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唐朝历史上的黄金时代:贞观之治-第2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国,就没有什么不对。而房玄龄本来就是小心谨慎的人,再加上对于太宗,始终怀有侍奉主公的心情,所以看到太宗生气,自然会觉得自己办事不力,理应赔罪。而对于太宗出于人之常情,但不符合国家制度规定的要求,房玄龄也常会满足他。
  贞观十七年(643),太宗对监修国史的房玄龄说:“史官所记之国史,都不让人君观看,这是为何?”
  房玄龄答曰:“因为史官的记载,既不虚美又不隐恶。人主见了一定会发怒,所以不敢献给圣上看。”
  太宗却说:“朕跟以往的君主不一样。希望可以自己看看国史,以后就能够改正不足、发扬优点,从而更好地治理国家。”
  房玄龄心里明白,太宗是想看看玄武门事变到底是如何记载的,即使有谏官劝阻也没有用。果然,谏议大夫朱子奢上书,请求太宗不要亲观国史,太宗没有采纳。于是,房玄龄将国史摘录了一些,呈给太宗。
  太宗看过之后,对玄龄说道:“六月四日玄武门之事,何必写的那么隐晦呢。令史官如实写就是了。”
  玄龄赶忙领旨。他明白太宗的意思,就是纂改国史,将夺权说得合情合理。虽然身为宰相,房玄龄知道这样做是不对的,可是作为太宗的属下,他这个管家选择了忠于主人的立场。情有些时候是会战胜理的。
  可是有时候,太了解反倒令房玄龄帮不上太宗的忙了。
  贞观十七年(643),太子承乾以谋反罪被废为庶人,太宗面临着一个选择:是立魏王李泰为太子还是立晋王李治为太子。当时朝中分为两派,各有所支持,但房玄龄自始至终都没有表态。不是因为房玄龄明哲保身,而是因为他十分矛盾。房玄龄明白太宗喜欢魏王泰,可是他也清楚地看到朝中的形势发展对晋王治有利,太宗面临一个艰难的选择。正因为对太宗,对周围的人和事都太了解,房玄龄才陷入了和太宗一样的矛盾中。他觉得劝太宗立谁都会增加太宗的困扰,所以干脆不发言。也许当时,真的能不怀个人目的、而又能同情、理解太宗的,也就只有房玄龄一个人了。

  孜孜奉国的贞观大管家(2)

  而太宗以及他的家人也同样不只是将房玄龄看作一个大臣。
  贞观十年(636),长孙皇后生病,久治不愈。
  太子承乾很是担忧母亲的身体,一日侍奉之际,偷偷建议:“母后,不如奏请父皇赦免一些罪犯或者度人入道,积些功德,也许母后的病会好转。”
  “万万不可。”长孙皇后听了坚决不同意,“生死有命,非人力可以挽回。如果为善有用,我平日也不是为恶之人;如果无用,那又何必?赦免罪犯乃是国家大事,佛、道也是关系到国家政体的。我怎么能因为自己的缘故,而坏了国法?此念不可对你父皇提起,知道了吗?”
  太子含泪点了点头。可是他还是不忍母后受到病痛的折磨,于是专门找到了房玄龄,将这个想法告诉了他。
  房玄龄明白太子的心意,于是将此意转达给了太宗。
  太宗听了也很是悲痛,对房玄龄说:“皇后为朕操劳太多了啊,朕对她关心太少了。可怜承乾这孩子有这个孝心,他的建议也不是不可行啊。”
  后来因为皇后的坚持,太宗没有接受承乾的意见,但此举却是发人深思的。
  太子将这等家事告诉房玄龄,自然就是没有把他当成外人。也许在他的心目中,这位管家反倒比严厉的父皇更亲切。所以他不敢告诉太宗却告诉了房玄龄。而太宗对房玄龄扮演传声筒的角色也没有异议,丝毫不觉得这是介入了他们的家事,可见他们一家对于房玄龄的感情是多么特殊。
  当年的六月,皇后病危。
  在立政殿中,太宗拉着奄奄一息的长孙皇后那瘦弱的手,泣不成声,他这位妻子,实在为自己付出太多太多。
  “陛下不要太伤心了,人总有一死。”皇后已经气若游丝。
  “朕以为还有许多日子能与你一起,谁知老天如此待我们。”太宗真的很后悔,没有多照顾自己的爱妻。
  “臣妾还有事想跟陛下说。”长孙皇后挣扎着想起来。
  太宗轻轻扶起她,让她靠在自己身上。
  “房玄龄……在陛下身边最久,各种密谋,他全参与其中……可是,此人没有泄露半点秘密……如果没有什么大的过错,希望……希望陛下不要弃之不用。”说了几句话,皇后就已经体力不支。
  太宗明白,是皇后知道他因为一点小过错把房玄龄打发回家了,才说出这番话来。
  “朕知道了,听你的,马上派人召他回朝。你什么时候能想想自己啊,朕的皇后!”太宗再忍不住眼中的泪水,他发现怀中的人竟是那样的轻,仿佛没有了重量一般。
  长孙微微一笑,她多么遗憾不能陪伴自己的爱人到最后,不能再为他尽一份力:“玄龄不是外人,陛下也知道的啊。”
  太宗当然知道,即使没有长孙皇后的临终遗言。房玄龄是除了皇后之外,为自己想得最多的人,正因为如此,太宗一直都很重用他。
  房玄龄几次上表请求退休,不再当宰相了,太宗都没有同意。并且还对房玄龄说:“国家及朕都依赖爱卿,一旦卿突然离职,就让朕感到好像失掉了左右手一样。只要爱卿的身体还可以,就不要再说去职离任的事了。”太宗将房玄龄比做自己的左右手,而将魏徵比做自己的镜子,真可谓是精辟的论断。
  贞观二十二年(648),房玄龄早太宗一年去世。在陪伴了太宗三十二年之后,房玄龄永远地离开了,享年七十岁。在他去世之前,还上表进谏,劝太宗不要出兵征讨高丽,其为国为主,真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纵观房玄龄和杜如晦的一生,可以说是:生前位极人臣,身后名留青史,得遇知己之主,又逢共事之友。他们共同努力,辅佐太宗开创了贞观之治,并最终完成了自两汉魏晋南北朝以来最重要的一场制度变革,在历史的转折点上贡献出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玖 走出接班人的困局

  太子李承乾与魏王李泰(1)

  大唐贞观九年(635)五月庚子日,太上皇李渊在生活了整整六年的太安宫去世,享年七十岁。李渊死后,群臣为他上谥号为“大武皇帝”,庙号“高祖”。当年十月,安葬于献陵(今陕西三原县内),其妻窦氏也加号太穆皇后葬。
  按本朝丧礼,皇帝去世,继位之君要为之服丧三十六日。这是自汉代以来的制度,以日代月,象征古礼所谓“为君斩衰三年”之制。
  国丧期间,宫中少了往日的热闹,多了一份肃杀,望去满眼都是飘飘的白色。
  “父皇这一走,朕突然寂寞了好多。”静立在太极宫寝殿窗前的李世民,眼望远方,语调中充满了哀伤。
  “陛下不要太悲伤了,保重龙体要紧。”长孙皇后自己也很伤心,可还是尽力劝世民。
  “朕也不是没有心理准备,可这事情真来了,一时间却有点回不过神来,毕竟从此就天人永隔了。”最后一句,世民已经哽咽。即使是天子,也不能避免丧父之痛。
  “朕与父皇,有太多复杂的感情啊。当初与建成争夺储位,朕何尝没有埋怨过父皇?玄武门一役,对父皇又怎能没有愧疚之情?其实朕登基这些年来,心中一直是有股劲儿的,是要做给父皇看的,是要向他证明自己的啊。可是无论怎么样,他都是我的父亲,血浓于水的亲情,是永远改变不了的。”眼泪早布满了李世民的脸颊。
  “臣妾都明白,都明白。”长孙皇后轻轻抚摸着世民的后背,她的泪水也滑落下来。可是她知道现在是李世民最需要安慰的时候,她一定要坚强。
  “朕这两天回忆起了好多往事,不用上朝理政,脑子就清闲下来。想起小时候父皇带我们几兄弟玩的场景,不由得就感叹世事变幻无常。”虽然李渊有遗诰,让李世民照常处理军国大事,可李世民还是坚持守丧,将国家事务交给了太子去处理。
  “承乾这孩子干得还不错吧?”长孙皇后趁机岔开话题。
  李承乾是李世民的长子,也是他跟长孙氏的第一个儿子,名副其实的嫡长子。因为出生在李世民为藩王时居住的承乾殿,故名。武德九年(626),太宗即位,就封为皇太子。那时承乾八岁,如今已经长大成人了。
  “还不错,没有白费这些年的培养,不过你不要告诉他,朕怕他骄傲。”李世民说到太子,情绪又好了一点。
  “臣妾知道。承乾虽然脚有点不好,但挺聪明,将来会是个好皇帝的。”
  “还要让他多多锻炼才是。等恢复正常听政了,朕也要把小事继续给他处理,打下点基础,也是帮帮朕的忙,偌大个国家可是不容易治理的啊。”此时是贞观九年(635),李世民还没有料到,也不可能料到,后来他的接班人并非这位大儿子承乾。
  “这臣妾就放心了。”长孙皇后此话意味深长,她自己的身体状况,她心中有数。可是太宗却没听出话中的异常。
  就在太上皇李渊死后的第二年,也就是贞观十年,贤明的长孙皇后也离开了人世,年仅三十六岁。李世民在这一连串的打击下,猛然间苍老了好多。值得欣慰的是,还有一帮茁壮成长的孩子们,让他寥落的心得到喜悦快乐。在众多的王子中,他最喜欢的是魏王李泰。
  魏王泰是太宗的第四个儿子,也是他跟长孙皇后的第二子。与戎马生涯的李世民不同,李泰爱好文学,对士大夫都彬彬有礼,深得许多朝臣的赞赏。李世民因此特命李泰在王府中开设一个文学馆,准许他可以自己召引学士,讨论文学。从武德时期过来的人,闻及此命,谁不暗中联想到当时秦王府的十八学士。可大家都不敢直接提起那一段往事。
  偏巧贞观十年(636)年底的时候,有人告状,说朝中三品以上的官员许多人对魏王很轻视。太宗听了自然生气,把三品以上的官员召集来,满脸怒气地责问道:“隋文帝的时候,朝中一品以下的官员经常被亲王折辱。那不都是天子的儿子吗?隋文帝的儿子敢那样,朕的儿子为什么不敢?只是朕对儿子管教得比较严格,他们才收敛自己。听说你们三品以上的官员都轻视诸王,如果朕纵容他们,你们还不是要受辱吗?”

  太子李承乾与魏王李泰(3)

  “儿臣府中供应,已觉足够。不敢过于奢侈,恐害父皇令名。”
  “真是个懂事的孩子啊!”太宗很觉欣慰。
  “若父皇允许,儿臣有一请求。”
  “我儿有何事,奏来便是。”
  “儿臣斗胆请求父皇,赦免雍州长安县死刑以下的罪犯,免除延康里今年的租赋。”魏王的请求确实出乎李世民的意料之外。“儿臣居于延康里,本属长安县管辖,故有此请,也算为左邻右舍做点贡献。不知父皇能否恩准?”
  “朕恩准了。我儿事事想到百姓,实属难得,朕岂有不准之理呀。不过朕已经将赏你的东西带了来,你就收了吧。”
  “儿臣谢父皇恩准。请求父皇将财物赏赐给府中僚属和同里的老人。”
  “好!就依青雀所说。”太宗难得这么高兴,越看越觉得魏王懂事,喜爱之情溢于言表。
  父子俩谈得投机,太宗索性在魏王府用膳,一直待到下午,方才回宫去了。
  而世事神奇,有一盛必有一衰。不仅各个民族文化有盛衰的连环性,便是个人之间也有。魏王泰日渐受到太宗的宠爱,显示出不一般的才华,太子却走了下坡路。本来太子听断国事,很受到群臣的称赞,近几年来却喜好游猎声色,并且越来越任性妄为了。
  这天太宗召了太子右庶子张玄素来,他最近听说了不少太子的事情,想向张玄素问个究竟。
  “爱卿,朕知道你规谏太子有功,特把你的品级提为从三品的银青光禄大夫,担任正四品上阶的太子左庶子,继续为太子处理政务把关。”
  “臣实是不敢当,请陛下恕罪。臣没有辅佐好太子。”太子的行径张玄素心中明白,他觉得受此官确实有愧。
  “朕也知道太子一些行为太乖张了。听说你在太子阁门外进谏,劝他不要在宫中击鼓玩乐,他出来当着你的面把鼓给摔毁了,是吗?”太宗对太子的情况还是很关切。
  “是。也许是臣进谏方法不当,激怒了太子殿下。”张玄素有点紧张。
  “爱卿做的很对。太子此举过分了。朕不会因为他是朕的儿子就偏袒于他的。”太宗在屋中踱了几步,说:“朕拔擢你,也是想让太子明白,朕对你直言进谏的做法是赞成的,希望他自己能有所收敛。”
  “陛下所虑,真是深远,非臣所及。”玄素这才明白太宗的用意。
  “以后你还要多多规劝太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