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生性残忍、没有同情心的人,往往被斥为“冷血动物”,是不能为文明社会所相容的,而且迟早会遭报应。中国人历来强调锄强扶弱、积德行善,很大程度上也是恻隐之心使然,而且他们也相信,这样做是一定能得好报的。
但是按照现代人的理解,商场如战场。商界的竞争,往往是冷酷无情的,没有半点温情脉脉可言。所以现实的商界,充满了尔虞我诈、勾心斗角;落井下石者多、扶危济困者少;锦上添花者多,雪中送炭者少。这一切,正是当今商场竞争的误区。商场并不是战场,商业的竞争,并不是你死我活、鱼死网破的;战争规律并不能完全适用。生意场上的往来最好当然是互利互惠的双赢局面。所以对于商界精英来说,最好都能多一点恻隐之心,这样会使自己多一些朋友,多一分成功的机会。
辞让之心
中国人在人际交往中一向是谦和有礼的。中国人的性格,也大都慈善宽厚,不那么咄咄逼人;就是有理,也往往要让三分。一个人只要温良守礼,哪怕他在才智上稍逊一筹,也会为世人所推崇,甚至奉为楷模。“礼”在国人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体现,就是一颗“辞让之心”。也就是要求能够尊重他人、善待他人,凡事能先为别人着想,能够谦让一点的不妨谦让一些。中国人从小就被灌输这种精神,例如孔融四岁让梨的典故,千古传颂,成为许多中国的父母教育子女的好榜样。
所以说;辞让之心是礼的根源。人有礼;便能够谦让;也能够尊敬别人。由尊敬先祖、父母、师长;推而广之到尊敬一切圣贤豪杰、以及一切对人类文化有贡献的人;乃至一切外人、古代的人、未来的人以及由人所组成的整个世界。在中国人看来;要懂得礼节;最根本的是要有一颗辞让之心;要记得把好处让给别人;与人为善。
当然,人也不能过分地辞让。有些应该据理力争的事情,就必须“当仁不让”。尤其是一些重大原则,该坚持的还是要坚持。但是在中国,一味地“温良恭俭让”、拿原则作交易的事情太多了。
还有些事情,如果一味辞让的话,就会让人觉得这是虚伪的表现。有些中国人在一些个人的好恶上,远远不如外国人坦诚。明明是心里非常想得到的东西,口头上就是不说;别人送给自己的礼物,本来自己非常喜欢,却还要装模作样地推辞一番;明明是因为自己的努力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却动不动就归功于领导的关怀和同僚的帮助。这样的做人方式,当然很能讨人喜欢,但也多少失掉了人的个性。尤其是当有些人某方面的欲望很强烈;却又不好意思明确表达的时候,就喜欢背地里使些小伎俩,在一颗堂皇的辞让之心的背后却往往掩盖着并不那么光彩的企图。
第二部分 中国人的性格和气质第12节 性格充满矛盾的中国人
总体来看,中国人的性格并不是简单地一边倒,通常是两种对立性格的调和统一。实际上,中国人的求和性格与克制性格时常是矛盾的。中国人要求自己“严己宽人”,在这里,严与宽就是一对矛盾,人与己也是一对矛盾。中国人已经清楚了这对矛盾性,他们善于把矛盾加以调和统一,使之成为一个和谐的整体。
很多中国人的性格是矛盾的;这表现在很多方面;如尊大与脆弱、道德与背德、亲切与残忍、务实与理想化、孤独与群居、轻信与怀疑、利欲与面子、强韧与顺从、坚强与柔弱……等等,这些明显相互矛盾的性情,却往往都集中体现在一个中国人的身上。这些现象不是让人觉得很矛盾吗?
关于这类中国人的矛盾性格的最好例证是他们在接受责备时的谦和态度。对一个普通的中国人来说,你指出他的缺点的时候;他可能会很耐心、殷勤甚至是诚挚地倾听并愉快地接受;而且附加说:“是我的过失;是我的过失!”也许他还会感谢你的好意;发誓说一定要立刻、彻底、永久地改正。但是;很可能这些动听的誓言不过是“镜中花、水中月”而已;有些人不求实际的品性不可能纠正;他们的种种表示不过是故作姿态。在这方面有一个典型的例子,那就是“随地吐痰”的问题。相信每一个中国人对随地吐痰的陋习都深恶痛绝,并一再表示要“从我做起,杜绝恶习”。但一旦在没有人监督的场合,有些人很可能会故态复萌,照吐不误。像这样的言行不一致,正好体现了一些中国人性格中矛盾的一面。
同样的事例还有;许多中国人一方面害怕别人在背后议论自己;讨厌别人的胡批瞎评;但另一方面;他们又总是在别人背后议论别人。正所谓,“谁人背后无人说,哪个人前不说人”。每个中国人都知道随地吐痰不好,抨击起这桩现象来;那都是口诛笔伐;不遗余力。可是一旦轮到自己,有几个能真正杜绝这一陋习呢?要说中国人都没有公德心吧,那可真是冤枉。可是一碰到具体问题,这些人的公德心又都到哪儿去了呢?
其实中国人大多存在“表里不一”的双面性格;这种双面性格就是中国人矛盾性格的一种体现。双面性格的情形在我们的社会已经成为一种合法的操作。任何人都能很快地意识到表面的客套话与心底话的差异;也颇能预测何时我们必须处在何种状态之下。可以这么说,有些中国人是逢场作戏的能手。当然,我们很少直接攻击说表面话的人;有时更是心存感激于他人的表面文章。但是;我们往往会在背后讥笑那些做表面文章的人。
部分中国人的矛盾性格使他们习惯于把人分为好人和坏人;或者是自己人与外人;这种严格对立的区分是为了分别采取不同的交往策略。对好人;我们尊敬、同情、帮助、爱护、热情;对坏人;我们贬低、憎恨、厌恶、冷淡、疏远。对待自己人;我们舍得牺牲自己的利益;敢于袒露自己的心声;不会太在乎礼节和形式;而对于外人;我们不能让他占便宜;对他们一定要封闭自己的内心世界;对他们佯装客气和热情,而实则并非如此。
矛盾性格的反面就是调和矛盾;多数中国人总是喜欢调和与折中。比如你跟单位的同事说;我这位子太暗;须在这里开一个窗;大家可能会一致不同意。但如果你进一步要拆掉屋顶;他们就会来调和;愿意开窗了。由此可见,如果没有更激烈的主张;他们连平和的改革也不肯行;但事情一旦有激化的倾向,那就会有无数的力量加以牵制;最终达成折衷的方案。从这些事例中可以看出,多数中国人总是愿意避免矛盾的过分激化;喜欢采用中庸调和的方法对待矛盾。
中国人对于矛盾的调和受了“重和合”思想的影响。在和谐的原则下;中国人总是愿意去调和矛盾。因而,多数中国人的矛盾性格是次要于他们的求和性格的;即只有在不违反求和原则的前提下;其矛盾性格才会暴露出来;否则;违反了和谐的要求;其矛盾将会被调和;表现出的仍然是和谐的气氛和求和的性格。
由于多数中国人矛盾调和性格的存在;在一旦矛盾无法调和的情况下;他们的性格特征就会走向它的反面;这也就是其矛盾性格的又一个方面。集体主义精神就会被窝里斗所代替;诚实会被虚伪所代替;利他主义会被自私所代替;顺从会被叛逆所代替;实用主义会被理想主义所代替;道德会被不道德所代替;富于同情心会被无恻隐之心所代替……等等。
第三部分 中国特色的人际交往行为第13节 人情的利害
人生于世,不可避免地要和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在中国的社会文化环境中,人际关系极其重要。要想在中国人的社会中生存、立足,必须要学会处理人际关系。而这同样也是每一个要和中国人打交道的管理者的必修课。在纷繁复杂的社会要素中,最要紧的必须抓住两点,那就是中国人的“关系”和“人情”。只有关系通透、人情纯熟,才能在中国人的社会中左右逢源、游刃有余,才会使管理行为畅达无碍、一顺百顺。
《红楼梦》中有一句至理名言:“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也就是说,如何跟中国人打交道,如何在群体中处理人际关系,的确是一门大学问。中国人在人际交往中,有着特定的原则和规范,同时也有一些不那么表面化的“潜规则”。如果这些问题处理不好,即使你冲撞、冒犯了人家,恐怕也不知道问题出在何处;万一人家跟你计较起来,连回旋辩驳的余地都很难有。所以处理与中国人的关系,一定要慎重。中国人的这些行为,尤其对一些不明就里的外国人来说,也许会觉得十分难以理喻。
人情的利害
人情在中国社会是极普遍的现象,中国人常自认为或被认为是重人情的民族。每一个受过中国文化熏陶;或在中国生活过的成年人;无不深知“人情”这个东西的厉害。人情是什么?看不见摸不着,但大家都知道它的存在。并且在具体的情形下;也知道他应该怎样对待或处理人情。中国人的许多社会关系都是靠着隐性的“人情”来调节和处理的。人情,可以看做是中国人社会生活中的润滑剂和催化剂,当然有时也不可避免地会有副作用。
“人情”有多种不同的含义;但在这里;我们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就是人们相互间的相处之道。当我们说此人“不通人情”;实际上是说,“此人对于人与人的关系;一无所知”;这是对一个人很严重的批评。相反;我们说此人“人情练达”或“通情达理”;则是指此人善于待人接物;善于把握人与人相处之道;这便是一种赞美。但是;当我们听人说:“此人很世故”,则会联想到奸猾、有城府;甚至意含此人在利用或操纵人情之意了。总之;中国人是极重人情的;但中国人讲人情;通常是与“理”相提并论的。所谓“合情合理”在这可以解释为;真正的人情应不离开理;离开理便不合乎人情了。
在一般性的人际关系中;人与人建立交换行为是要通过“人情”的。在经济性交换中;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因素没有太大作用甚至被冻结;但在社会性的交换中,人情则极为重要;甚至占了中心的位置。在这类社会交换中;人情可以说是媒介;也可以说社会性交换是靠人情来维持的。我们常听人说“卖个人情”、“送个人情”或“讨个人情”、“求个人情”;这都表示人情的交换特征。不仅如此;我们更听人讲“我欠他一个人情”;“他欠我一个人情”,这就明确指出人情在交换上有盈亏的情形。我们可以打一个比方,认为社会性的交换和经济性的交换都有一份平衡表。在经济交换行为中;这是一份钱财的平衡表;亏与盈有记得很清楚的。而在社会交换中;这便是一份人情的平衡表。人情的平衡表;计算起来不是那么一清二楚;不是那么容易算清。但这并非说不能作出一个人人情的盈亏的结算;比如社会上时常可听到“人情债”的说法;这就是说在人情上有了亏空;在人与人的交往中;成了一个“负债者”。
在中国的社会交换关系中;人们都不愿意成为人情的负债者,俗云“人情紧过债”;“赖账不如赖人情;赖了人情难做人”。这就是说;欠别人“人情”比欠别人钱财在心理上的负担还要重。何以如此呢?因为钱债易于计算、易于清偿;人情债则难计算、难清偿;此正所谓“钱债好还;人情债难还”。
所以;“不可欠人人情”几乎是中国人最重要的社会格言或教训。教育人们轻易不要接受别人的恩惠;就是在说不可欠别人人情。因为欠了人情;则在社会关系上失去平衡;失去自己在人际来往上的独立性。俗语所谓“拿了人家的手软;吃了人家的嘴短”;就是这个意思。
既然人情债如此难于承担;那么应该怎么处理呢?一个看法是不接受人之情;但是;这在某些时候是行不通的;别人请宴;就是人情;拒绝邀请;也就是有亏人情了。同时;即使拒绝别人之情;虽然可以“不欠人情”;但是与他人的来往却终止了;这就不免有被社会孤立的后果。因此;为了不负欠别人的人情;最有效的方法是回报别人以更多的人情;如俗语所云:“吃人一口;报人一斗”;“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这样就在人情的平衡表上不但赤字消失;而且使别人反欠了自己一笔人情;亦即由人情上的“债务人”转为“债权人”了。
“人情”这种可以用来馈赠他人的社会资源;不仅包含金钱、财物、服务……等具体成分;同时还包含抽象的情感成分;所以对于“人情”很难估计其客观价值。“受人滴水之恩;定当涌泉相报”;一个人一旦欠了别人人情;对方万一遇到困难;开口向你求助;你便有义务在能力许可的范围内尽力设法回报。由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