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C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
D运动是静止的总和
6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是指()
A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B在实践中形成人的本质和一切社会关系
C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
D实践是一切生命的存在形式
7在意识起源问题上,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一切物质形态都具有意识
B生命都具有意识
C劳动是意识产生的决定环节
D意识是自然界长期高度发展的产物,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8在意识的本质问题上,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A意识是大脑的机能B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C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D意识是人脑的分泌物
9人的意识的主观性方面表现为()
A反映形式的主观性B不同主体的意识之间的差别性
C对客观对象反映的近似性D对客观对象反映的超前性
10先有工程设计图,然后施工建成大厦。这一事实说明()
A意识派生物质B意识转化为物质
C意识决定物质D意识和物质的对立具有相对性
11错误解释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会导致()
A唯心论B形而上学唯物论
C二元论和不可知论D庸俗唯物论
12人工智能的出现表明()
A意识不是人特有的
B电脑可以代替人的部分脑力劳动,在特定方面可以超过人脑的功能
C意识活动与其他物质运动形式具有同一性
D电脑可以完全取代人脑
13“望梅止渴”表明()
A意识可以代替物质B意识是人脑分泌的汁液
C意识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物质D意识对生理活动具有调节作用
14哲学上把未经人类改造的自然称为“第一自然”,把经过人类改造的自然称“第二自然”。关于二者的正确的哲学判断是()(1999年文科多选题第17题)
A第一自然是物质的,第二自然部分是物质,部分是意识
B第一自然是脱离人的物质世界,第二自然是人的意识的产物
C第一自然与第二自然都是物质自然,第二自然是人类实践创造的物质新形态
D第一自然与第二自然都是物质自然,因为它们都是由原子、分子在三维空间中排列而成的
E第一自然与第二自然都是物质自然界,都是人类认识与改造的对象
15IBM公司制造的“深蓝”计算机战胜了世界顶级国际象棋大师卡斯帕罗夫。这一事实表明()(1999年理科多选题第19题)
A电脑具有比人脑更高级的运动形式
B电脑是人脑的延伸,是人类扩展自己智力的工具
C人脑的运动与电脑一样,归根到底是电子等物质粒子的运动
D电脑是物化了的人的意识,电脑战胜人脑,实质上是人类自己战胜自己
E电脑和机器人也能进行某些实践活动
16中国古代哲学家方以智指出:“气凝为形,蕴发为光,窍激为声,皆气也。”这句话在哲学上表达了()(2000年文科多选题第17题)
A多元论的思想
B万物都是物质的不同表现形式的思想
C朴素辩证法的思想
D物质和运动不可分的思想
E物质运动形式多样性的思想
17意识和物质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出这个范围,其对立便是相对的。这是因为()(2002年文科多选题第16题)
A意识根源于物质B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C意识是物质的固有属性D意识是物质的存在形式
E意识可能转化为物质
18从物质与精神关系来看,“画饼不能充饥”,这是因为()(2002年理科多选题第17题)
A精神与物质不具有同一性B精神对物质具有相对独立性
C精神不能转化为物质D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不等同于事物自身
E观念东西的不能代替物质的东西
(三)分析题
1运用有关哲学原理,分析下述材料:
材料1
17世纪和18世纪的一些唯物主义者,受当时自然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把物质归结为原子或物体的某些特征。伽桑狄说:“物质是按一定次序结合的不可分不可灭的原子的总和。”爱尔维修说:“物质并不是一件东西,自然界中只有一些我们称之为形体的个体,物质这个名词只能了解为那些为一切形体所固有的特性的集合。”他认为,广延性、密度、不可入性等是一切形体所具有的特性。
摘自《十八世纪法国哲学》
材料2
19世纪末20世纪初,X射线、放射性和电子的发现,否定了原子是物质的始原、原子不可分、元素不可变等传统思想,一些自然科学家由于不懂辩证法,认为“原子非物质化了,物质消失了”。马赫主义者抓住这一点以论证唯心主义,宣称“物质消失了”,就是“物质本身不存在了”,只存在感性知觉,物质是“荒谬的虚构”和“假设”。
摘自《列宁选集》,第2卷
材料3
列宁指出:“‘物质已在消失’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迄今我们认识物质所达到的那个界限正在消失,我们的知识正在深化;那些以前以为是绝对的、不变的、原本的物质特性(不可入性、惯性、质量等等)正在消失,现在它们显现出是相对的,仅为物质的某些状态所特有的。因为物质的惟一‘特性’就是:它是客观实在,它存在于我们的意识之外。”
摘自《列宁选集》,第2卷
请回答:
(1)材料1所表明的哲学观点及其局限性。
(2)材料2中所体现的自然科学发现同哲学的关系。
(3)结合材料3中列宁所阐述的思想,简述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和自然科学物质结构学说的关系。
2在世界的统一性问题上,历史上的哲学家们有不同的回答。现将有关材料摘录如下:
材料1
贝克莱认为,“存在就是被感知,人的各种感觉构成了事物。”黑格尔认为,整个世界是“绝对观念”的“外化”和产物。
摘自《人类知识原理》和《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德国哲学》
材料2
笛卡尔认为,物质和精神是两种绝对不同的实体,精神的本性是思维,物质的本性是广延,广延不能思维,思维不具有广延。物质和精神互不相通,彼此独立,两者都是世界的本原。
摘自《十六——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
材料3
斯宾诺莎认为,物质自然界是惟一的实体,其余的一切都是它的属性和具体样式。思维和广延不是两个独立的实体,而是惟一的物质实体的两种不同属性。一切物质都具有思维的属性,一切个体事物都有心灵,只有程度不同。
材料来源同上
材料4
杜林认为,世界统一于存在。
转引自《反杜林论》
材料5
恩格斯指出,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
摘自《反杜林论》
请回答:
(1)材料1属于什么观点,两位哲学家有什么区别,错在何处?
(2)材料2属于什么观点,错误何在?
(3)材料3属于什么观点,有何错误?
(4)材料4属于什么观点,错在何处?
(5)简要分析材料5观点的正确性。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Ⅰ
1D2C3A4D5B6D7C8D9D10D〖〗11D12D13C14D15A16B17A18D19C20A21D(二)选择题Ⅱ
1CD2ABCD3ABC4ABCD5ABC6ABC7CD8BC9ABCD10BD11ABCD12BC13CD14CE15BD16BCDE17ABE18DE(三)分析题
1【答案要点】(1)材料1把物质归结为原子或物体的某些特性,是机械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它把具体的物质结构和具体的物质形态误认为物质的一般,把原子的个性看成是物质的共性,没有把握住物质的惟一特性即客观实在性;割裂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统一性;经受不住唯心主义的攻击。
(2)材料2表明,自然科学家不懂得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以致陷入唯心主义,迷失了方向。唯心主义则往往利用某些新的科学发现攻击唯物主义。
(3)材料3中,列宁明确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定义,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批判了唯心主义的错误和攻击,阐明了哲学的物质范畴和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学说的关系。哲学的物质范畴指一切物质结构和具体形态的共性即客观实在性,具有绝对性。自然科学揭示的物质结构是个性,具有相对性,它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而不断深化。不能把两者混为一谈。
2【答案要点】(1)材料1属于唯心主义一元论。贝克莱是主观唯心主义一元论,黑格尔是客观唯心主义一元论,两者都颠倒了物质和精神的本原和派生的关系、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
(2)材料2属典型的二元论。错误在于否认世界的统一性,把物质和精神绝对对立起来,最后仍然导致唯心论。物质和精神只是在何者为第一性这个范围内才是绝对对立的,超出这个范围,精神是物质的产物,是物质的反映。世界是统一的,它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
(3)材料3是唯物主义一元论,它力图克服笛卡尔的二元论,但具有“物活论”的倾向,而且只承认自然界的物质性,并没有说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统一性。
(4)材料3是折衷主义观点。调和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存在只是世界统一性的前提,物质和精神都是存在,但精神根源于物质,世界的统一性不在于它的存在,而在于它的物质性。
(5)材料5是辩证唯物主义在世界统一性问题上的根本观点。世界万事万物都根源于物质,以物质为基础,归根到底,都是物质的表现、产物、属性或形式。
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政治理论精品教程第三章世界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
本章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法部分。复习本章的基本要求是:
第一,全面把握唯物辩证法的普遍联系原理和永恒发展原理及其意义。在把握普遍联系原理时,重点理解系统和要素、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在把握永恒发展原理时,重点理解过程论的思想;同时要注意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现象和本质、必然和偶然、原因和结果、可能和现实,理解上述四对范畴的理论内容和意义。
第二,深入理解唯物辩证法的三大基本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和对立统一规律的基本内容和意义。
第三,要明确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它是贯穿整个辩证法的中心线索,现象和本质、必然和偶然、原因和结果、可能和现实、量变和质变、肯定和否定等都是对立的统一;要明确联系和发展是辩证法的两个总特征,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范畴都是联系和发展的进一步展开和深化;要明确在每一原理问题上,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一)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1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联系与系统。
【领会】普遍联系原理的基本内容:
(1)联系的客观性
联系是指一切事物和现象之间、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和相互影响。联系都是相互联系。联系与区别互为前提。联系的客观性是指:联系是客观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主观认识和意志为转移;联系都是现实的、具体的,不是主观幻想的。
(2)联系的普遍性
联系的普遍性表现在:其一,世界上任何事物、现象都不能孤立存在,其内部以及同周围其他事物、现象之间都存在某种联系,事物发展的不同过程、阶段之间也总是相互联系;其二,任何事物都是作为系统或系统中的一个要素而存在。系统是许多要素相互联系,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整体,它具有整体性、结构性、层次性、开放性、相对稳定性,不是杂乱无章的事物的集合;要素是组成一个系统而且相互联系着的单元或部分。整体离不开部分,部分离不开整体,两者是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整体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