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5276-岁时节日里的中国-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荒昝挥胁 :醯募鞘霰辛嗣窦浯担溆猩衩厣剩还邪宋兑┎模涔πе饕乔迦取⑸⒎纭⒔∑ⅰ⒊梢运刀陨硖逵欣藓ΑU乱钒鼐啤⑼浪站疲砸普吣炅湫〈笪颉N憾洞鹞世袼姿怠方馐偷溃合刃≌咭蛭≌叱ご罅艘凰辏允咀:兀缓罄险咴蚴且蛭狭艘凰辏释硇└啤:跛狄扑承颍褪且谰菡庖还爬洗场R浪站埔擦鞔胶笫溃鞒珈跄昙洌1628~1644年)江苏《常熟县志》就说“沿习屠苏酒之义”。  胶牙饧。隋杜公瞻注释《荆楚岁时记》胶牙的含义是“使其牢固不动”。实际上此俗寄托了长寿的美好愿望,因为牙齿坚固,能吃能喝,自然身体健康。隋注还说“今北人亦如之”,可见此俗的广泛性。白居易《岁日家宴戏示弟侄等兼呈张侍御殷判官》有“春盘先劝胶牙饧”之句,反映了唐代元日的食俗。不过胶牙饧在南宋以后作为送灶的供物,慢慢地从元旦食品中消失。  五辛盘。作为元日食品最早见于吴晋间周处的《风土记》,说元日早晨吃五辛菜,“以助发五藏气”(《玉烛宝典》卷一引)。五辛菜是五种有辛味的菜,《荆楚岁时记》隋注说是大蒜、小蒜、韭菜、云台、胡荽。如《风土记》所说可活动五脏,是祈求健康的东西。《荆楚岁时记》注引《庄子》说:“春日饮酒茹葱,以通五藏。”可见元日食辛菜的传统由来已久。关于五辛盘的功效,隋唐时代的孙思邈在《食忌》中说:“正月之节食五辛,以辟厉气。”(《岁时广记》卷五引)而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又说:“元旦立春,以葱、蒜、韭、蓼蒿、芥辛嫩之菜杂和食之,取迎新之意,谓之五辛盘。杜甫诗所谓‘春日春盘细生菜’是矣。”这种食辛盘迎新当是晚起的意思。  敷于散。是一种中药,药方出自葛洪《炼化篇》,用柏子仁、麻仁、细辛、干姜、附子等粉碎成末,用干净井水饮服。  却鬼丸。《荆楚岁时记》隋注讲的处方是:武都雄黄丹散二两,用蜡调和,使之像弹丸一般,正月初一早晨,男的佩戴在左臂上,女的佩戴在右臂上。如此鬼便会逃避的。不过《荆楚岁时记》说的却鬼丸是服食的,与注不同,可能佩戴是后起的风俗。南朝梁的文学家庾肩吾《岁尽应制》中有“金簿图神燕,朱泥却鬼丸”之句,说明除夕夜有准备却鬼丸的活动。司空曙《酬卫长林岁日见呈》有“朱泥一丸药,柏叶万年杯”的诗句,反映了唐朝尚有此俗。  各人吃一个鸡蛋的习俗,在吴晋间的《风土记》中已出现。《风土记》说“正旦,当生吞鸡子一枚,谓之练形”。练形是道家用语,指修炼形体,认为可以成仙。生吃鸡蛋是为了长生。《太平御览》卷二九引《荆楚岁时记》说:“梁有天下不食荤,荆自此不复食鸡子,以从常则。”即梁武帝信奉佛教,不再吞食属于小荤的鸡蛋。  宋代南北方流行一句叫做“冬(至)馄饨,年(节)馎饦”(bó tuō)的谚语。馎饦,亦作“()饦”,又作“不托”。宋程大昌《演繁露》说:“当晋之时其谓汤饼者,皆手抟而擘置汤中煮之。”后世改用刀几,乃名“不托”,是说不以掌托。告诉我们馎饦名称的来历。文中的汤饼是指古代凡小麦面制品用水煮的食品,后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卷九“饼法”中,讲了“水引馎饦法”,其中“水引”制法:“挼(ruó)如箸大,一尺一断,盘中盛水浸,宜以手临铛上,挼令薄如韭叶逐沸煮。”馎饦“挼如大指许,二寸一断,著水盆中浸,宜以手向盆旁挼使极薄,皆急火逐沸熟煮。非直光白可爱,亦自滑美殊常”。可知水引和馎饦属于同一类型食品,只是水引似今面条,馎饦似今长揪皮。其实宋人说的“年馎饦”是一句概括语,也包括了水引。北宋《岁时杂记》说:“元旦,京师人家多食索饼,所谓年馎饦,或此之类。”(《岁时广记》卷五引)索饼就是前代的长引。长引是说拉长的东西,索饼指像绳索一样细长的饼,两个名称讲的都是形状细长的食物。由上可知,宋代元旦流行吃面条之类的食品。


《岁时节日里的中国》 第一部分元  旦(2)(图)

  流传至今的元旦食品要数饺子和年糕了。  饺子。前身是“馄饨”。馄饨是指面食中带馅的食品。北齐人颜之推曾说:“今之馄饨,形如偃月,天下通食也。”(唐段公路《北户录》注引)类似今天的饺子。明代《正字通》说:“今俗饺饵,屑米面和饴为之,干湿大小不一,或谓之‘粉角’。北人说角如矫,实即饺耳。唐人谓之‘牢丸’。段成式《食品》有‘汤中牢丸’,即今水饺子;其‘笼上牢丸’即今蒸汤饺也。食毕出门拜年,由近及远,元午直到烧灯后。”据此则唐牢丸近似饺子,而且有煮有蒸。宋代食品中出现角子一词,元代把饺子叫做“扁食”,可能出自蒙古语。明代的饺子如《正字通》所说,称饺饵、粉角、水饺子、蒸烫面饺。此外,还有水点心等叫法,清代北京旗人还把饺子称作“煮饽饽”。元旦吃饺子兴盛于明清时期的北方。如明万历年间沈榜《宛署杂记》说,北京郊区的宛平县元旦拜年“作扁食,奉长上为寿”。明嘉靖时山西《曲沃县志》记载:“二日制扁食包金,邀婿争福。”元代扁食一词在民间流传下来。  年糕。又称粘粘糕,取年年高之意。在南方用糯米制成,北方则为黏黍。年糕的历史悠久,汉朝的米糕已有“稻饼”、“糕”、“饵”、“糍”等名称。6世纪食谱《食次》就有年糕“白茧糖”的制法,北朝《齐民要术》记载了将米磨成粉制糕的方法。元旦吃年糕盛行于明清时代,尤以南方流行。明末《帝京景物略》卷二记载,正月元旦,“夙兴盥潄,吃枣糕,曰年年糕”。北方河北嘉靖时《威县志》说当地吃“蒸羊糕”。在南方,江浙的苏州、嘉定等地方志称“节糕”,明正德广东《琼台志》记载当地吃春糕:“元旦前以糯粉濈(jí)蔗糖或灰汁笼蒸春糕,围径尺许,厚五六寸,杂诸果品岁祀,递割为年茶,以相馈答。”其形制类似今天的生日蛋糕。清顾禄《清嘉录》卷十二记载更为详细,说将黍粉和糖为糕,叫做“年糕”,有黄色和白色之别。大的一尺见方为“方头糕”,还有像元宝的“糕元宝”,用于除夕供先、亲戚朋友间的赠答。此外,还有细长的“条头糕”、宽大的“条半糕”。过节时富家雇人制糕,一般人可在糕店购买。  从初一到初五  元旦的节庆活动持续数日,宽泛地说可持续到十五的上元节。严格说来,如大量的明清地方志记载,元旦三五天乃止。三天强调的是元旦期间“闭市”的时间,商业活动及一切工作停止,自古以来官府的元旦假期一般为三天,同民间“闭市”时间一样,可见初一至初三是元旦活动的高潮。初四、初五也是拜贺的时间,是元旦高潮的余绪,而且还有其他活动,虽然气氛不及初三以前,也是节日期间。明弘治时(1488~1505年)《温州府志》就说:“自初一至初五日谓之节假,交相展庆。”万历《绍兴府志》记载:“元旦凡五日乃毕。大率以早为敬,谚云‘初五初六,无酒无肉’。”明代浙江这两个府的明确记载以五日为限。在北方,清崇彝《道咸以来朝野杂记》强调:“在初五日以内,须将应贺之家拜毕。”拜贺时间与南方是一致的,也在五日之内。  元旦期间有一些禁忌。明代《帝京景物略》说:元旦五更时不能卧床上打喷嚏,如打,则赶紧起床,如来不及穿衣而打,则一年多病;也不能卧在床上说话;门外人有呼唤不可答应,因为这是在呼鬼。仅仅是起床之前,就如此忌讳,时人太讲究良好开端了。与此相比,《清嘉录》概括了大年初一时忌讳,更为全面:“俗忌扫地、乞火、汲水并针剪。又禁倾秽、瀽(jiǎn)粪。讳啜粥及汤茶淘饭。天明未起,戒促唤。男子出门,必迎喜神方位而行。”该记载不仅是苏州地区风俗,大致上也反映了全国的情形。  初一出门,人们讲究选择方向和时辰。和苏州一样,陕西延安府“择日迎喜神,定方位”。(嘉庆志)华中地区将元旦初出叫做“出方”或“出天方”,如湖北宜昌府“男子出门行礼,谓之出天方”。(同治志)在聚族而居的江西,嘉靖《南康县志》说:“正月元旦,族长率领族人择方与时之吉,曰出行。”  元旦还有门的装饰。《荆楚岁时记》说元旦“帖画鸡户上”,百鬼畏之。该书隋注说模仿神荼、郁垒执鬼喂虎的传说,要在门上画虎。又根据东汉著作《张仲景方》所载:“岁有恶气中人,不幸便死,取大豆二七枚,鸡子、白麻子,酒吞之。”认为元旦陈设麻豆的风俗,应当是从《张仲景方》中开始记载的。古人相信麻豆有避邪治病的作用。百鬼畏鸡说法一是基于桃都山大桃树有金鸡,日照金鸡则鸣,天下众鸡悉从而鸣;金鸡飞下,食诸恶鬼的说法。二是传说中尧时祇支国献重明之鸟,状如鸡,能搏逐猛兽虎狼,使妖灾群恶不能为害。人们画鸟之状或鸡贴于门户,则魑魅丑类自然退伏。人们认为后世年画或剪纸中所以有鸡和虎的风俗,与此有关。实际上元旦门上画鸡当源于鸡人创世神话,我们将在“人日”部分详细论述。门檐上装饰麻有一定的普遍性,在北方,明正德《朝邑县志》元旦“以麻缚木炭置门上,云吉利”。在南方,万历《滁阳志》:“以麻缚葫芦门上。”此外,门上插松柏、艾梗,门两侧立木炭为将军炭,也带普遍性。  元旦期间至庙宇烧香也是重要活动。明崇祯江苏《泰州志》说:“诣各庙拜送香纸,道络绎不绝。”可见人数之多。所去之庙,北京是东岳庙,崇祯浙江《嘉兴县志》记载则是“诸城隍庙、关帝庙拈香”。佛寺道观也是必去之所。北京人有到白塔寺绕塔之俗,苏州“士女集佛宫道观,烧香答愿”(正德《姑苏志》)。


《岁时节日里的中国》 第一部分元  旦(3)(图)

'  初二仍以拜年为主,主要是夫婿给岳父母拜年,嫁出去的女儿回门。此外各地还有一些风俗,北京“初二日致祭财神,鞭炮甚伙,昼夜不休”(《燕京岁时记•;祭财神》)。南方福建宁德、福安等地为新丧者上坟。  初三,又称小年朝。各地风俗不一。浙江流行卜筮占年,如明万历《秀水县志》说:“其三之日曰小年朝,卜筮以决一岁吉凶。”崇祯《嘉兴县志》记载:“三日为小年朝,卜筮占年,儿童妇女以灰炉折苇架插灰上,请灰七姑决事(或用饭箕从灶下请,俗云灶神第七妹)。”许多地方要将祭祖供品和一些装饰物撤掉。明崇祯《乌程县志》:“三日谓之小年朝,接先祀先糕果皆撤。”乾隆(1736~1795年)甘肃《静宁州志》卷三说当地:“撤祖先奠,夜楮焚门外,酹酒,名曰送家亲。”同治(1862~1874年)湖北《宜昌府志》卷十一记载:“燃烛于大门外,将檐端所挂松枝合楮焚之,谓之烧门神纸。”初三也是将除夕井上所封纸多揭去的日子,谓之“开井”,江苏、安徽、浙江有此风俗。如嘉靖《江阳县志》记载当地除夕“封井汲,过六日启”,反映的就是这种风俗。  初四,南方盛行接灶。即把腊月二十四日(或二十三日)送上天的灶神接回来。明天启(1621~1627年)《平湖县志》说:“四日设粉饵祀灶,曰接灶。”北方河北、河南等地在初四则有拜墓的风俗。  初五有送五穷的风俗。即初三以前不扫除,初四或初五始做卫生,而于初五天未亮将尘土垃圾以及纸作妇人倒出。这一风俗由唐代晦日送穷演变而来(详后),在明清时期主要流行于北方。清乾隆陕西《府谷县志》说,初五“夙兴,扫室中尘垢于筐,作纸妇人一个,负以米面,纸裹送门外,焚香放花爆而还,谓之送五穷。榆林人是日饱食,谓之填五穷”。值得注意的是明代广东惠州、福建建宁等南方地区也有送穷活动。初五南方还有一些祭神风俗,江浙一带主要是祀五通神和路头神。崇祯(1628~1644年)《嘉兴县志》记载祭祀五通神。苏州祭五路财神,《清嘉录》说“五日为路头神诞辰,金锣爆竹,牲醴毕陈,以争先为利市,必早起迎之,谓之接路头”。福建建宁则“祭灶、祭门皆以五日祭”(嘉靖《建宁县志》)。  元旦的另一重要特点是娱乐。人们心情愉快,利用休假和亲朋团聚的时间从事各种趣味活动,综合性地体现了中国古代的游艺文化。


《岁时节日里的中国》 第一部分人  日(1)(图)

  晋人董勋《问礼俗》说:“正月一日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