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陈列馆。莫奈送了70幅画参展,罗丹则展出32件石膏塑像。 米尔博如此描述:“在本世纪,这两位艺术家分别代表了雕塑和绘画这两种艺术。”
义民赴难这一事件,源出于法国的历史年鉴:加莱是法国北海岸的一个城市,14世纪百年战争时期,加莱市被英军围困将近两年,最后城中粮食耗尽,英王准备夷平全城,杀绝全体居民。市民的生命危在旦夕。经过双方的谈判,英王爱德华三世提出残酷的条件:加莱市必须选出6个高贵的市民任他们处死,并规定这六个人出城时要光头、赤足、锁颈,把城门钥匙拿在手里,才可保全城市。此时,6名高贵的市民自愿奔赴英军驻地,决心以自己的牺牲来拯救全体市民的生命。加莱城决定为此建立一座纪念碑,他们特约罗丹来完成这件作品。 1884年,当罗丹正埋头于《地狱之门》的创作时,加莱市当局邀请他制作一座忠魂碑,得到这一订货后,他异常兴奋。于是罗丹又沉浸于另一不朽的艺术作品的酝酿中。本来加莱市政当局只要求罗丹制作义民的领袖德•;圣彼埃尔的烈士像,可罗丹在详细研读了历史资料后,发现当时为拯救加莱全城牺牲而甘愿救死的义民并非一人,而是6名,于是他决定塑造一组6名义民赴刑场的群雕,却只收一个像的款额。真正的艺术家是为真理和激情所驱使的,金钱不能阻挡他创作的脚步。 《加莱义民》完成于1886年,这是一件组雕,6个人各有不同的性格,面对死亡扮演不同的角色:位置在中间的那一位长者。最引人注目,不用怀疑,这是最年长、最有声望的德•;圣彼埃尔,他低下头,须发长长,严肃而可敬,他迈着沉着的步伐向前走去,不看四周,毫不迟疑,毫不恐惧,他那刚毅的神情,显示了他内心的强烈悲愤与牺牲的决心。由于他的坚强,鼓动着其余的人。站在他旁边的一个稍为年轻的人,皱起的双眉和紧抿的嘴流露着悲愤,两手紧握着城门钥匙,他茫然望着前方,似乎感到命运的不公平,在心中无声地抗议着。他挺直身子,想找些力量来忍受这不可避免的屈服。和他们并列在一起的,靠左边的第3个义民,比较缺少勇气,死亡使他恐怖,他用双手遮住眼睛,似乎想驱散噩梦,但仍不能避开这个悲剧的命运。在他们后面,有一个义民,两手抱头,陷入无比的痛苦之中。似乎要呼喊:“呵,我不愿死,我的妻子,我的儿女,有我还未完成的工作,让我想一想。”第5个义民用手遮眼,好像要驱散一个可悲的噩梦。他东倒西斜,因为死亡使他恐惧。第6个义民比其他几个都要年轻,他似乎被迸发出的爱国热情所冲动,但由于想到转瞬间将离开人世,不免引起生离死别的悲愤情感,他蹙起眉头,摊开双手,表示无可奈何的神态。虽然后面的3个义民不如前面的那么坚定勇敢,但他们仍然为了全市人民做出自我牺牲,这种壮举同样值得尊敬。 《加莱义民》真实地反映人物内心的矛盾冲突。罗丹没有神化这些英雄,而是塑成和我们一样普普通通有着勇敢与怯懦、有着无畏和留恋彷徨的人。群像富有戏剧性地被排列在一块像地面一般的低台座上。这6个义民的造型各自独立,然而其动势又相互联系着。组雕是一个整体,是一种充满着可歌可泣的义举形象的整体,罗丹以彻底逼近真实和深入探索的精神,尖锐的心理刻画和强烈的性格表现在震撼着人民的心。这件作品不论其结构,和就其对纪念性形象的理解,以及对英雄人文的阐述,都具有革新的意义,显示了罗丹艺术的辉煌不凡。 罗丹坚持不把这组雕像放在基座上,为的是能让人们深入其间,真切地感受义民赴难时真实的情感。市政当局看了《加莱义民》的草稿,认为感情过于悲痛,希望罗丹修改,但罗丹不满足于英雄纪念碑的惯例,他力图再现历史的真相,因此没有作大的修改。 直到10年后的1895年,这组雕像才在加莱市的里席尔广场上正式揭幕。在此之前由于资金不足,为了筹集45万法郎,把《加莱义民》铸成铜像并竖立在加莱城里,内政部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出售一法郎一张的彩票,奖品是酒类、拖鞋、肥皂等小玩意儿。市政府并没有按照大师所建议的位置和排列方式摆放,而把它们放在一个离地5米高的基座上了,罗丹对此非常不满。揭幕那天,罗丹被安排在主席台上,他却希望到人群中间,看看人们的真实表情。罗丹 很紧张,因为在官员们装腔作势的演讲结束时,全场陷入了一种奇怪的沉寂之中,好像谁也不愿打扰这些古代市民的幽灵。加莱的市民们把这组塑像看成是他们自己的塑像。这几个义民跟他们一样都是普普通通的平民,都是他们认识和了解的,就像他们认识和了解自己一样。然而,各个义民又都是有个性的,都以自身的表情和姿态获得了各自的生命。当人们接近塑像时,他们变得沉默,看得越来越仔细,一个好奇的孩子伸出手去想摸一摸那个领头的义民——欧斯塔施•;德•;圣皮埃尔,想看看他是不是个真人,只是由于栅栏挡着而没有摸着。罗丹真想过去抱起那个孩子。而另一个孩子,他爬过栅栏,攀上基座,凝视着义民的眼睛竟哭了起来。当罗丹向塑像走去时,人们自动让开了一条路,没有人说话。他深深地感到了人民对他的敬意。在这个时刻,他们都成了一个整体,都是法国人,都为此而感到骄傲,并且都是人类普通而神圣的一分子。正如罗丹的朋友卡里埃所说:“你已经把雕塑之根扎在我们的土地上了。”
第四章 加莱义民第2节 《巴尔扎克》(图)
罗丹说:“《巴尔扎克》是我一生创作的顶峰,它是我毕生的心血,美学的支点。”然后与其他杰出的作品一样,引起来激烈的争论。和其他的作品相比:《加莱义民》被认为过于沉痛,《吻》被看成是表现“色情”的作品,《雨果》遭订主的拒绝,他为法国另一大文豪巴尔扎克所做的《巴尔扎克》纪念像的这场争论是最激烈的。 1891年,罗丹受命于法国作家协会,允诺在18个月内完成法国人民爱戴的大文豪,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棗巴尔扎克的雕像。巴尔扎克去逝的时候罗丹还不到10岁,但他所描写的是罗丹所了解的世界,他就是在那个世界长大的。没有哪位作家比巴尔扎克对罗丹有更大的吸引力了。巴尔扎克比他所创造的所有人物都更有意思,更富于戏剧性。他过度肥胖,有一个向外腆着的大肚子,双腿又粗又短,难看的大脸盘上长着一副厚厚的嘴唇。他臃肿但敏感,极端复杂,很难雕塑。而且按照他的本来面目去塑造是件很危险的事,但这个有挑战性的雕像使罗丹兴奋得忽视了一切。 罗丹的创作态度是非常严肃的,在创作中,罗丹不仅重新拜读了巴尔扎克的小说,寻找并研究有关文献资料。研究了法兰西剧院的巴尔扎克半身塑像,又到巴尔扎克的故乡都兰尼等地体现生活。当时巴尔扎克雕像的模特儿也是罗丹精心挑选的,是一些在外貌和体形上非常接近巴尔扎克的中年人。在此基础上,罗丹塑造了7个巴尔扎克裸体人物,但他都不满意。18个月的交货期很快就到了,他还没完成。 又过了6个月,古拉的协会主席的任期满了,这个雕塑仍未完工,法国作家协会要求罗丹归还1万法郎的预付款并赔偿损失。他的朋友们从中调停,让罗丹在一个月内交给作家协会一个模型。罗丹非常坚决地说:“我将给他们一个雕塑得最好的《巴尔扎克》,而不是一个塑得最快的《巴尔扎克》, 这就是我履行了合同。” 他像往常一样,不抱幻想,也不草草了事。这就是罗丹的性格,一个艺术家对自己作品绝对负责的性格。 由于《加莱义民》的成功,作家协会决定再给罗丹一年时间,但一年过去了,他依然没塑完《巴尔扎克》和《雨果》。每个像他都重塑了好几回,但没有一个让他满意。在他在作家协会最好的朋友肖莱的说服下,他答应把《雨果》像交给1897年沙龙展出,但他断然拒绝了要他在沙龙展览之前把《巴尔扎克》塑好的要求。为了让步,他展出了一个穿了衣服的《雨果》像,他知道那是个失败,在《巴尔扎克》上面,他不能再让步了。然而不久,他就接到了作家协会的最后通牒,要他立即交出《巴尔扎克》,否则要罗丹退款。肖莱气愤地辞了职,与他一起退出的有6名会员。肖莱给《费加罗报》写了一封十分雄辩的信,阐明他退出作家协会的理由,这封信与协会宣布要控告罗丹的消息排在一起,登在第一版。 这就是“巴尔扎克像事件” ,当时巴黎所有报纸的头条消息。古拉、马拉美、普鲁斯特、莫奈、卡里埃、布歇等人纷纷在报纸上向作家协会提出了抗议。这些作家和艺术家深深知道,如果罗丹被迫去迎合作家协会经院式的趣味,那他们全都会受到同样的威胁。在公众舆论的压力下,作家协会终于收回了控告,罗丹赢得了最后一年时间。在他为《巴尔扎克》进行斗争的时候,他的启蒙导师勒考克去逝了。勒考克多年来一直关注罗丹的成长和发展,并一直鼓励他进行自己风格的探索。在他87岁高龄的时候,还参加了罗丹与莫奈的作品展览,在罗丹作品遭到众多非议时,鼓励他继续同学院派进行斗争。虽然勒考克去逝时已达95岁高龄,罗丹仍然感到难以自慰。但是,罗丹还是以旺盛的精力重新开始加工《巴尔扎克》。 巴尔扎克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巴黎度过的,在帕西区雷努阿尔大街的一所破房子里,巴尔扎克负债累累,白天天天债主在他家催债,晚上则在这里拼命地写作以偿还债务。罗丹找到这个地方,巴尔扎克曾无数次做过的那样,在这些大街小巷来回地走着,以寻找灵感。他想象着巴尔扎克穿着他那件多明我会长袍,听见要债人在雷努阿尔大街房子的前门按响了门铃,便匆匆忙忙地从后门溜到了贝尔东大街。当想象巴尔扎克的裸像披上被他当作睡袍的黑色袈裟时,雕塑脸部的表情似乎顿时会为罗丹的创造力而沸腾。“他的灵魂是那么丰盈,所以负载他那沉重的躯体时显得若无其事。”罗丹终于找到了他的巴尔扎克! 他把已塑好的《巴尔扎克》模型全部毁掉,开始了重新的创作。 《巴尔扎克》最后的创作过程就像舞蹈一样。罗丹的双手敏捷而准确地舞动着,毫无形状的泥团很快变成了双脚、大腿,然后是渐渐上升的躯干,最后是那个大脑袋以及像狮子鬃毛一样的头发。接着,罗丹塑出了那件长袍,使它和人物浑然一体。这件长袍使巴尔扎克显得庄重而健美。像终于塑完了,罗丹叫来他的学生和助手。他最得意的门生、罗丹之后的著名雕塑家布尔代勒没有说话,而只是盯着那两只手。罗丹突然担心地问:“你不喜欢这双手?”“不,我十分喜欢,”布尔代勒说,“头部是整个像的焦点,长袍创造了自身的协调,这双手十分有力,但是……”“但是它过于有力了?”罗丹问。“我想是这样的。”罗丹绕着《巴尔扎克》转了整整一圈,突然他一下子把这双手砸掉了。在场的人都震了一下棗这可是几个星期的辛劳啊!而且这双手是那么的出色。“完成了。” 罗丹说。 1898年的沙龙堪称“巴尔扎克沙龙”,展览会上还展出了贝纳尔、卡里埃和沙畹的一些很能引起人们激情的作品。但是,开馆不到十分钟,罗丹《巴尔扎克》遭到铺天盖地的攻击、嘲笑、讽刺、漫骂!人们无法接受一个披头散发、衣冠不整的巴尔扎克,这是对写出《人间喜剧》的大文豪、法国人民的骄傲和法兰西大文豪的不敬侮辱!他应是衣冠楚楚的绅士,而不是穿着不登大雅之堂的睡衣、头发蓬松,在半夜里因激情奔涌而惊醒,扭过头去,似乎还喘着粗气。他们看到了一个臃肿而且没有手的老头,他们失望、继而愤怒,甚至有人尖刻地讥讽《巴尔扎克》像是“一只装在麻袋里的癞蛤蟆”。共和国总统费利克斯•;富尔也来了,他告诉罗丹《吻》塑得非常好,但一个字也没提更重要的《巴尔扎克》。在场的每个人都听见了,于是,《巴尔扎克》成了仇恨者肆无忌惮攻击的把子。报刊上又重复了对雨果纪念碑的嘲弄。甚至连小商贩们也因此买卖兴隆——他们出售了充满恶意的“玩具雪人”,上面贴着“巴尔扎克——罗丹塑”的标签。法国作家协会以11票对4票拒绝接受《巴尔扎克》。 巴黎市政厅决定不允许在市任何地方竖立这尊塑像。罗丹并非孤立无援,他的艺术界的朋友们联合起来为他辩护,并发表了宣言,其中包括最有名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