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唐朝历史上的黄金时代:贞观之治-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李世民却也不负其名,自幼便显聪睿之资,思虑深远,遇事常能果断处之,平日里则不拘小节,而言行举止之间,有种不似常人的气度。
  大业十一年(615),隋炀帝在雁门(今山西代县)被突厥围困。天子被围,事非小可,帝国各路军马自然急去援救。当时屯卫将军云定兴营内,站出一后生,虽是无名小将,却也是少年英姿。该后生从容对云定兴道:“如今前去救援,必得大张旗鼓才行。”
  “嗯?此话怎讲?”
  “且说啊,始毕可汗举全国之师,竟敢围困我们天子,必是仗着仓促之间,我们无从救援。现在我们若大张军容,数十里之间幡旗相续,夜间则钲鼓相应,则必出乎突厥意料之外。突厥定会以为我们四方救兵已云集而至,惊惧之间,必然撤围而去。不然的话,敌众我寡,拼尽力气去打硬仗,恐怕我们终会力单不支啊。”
  云定兴并非刚愎自用之辈,稍加思索,利害立见。
  果然,帝国救兵大张旗鼓,军队进至崞县(今山西代县西南),突厥军队的侦察人员得知,惊而飞告始毕可汗说:“隋朝大军来了!”突厥即时心虚,慌忙撤围而去。
  且说这个向云定兴建言的英姿少年,正是十八岁的李世民。少年李世民首次崭露头角,便显示了他不凡的军事眼光和英雄胆识。

  李世民:主角还是配角(1)

  隋朝炀帝大业末年,外与高丽的战争欲罢不能,内则民众困乏,已是水深火热。当此之时,国内危机四伏,群贼蜂起,帝国形势一泻千里。风云骤变间,太原留守李渊亦被推到了举旗起兵的反路上。
  正史载,在隋炀帝南巡江淮、李密威逼东都的情势下,李世民与刘文静首谋起兵,以告李渊,李渊闻之大惊,只是迫于形势,亦不得不勉强从之。
  实际上,这一记载并不完全可信。这是一个历史谜团。李世民后来做了皇帝,而得位不很光明正大,所以人们便怀疑他在开国的历史纪录中做了手脚,有意把自己打扮成一个建立开国伟业之君的形象。事实到底如何?后来他自称年十八举义兵,是否也是一种有意的时间误导?
  大约在大业十一年(615)底,李渊被任命为太原留守。至十三年(617)建大将军府,引温大雅到其大将军府为记室参军,温大雅撰《大唐创业起居注》,乃李渊太原起兵的最原始记载。据其书所载,早在大业九年(613),李渊与宇文士及在涿郡(今北京)“密论时事”,是其心生反隋之念的最早迹象。不久隋炀帝的大功臣杨素之子杨玄感起兵反隋,时李渊为弘化郡(郡治在今甘肃庆阳)留守,握有关右十三郡兵,其妻兄窦抗劝他起兵,李渊以时机尚不成熟而未从。
  杨玄感起兵被平息后,农民起义如火如荼,由地方性的叛乱而迅速扩展到全国。大业九年(613)鱼俱罗处斩,大业十年(614)董纯处斩,二人皆隋炀帝宿将。大业十一年(615)隋炀帝以李浑门族强盛,又因一句“李氏当为天子”的谶语,杀李浑及其宗族32人。李渊处于和李浑等人相似的处境,夏侯端又劝他起兵,李渊深然其言。至此其反隋之心已公开表露。他在等待时机。
  大业十二年(616)底,突厥乘李渊南下镇压起义军之机,攻取太原留守管辖下的马邑(今山西朔县)。隋炀帝派人囚捕李渊,李渊对李世民道:“隋朝气数将尽,我李家奉承天命,本该现在起兵,只是你们三兄弟尚未聚集。”当时长子建成、四子元吉尚在河东,力量分散,不是起兵的绝佳时机。也许是天助李渊,或许是考虑到东都形势的紧张,隋炀帝既而下令赦免李渊。
  有时候命运就是如此奇妙。不过,事已至此,李渊也别无选择。于是李建成于河东潜结英俊,李世民于晋阳密招豪友,二兄弟皆卑身下士,招揽人才。紧接着建成、元吉和李渊之婿柴绍陆续到达太原。
  大业十三年(617)初,李渊让晋阳县令刘文静诈为隋炀帝敕书,于太原、雁门、马邑诸郡征兵。二月,趁叛隋而起的刘武周南下进据汾阳宫(今山西宁武南)之机,李渊以防备刘武周为名,下令募兵。
  问题是两个副留守王威和高君雅,这二人实际上是隋炀帝派来监视李渊的角色,自然成为李渊起兵的障碍。这年夏天,李渊借口此二人勾结突厥,杀之。
  突厥,是当时称雄漠北的马背上帝国。隋末的许多起事者,都曾向突厥称臣,如刘武周、窦建德、梁师都、高开道等。一方面,不使突厥成为捣乱的敌人;另一方面,也可以借助突厥壮大自己的声势。李渊也选择了对突厥的拉拢政策,他向突厥始毕可汗称臣,取得了突厥的支持,亦解除了受突厥攻击的后顾之忧。李渊所用的联络人是晋阳令刘文静。
  李渊起兵,势不可挡。而不识时务者如西河郡(治今山西汾阳县)丞高德儒坚决反对。六月甲申,李渊命建成、世民两兄弟攻打西河,又命太史令温大有同行。临行,李渊对温大有说:“我儿年少,以卿参谋军事,兴兵大业的成败,当以此行卜之。”言语之间,对两个年少儿子并未完全放心,却也满怀期望。一句“当以此行卜之”,可见李渊对这一行动的重视。
  李建成、李世民所带兵士,多是新近所募集,尚未得到训练。这样的军队,显然难称精锐。其可用者,必得高昂的士气和上下同心的凝聚力才行。建成、世民无愧于将门之后。两兄弟与众人同甘共苦,遇敌则身先士卒,甚能激励将士。又同时严肃军纪,可谓既赢得军心又赢得民心。

  李世民:主角还是配角(2)

  西河城下,高德儒固守。进攻,激烈交战。己丑日,西河城破,执高德儒,带至军门,斩之。杀一人已足够。当时正急需用人之际,既胜,能安抚则安抚之。于是令其余不杀一人,又严格管束军士,入城秋毫无犯。慰抚民众,使复旧业。号令所及,兵民闻之大悦。
  事定,返还晋阳。自发兵至返回,前后九日而已。李渊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像这样用兵,足可横行天下!”
  按虚岁算,此时建成二十九岁,世民二十岁,皆是活力四射、矫健勇武。李渊看着两个年轻的儿子,心底漾起一股骄傲和自信。在父亲肯定和赞许的目光中,建成和世民会意,心中充溢着满足和自信!
  时机成熟。七月,李渊以李元吉为镇北将军、太原留守,负责太原的一切事宜。李元吉年方十五。李渊亲领三万人,誓师动兵,改易旗帜,杂用绛白(因称臣于突厥,故旗帜上杂用突厥之白色),开向关中。同时发布檄文,宣布尊隋炀帝为太上皇,立代王杨侑为皇帝。西突厥阿史那部首领阿史那大奈率众配合李渊南下。
  李家旗帜,响铮铮竖了起来。
  真可谓数年经营,一朝举旗。用王夫之《读通鉴论》的话说,“高祖慎之又慎,迟回而不迫起,故秦王之阴结豪杰,高祖不知也。非不知也,王勇而有为,而高祖坚忍自持,姑且听之而以镇静之也。”是天下乱势之中,李渊沉稳持重、深谋远虑,是太原起兵的主持者,是主角。而一直以来“阴结豪杰”、勇而有为的李世民,是得力的助手,是积极的配角,当无疑问。
  至于正史记载之背离事实,是李世民有意为之。李世民通过玄武门政变,由次子而入继大统,这种行动不合乎法统和伦理,不足以垂范后世。因此,李世民称帝后便试图篡改史实。贞观史臣在撰写《高祖实录》和《太宗实录》时,大事铺陈李世民在武德年间的功劳,竭力抹杀太子建成的成绩,贬低高祖的作用。又把晋阳起兵的密谋描绘为太宗的精心策划,而高祖则处于完全被动的地位。这样,李世民便是开创李唐王业的首功之人,皇位本来就应该是他的,李渊退位后也就理应由他继承皇位。李世民改写历史的努力结果,是五代修《旧唐书》,北宋修《新唐书》,皆为其误导,而《资治通鉴》亦巧妙地延续了两书的主要结论。
  所幸《大唐创业起居注》得以保存下来了,使我们今日可找回历史之部分真相。

  军帐夜哭(2)

  然而在李渊的脑子里,何尝不存在着裴寂那样的担忧。最后,他不无沉重地摆摆手:“罢了,传令下去,班师回家!大家不要再说了。”
  “父王,万万不可!一旦……”任李世民急急阻拦,李渊只是留下一个沉重的背影。
  夜幕降临,月暗星乱,四野寂静,却隐隐不安。
  命令传到军中,左军已经动身撤营。
  贾胡堡的军帐中,李渊已就寝。要安然入眠,又谈何容易?
  将睡未睡之间,隐隐约约听到号哭的声音。李渊翻一个身,却觉得军帐外的哭声越加清晰,烦心!李渊皱眉,欲不加理会,却难耐烦躁!
  “谁人在外号哭?”李渊走到军帐门口,厉声责问。声音中难掩心中的烦躁。
  卫兵支吾。
  “带进来!”
  却是李世民!
  李渊很恼火。可是在内心里他也不无犹豫。他不确定,不确定自己的决定是否正确。此时,他需要安静。又害怕安静?
  他看着李世民,他的爱子,年轻、英俊、有活力、也不乏魄力。这个年轻人,这些年来在他身边,一天天长大,开始为父亲分忧,也让父亲为之骄傲。
  可是现在,他的脸上挂着未干的泪水。他的明亮而深邃的眼睛中,藏着几多深远的忧虑!
  “何以如此?”李渊皱眉道,言语间不无疼爱与怜惜。
  “父王!”李世民“扑通”跪在李渊面前,“今兵以义兴,进战可克,后退会散啊!军士们散于前,四周这么多敌人乘于后。到时候身死兵败,天地之间,无以援救,后悔都来不及啊!怎么能不悲伤?”
  李渊一时顿悟。原来只是先有了裴寂他们一样的担忧,忧思太深,其他的意见都听不进去了。却差点铸成难以挽回的大错!
  “可是军令已下,军队都开始撤退了,如何是好?”一向稳健的李渊,此时在爱子面前也不掩饰内心的慌乱。
  “右军都还没有动,左军虽然已经出发,也还没走远,让我去追。”
  李渊看着李世民,的确,这个少年已经长大,能够为自己解难分忧了。
  他露出欣慰笑容:“去吧,我派人通知你哥哥一起去。”
  李世民得令,迫不及待地告辞而去。
  这一刻,云渐渐散去,贾胡堡空旷的夜空,月明星稀。李渊的心平静,并且踏实了许多。
  而李世民,一匹骏马奔驰在月夜的路上,内心虽翻江倒海,整个世界却已明朗起来,心情一下轻松了许多。
  不久,太原军粮运到。八月,断断续续下了二十多天的秋雨终于停歇了下来。
  李渊命军中晾晒铠甲行装。辛巳日一早,军队由东南经山脚小道开往霍邑。在距城东五六里的地方,李渊按照李建成和李世民的建议:由他先挑阵引出宋老生,并率军与之正面对阵,稍战诈退,李世民率骑兵掩袭其后。交战正酣时,混战中听到欢呼:“宋老生已被抓获!”宋老生军中兵士不知是诈,一时军心动摇,如潮水般败阵。
  宋老生逃回城下,被刘弘基一刀挥过去,立时身首异处。刘弘基乃李世民在太原结纳的豪杰之士。
  夜幕不觉间已笼罩下来。攻城,立下。
  李渊大获全胜,少不得安抚部下以及敌方将士、城中民众。
  接着,李渊经临汾(今山西临汾),下绛郡(今山西新绛),到达龙门(今山西河津)。这时,刘文静引康鞘利等突厥兵五百人、马两千匹赶了上来。借突厥兵以张声势,同时解除突厥和刘武周联合进攻太原的后顾之忧。一切皆如计划,李渊不能不喜笑颜开。
  喜悦之余,李渊是否想起了当日爱子世民军帐夜哭的情景?否则一念之差,历史便不是今天我们所知道的那个样子了。
  此时的李世民,在自己的营帐前,遥望天空。从未觉得天空这样开阔、这样明净!李世民自幼爱好弓矢、多读兵书。当年隋炀帝雁门被围,他以一个无名小将勇敢建言,是兵法的修养。攻打西河时,他和兄长将新募之兵破城,是用兵的艺术。这次,在破宋老生一战中,李渊正面进攻、世民奇兵掩袭,又用诈术动摇敌方军心,是巧妙的战术。而在继续进军霍邑还是还兵太原的问题上,更显示了他知兵的境界。年少的李世民显然有了宏大的眼光,他不仅仅看到战争,而且能看到整个的敌与我以及眼下和将来的形势。

  军帐夜哭(3)

  然而,这只是李世民戎马生涯的开始。路,还很漫长。

  李世民独立指挥的第一场大战(1)

  平宋老生之后,李渊留诸将围河东的屈突通,自引主力西渡黄河、进据关中。建成和世民随父西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