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肖司令,关内打成这样,老百姓可遭了大罪,要依着我说呀,您干脆带着大兵再走一遭,尽早平定这场叛乱。”
肖林眉毛一挑:“怎么?你支持蒋先生吗?”
“那是,蒋先生代表国家政府嘛,山西和陕西就是叛乱。我们老百姓就想不明白了,阎锡山和冯玉祥都那么大的官,为什么一定要开仗,难道不当皇帝就不成吗?”
许老板的看法代表了当时的民心向背。自民国初建至今将近二十年间,军阀混战不止,百姓人心思定,阎、冯、李起兵反蒋,虽有其个人不得已的苦衷,但在天下百姓看来,他们就是造反作乱。
回到家中,将小丫丫交还给张思瑜,肖林来到书房处理公务。
自知疏于照顾,亏欠家人甚多,肖林本想多陪陪妻儿,但是全军上下,一省之民,太多事情等着他处理。
敲定了两个赴俄考察团的项目,还有一个派往苏联红军的观察组,绥远方面和苏联的合作越来越密切,覆盖的范围也越来越广。
这是一件互惠互利的事情,大家都能从中得到好处,所以绥远方面和苏联建立联系后不久,合作的力度和密度都在飞速增长之中。
苏联的工业基础雄厚,在很多领域都有独到之处,但同时缺点也很明显,他们的工业体系不够完全,比如电气、通信、仪表等轻工业都是明显的短板。偏偏他们处于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之中,相关技术和设备都受到封锁,以至于工业发展的速度大受影响。
绥远方面却和西方世界沟通紧密,尤其纳粹党和罗斯柴尔德家族能量巨大,可以迂回搞到这些技术设备。对于一穷二白的中国来说,只靠几项引进的设备难以迅速改善薄弱的工业基础,但对于本来就拥有不凡实力的苏联人来说,这些关键技术就显得非常重要。
简单来说,红色苏联需要一扇通往外部世界的窗口。绥远方面恰巧起到了这个作用。
对于绥远来说,可以从苏联方面借鉴的东西就太多了,无论是王惟祖父子的钢铁厂和冶金厂,还是三棵树的军工厂,全都向苏联方面提出了深度合作的要求,从设备到技术,再到人才和管理模式。都可以采用最简单的拿来主义。
在肖林的设想中,绥远方面的工业体系主要建立在军工产品之上,前线和部队需要什么。就开发生产什么,中国还有十几年的仗要打,军工企业大有可为。
火炮、高射机枪、迫击炮、各种高爆弹药……就是三棵树兵工厂的努力目标。不求精良,只求实用,在苏联人的帮助下,尽快实现仿制。
钢铁厂、化工厂、兵工厂,一条完整的产业链,结构清晰,目标明确,就是为将来的战争服务。
当然,军事方面也有很多合作的机会。俗话说不打不相识,绿脚兵和苏军这一战后。彼此都各自佩服,在肖林和图哈切夫斯基的促进下,两军各派观察组,深入对方军中学习。
忙碌中时间过得飞快,不知不觉就是两三个小时。肖林一直伏案工作,直到被副官的敲门声打断。
“报告军长,沈阳方面发来电报,请您出席6月3日之高级军事会议,以及张学良总司令的生日庆典。”
“噢?公私兼顾呀。”肖林接过电报粗粗看了一遍,心中暗自揣摩着背后的含义。
中东路战事结束之后。有感于东北军战斗力低下,曾向张学良提出整改军队的建议,张学良也表现得很有兴趣,估计这次军事会议与此有关。
除此之外,应该要宣布自己的任命,必须去沈阳长住了。这一个月能在绥远专心处理绿脚兵的内务,已是肖林和张学良反复讨价还价的结果。
“把德源楼包两天,今天晚上宴请政务部门袁金铠主席等人,明天请苏联专家和观察组。”肖林对副官交待道:“还有,通知夫人,准备跟我启程回沈阳。”……
火车一声长鸣,离开了归绥车站,穿过草原沙漠和戈壁,向着千里之外的沈阳奔驰而去。
摇晃的车厢之中,小丫丫早已沉沉睡去,肖林默然望着车窗外飞快逝去的景色,思考着与张学良即将到来的见面。
那些市井传言并非没有一点道理,从中东路战争之后,肖林在东北军中的威信迅速上升,和张学良之间的隔阂也在不断加深,要不是有其他顾忌,少帅也许真的下手把自己拿下了。
虽然和张学良之间的关系敏感,肖林却不愿和他翻脸,内斗只能造成消耗,有百害而无一益。扶不起的阿斗也要扶,“九一八事变”应该不远,只有张学良才能领导整个东北军。大多数中国人都像那个朴实的许老板,不认什么主义,只认忠奸善恶,肖林如果和张学良分道扬镳,甚至取而代之,肯定难以得到东北三千万父老的拥护……
就在肖林的列车驶过张家口的时候,另一辆火车驶入了归绥车站,在曲南杰的热情迎接下,一群苏联军官走出了车厢。
来到绿脚兵军中参观访问,一切都是那么新鲜,所见所闻所感,让他们明白了为什么会败在这支军队手中。
作战室中,中苏两军高级将领正在推演西线二次战役,因为有最先进的坦克飞机等技术装备登场,这场战争更接近于未来的发展,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和研究价值。
当然,绿脚兵采用的战术更加先进,领先了将近20年……
“各位,在西线二次战役的反攻中,我军的突破口战术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增加了突然性要求。比如利用黎明采用探照灯战术营造突然性,利用佯动佯攻等牵制迷惑苏军。”
就事论事,曲南杰说话直截了当,苏军将领顾不上面子,一个个都竖着耳朵听得认真无比。
“我们在这次战役后经过总结,总结了以下几点要素。”
曲南杰接着说道:“首先,突破口应尽量选择在适于装甲突击的地段,并集中大部分兵力在狭窄正面展开,航空兵以及炮兵部队在战役发动时按照计划对突破地段进行火力准备,营造一种兵力火力压倒性的优势。请注意,因为技术装备的限制,苏军在这一点上更具备优势。”
“其次,在向纵深发展胜利的过程中,不求在第一时间围歼敌人的有生力量,而应更加重视突破的深度,以免敌人趁机在纵深组织有效防御,并回避包围圈中敌人的有生力量以及坚固工事。”
“再者,部队的建制必须适应将来战争的发展,从营连一直到野战军,都必须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中苏之间的交流富有成效,苏联人在绿脚兵的帮助下,拿出了一个全新的部队建制调整方案。
步兵团增加一个反坦克炮连,一个迫击炮连,步兵师则增加一个反坦克营,一个后勤连,以及各种火炮的数量……(未完待续……)
三九二章 三朵金花
与战火中淬炼壮大的绿脚兵相比,绥远的内政系统这一年来发展的速度稍嫌缓慢。。)”
顾不得细看内容,又拿起第二份文件——《康硕的成长日记》,作者康硕,任怀松听说过这个名字,是一名年轻的女性土改干部。在这份文件上同样有肖林的红笔批示:“建议向全体土改干部推广学习。”
第三份文件——《土改干部的任命选择建议》,作者苏民毅,原任土改领导小组副组长。这也是绿脚兵以军代政的一个体现,苏民毅身为二十三军的参谋长,军务繁忙之余还得兼着这个土改小组的副组长,难怪绥远的内政总是比军事方面慢一拍。
就手打开第三份文件,触目就是几个大大的红圈,圈里面都是一个个人名,外面写着肖林的批示。
“温咏南,建议调到清水河地区工作,苏艳,建议调平地泉地区工作,康硕,建议调固阳地区工作……”
因为要加大土改推广的力度,所以急需大量的干部,苏民毅虽然离任,却仍受肖林的委托,推荐了一批年轻的干部以供选拔。
任怀松在肖林手下数年,早已熟悉他批示的文件格式,知道这些被红笔圈住的名字都是被选中的幸运儿,也就是说,康硕、苏艳和温咏南都通过了肖林的审核,即将得到提拔。
但奇怪的是,肖林特意加注了这几人的工作地点,似乎隐藏着什么深意。
这几个名字好熟,拿起前两份文件一看,果然,康硕和温咏南就是那两篇文章的初始作者。
有点意思。
这几个人以后就是自己的得力手下,任怀松也想加深对他们的了解,于是又拿起第三份文件,翻到后面附录的干部资料,细细查看起来。
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原来这三个人都是女性,还都是二十来岁的年轻姑娘。
温咏南,女,二十一岁,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毕业,1928年参加工作。
苏艳,女,二十一岁,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毕业,1928年参加工作。
康硕,女,二十岁,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肄业,1929年参加工作。
原来她们还是一个学校毕业的校友,只是康硕低了一届,从干部资料表上贴的照片来看,这三个姑娘都不难看,尤其那个苏艳堪称美女。
没想到,土改干部中竟会涌现三朵金花。
仔细想想也不奇怪,这个年代的女大学生十分少见,可以说个个都是才女,再加上学的是教师专业。口齿伶俐,大方得体,很容易和地主农民拉近距离,在土改工作中取得成绩很正常。
再拿起前面的两篇文件细看,首先是那篇《当前土改工作中需要注意的几点事项》。
“土改中最大的困难在于情况的多样性,这其中既有土地的多样性,还有租赁关系的复杂性。每个农民个体都有单独的土地诉求,如何将这些诉求凝聚成合力,是我们必须解决的问题。
在当前工作中。个别土改工作人员为了完成任务,对土改目标进行简单化一刀切处理,在实际工作中造成了矛盾和障碍。应当在今后的工作中引以为戒……”
任怀松点了点头,难怪肖林批示“此文大好”,这篇文章和实际工作联系得很紧密,和自己的某些观点也不谋而合。
“总的来说,当前土改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要看到,这是在相对有利的条件下进行试点,如果在绥远全省乃至全国进行推广,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复杂局面,对此我们应该慎之又慎。充分考虑到可能遇到的各种困难……”
不错,不错!任怀松忍不住暗自击节叫好。
在平地泉几个土改试点看了一遍,当前主要采取减租减息的政策,通过行政手段强制降低佃农负担,又在地主的接受范围之内。
同时。外来人员则统一安排开垦荒地,以承包的模式进行耕种,长期保有使用权,和本地的地主农民冲突不大。
但是随着土改工作的深入,必然要重新核定田赋,并清丈土地重新分配。这是一个矛盾集中爆发的阶段,也是整个土改工作的难点,其尺度很不好把握。如果偏右,对地主过于宽容,土改工作难以展开,回收土地的成本也会压垮整个土改工作,如果偏左,就只能以暴力剥夺地主的土地,造成社会的动荡不稳。
“土改工作中同样要防止赤化现象,这在南方已有血淋淋的教训,**控制下的农会推翻了农村的就有秩序,对有产有田者进行无情的掠夺……”
好文,全说到我的心里去了,温咏南和苏艳果然都是人才。
一目十行看完这篇文章,还觉得不过瘾,又回过头细细看了一遍,仔细体味一番,然后拿起笔来,在肖林的批示下面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意犹未尽地放下这篇文章,又拿起了那篇《康硕的成长日记》。
与上一遍引经据典缜密分析的风格不同,康硕的这篇文章很朴实,很清新,记录了她在平地泉二王村土改工作队中的点点滴滴,从工作到生活,或者说工作和生活本来就融合在一起,都在这篇成长日记中得到体现。
这个姑娘的文笔很好,读着读着,任怀松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幅生动的画卷,完全融入到这篇文章中了。
二王村在大青山余脉脚下,山多沟多平地少,自然条件恶劣,一个二十岁的年轻姑娘在那里扎下根来,经过兢兢业业的工作,将当地的土改工作开展的有声有色。
好,这个姑娘也不错,尤其是好文采,一篇平常的小文却写的有声有色,任人不知不觉沉浸其中……
正在此时,门帘一挑,走进来一个英俊的年轻人,任怀松不由得一喜,站起来笑着迎了上去。
“李大处长,你来得正好,我正有个疑问想找你。”
来人正是肖林的密友,李叔白。因为杨宇霆常荫槐事件,李叔白失去了张学良的信任,于是来到绥远和故人在一起,担任肖林的干部处长。
干部处长,也就相当于后世的组织部长,任怀松碰上了不解的人事问题,正好向李叔白请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