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浚�
骁勇善战得到柴荣的赏识信任当然是最重要的一点,但也不是唯一的一点。真要考查起来,为夺位而做的有意或无意的准备工作,早在显德初年,赵匡胤以奉命整顿后周军队时,就已经开始了。
当时赵匡胤在高平之战立下救驾之功。虽然返回后他只得了个中级官职“殿前都虞侯领严州刺史”,却深得柴荣和郭威驸马张永德的信任。
当时后周禁军分殿前司和侍卫司,两司的主官分别是驸马张永德和郭威外甥李重进,照说是一家人,可惜两人关系却很恶劣,想来两位统帅各搞亲信,两支军队也免不了互相争斗,于是赵匡胤就拣了个漏。经柴荣同意,张永德将扩充自己所率殿前司的大事交给了赵匡胤来处理,负责从各军种各藩镇的兵士(包括当时已有的禁兵士卒)中,选拔真正的骁勇之士组建新的禁军。这桩差事对后来的中国历史影响深远,赵匡胤也充分地抓住了这次机遇。这位曾经在江湖上飘荡而深谙交友之道的皇帝新贵,恰到好处地在禁军中结交了许多有前途有本事的异姓好友、拜把兄弟。最著名的当然是“义社十兄弟”,除了赵匡胤本人之外,还有石守信、王审琦、杨光义、李继勋、王政忠、刘庆义、刘守忠、刘延让、韩重赟。除此之外,赵匡胤还借机会将自己原本的人马如罗彦环、田重进、潘美、米信、张琼、王彦升等,也安进军中担任了职务。——名义上,这支军队的顶头上司是张永德,要效忠的是皇帝柴荣,但在实际上,他们在中下级将士中的影响力都逐渐被赵匡胤所代替了。此之所谓“县官不如现管”。
赵匡胤玩的当然不仅是手段,他很清楚,没有真本事再有人缘也升不了官,更收伏不了身边的人。这个难不倒他。本就富于胆略的赵匡胤此后浴血奋战,功劳越来越大,官也就顺风顺水地升得越高。迅速成为皇帝的亲信。
除了结交将领士卒、联姻世家大族,赵匡胤还极尽可能地在身边搜罗了一批智囊:赵普、吕余庆、沈义伦、李处耘、楚昭辅。没几年的工夫,这个当初的流浪汉就已经把自己安排得极具规模了。
接下来发生了一件奇怪的事情。
显德六年周世宗柴荣北伐契丹,大军走到半路时忽然得到一块长约二三尺的木牌,上写“点检做”字样,令人莫测高深。看到这块牌子后,柴荣便起了疑心,认为上天示警,自己的妹夫、郭威第四女永寿公主的丈夫、当时的殿前都点检张永德有图谋不轨之意。两个月后他病情危重时,这块木牌仍然是他的一块心病。于是,临终前五天对朝中人事做大量调整的时候,他做了这样的决定:将妹夫张永德“殿前都点检”的军职换成“同平章事”的文职,改由赵匡胤担任“殿前都点检”,统帅后周军队。假如有足够的时间来安排,也许柴荣会干脆把这个职位都取消,但时间不够的情况下柴荣这个决定仍然可以算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因为赵匡胤是个外姓人,何况后周军队还有一半在皇族李重进的控制中。再说,柴进还定下了让自己真正最信任的旧属王著任宰相的计划。
王著很有个性,在柴荣面前也散漫自由,但柴荣偏偏就认为他有才可信,如果不是因为实在好酒,当宰相的早就不是范质而是他了。如今柴荣人之将死,怎样保障儿子身边都是忠臣才是第一要务,王著不但忠心,而且交游广阔人脉极广,颇有能量,区区喝酒小事也就无所谓了,因此他直到临终,都在叮嘱范质和赵匡胤:“王著藩邸旧人,我若不讳,当命为相。”
柴荣之所以没有早几天直接发下王著的任命书,大约是因为他自己也并不认为自己真会这样年青就死掉。然而竟真的死了,这是柴荣怎么也不会想到的。他另一个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他刚一咽气,范质和赵匡胤就扣下了他任命王著为相的遗嘱。
范质做为现任宰相,眼见得皇帝死了,自己以首辅身份指手划脚说啥算啥,当然是一千个一万个不愿意让王著来分好处。赵匡胤愿意帮他隐瞒此事,那真是大合了范宰相的心意,也就毫不犹豫地将赵匡胤引为生平第一知己,无论朝臣怎样向他进言,要他提防赵匡胤,他都嗤之以鼻。不但不提防,还对赵兄弟有求必应。在小皇帝登基后事实上掌握了后周权柄的范质,就这样堕入赵匡胤殻中。周世宗去世仅一个月,范质便应赵匡胤之请,进行了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的人事调动。将一向与他赵兄弟所掌殿前司为难的后周另一支重军“侍卫司”的皇族统帅李重进、重要将领袁彦统统以升官的名义调离京城及侍卫司,转而将赵匡胤的死党高怀德、张铎(张令铎)都安了进去。——如此一来,原本能够轻松制约赵匡胤嫡系部队殿前司的侍卫司中,除了一个孤掌难鸣的副帅韩通(他也升了个无关要紧的官职)之外,也全换成了赵匡胤的人马。赵匡胤的老友死党们也一律升官,但是所升之官却有微妙的区别:异姓兄弟石守信、亲信慕容延钊等人提升的是军职,老友兼老上司张永德升的却只是个“开国公”的虚爵(谁让他是后周皇族)。
在一片大家都升官发财的恭喜声中,赵匡胤不动声色地完成了自己谋夺帝位的关键棋局。
他将要奔向自己那条青云路的最高终点。
十一、兵变
(一场被动的兵变造就了后周王朝。如今又一场兵变却终结了它。只是,这一场新的兵变出于主动。无论被动还是主动,兵变对于乱世中的人而言已经司空见惯,只是陈桥兵变和随之而来的新王朝,却给后人留下更多的记忆。)
而赵氏家族两个女人在兵变前夕的言谈举止,恐怕比赵氏兄弟策划兵变的能耐更绝更妙。
紧接着,在显德六年(公元959)十二月,赵匡胤派亲信韩令坤、张令铎等人率军去河北一带巡边,并于河北成德一带屯驻,在事实上将这一带置于控制之下。
然后,压轴戏出场了。
显德七年(公元960)正月初一,正当汴梁城里的皇帝太后官员百姓们喜气洋洋过大年的时候,十万火急的军报却从河北镇、定二州分头传来,令众人一时间手足无措:契丹人为报去年周世宗北伐之仇,趁此节日人心松懈的机会,勾结北汉,率军大举入侵!
两州同时报警,说的又是同样的内容,那是绝对错不了了。何况军情急如火,哪还有时间去搞什么调查研究,赶紧派兵是正经。不用说,无论军职高低还是历年战绩,赵匡胤是担当此重任的最佳人选。令宰相范质欣慰的是,赵兄弟毫无推脱之意,“危难之处显身手”, 毅然决定立即整兵亲征,为失去世宗的后周王朝打赢第一场大战。
正月初二,慕容延钊率前锋先行出发。
正月初三,寒风凛凛,旌旗猎猎,在小皇帝、符太后、范宰相的极目远望中,满脸肃穆之色的赵匡胤率主力大军出征了。
初三下午,主力军队到达距汴梁城仅四十里的陈桥驿。
接下来就是环环紧扣的精彩表演了。
这时接到消息:慕容延钊的前锋大军已经准时进入河北境内。赵氏兄弟当然心领神会,知道亲信们先后所领的军队都已经会合了。于是一位多才多艺的军中星相家适时粉墨登场。这位叫苗训的老兄宣称这天将要西沉的太阳之旁竟出现了另一轮太阳,两日互相争斗,黑光激荡。啥?那会儿大家赶着埋锅造饭没看见?不要紧,俺苗训当时也以为眼睛花了,特地喊了个叫楚昭辅的门吏来验证过,所以此事如假包换。
这消息很快就在整支大军中迅速传了开来。本来就对奔赴前线心里没底的将士们不禁越发人心惶惶,在某些人士适当的引导提点下,大家的议论很快就达到了高度的统一:“主上幼弱,未能亲政,今我辈出死力为国家破贼,谁则知之?不若先立点检为天子,然后北征未晚也。”
五鼓时分,已经计较停当的军士们集于辕门,大喊要策立点检赵匡胤为天子。鼓噪声此起彼伏,赵点检的寝帐里却毫无动静。天亮后,终于忍耐不住的军校们终于冲进了中军大帐,当迟迟起身的赵匡胤一脸茫然状看着面前成群拿刀汉子时,听到了这样的话:“诸军无主,愿策太尉为天子。”不由分说,将一件黄衣披到他身上,然后就众人拜倒,高呼万岁了。
赵匡胤在此时表现得非常勉为其难曰:“汝辈自贪富贵,强立我为天子,能从我命令则可,不然,我不能为若主也。”“主上及太后,我平日北面事之;公卿大臣,皆我比肩之人也;汝曹今毋得辄加不逞。近世帝王,初举兵入京城,皆纵兵大掠,谓之‘夯市’。汝曹今毋得夯市及犯府库,事定之日,当厚贵汝;不然,当诛汝。如此可乎?”
于是众人都表示一支持,愿成就赵点检的仁义之名。见大家如此有诚意,赵匡胤这才“迫不得己”地带着大军迤逦而行,当然打契丹的事是不再提了,大家拔转方向,顺顺利利地返回了汴梁城。
眼见大军如此返回,汴梁城中的人们当然很快就意识到发生了什么事。人人面面相觑,此时的京城中,唯一有能力也有欲望反抗的,只有一向与赵匡胤格格不入的侍卫司副帅韩通,然而他已经没有机会了。
一个叫王彦升的军校一进城就快马直奔韩家。一般认为王彦升的举动并非急切反应,因为据当年二月二日韩通下葬时的墓志记载,这位杀手抵达韩府便立即动手,被杀的是韩通夫妇及三个已经成年的儿子,韩家三岁的幼子和四个女儿都没有受到人身伤害。没照片可看的年月,王彦升对韩通父子乃至女眷们的面目年纪有如此清楚的认识,这场杀戮甚至有可能是在军队出征之前就已经安排好的。赵匡胤在陈桥驿称帝,绝非《宋史》所云乃兵变被迫那样纯洁无瑕。
关于赵匡胤一手策划兵变之事,野史杂记不象《宋史》那么为尊者讳,都给出了充分的证明。
最绝妙的两条记载与赵匡胤身边两位重要的女人有关。
一条记载的主角,是赵匡胤的母亲杜氏。《东都事略》说,赵匡胤由陈桥驿返回汴梁并入宫篡位后,有人飞奔去赵府将这天大消息报告给杜老夫人:“点检已作天子!”杜老夫人听后虽然高兴却毫无惊诧之色,答云:“吾儿素有大志,今果然矣。”
另一条记载的主角,则是赵匡胤的姐妹。司马光的《涑水记闻》说,当时柴宗训(周恭帝)年幼,军政大事多由重臣裁决。在大臣中,赵匡胤英武有度量,多智略多战功,将士归心。早有右拾遗郑起等人上书宰相范质,说不宜再用赵匡胤掌管军队。范质虽然没买郑起的帐,但官员百姓们却都认为范质说得有道理。因此一听说赵匡胤将带兵北征的消息,京城里就轰传说:“出军之日,当立点检为天子。”赵匡胤及其伙伴都是有心人,因此上流言一出他就立刻知道了,不禁大惧,跑回家偷偷和家人商量:“外间若此,当如之何?”他的姐姐——此处记载应有误,因为他亲姐姐“未笄而夭”早不在了。倒是他妹妹在嫁给米福德后早寡又回了娘家居住,因此应该是他那个后来再嫁高怀德的妹妹。啥,可能是堂姐?那就当我什么都没说……反正,这位“赵氏”当时正好在厨房里不知干啥,听见家里人跑来找她转告这事,立即脸色发青(面如铁色),顺手提着根擀面杖跑进屋子,追着赵匡胤直打,边打边骂曰:“你一个男人大丈夫,面临如此大事,既然拿定了主意就自己按心意干去,如今事到临头却跑回家来恐吓我们妇道人家干什么!”(大丈夫临大事,可否当自决胸怀,乃来家问恐怖妇女何为耶!)赵匡胤被骂得无言以对,只好默然而出,自去做安排了。
这两条记载反映出一个事实:赵匡胤想做皇帝,想取后周而代之,这件事在赵家早就不是秘密了,别说兄弟,就是家中的妇女同志们都清楚得很。
另三项记载则同见于《资治通鉴长编》。
其一:周世宗显德年间,有方士私下里告诉张永德说,赵匡胤乃是“受命之符者”,要张永德顺应天命。于是张永德存心结纳,不但平日大加提携,特别是当赵匡胤元配贺氏去世继娶王氏,想要大摆场面增加身份却苦于经济实力还不够时,张永德还慷慨解囊,主动拿出数千金帛助赵家行聘纳采。果然在赵匡胤称帝后,张永德“恩宠优渥,无与比者”。
其二:乾德元年二月,赵匡胤之弟赵光义的老丈人、天雄节度使符彦卿来朝。赵匡胤一见亲戚的面格外高兴,符彦卿既是赵光义的岳父,算是赵氏兄弟的父辈,关系当然不同一般。于是赵匡胤打算让符彦卿执掌军权。这打算刚一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