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不由地停止了呼吸。嘀嗒——嘀嗒——嘀嗒,我听到了手表上那根发丝般细微的秒针在移动。我想,我得数一数那“嘀嗒”声,计算一下时间。
没等我开始计数,黄医生的指头已挪开我的手腕,好像不假思索地对我说:“你是危险唉!”他的普通话有浓重的乡音。
“我很危险?!”我惊恐地大叫一声。
“不是危险,黄医生说你的胃是腺癌。”坐在一旁的大概是黄医生的助手,边解释,边拿出纸和笔,在一张小纸上写了两个大大的字:“腺癌。”
“是的,是这个病。”我连连点头。
“你的手术很好,切得很干净,你现在的情况不错,没复发,没转移。再吃吃我的药,一个疗程,三个月。”黄医生接着说。
一听说没复发、没转移,我顿时如释重负、喜出望外,但还是将信将疑地追问道:“黄医生,你搭脉总共不到一分钟,怎么就能搭出那么详细的情况?手术后,我特意多花六百元的化验费,希望用最精良的仪器进行化验,以保证诊断的准确性。可你的手指,为什么比仪器还灵?”
“这就是家传的、一代代积累的经验。”黄医生笑笑。
“黄医生看了四十万癌症病人。”那位助手插一句。
“为什么根据脉象就能诊断癌症?”我又好奇地提问。
“西医解剖死人,我们中医研究活人。”黄医生肯定地回答道:“现在搞克隆只需要一个细胞,我们用一截血管还摸不清楚?我们毕竟摸了几千年了。”
黄医生言简意赅、深入浅地解释了他号脉的神奇,丝毫没有故弄玄虚的意思,聪明灵性与憨厚朴实在他神态中的结合是如此得当,那真是为人、为医的一种大手笔和大智慧,再加他一身佩有肩章、带有四颗星星的军装(大校军衔),我对黄医生的信任立刻上升为百分之一百。
“这是你的药方,希望你认真吃药。”黄医生叮嘱。
“一定。”我保证:“黄医生,有你的药我就放心了,因为,我没有按照会诊的治疗方案做完化疗,看起来很固执,其实,我心里还是很忐忑。”
“对于癌症的治疗方案,第一,听专家的,特别是西医专家提出的方案是以数据为理论依据的;第二,听自己的。但要把握三条:1。 生理因素,看白血球指标;2。 全局因素,看化疗后能否自主的生活;3。 心理因素,心理上不能接受的就不要做。根据这三个因素,然后采取中西医结合、互补,这是最佳的治疗方案。”
“我属于第三种情况,心理上很拒绝,就是拒绝化疗。但很多人中肯地向我指出,你不是医生,在治疗上怎么可以自说自话?!”我说出藏在心里的疑惑,想进一步请黄医生指点。
“生命是个体的,有着千差万别,即使得同样的病,由于年龄、体质、病程、病情的不同,治疗的效果也是千差万别的。所以,病人自身的感受,以及对疗效的体会,在治疗中是不能忽视的因素。但很多病人完全依赖医生,根本不注重自身的检验。千万不要迷信医生。同样,也不要迷信我。我看过四十万癌症病人,其中三十万病人已经走了。”黄医生说得很诚恳:“肿瘤是顽症,对肿瘤来说,所谓有效,就看治疗七到十天后,全身症状是否有所减轻,吃饭、睡觉、精神状态是否有所好转为标准。凡是你自己感觉有效的治疗方法,不要轻易放弃,在医生的指导下综合应用。”
我像块干燥的海绵,把黄医生的话全部吸到心里,再对照检查自己前一阶段对治疗的态度。我高兴地发现,我对治疗的态度很端正,竟然完全符合黄医生所说的原则:“不迷信任何一个医院和医生。”我突然意识到,今天请黄医生号脉的收获,不仅听到了“没转移、没复发”的好消息,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增强了我对治疗的自觉与自信。而且,对黄医生给的药方,我照样会根据自己的“感觉”做选择、做决定。
号脉一结束,我马上给安忆打电话,报告黄医生的“没转移、没复发”的诊断。安忆脱口说:“黄医生像上帝派来使者,帮助你证实你对自己的感觉。”
“很好,上帝的使者!”我一向非常重视安忆超人的、聪慧的感觉。我愿意相信,在我最需要支持的时候,黄医生给我的诊断,是“上帝”给我的鼓舞和肯定。
2002年7月20日
“癌”——病中品山相信爱情
这炎热的夏天对于我,最清凉的时刻,大概就是吃过晚饭便定定地坐在电视机前看韩国电视剧《蓝色生死恋》了。十八集,十八天,天天一到时间,我关上门、拔了电话,排除一切干扰,我需要独自地、聚精会神地享受。说出来真有点不好意思,都年过半百、历经沧桑,怎么会“混”同少女,竟然迷恋起这类童话般的爱情故事?
其实,一开始吸引我的,不是剧情,不是爱情,而是天天活动在屏幕上的这些很纯情的演员们,特别是女孩子,一个个都像浸润在清池里的水仙,小朵的花,纤细的叶,不耀眼、不张扬,素雅安静。而那些男主角的气质,也都干干净净的,为人彬彬有礼,看上去就顺眼、就舒服。也许,现实生活较多俗气,能让你“顺眼”、“舒服”的东西已难得一见,更不能奢望“纯情”、“纯洁”、“纯粹”了。所以,屏幕上一旦出现这些能给你的审美以极大满足的人,我就像一块铁,情不自禁地被磁石紧紧吸住了。《蓝色生死恋》在连播的这些日子,我只觉得每天都有期待,兴奋又充实。当然,事在人为,由这些纯情的人所演绎的故事肯定是很爱情、很动人的。
谈到爱情,这真是一个既大众也深奥的话题,最具普遍性,更有永恒的意义,世世代代都要谈论,而且,怎么谈都不会有结论、有共识。因为,在爱情生活中,无论多高明的理论也指导不了实践;因为,在爱情的实践中,失败者大有人在,挫折感比比皆是,即使再伟大、再能干、再聪明、再有学问的人,也往往无法躲过爱情的“陷阱”。于是,一些所谓“看破红尘”的人,便把“不相信爱情”当成口头语,自以为很深刻、很超脱了,不会再为“爱情”所困所扰。有的甚至嘲笑、仇恨起爱情,把自己推到爱情的对立面,对感情玩世不恭起来,或者把自己当商品,或者把自己当动物。其实,一旦把“不相信爱情”变成口号,那是对越来越物质化的汪洋大海的无可奈何,那是自欺欺人。
爱情到底是什么?
我想,还是不要把爱情说得太玄。爱,是一种很具体、很现实的渴望——渴望得到最缺乏和最需要的东西——是灵魂、是肉体、是生命的全部。如果“渴望”得不到满足,那么,爱即苦恼。当然,能如愿以偿的,爱,即幸福,即再生。
虽说,人到中年,曾经沧海,经历了太多“爱的苦恼”,但我还是愿意相信爱情。只要心不死,总有渴望。而随着阅历的丰富,曾苦心追求的很多东西被渐渐筛选了、被过滤了,剩下的“渴望”反而越来越单纯。而那种走到人生末路已被“复杂”熔炼过的“单纯”,是抛却了一路的委屈、怨恨、苦涩、隐痛、磨难,修复了累累伤痕后的反朴归真。终点仿佛与起点重合,好像又回到童年,于是,又开始“相信爱情”,并时常津津有味地沉浸于一些充满美好友善、纯而又纯的童话故事。但我知道,这样的沉浸,是清醒的沉浸,是认识了生活本质的沉浸,是战胜不幸后对幸福的向往更精神化的沉浸。就是这样的“沉浸”,将为真实的、遗憾的人生画上一个依然充满理想的句号。
而《蓝色生死恋》的魅力与成功,就在于这像蓝色一样纯情的、理想的、悲喜交加的故事对人的感染,有着一种信仰和宗教般的力量,让你不得不相信爱情是存在的,相信爱情是一种最高的精神,相信爱情是神圣的、感人的,为此,爱情也是脆弱的、无奈的。人生同此啊。
每天重复着这样的感动与感慨,我好像每天都在重复着一个美好的梦。这仲夏夜之梦,使我默默沉浸,默默地渡过生命中的难关。
2002年8月2日
“癌”——病中品山彩云追月
翻看这一个多星期的“备忘录”,几乎每天都是潦草的一句话:“彩色的云”,后面还拖一个大大的惊叹号(!)。但我自己明白,表述的“潦草”,实在是因为需要加倍的认真,才能把那变幻无穷的奇观描绘成篇。此刻,我闭上眼睛,一幅幅由“云”构成的斑斓且壮观的画面又使我激动了。照理说,我们生活在天底下,云,本不是什么稀奇的东西,但惭愧的是,过去的我大概真是忙昏了头,竟然从未留意、从未发现,在上海、在夏天、在傍晚,天上的云竟如此丰富、如此好看,使我有点如醉如痴,这些天,一吃了晚饭就急急地赶去浦电路桥边的那片空地,等着那每天都有不同颜色的云团,在习习的晚风中冉冉飘来,衬着渐渐变深的天幕,悄悄地布置着珍奇瑰异却稍纵即逝的傍晚的景色。
有一天,当我埋头赶到桥边,喘过气猛一抬头,就在我头顶上方,悬浮着一大片比樱花还红的云朵,轻悠悠地笼罩着我,我顿时又惊又喜,不由地屏住呼吸,两腿发软,好像快晕眩了、快飘飘欲仙了,只感到那朵巨大的、美丽的蘑菇云在渐渐下降,已擦到我飘扬的发丝,只要我张开手臂,就可以随它一起飞翔了。当然,那朵粉色的蘑菇云犹如一片海上的红帆悠然地随风远去了,我仰面目送,虽恋恋不舍,但在红云出现的那一刻,所产生的意境和气韵,已经在我心里印下了一种神奇的感觉,我仿佛领略了天堂的气氛:那么绚丽、轻盈,那么透明、清朗,那么温暖、祥和。我想,在生命结束的那一刻,我们的灵魂能和这样美丽的云彩一同“随风而去”,那么,死,是美丽的。想到这一点,我的心轻松许多。
这个傍晚真是吉祥,能让我把生命的终结与这朵红云联系在一起。虽然,现在的我比任何时候都更在意、更珍惜每一天的生命和每一天的生活,但生命毕竟是可知又不可知的,生与死,如同一条直径的两端,有时相距遥远,有时却近在咫尺。而正是这或长或短的“直径”,在规划着一个个人生的“圆”。所以,对待“生”与“死”的态度,必须一样的豁朗、坦然,那么,这条“直径”的两端才是对称的、均衡的,才能真正地把人生画圆。
看到红云的第二天午后,天渐渐阴下来。想到阴天也许看不到彩色的云,我的心情便跟着消失的太阳变得有点沮丧。吃了晚饭,我还是照例散步去桥边,但一到桥边,我惊呆了,深蓝色的天幕上居然翻卷着层层叠叠灰色的、并镶着一道道金边的云团,看那灰色的云团,像高耸的山峦绵延起伏,“山峦”遮挡太阳,而阳光仍从云边迸射出耀眼的光芒。而远处的东方明珠、经贸大厦等错落有致的建筑群,以雄壮的“山峦”为背景,竟然显得渺小了,只同一把把出鞘的剑,直插云天。整个天际,是这样一幅气势磅礴的画面。
我确实只能用“惊呆”形容我的感慨,我像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一样,发现夏日傍晚的云天有这样看不尽的景象,而且,一动不动地惊呆着,直到夜暮完全把天空变成一片黑色。
在默默发呆的时候,我默默地对自己说:看来,人和大自然有着一样的规律。在人的一生中,中年的景象如同黄昏的云海,是最丰富多彩的,因为,所有的经历和阅历,在中年和黄昏的时候,会有厚积薄发的一刻。我还对自己说:在中年时积劳成疾,也是一种难免的经历,只要是经历,都是一抹不可多得的色彩,没理由不振作、不顽抗,别的不说,就冲着天天能看到这样令人“惊呆”的万千气象,生命和生活都是值得留恋的。记得,俄罗斯作家布宁在一次旅途中看到窗外机车的烟雾和空中神秘的云彩融为一体时,不由地赞叹道:“活在世上是多么愉快的事啊,即使只能看到这样的烟和云,我也会感到心满意足,还有什么像色彩那样能给人以如此强烈的愉悦呢?”重读布宁的随笔,我这才理解了他为什么能从大自然的各种色彩中体会到“美丽而崇高的涵义”?!
盛夏,正是云彩最绮丽多姿的时节,尤其在傍晚时分,缤纷的云天所展现的色彩和画面,那样华丽、迷人,变幻无穷,我承认,我的笔实在笨拙,难以描绘。但我以为,对大自然的奇妙,对这些追月的彩云,重要的不是描绘,而是心领神会。
收获的喜悦信念的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