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5586-明亡清兴六十年(1583-1644 )-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袁崇焕所受的就是这种惨无人道的酷刑。袁崇焕死时的惨烈,张岱的《石匮书后集》记载:“遂于镇抚司绑发西市,寸寸脔(luán)割之。割肉一块,京师百姓,从刽子手争取生噉(dàn)之。刽子乱扑,百姓以钱争买其肉,顷刻立尽。开膛出其肠胃,百姓群起抢之。得其一节者,和烧酒生啮(niè),血流齿颊间,犹唾地骂不已。拾得其骨者,以刀斧碎磔之。骨肉俱尽,止剩一首,传视九边。”    
    就是说袁崇焕受刑的时候,从镇抚司的监狱被捆绑着押到西市(西市就相当于今北京西四丁字街这一带地方),然后由刽子手用刑,将袁崇焕身上的肉,一寸一寸地片割,鲜血淋漓,惨不忍睹。围观的百姓,有的从刽子手手里抢到一块肉用嘴咬,有的花钱买他的肉,有的争抢刚开膛取出的肠胃就烧酒喝、鲜血从齿颊之间流下,还唾骂不已。还有的没有抢到或买到肉而拾得其骨者以刀斧碎磔之,最后骨肉俱尽。    
    按说明朝有“八议”,就是重要的人在量刑的时候有八种特殊情况可以减免刑罚。“八议”是:议亲、议故、议功、议贤、议能、议勤、议贵、议宾。八种情况有其一,就可以减免刑罚。袁崇焕不仅有其一,如有功、有勤、有贤等,并且取得了宁远、宁锦、京师三次大捷,有大功于国家、民族和社稷,最后竟然落得个磔刑而死,身首异地。当然,我要说明一点,上面计六奇也好,张岱也好,他们的记载可能有所夸饰,不完全近乎人情,大家参考而已。    
    崇祯皇帝磔死了袁崇焕,可以说是自毁长城;而袁崇焕所上演的悲剧,也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史上的旷世悲剧。


第一讲 崇焕之死三、旷世悲剧

    袁崇焕的死是悲剧,悲剧在中国古代史上很多,但是,像袁崇焕这样的旷世悲剧并不多,似可以说,空前绝后。为什么这样说?理由有八:    
    第一,可惜的年华,盛年遭难。袁崇焕被磔杀这一年是47岁,正当盛年的时候,这样为国为民、朝气蓬勃、舍生忘死、仁智勇廉的人,死于敌人之手尚且可惜,何况是被自己的人杀害?    
    第二,诬蔑的罪名,“欺君通敌”。大家知道,岳飞被杀,罪名是什么呢?三个字:“莫须有”。袁崇焕被杀,罪名是“欺君通敌”。袁崇焕既没有欺君,也没有通敌。袁崇焕的罪名是被诬蔑的罪名,同岳飞一样,三个字:“莫须有”。    
    第三,残酷的刑法,惨遭磔刑。袁崇焕是大明皇朝的兵部尚书、右副都御史、蓟辽督师,连续取得宁远、宁锦、保卫北京的三次大捷,竟然遭到最残酷的千刀万剐的刑罚,“八议”对他也没有用。崇祯皇帝置一切于不顾,用最残酷的刑罚——磔刑,杀害了袁崇焕。    
    第四,可悲的民怨,民恨众怨。袁崇焕为保卫北京而死,为保卫国家、民族、社稷的利益而死,但是他死的时候得不到北京老百姓的理解和同情。我上面讲的那些例子,可能有夸大,但是可以说明一个问题,他死的时候京师老百姓不认为他是忠臣,而认为他通敌卖国。为了保卫北京,他甲胄中箭像刺猬皮一样,到头来却被自己效忠的暴君杀死,而且得不到京师老百姓的理解。    
    第五,清贫的督师,不贪分文。袁崇焕做蓟辽督师,每年经手的粮料、白银数以百万计,但他分文不贪。父死奔丧,回家路上没有盘缠,靠同僚、朋友凑钱给他回家为父发丧。他在福建邵武做知县时,也是一分钱不贪。查继佐的《罪惟录》这样记述袁崇焕:此臣做县官,不入一钱。就是不贪污一分钱啊!《明史·袁崇焕传》记载,袁崇焕死后被抄家,结果是:“家无余赀”。官做到兵部尚书、蓟辽督师,就是相当于今国防部长兼沈阳军区司令这么大的官,死后抄家,家无余赀。《宋史·岳飞传》记载岳飞讲过一句话:“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袁崇焕像岳飞一样,做文官不爱钱,做武官既不爱钱又不惜死。可以说,袁崇焕是中国古代文官的楷模,也是中国古代武官的楷模,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    
    第六,悲惨的家庭,身后无子。袁崇焕受刑之后,胞弟、妻子被流放三千里,而他身后无子。大家知道,岳飞有儿子:雷、霖、震、霆,有孙子岳珂,岳珂写了《吁天辩诬集》、又辑《金陀粹编》,辑岳飞资料,给岳飞鸣冤。岳飞身后留下了《岳武穆遗文》。于谦死后,他的儿子于冕把他的遗稿收集起来出版,就是《节庵存稿》。袁崇焕没有这样幸运,所以在他死后,很多珍贵的材料都散失了。我们研究袁崇焕碰到最大的问题就是资料的困难。有人问:袁崇焕是否有儿子?据抄家时记录、当时文献记载和后来乾隆帝派员调查,袁崇焕没有儿子。史料确曾见一处说他有子,后来传说黑龙江将军寿山是他的后代。袁崇焕的儿子,是没有、是死了、还是蒙难时被人保护隐藏起来?现在还是一个历史之谜。总之,没有后人为袁崇焕搜集整理佚文资料,使我们今天研究袁崇焕遇到因文稿散失而缺乏资料的困难。    
    第七,痛心的身后,尸无葬处。明朝人史玄写了本书叫《旧京遗事》。他说犯人在西市行刑的时候,刑部等职能部门要派官员去监斩,顺天府大兴县、宛平县的正堂要亲临现场。大兴县领犯人的尸身,宛平县领尸首,然后往一起对,看是不是有替身。袁崇焕这么大的“钦犯”,必然有很多官员监斩,那么他的尸体到哪儿去了?张岱说是“传首九边”。“传首九边”的是熊廷弼,说袁崇焕“传首九边”则只见《石匮书后集》这一条记载,孤证无征,难成定论。那么袁崇焕的尸首到底哪儿去了?民国初年有人说袁崇焕的头颅被仆人窃走,私埋在自家的院子里。但是,在明清的官书、文集、笔记、方志、谱牒、档案里,见不到这方面的记载。文革时期袁崇焕在东花市斜街佘家馆的坟墓被挖开,里面未见其尸骨和遗物。因此,袁崇焕身后遗骨埋在哪里,还是一个历史之谜。    
    第八,尴尬的平反,敌朝昭雪。大家知道,岳飞死后,事过20年,由宋高宗的儿子孝宗为其平反;于谦死了8年之后,由明英宗的儿子宪宗为其平反。他们都在当朝平反。袁崇焕呢?是他死152年以后,由清朝乾隆皇帝正式公开给予平反。这件事情《清高宗实录》第1170卷,乾隆四十七年十二月初四日记载:    
    昨披阅《明史》,袁崇焕督师蓟、辽,虽与我朝为难,但尚能忠于所事。彼时主昏政暗,不能罄其忱悃,以致身罹重辟,深可悯恻。袁崇焕系广东东莞人,现在有无子孙?曾否出仕?著传谕尚安,详悉查明,遇便覆奏。    
    乾隆皇帝看《明史·袁崇焕传》和《清太宗实录》后,知道袁崇焕忠于明朝而被冤杀。他要广东巡抚尚安查访袁崇焕的后代。后来尚安回复了,袁崇焕没有后代,只好从他本家后裔里找一个孩子来接续袁崇焕的香火。从此,袁崇焕蒙冤的真相才正式大白于天下。过了一个时期之后,人们才敢于公开纪念和祭奠袁崇焕。    
    在皇朝历史上,仁者,常受到小人的攻讦;智者,常受到庸人的嫉妒;勇者,常受到敌人的仇恨;廉者,常受到贪人的不满。而袁崇焕,以仁智勇廉的高尚品格,虽不为当世所容,却为后世之楷模。    
    造成袁崇焕旷世悲剧的根源,是晚明腐败透顶的黑暗政治。而明王朝之走向腐朽和衰落,还要从万历怠政讲起。


第二讲 万历怠政第二讲 万历怠政

    “明之亡,不亡于崇祯之失德,而亡于万历之怠惰。”(《清仁宗实录》嘉庆九年三月壬寅)“怠政”二字是万历皇帝最主要的特点。    
    万历帝朱翊(yì)钧,10岁登极,58岁病死,做了48年皇帝。这48年可以分作三个时期:万历元年~十二年为初政时期,因为年龄小,不掌实权;十二年~二十八年为亲政时期;二十八年~四十八年为怠政时期。万历帝怠政,长达20余年,致使中枢瘫痪、党争不已、国库拮据、边务废弛,尤其是造成辽事大坏,使辽东努尔哈赤乘机崛起。下面我分三个方面来讲万历皇帝的怠政。


第二讲 万历怠政一、怠政前奏

    万历皇帝的父亲是隆庆皇帝(朱载垕)。隆庆皇帝一共有四个儿子,长子5岁就早殇了;次子没满周岁又早殇;第三子,就是朱翊钧,即后来的万历皇帝;第四子朱翊镠(qiú),就是后来的潞王,他和万历皇帝同母(以后还要提到)。翊钧6岁,被册封为皇太子。《明史·神宗本纪》说他小时候“性岐嶷”,就是说他少年聪慧。“岐嶷”二字,出自《诗经·大雅·生民》:“诞实匍匐,克岐克嶷。”翊钧10岁时,他的父亲隆庆帝因纵情酒色死去,在位6年,年仅36岁。朱翊钧作为皇太子,上面又没有兄长,所以顺理成章地登上了皇帝的宝座。    
    万历皇帝这么小,朝政怎么办?当时实际掌管内外朝政的主要有三个人:他的母亲慈圣皇太后李氏、司礼监秉笔太监冯保、大学士首辅张居正。三人配合,同心协力,万历初政,大有建树。下面我把这三个人分头介绍一下。    
    太后李氏  万历皇帝的母亲李太后原来是宫人,就是宫女,服侍当时还在做裕王的隆庆皇帝,后来生下隆庆皇帝的三子翊钧和四子翊镠。隆庆即位后,她被册封为贵妃。万历即位后,她被尊为慈圣皇太后。隆庆皇帝还有一位正宫陈皇后,万历时就叫陈太后。陈太后虽多病、无子,但因为她是正宫太后,依然地位尊崇。而万历的母亲李太后因为是宫女出身,地位就比较低。举一个例子,吃饭的时候,陈太后坐着,万历皇帝也坐着,他的生母李太后却要站着。但李太后很有心计,她说夜里梦见九莲菩萨,知道自己是九莲菩萨转世,于是在宫里供奉起九莲菩萨,还在城西阜外八里庄兴建永安万寿塔(现在叫慈寿寺塔,还矗立在西八里庄地方),以供奉九莲菩萨。从此,她的威望和地位大为提升,谁也不敢小看她了。    
    万历皇帝继位之后住在乾清宫,因为他年龄小,李太后也搬进乾清宫,以便于照料小皇帝的饮食起居。万历对他母亲很敬重,有一天不慎说走了嘴,说自己的长子常洛是宫女所生。李太后顿时脸色就变了,说你也是宫女所生。万历吓得赶紧跪下求饶。所以李太后在万历面前是很有尊严,也很有权威的。但李太后毕竟深处后宫,在处理内朝与外朝事务方面,主要还是依靠太监冯保和首辅张居正。    
    太监冯保  冯保知书达礼,善琴能书,聪明过人,很会处事。他在万历帝的爷爷嘉靖帝时为司礼监秉笔太监,在万历帝的父亲隆庆帝时任提督东厂太监。明朝太监分为十二监、四司、八局,共二十四衙门。这实际上是“内府”,就是宫内的小政府。其中以司礼监的权力最大,其职责是代皇帝批阅奏章、传达皇帝谕旨。司礼监设掌印太监一员,俗称“内相”;秉笔太监一员,俗称“辅臣”。明朝宣德以后,找了一些聪明伶俐的小太监,派大学士在内书堂教他们读书写字,所以后来很多大太监,特别是司礼监的掌印太监、秉笔太监,一般都有文化。冯保在万历作皇太子时,就照料他读书,称“大伴”。万历登极后,冯保任司礼监掌印太监,朝夕在乾清宫照顾小皇帝的起居。冯保在嘉靖、隆庆、万历三朝中,先后担任司礼监秉笔太监、提督东厂太监和司礼监掌印太监,又与万历皇帝的关系非同寻常,因此势力很大。冯保还很会处理各种关系,与张居正关系密切。    
    首辅张居正  张居正,湖北江陵人,少年聪颖,是嘉靖朝进士。史书说他眉清目秀,胡须很长,长到腹部,人又很干练,隆庆帝临终委任他为顾命大臣。张居正和万历皇帝不仅是宰相和君主的关系,还是老师和学生的关系。万历帝称张居正“元辅张少师先生”,待以师礼,张居正也尽心尽力辅佐教导小皇帝。《明史·张居正传》记载说,张居正教导万历帝:“戒游宴以重起居,专精神以广圣嗣,节赏赉(lài)以省浮费,却珍玩以端好尚,亲万几以明庶政,勤讲学以资治理。”这六条,把读书、行政、做人、品德、健康、生活都提到了。张居正还把历朝治乱的经验和教训编成图文并茂的《帝鉴图说》,编纂文字,请人配图,以之来教导万历小皇帝。还编写经典进讲,又设立起居注官。    
    在李太后、太监冯保和首辅张居正的通力配合之下,万历初政,就是万历元年到十二年这个时期,朝纲不紊,社会安定,经济也得到发展。具体说来,这段时间,政治上整肃吏治,信赏严罚,一统号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