地青年知识分子中窜红。就是因为他的作品具有强烈的颠覆和解构精神,无论你多大的历史人物、多伟大的英雄,他都敢拿来恶搞一下。
2006年风糜一时地以网络军文小说原著改编的国产电视剧《亮剑。之所以在观众中引起剧烈的反响,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原著人物颠覆了以往对革命军人那种大而全、全而虚、虚而空地包装方式,塑造了一个有血有肉的,会骂脏话、整天象个土匪一样算计着要抢人家装备的八路军指挥员的形象。
然而,在这场现实主义、解构主义的风潮中,〈花木兰这个题材,这个人物形象,显然是被忽略掉了。目前存留在观众心目中的关于花木兰这个人物的群众印象。依然是那个有着很高“革命觉悟”的女英雄。
在传统的花木兰形象中,她是主动为父参军地,所以是至孝的代表;在对待国家的问题上,她为国奋战,九死九生,又是至忠的代表;在个人能力上,往往把她塑造的勇敢又充满智慧,在战争中智谋百出,屡建大功;在品德节操上,她不爱名利,放着大官不做,宁愿回乡过平淡的生活
这样看来,这个人哪里是一个小门小户的贫家女,简直就是一个先进党员干部的典型形象——不食人间烟火,零缺点。
但是,这种完美的近乎“假”的包装方法,不但不能使人深切的感动及共鸣,反而大大削弱了花木兰这个人物属于人性的光彩,无法刺激人们产生更深层次的思考。
一个这种模式下的人物,是无法使人产生深度的人文关怀的,更没有太大的艺术想象空间,可以支撑一部在音乐、美术、摄影等艺术形式上都极见大气辉煌的商业巨片。
当年为了构筑一个大片,张一谋选择了改编《雷雨,还有很多人指责他选的不好;今天易青选择了《花木兰,他的压力可想而知。
所以在易素、杨娴儿、李杜等人的思考中,这部《花木兰,应该是完全不同于以往的一部作品,是任何观众只看宣传片和花絮所无法想象到的一部作品。
在这部作品中的花木兰,她身上更多的应该是中国传统女性身上属于“共性”的那部分东西——一部歌颂某一个具体的女英雄的电影,其实是没有太大意义的,花木兰再完美又有什么意义?
而以花木兰为一种文化符号,去挖掘花木兰背后的整个中国女性,乃至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内涵,这才是具有巨大现实意义的——也就是说,这部电影不是要歌颂一个花木兰,而是告诉世界,中国有无数个花木兰,是中华民族深厚的文明积淀造就了花木兰。
把花木兰,从包装一个具体的个别的特例。衍生到一种具备中国民族特色地普遍的精神内核上去,成为一种文化形象,让观众透过花木兰看到的不是她个人的某些品质,而是整个中华民族地某种文化特质。
这样一来。《花木兰这个题材,就从狭隘的一个女人的故事,变成了一个巨大的文化框题;从一个女英雄的简单形象,变成了对整个民族精神的探究——在一个中华民族这样的文明载体下,一个普通的女人是如何看待战争与和平、如何看待家庭与国家的矛盾、如何看待两性的社会分工问题、如何看待金钱权势和个体自由
这样一来,不但影片地艺术含金量产生了质的飞跃,更重要的是,在商业考量上,无论是李杜地大气开阖的巨笔,还是何风振聋发聩的奇妙音响;无论是杨娴儿繁盛灿烂的美术手段。还是罗纲奇诡多变的摄影手法,都有了充分地展示空间。在视觉和听觉上,可以加入的商业因素和刺激手段一下子大大增加了。
否则的话。把笔墨集中在一个具体地人物、一个完整的故事上,那么狭小的范围,怎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