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选题第19题考查过)
(3)意识的能动作用
【识记】意识能动性的含义:意识的能动性,亦称为主观能动性,指意识能动地反映世界和指导实践、通过实践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毛泽东指出:思想等是主观的东西,做或行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都是人类特殊的能动性。这种能动性,我们称之为“自觉的能动性”,是人之所以区别于物的特点。
【领会】意识能动性的表现
第一,认识世界的能动性。它能根据实践需要能动地选择和反映对象,(此知识点2000年理科单选题第1题考查过)能动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达到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并根据需要,能动地对客观事物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超越事物的现状,能动地追溯过去,预见事物发展的未来趋势。
第二,意识的能动性更重要地表现在它对实践的指导作用上。列宁说: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此知识点2000年文科单选题第1题考查过)人的意识能够为实践活动创造未来世界的蓝图,指导实践,创造条件,发挥潜力,利用规律,变可能为现实,使实践活动成为有目的、有计划的创造性活动,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
第三,意识的能动作用还表现在对人体生理活动的控制和调节上。现代科学和医学实验证明,意识、心理、情感等因素,对人的健康状况有重要影响,可以引起或抵制人体生理和精神上的病患。
【运用】这一原理的意义。第一,理论意义:在意识能动性问题上,要划清辩证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原则界限。(此知识点1999年文科多选第17题考查过)辩证唯物主义承认和强调意识的能动性是以坚持唯物主义基本原则为前提的,即既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对物质的依赖关系,又承认意识的巨大能动性,坚持两者辩证统一。唯心主义片面夸大意识的能动性,否认意识对物质的依赖关系;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则只承认意识对物质的依赖关系,否认意识的能动性。它们都是片面的,因而是错误的。(此知识点2000年文理科通用单选第2题,2001年理科单选题第3题都考查过)总之,物质和意识是对立的统一。列宁指出:物质和意识的对立,也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仅仅在承认什么是第一性和什么是第二性这个认识论的基本问题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出这个范围,这种对立无疑是相对的。因为,意识根源于物质,是物质的反映,意识具有能动作用,两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此知识点2002年文科多选题第16题考查过)第二,实践意义:发挥意识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为前提和基础,借助于一定的物质手段,要把发挥意识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紧密结合起来,使两者在实践基础上相互促进。
2世界的统一性和多样性。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识记】世界统一性的含义:世界的统一性问题回答的是世界上千差万别的事物有没有统一的基础和本质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一元论和二元论、唯物主义一元论和唯心主义一元论存在着区别和对立。认为世界统一于存在,是折衷主义观点。
【领会】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的基本内容:
第一,世界是多样的,又是统一的,即整个世界有其共同的基础和本质;第二,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世界是在时空中运动和发展的物质世界。世界上千差万别、千变万化的事物和现象都以物质为基础,根源于物质,归根到底都是物质的产物、形式、属性、功能或表现;第三,物质世界的统一,是多样性的统一。整个世界繁纷复杂,千差万别,呈现出物质形态的多样性;第四,无论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都具有物质统一性。
简言之,世界是物质的世界,列宁说:“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什么也没有。”(此知识点1999年文科单选题第1题考查过)
【运用】这一原理具有重要意义:第一,这一原理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它表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彻底的科学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第二,这一原理是反对二元论、宗教神学、唯心主义的锐利武器。它证明了:否认世界统一性的二元论不能成立,宗教神学所谓“上帝创造世界”的虚幻和荒谬,唯心主义一元论关于世界统一于精神的根本错误;第三,这一原理克服了旧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缺陷。它坚持了世界物质性的多样性统一,并全面论证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统一性。这就克服了旧唯物主义一元论在物质观上的直观性、机械性和不彻底性,与旧唯物主义一元论划清了原则界限;第四,这一原理具有极为重要的实践意义。它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根本理论基础。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本章的重点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及意义;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及意义;实践的重要性及其正负效应;意识的本质和能动性原理;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和意义。物质和意识对立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本章的一个难点。实践的本质、实践的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作用、实践的基本环节,是2006年《大纲》的新增考点,应引起注意。
本章近几年来一般出选择题,而且同一知识点重复出题,没有出过分析题。1999年至2005年,本章出单选题12道,多选题6道。但并不排除出分析题的可能性。
要注意在物质观、运动观、实践观、意识观上划清辩证唯物主义同一切旧哲学(唯心论、旧唯物论、二元论、相对主义诡辨论等)的理论界限,明年仍有出这类试题的较大可能性,本章近几年的试题一向具有划清理论界限的特点;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有出分析题的可能性。
(一)选择题Ⅰ:(下列每题的选项中,有一个是最符合题意的,请选择。)
1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A实物B具有体积和重量
C运动D客观实在性
2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是()
A实物 B具有体积和重量
C运动D客观实在性
3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
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界定的B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
C主体和客体的关系界定的D一般和个别的关系界定的
4“时间和空间是一切事物的贮藏所”的观点,是()
A朴素唯物主义时空观B唯心主义时空观
C辩证唯物主义时空观D机械唯物主义时空观
5哲学上的物质范畴与自然科学上的物质范畴的关系是()
A本源和派生的关系B普遍和特殊的关系
C本质和现象的关系D形式和内容的关系
6“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一著名诗句包含的哲理是()
A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
B物质运动无限性和时空有限性的统一
C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D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
7古希腊哲学史上关于“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和“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这两种说法()
A都是辩证法观点
B都是形而上学观点
C前者是辩证法观点,后者是诡辩论观点
D前者是诡辩论观点,后者是辩证法观点
8在实践活动中,主体是指()
A客观物质世界B人
C劳动者D从事实践活动的人
9在实践活动中,客体是指()
A整个客观世界B自然界
C人类社会D实践活动的对象
10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是因为实践具有()
A客观实在性B普遍性
C能动性D直接现实性
11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分化和辩证统一的基础是()
A自在世界B人类世界
C物质的运动D实践
12意识原始发生的决定性环节是()
A人脑的进化B动物心理的产生
C语言的产生D劳动
13在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上,唯心主义的根本错误是()
A否认意识对物质的决定作用
B夸大意识对物质的依赖关系
C否认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
D夸大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
14在意识的本质问题上,庸俗唯物主义的错误是()
A否认意识对物质的依赖关系B否认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C否认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D否认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15“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个命题表明()(1999年理科第1题,文科第2题)
A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B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C观念的东西和物质的东西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D意识是人脑中特有的物质
16主张“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之外,什么也没有”的观点,属于()(1999年文科单选题1题)
A否认意识存在的自然唯物主义
B主张世界统一于物质的辩证唯物主义
C否认时间与空间存在性的唯心主义
D把人的意识理解为某种特殊的“精细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
17相信“意念移物”,甚至相信可以用意念来直接改变物质结构,就是信奉()(2000年文、理科单选题第2题)
A主张精神主宰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唯心论
B主张精神是脱离人脑独立存在的客观唯心论
C认为人的思想是特殊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
D认为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实践唯物主义
18“心诚则灵,心不诚则不灵”的说法是()(2001年理科单选题第3题)
A主张物质和意识具有统一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B主张思想就是物质的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C认为世界是绝对精神外化的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D夸大了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19在人与世界的相互作用中,人与世界同时得到了改变,并获得日益丰富的内容。造成这一变化的基础是()(2003年试题单选题第2题)
A自然界自身的运动B人的意识的能动作用
C人的实践活动D工具的制造与使用
20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整个世界在本质上是()
A物质的B精神的
C运动的D实践的
21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
A物质的B精神的
C运动的D实践的
(二)选择题Ⅱ:(下列每题的选项中,至少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少选、多选、错选,该题不得分)
1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是()
A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B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C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D对一切可感知事物共同本质的科学抽象
2在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上,下列论断是正确的()
A物质是运动的主体B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C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D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3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在于()
A静止是事物多样性的条件B静止是运动的量度
C静止是区分事物的前提D静止是运动的基础和根源
4在时间和空间的问题上,下列论断是正确的()
A时空具有客观性B时空和物质运动不可分
C时空具有无限性和有限性D时空具有绝对性和相对性
5我国古代哲学家王夫之认为:“动静者,乃阴阳之动静也。”“皆本物理之固然。”“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静即含动,动不舍静。”“动、静,皆动也。”这在哲学上表达了()
A运动和静止都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B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是缓慢不显著的运动
C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
D运动是静止的总和
6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是指()
A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B在实践中形成人的本质和一切社会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