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6070-你最该知道的中国之名城名镇民村-第1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六国属顺阳郡、南乡郡、义阳郡、南阳国。南北朝南朝属宋、齐南阳郡。南北朝北朝属北魏顺阳郡、新野郡、汉广郡、襄城郡、北清郡、修阳郡、析阳郡、南阳郡。隋属阳郡、淅阳郡、淮安郡、舂陵郡、南阳郡。唐、五代、北宋属邓州、唐州。明属南阳府。清属承明制。    
    历史文革    
    南阳历史悠久,文化璀璨,距今50万年的“南召猿人”遗址是中原人类的发祥地。西峡发现的恐龙蛋化石群震惊世界,被称之为20世纪“重大的科学发现”。而荟萃于南阳汉画馆的两千多块汉画像石刻,在中国文化宝库中占有重要位置。以创造浑天仪闻名天下的科学巨匠张衡,以《伤寒论》泽及后世的医圣张仲景,以《出师表》名垂青史的三国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等历史名人,彭雪枫、冯友兰、姚雪垠、李季、王永民、二月河等现代名人。都在这块土地上留下了跫音。    
    汉文化:包含南阳武侯祠、医圣祠、汉画馆、张衡博物馆。武侯祠和医圣祠是为纪念诸葛亮和张仲景而修建的。南阳汉画馆是我国目前规模最大,建馆最早,藏量最多的的一座汉代画像石刻艺术陈列馆,被评为“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张衡博物馆,为纪念一代科学巨匠张衡而修建的。    
    官署衙门文化:被海内外誉为“神州大地绝无仅有的历史标本”的内乡县衙是中国目前唯一保存最完整的封建时代县级官署衙门,国内第一座衙门博物馆。享有“龙头在北京,龙尾在内乡”之美称。    
    现代南阳    
    南阳的美,不仅在于她有丰厚的文化积淀,更在于她兼容南北风光的自然山水。目前,以“两山、两水、一城”为主体的南阳风光旅游特色已经形成。    
    两山:八百里伏牛山,姿态万千,峭拔如劈,冷峻似铁,而瑰丽神奇的桐柏山,为千里淮河的发源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的“世界人与自然保护圈”宝天曼位于八百里伏牛山中段的南麓,森林植物显示出多方交汇、南北兼容的特色。    
    两水:被称之为21世纪中国四大工程之一的南水北调工程,使南阳的丹江口水库更加名闻遐迩,而距南阳北的麒麟湖、鸭河水库,已成为人们休闲度假的好去处。    
    一城:走进宛城,汉画馆珍藏的2000多块汉画像石刻生动逼真,城东有医圣祠;城北有科圣张衡的墓园和博物馆;城西卧龙岗上有纪念诸葛亮的武侯祠。


《名城名镇民村》 第二章、文化名城《名城名镇民村》 文化交汇处——湖北武汉

    中华历史文化交汇处——湖北武汉    
    武汉,湖北省的省会,素有“九省通衢”之称,位于长江和汉江的交汇处,这里也是千年荆楚文化的发源地,具有浓郁的楚文化特色,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历史沿革    
    商代属中原王朝控制。周代先后属鄂国、郧国和楚国。秦属南郡,两汉时属荆州江夏郡沙羡县。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在现主城区内开始形成城堡。汉阳于东汉末建成月城,至两晋南北朝时期先后属沙羡县、汝南县、沌阳县,隋初改置汉阳县,遂有“汉阳”之名。自唐迄清,先后为沔州、汉阳军、汉阳府和汉阳县治所。武昌于三国时吴黄武二年建夏口城,初为吴江夏郡治。晋代为荆州、沙羡县、江夏郡等治所,尔后先后为南朝郢州、隋唐鄂州、宋鄂州路、元湖广行中书省及武昌路、明湖广承宣布政司、清湖广总督及湖北藩臬各司署、明清武昌府及各朝江夏县的治所,明楚王府所在地。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以三镇为武汉市。50年代曾为中央直辖市。现为湖北省省会。    
    武汉三镇    
    武汉通常被称为“武汉三镇”,“三镇”指的是武昌、汉口、汉阳这三块被长江和汉江隔开的地方。汉口是武汉最繁华最热闹的商业区,也是华中地区商品集散的中心;武昌是武汉高等学府集中的文化区,是武汉现代城市文化的体现;汉阳则是市政府重点发展的开发区,凸现着武汉的未来。武汉的绝大部分景点都集中在武昌和汉阳,向中外游客展现“江城”风情万种的迷人风采和魅力。    
    武汉文化    
    盘龙文化:件件殷商青铜器皿,展示着当时制造业的巅峰水平,开启江城文明之光。    
    知音文化:高山流水,琴台知音,千古佳话,铸就武汉人重情、践诺、守信的品质。    
    木兰文化:木兰替父从军,巾帼不让须眉,传承着中华民族的爱国传统和尊老美德。    
    还有萦绕于斯的荆楚文化、黄鹤文化、东湖文化、道教文化、佛教文化等,都浸润着这里的一草一木。武汉的历史和文化,就物化在这残垣断壁、亭台楼阁与山川湖泊之中。    
    文物古迹    
    武汉是中国古代繁华的商埠,近代民主革命的中心,文物古迹众多,新石器时代的老人桥、放鹰台、纱帽山遗址等都很著名。古建筑中尤以建于三国吴黄武年间的黄鹤楼、明嘉靖年间的晴川阁和清顺治十五年的归元寺最为著名。此外,中国古代著名文化名人屈原、张衡、诸葛亮、曹操、李白、白居易、苏轼、岳飞、李时珍等,都曾在此留下了足迹。    
    古建筑——黄鹤楼    
    巍峨耸立于武昌蛇山的黄鹤楼,享有“天下绝景”的盛誉,与湖南岳阳楼,江西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黄鹤楼始建于三国时期吴黄武二年,传说,孙权为实现“以武治国而昌”(“武昌”的名称由来于此),筑城为守,建楼以瞭望。至唐朝,其军事性质逐渐演变为著名的名胜景点,唐代诗人崔颢一首“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已成为千古绝唱,更使黄鹤楼名声大噪。    
    新景观——长江大桥    
    位于武汉市内。大桥横跨于武昌蛇山和汉阳龟山之间。是我国在万里长江上修建的第一座铁路、公路两用桥。在长江大桥的建设中,第一次采用大型管柱基础和管柱钻孔施工方法,是我国建桥史上的一个创举,为以后各地大桥采用大型管径的管柱基础提供了宝贵经验。


《名城名镇民村》 第二章、文化名城《名城名镇民村》 音乐文化之乡——湖北襄樊

    音乐文化之乡——湖北襄樊    
    襄樊,位于湖北省西北部、汉水中游,东连武汉,西走川陕,南通湘粤,北抵河南,因合古城襄阳和古埠樊城之称而得名,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历史沿革    
    周时为邓、卢、罗、鄢、谷等诸侯封地,后归于楚。秦时分属南郡、南阳郡、汉中郡。西汉初置襄阳县,在今襄阳古城西北筑襄阳城,襄阳开始建城设治。建安十一年曹操置襄阳郡。东晋于襄阳置雍州,齐、梁沿习。西魏改雍州为襄州,襄阳郡属之。隋初废郡存州,后复改襄州为襄阳郡。唐时襄阳为山南东道治所,辖襄州。宋初为襄州,宣和元年升州为府。元时为河南省襄阳路。明代为湖广行省襄阳府。清代为湖北省襄阳府。民国初年为襄阳道。    
    1948年7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攻克襄阳。1983年10月襄阳地区与襄樊市合并成立新的襄樊市,市政府驻襄阳城,实行市管县体制。    
    文物古迹    
    襄樊城市格局为一条汉水分二城,南襄阳北樊城,合称襄樊,现保存有大部分城垣和护城河。境内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隆中、雕龙碑遗址和广德寺多宝佛塔,襄樊在三国时尤为著名,相传是“三顾茅庐”、“隆中对策”发生地,现存三国遗迹遍布市区,以古隆中为代表。水镜庄司马徽“荐贤堂”、刘备马跃檀溪遗址、关羽水淹七军遗址、刘表斩孙坚之凤林关都在襄樊。    
    音乐文化    
    襄樊历史上堪称是音乐文化之乡。早在传说中的炎帝神农、尧舜时代,炎帝就发明了瑟,创作了“丰年之詠”,舜帝创作了“熏风歌”。襄樊的音乐源头,确凿的可追溯到《诗经·汉广》。《汉广》是规整的四言诗。这是北方民歌的特点,句尾用助词“思”,相当于“兮”,这是南音的标志。这南北方音乐文化融合的结晶,是楚辞的先声,是襄樊音乐南北风格特点兼而有之的滥觞。    
    东汉末年,有一位杰出的音乐家杜夔,来到了襄樊。杜夔“善钟律”,“丝竹八音,靡所不能”,是一位精于乐律、雅乐和各类乐器演奏的专家,他所传的雅乐四曲《鹿鸣》、《驺虞》、《伐檀》、《文王》,一直流传到晋代。    
    南北朝时期,襄樊是著名的《西曲歌》、《襄阳乐》、《常林欢》和《白革同鞮》的发源地。其中《常林欢》和《白鞮》是齐武帝、梁武帝也喜欢演唱、填词的歌曲。《白革同鞮》甚至成了梁朝的“国歌”。    
    南北朝时期,襄樊历史上出现了第一个知识分子的民间音乐社团。他们是刘宋时代的辛宣仲,善弹筝;胡陶,善吹龙笛;骆惠度,善歌唱。人称之为“三公乐”。    
    唐代襄樊,歌舞音乐在南朝繁盛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发展。元代历史虽短,也让襄樊流行了一首农民革命的巾帼英雄史诗,歌曲名叫《金花小姐困襄阳》。明清以来,是襄樊音乐文化空前繁荣的好时期,一直影响到襄樊解放前后,甚至直到20世纪60年代、80年代。襄樊的传统音乐,是靠代代口耳相传的,还有民间歌曲、民间舞蹈、戏曲、曲艺、民间器乐、宗教音乐等6大类,好几十种,上万首曲子,与全国任何一个地方相比毫不逊色。


《名城名镇民村》 第二章、文化名城《名城名镇民村》 炎帝神农的故里——随州

    炎帝神农的故里——湖北随州    
    随州地处长江流域和淮河流域的交汇地带,东承武汉,西接襄樊,北临信阳,南达荆州,居“荆豫要冲”,扼“汉襄咽喉”,为“鄂北重镇”,是湖北省对外开放的“北大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由东向西的重要接力站和中转站。    
    历史沿革    
    西周初至春秋战国,这里曾有厉(赖)、随、唐3个诸侯国。楚于公元前538年灭厉,公元前505年灭唐,战国末灭随,并厉、唐入随,建随县。公元前280年,楚献随县于秦。汉代随县属荆州,三国时属曹魏。晋太康九年在随县置随国。南北朝宋泰始五年升随县为随阳郡;齐改随阳郡为随郡;梁为北随郡。西魏大统元年为随州。北周大象二年,杨坚袭父爵为随国公,后晋封随王,于随地建国。隋开皇初废郡为州。唐、宋、元、明、清,历朝为随州州治。    
    独具特色的随文化    
    随州古为汉东大国,建制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其地北接中原,南临江汉,自古为中原文化与楚文化的交汇处,具有地理特点。随州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历代英才辈出,文人荟萃。唐代著名诗人李白,慕名游随,称赞随州。北宋诗人、书法家黄庭坚,以景抒怀。勤劳智慧的随州人民,历来具有热爱文化艺术的优良传统,瑩田歌历历,数十里不绝。清程大中的《随郢行记》,展现了随州人民的传统风貌。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以炎帝神农文化、编钟文化和旅游文化为代表的逐步形成。    
    炎帝神农文化:炎帝,又叫神农氏,因在莽莽荒原上掘开了农耕文化的汩汩泉流,而与黄帝轩辕氏同被尊为中华民族的祖先。炎帝诞生之地——随州厉山,是海内外炎黄子孙寻根问祖的圣地。7月31日(农历七月初七)是炎帝忌辰,海峡两岸的炎黄子孙将聚随州祭奠始祖。    
    编钟文化:闻名于世的65件编钟,全套编钟总重量2567公斤。编钟上刻有关于记事、标音、律名关系的错金铭文。每件钟都能发出两个乐音,每钟双音并呈和谐的大小三度关系,其音阶相当于现代国际上通用的C大调。这是我国目前出土的数量最多、重量最重、音律最齐的一套编钟。著名音乐家贺绿汀说:过去有些中外学者曾断言中国战国时期尚无七声音阶,中国音乐的十二律是从希腊传入的,曾侯乙编钟的出现,使这些不攻自破。    
    文物古迹    
    华夏始祖炎帝神农的诞生地——厉山,坐落在湖北省随州厉山镇九龙山南麓。在炎帝神农厉山名胜区内,建有炎帝神农洞、炎帝神农碑、炎帝神农纪念广场、炎帝神农纪念馆、炎帝神农牌坊等纪念性建筑物。随州也是炎黄子孙祭祖寻根的一处圣地,每年农历四月二十六日炎帝神农诞辰日,有大量的海内外炎黄子孙前来寻根祭祀。    
    楚国都城“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