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民间城堡——王氏庄园
出保定顺平县东北10余里,乡路迂回在黄草相夹的田间,车轮和着斜阳缓缓起落。车前的远山轮廓渐渐明晰,仿佛是清代大画家石涛笔下的一副水墨画,那座传闻中的百年庄园便跃然在目。
庄园布局
占地面积15万平方米,建成之初有50多套宅院,房屋500余间,四周以五尺宽、丈二高的砖砌成墙围护,俨然一座民间城堡。
南院在整个庄园的最南部,也是庄园现有的主要景观。一条内街将南院分为南北两院。南院当年是主人的场院,建有粮仓、店铺、账房、收租院、车马院等,如今是一所中学的住地,当年情景已经荡然无存了。北院为住院建筑区,也就是我们今天的见到的庄园。
沿着南院内街缓步慢行,两旁青砖碧瓦、古槐蔽日,令人顿生失控错觉。沿街高墙坐北朝南开有正门、侧门各两个墙内宅院分为东路“梦和堂”和中路“仁和堂”两部分。当年,平日只由两侧门进出,只有遇重大活动时才打开正门,大显排场。正门高6米,禁闭森严,大门脚下的石狮更显出乡间地主的豪风。
腰山王氏家族的发迹,就像山上的云雾一样,被蒙上了层层神秘的面纱,几百年来,众说纷纭,留下了种种美丽动人的传说。有的说腰山王氏家族的发迹是跑马占圈得来的。有的说是王氏第四代族人王佩上腰山村北雾山刨荆根,刨出了大量金银宝贝。还有人说,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四大家族中的王家,原型就是顺平县南腰山的王氏家族……据考证,王氏家族祖居辽宁铁岭,清朝入关后,汉军正黄旗武官王锡衮跑马圈地,在这里占据了方圆百里的土地,开始大兴土木,建成庄园。
在建筑时王家从各地聘来能工巧匠,精雕细刻。据说,一个工匠一天只能磨一块砖,一个窗花木雕需用几十个工时,工程之浩大,建筑之考究,用工之精细,可见一斑。庄园里除了雕梁画栋、风格各异的建筑外,花、果、树、菜几乎占总面积的一半,更有一棵松柏同株——上为松下为柏,看不出任何嫁接的痕迹,至今是一个谜。据说在整个华北地区,这是唯一的一棵松柏连体的树。
置身园中,细细品味,每个院子的房脊的十八只白鸽呈现着祥和宁静之象、轻盈舒缓之美,庄园沉浸在一种凝固的旋律中,令人神清气朗,荡胸心怡。
《名城名镇民村》 第五章、名园名村《名城名镇民村》 中国第一奇村——诸葛村
中国第一奇村——浙江诸葛村
“诸葛八卦村,位于浙江中西部兰溪市境内,为全国诸葛亮后裔最大聚居地。1996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神秘布局
诸葛村村落布局十分奇巧罕见,高低错落有致,气势雄伟壮观,结构精巧别致,空中轮廓优美,是南宋末年诸葛亮二十世孙诸葛大师公迁居此地后,为纪念先祖诸葛亮而按九宫八卦阵图式精心设计构建的。
位于诸葛村九宫八卦图中心的钟池,一半水塘一半陆地,两面各设一口水井,形成极具象征意义的鱼形太极图。钟池周围构筑的八条弄堂向四周辐射,使村中的所有民居自然归入坎、艮、震、巽、离、坤、兑、乾八个部位。更为神秘的是村外八座小山环抱诸葛村,构成天然的外八卦阵形。步入村中纵横交错的古巷时,大有似连非连、半通不通、曲折玄妙之感。置身其中,更加感悟到杜甫的“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的内涵。
据传,在明清时,诸葛村有18座厅堂,18口井和18条主巷,阴阳相克,祥瑞气升。至今,这里保存完好的有大公堂、丞相祠堂、崇信堂、尚礼堂、雍睦堂、大经堂、崇行堂、春晖堂、文与堂、燕贻堂、敦多堂等11座大厅堂。村民中,“不为良相,便为良医”沿袭至今,识草用药蔚然成风,医药高手名士众多,广开药行遍布全国各地,天一堂、大经堂便是其中之一二。此外,还有清代乾隆御题的“文成药行”等。更为可喜的是,他们始终保存着善良质朴的民风。
《名城名镇民村》 第五章、名园名村《名城名镇民村》 奇村三奇
奇村三奇
首先,全村绝大多数村民都是1700多年前蜀国宰相诸葛亮的后代。换句话说,满村的人几乎全是姓诸葛,或是嫁到诸葛家的妇女,只有极少数不是诸葛家族的成员。据统计,全国诸葛亮的后代共约16000人,单单一个诸葛八卦村就聚居了四分之一,堪称全国第一。
其次,这个村还奇在它的布局精巧玄妙,从高空俯视,全村呈八卦形,房屋、街巷的分布走向恰好与历史上写的诸葛亮九宫八卦阵暗合。
第三,这里完整保存了大量元明清三代的古建筑与文物。700多年来的朝代更替、社会动乱、战火纷飞,不知多少中国名楼古刹、园林台阁,或焚于战火,或毁于天灾,但这座大村庄却像个世外桃源,远离战火,避过天灾,躲过人祸。
据说,1925年北伐战争期间,南方国民革命军肖劲光的部队与军阀孙传芳部队在诸葛村附近激战三天,竟然没有子弹炮弹落入村子,整个村庄完好无损。
抗战时期,一队日军从村外高隆岗大道经过,竟然没有发现这个村庄。唯一的一次是日军飞机投弹,炸毁村里一所房子。
村中建筑各家各户,面面相对,背背相依,巷道纵横,似通却闭。外人贸然进村,如果没有熟人带路,往往进得出不得。据说,曾有盗贼混入,找不到出路,结果束手就擒。
《名城名镇民村》 第五章、名园名村《名城名镇民村》 人丁兴旺
人丁兴旺
据历史记载,诸葛亮的第十四世孙诸葛利在浙江寿昌县任县令,死在寿昌。他是浙江诸葛氏的始祖。诸葛利的儿子诸葛青于北宋天禧二年迁居兰溪,诸葛青的一个儿子诸葛承载在兰溪传了十代诸葛亮的后代,以诸葛承载这一系人丁最旺。其中一个原因是这一系诸葛家族秉承先祖诸葛亮的教导,“不为良相,便为良医”,他们精心经营中医药业,所制良药,畅销大江南北,当然,财富也积累不少。现在诸葛村的大经堂,便是诸葛承载家族在中医药业成就的集中展示。
《名城名镇民村》 第五章、名园名村《名城名镇民村》 民风习俗
民风习俗
诸葛八卦村每年有两个最重要的日子,那就是农历四月十四日诸葛亮的诞辰,及八月二十八日诸葛亮的忌日,在这两个大日子,全村人都要参加隆重的祭祖大典,配合大典还要举办热火朝天的庙会及请戏班来演戏。
全村是“自己人”,又是一代忠臣名相的后裔,当然都要牢记先祖《诫子书》的教导。因此,诸葛村的民风淳朴,村民说:这里可以夜不闭户、路不拾遗。
孔明锁对放松身心,开发大脑,灵活手指均有好处,是老少皆宜的休闲玩具。孔明锁看上去简单,其实内中奥妙无穷,不得要领,很难完成拼合。
《名城名镇民村》 第五章、名园名村《名城名镇民村》 清代商宅群——延村
清代商宅群——延村
延村位于江西省婺源县中部偏北的思口镇,距县城18公里,村名原称“延川”。是因村落面临川流不息的思溪河,取村民期望后世子孙绵延百世之意。
延村由来
据史料记载,村落始建于北宋元丰年间,最早在这里聚居的是查、吴、程、吕四姓,到了明朝洪武年间,现约占全村人口80%的金姓从婺源北乡的沱川迁入,村名逐渐演化为现在的“延村”。
《名城名镇民村》 第五章、名园名村《名城名镇民村》 整体布局
整体布局
这里背倚“火把山”,思溪河流经村前,整个村落地势平坦,走遍全村竟无一步台阶。四条青石板铺就的村径小路将整个延村建筑成“井”字形分割开来,又有机地组成一体。登高俯瞰,整个延村三面环水,犹如一叶竹排静静依偎在思溪河畔。洁白的粉墙、黝黑的屋瓦、飞挑的檐角、鳞次栉比的兽脊斗拱以及高低错落、层层昂起的马头墙,绵亘着一幅宗族生息繁衍的历史长卷。
由于封建社会营造法规的限制,当时的商人尽管富裕,但他们富而不贵,所以住宅不能建得与官邸王府那样宏伟,而且不能开面朝街道的八字大门,于是他们另辟途径,着意在房屋内外装饰精美的砖雕、石雕、木雕,步入室内,让人似乎进入了建筑雕刻的艺术长廊。
典型建筑——余庆堂:建于1674年,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大门为石库门枋,水磨青砖门面,整座大门仿佛一个商人的“商”字,真是“在商言商”了。延村商人住宅平面基本上是以天井院落为单元的内向方形布局,由于天井较窄小,故采光多为二次折射后的光线,所以室内光线柔和,给人以静谧舒适之感。
笃经堂:为清朝初期建筑,房屋主人因有三子,按兄弟年龄身份依序分布,老大的房屋最高大而且门楼与室内装饰也最为讲究,相比之下老三的房子就非常简陋了。三栋房屋均建有“门圈”,以往求见主人须经三兄弟依次禀报,若遇主人不愿召见的客人,那么求见之人只好坐在“门圈”内狭窄的木条上坐“冷板凳”了。
聪听堂:建于清康熙年间,它是一所旧时秀才们修文著述的馆塾。从两侧隔扇上依稀可辨的诗词字画中找到当年的印迹,它的前厅梁枋和两厢的木雕图案更为精细完美。唐代诗人白居易《琵琶行》“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四句诗意图案惟妙惟肖,堪称写意木雕中的精品。
延村的建筑特色与格局深受庄周“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的美学思想影响,处处体现建筑的人性化特征。过去由于商宅男主人常年在外奔波,家中多为妇孺和老人,为防火防盗,高大的围墙上多建有小窗,一旦邻家发生火灾,用棉絮浸水将窗洞一堵,即可防止火苗窜入。村里人们互相串门,如遇雨雪天气,可以穿堂入室,由村头至村尾,鞋不沾水,衣衫不湿,充分体现了“群屋一体”的完美建筑布局。
延村是复杂的,它亦动亦静、亦俗亦雅。行商坐贾囊中银两的碰击声,交织着乡儒学究揣测风水美学的吟唱;精工细作的木雕窗棂与高耸挺立的马头墙,映衬着自然间如画的山水,构成一曲游子归乡的曲调。
《名城名镇民村》 第五章、名园名村《名城名镇民村》 民间故宫——牟氏庄园
民间故宫——牟氏庄园
清代地主庄园。在山东省烟台市栖霞县城北古镇都村。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庄园主人
牟墨林(俗称牟二黑);字松野;生于清乾隆晚年。始祖牟敬祖;原籍湖北荆州府公安县;明洪武三年任栖霞主簿;籍邑栖霞。祖父牟之仪;于清乾隆七年,由栖霞“城内悦心亭”,“徙居古镇都”,时有土地300亩。至其父牟,置地达千余亩。牟墨林系十四代孙,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岁大欠”,趁机开仓以粮夺地,土地多达3万亩。至清末民初,占有土地6万余亩,山岚12万亩,153个佃户村,年收租量达660万斤。
牟氏庄园始建于清乾隆间,后不断扩展,遂成今日规模。共3个建筑单元,分6个宅区,各自立有堂号,占地东西158米,南北148米,总面积约23400平方米,共有房屋490余间,建筑面积约7600平方米,庄园坐北朝南,诸宅区均沿南北中轴线,建门厅(亦称南群房)、客厅、寝房及厢房等,构成多进套院,又以南北通道连贯诸院。各建筑单元,均以南、北群房,东、西群厢或围墙相连,结为整体四合院。沿街设高窗,庄园后面高筑石围墙,其建筑形式均为清式硬山式木砖石结构,以灰色泥质鱼鳞瓦起垅覆顶,瓦下铺设木炭,以作减轻屋顶重量和保暖、防潮之用。大门两侧沿街石墙上,横嵌石鼻拴马扣。具有北方民居特点。
第一单元:包括“日新堂”、“西忠来”、“东忠来”宅区,位于庄园东半部,东西并列;占地东西65。2米,南北98。2米。“日新堂”居西,俗称“老柜”,牟墨林老宅,后为长孙宗植继承,是庄园内建造年代最早的宅区。分前后六进5个院落,以次建门厅、道厅、客厅、双层寝楼、卧房、北群房及西群厢等,计有房屋89间。卧房为牟墨林居室,单层,六檩梁架,阔五间,中三间设前廊,自成一院。“西忠来”与“东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