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仅《葬花词》中如此,林黛玉的所有诗词中,几乎都有这种美人迟暮情绪的流露。比如在《桃花行》中,“若将人泪比桃花,泪自长流花自媚。泪眼观花泪易干,泪干春尽花憔悴。憔悴花遮憔悴人,花飞人倦医黄昏。一声杜宇春归尽,寂寞帘栊空月痕”。憔悴桃花伴随着憔悴美人,在“杜宇春归尽”的季节,产生的青春不再,红颜易老的情绪是何等强烈!
问题就出在这里!《红楼梦》书中林黛玉作《葬花词》、《桃花行》时,年龄不过十四五岁,一朵鲜花尚未完全开放。拿现在的话说,不过是一个刚上初中的小女生而已。这个年龄的女孩子,无论如何也不会产生“憔悴花对憔悴人”这样美人迟暮的感觉,更谈不上预感“花落人亡两不知”那种急不可待的情绪了。
4。 从诗中看,林黛玉时时处处都表露出一种别离的感伤情绪,似乎内心深处思念着远方的什么人,不时为两地相思不得聚首而感到酸楚无奈。在《林潇湘魁夺菊花诗》中,黛玉吟道:“睡去依依随雁断,惊回故故恐蛰鸣。醒时幽怨同谁述?衰草寒烟无限情。”“满纸自怜题夙愿,片言谁解诉秋心?”“孤高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圃露庭霜何寂寞,鸿归蛰病可相思?”“蛰鸣”、“雁断”都是古典诗词表达两地相思的常用典故。这种“相思”之情,不是对父母的,而是对情人的,否则不会用“闺中幽怨”来表达。
黛玉的菊花诗中,本身就透露出有一个令她日夜思念的情人,这个人代表着她心中的“夙愿”,是她愿意同他倾诉“幽怨”,并愿意与之“偕隐”、相伴终生的人。这个令她深深思念的情人,显然并不在她的身边,在《秋窗风雨夕》中,黛玉明确说:“泪烛摇摇若短檠,牵愁照恨动离情”,“耿耿秋灯秋夜长”,“灯前似伴离人泣”。在苦风凄雨的秋夜,一盏昏黄的“短檠灯”下,黛玉苦苦思念着这个“离人”,品味着凄楚酸辛的“离情”。
黛玉相思的这个“离人”是谁呢?显然不是书中的宝玉,因为宝玉就在她的身边,每天不论早晚,随时都可以见面,她们之间的感情纠葛,显然不是“离情”,无须用“雁断”、“蛰鸣”、“鸿归蛰病”来表达。这么表达的情人,只能在远方,在只能遥寄相思、却无法见面的地方。
在黛玉的《题帕三绝》中,其实也有好些奥妙值得深思。宝玉送黛玉三方“旧帕子”,黛玉在其上题诗三首。帕子上是否适宜题诗且莫论,诗中却说“尺幅鲛绡劳解赠”,所谓“尺幅”,在古典诗词中很少见到代指手帕的先例,旧时的帕子也不同于今天的手帕,并非“尺幅”,倒是旧时的书信,一般都称为“尺牍”,所谓旧帕子,似乎是旧日信件,所以黛玉见了之后放“神魂弛荡”,领会出了其中“深意”,闹得“五内沸然炙起”。
她在帕上所题的第三首诗,也令人莫名其妙:“彩线难收面上珠,湘江旧迹已模糊。窗前亦有千竿竹,不识香痕渍也无?”这个“湘江旧迹”是哪里?红学家们一般都认为是指黛玉自己的家乡,这就说不通了。一则黛玉在宝玉所赠之帕上,似乎只能表达相思之情,而不应该表达思念家乡父母之情;二则父亲去世时,黛玉曾赶回去奔丧,对故宅旧居也不会这么快就产生“模糊”的感觉;三则对故乡父母的思念,也断然不会用“湘竹”代表的血泪来表达,只有恋人之间才能使用湘妃思念舜帝哭红斑竹的典故。
《题帕三绝》诗中的深意,按照目前所有解释《红楼梦》诗词的专家们的解读方法,都说不通,其中必然另有隐情。可以肯定的是,黛玉题诗时思念的人,应该是自己的恋人而非父母。思念的“湘江旧迹”,肯定是与恋人昔日缠绵的所在,而非自己的故乡!
5。 从诗中看,林黛玉似乎曾经遭遇到“风刀霜剑严相逼”的困境,同侮辱迫害自己的社会黑恶势力进行抗争中,几乎陷入了绝望的境地。最明显的表现就是《葬花词》中的话:“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艳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对花的“风刀霜剑”不过春秋二季而已,对葬花之人的“相逼”,却在一年中的每一天几乎无时不在,可见问题之严重。“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在黑恶势力的逼迫下,诗人似乎已近绝望境地,既然不能随波逐流,陷于污淖,那么只好以死抗争,保持清白了。
贾宝玉悼念晴雯的那首《芙蓉诔》,红学家们一致承认明诔丫鬟,实诔小姐,其实就是黛玉死后的祭文。文中说:“花原自怯,岂奈狂飙;柳本多愁,何禁骤雨。”“诼谣蹊诟,出自屏帏,荆棘蓬榛,蔓延户牍。”“高标见妒,闺帏恨比长沙;直烈遭危,巾帼惨于羽野。”“故鬼蜮之为灾,岂神灵而亦妒。钳跛奴之口,讨岂从宽;剖悍妇之心,忿犹未释!”有的红学家认为这是小儿游戏文字,是毫无道理的。作者这里用这么激愤伤感的严肃文字,表达的岂能是儿戏心理?
文中的“狂飙”、“骤雨”、“诼谣”、“荆棘”等,其实都是“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最好注脚。文中的“闺帏之恨”、“巾帼之惨”,应是书中第一女主人公的真实遭遇!《红楼梦》中的黛玉,虽然也不时遭到一些背后的流言蜚语,但要说有人存心迫害她,还谈不上。林黛玉之死,实际上是性格的悲剧,并非被什么人迫害致死。林黛玉心中之恨,是有情人难成眷属之恨,并非对什么人咬牙切齿之恨。因此,《红楼梦》的这些近乎不情的描写,背后必然有重大隐情。
其实,《红楼梦》创作初期,确实是一部写妓女生活的书。书中的第一女主人公林黛玉的原型,就是明末清初“秦淮八艳”之一的柳河东。“木石前盟”和“金玉良缘”分别是按照柳河东与陈子龙的爱情和与钱谦益的婚姻创作的。
柳河东是何许人也?她是明末清初著名的风尘女子,驰名当时的“秦淮八艳”中的翘楚。柳河东姓柳名是字如是,号河东君,还有蘼芜、芙蓉、美人等数不清的风流别致雅号。柳河东生于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死于清康熙三年(1665年),享年四十七岁。她的一生,是五彩缤纷的一生,才华横溢的一生,缠绵婉转的一生,英勇悲壮的一生!她是花神的象征,也是诗魂的载体;她是不世出的知名才女,也是世罕见的烈性侠女;她是招蜂引蝶的一朵鲜花,也是挺拔茂盛的一棵大树!在明末清初的壮阔苍茫的社会大舞台上,柳河东以其短暂独特的人生经历,谱写了一曲缠绵悲凉的风尘悲剧,也谱写了一曲威武雄壮的历史正剧!
柳河东一生爱得最深沉、最刻骨铭心的恋人,是抗清义士陈子龙。当年,二十五岁的柳河东曾与三十三岁的陈子龙在浙江嘉兴的一座“小红楼”中同居了一段时间。其间,陈子龙写下了这样美丽的一首诗,描绘他们之间的美好爱情:“独起凭栏对晓风,满溪春水小桥东。始知昨夜红楼梦,身在桃花万树中。”诗中的“红楼梦”三字,应该就是小说《红楼梦》书名的真正来源。
由于陈子龙家庭的干预,陈柳二人无奈痛苦地分手了。分手后,二人都洒下无尽的思念泪水,创作过大量表达思念“离情”的诗篇。特别是陈子龙在抗清战争中英勇牺牲后,柳河东对当年恋人的思恋不仅没有淡化,反而更加浓烈了!
在柳如是嫁给老名士钱谦益,结成“金玉良缘”之前,曾经长期在杭州西湖漂泊,在遭受离别思念折磨的同时,还要遭受谢三宾等地方黑恶势力的“风刀霜剑”逼迫,由于痛苦的煎熬,柳河东几次吐血,几乎九死一生。《红楼梦》中林黛玉的《葬花词》表达的就是这一时期柳河东的真实心情。“三月香巢已筑成,梁间燕子太无情”,说的是自己同陈子龙在“小红楼”搭建的爱情“香巢”,因恋人无奈分手而倾覆了。“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说的是在西湖漂泊期间,一个孤苦的弱女,遭受社会恶势力欺凌时的心情。“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说的是柳河东美人迟暮、无所归依、对前程极端恐惧忧虑时的心灵呐喊。《红楼梦》书中那么多林黛玉表达“离情”的诗作,基本上也同《葬花词》一样,都是对这一时期柳河东真实心情的表达。
《红楼梦》后来被作者改写成以“蕉园姐妹”事迹为原型的小说,但初期写妓女的诸多诗篇,作者舍不得割爱,被原封不动保留下来,以至于造成书中十三岁的闺中少女林黛玉,口中吟唱着二十五岁漂泊无依妓女的诗词。《红楼梦》书中“绛云轩”、“绛洞花王”、“潇湘妃子”等名称,也是从柳河东的真实生活中取材的。
《红楼梦》书中林黛玉的生活原型,前为柳如是,后为林以宁。康熙前期,洪昇以柳如是与陈子龙、钱谦益的“木石前盟”和“金玉姻缘”为素材,为了抒发亡国之痛,创作了初期的《红楼梦》。康熙中后期,洪昇又把作品主人公改写为自己和“蕉园诗社”的姐妹们,为了抒发自己“无才补天”和姐妹们“万艳同悲”的命运之痛,终于创作完成了今天传世的《红楼梦》。今天传世的《红楼梦》中,虽然作品中人物的原型主要是洪昇和姐妹们,但仍然留有《红楼梦》创作初期柳如是等人物的深深印记。
在林黛玉身上,有着洪昇表妹林以宁的影子。林以宁,字亚清,号凤潇楼,顺治十二年(1655)年生,小洪昇十岁。林以宁出生于一个穷书生家庭,母亲早丧,父亲林纶虽然考取了进士,但没有出仕作官,在女儿尚未成人时又不幸病死了。林以宁没有亲兄弟姐妹,十分孤独,与《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完全相同。林以宁从小绝顶聪明,由于父亲从小钟爱女儿,重视女儿的教育,使得林以宁满腹诗书,多才多艺。她的画画得特别好,特别善于画墨竹;她的字也写得漂亮,特别善于蝇头小楷,有钟王的笔意;她的诗词做得更出色,先后出版过两本诗集《凤潇楼集》和《墨庄诗抄》,还创作过一部传奇《芙蓉峡》。
小的时候,林以宁参加了顾玉蕊、徐灿等长辈女诗人组织的“蕉园诗社”,是当时名满杭州的“蕉园五子”之一。及至长成,她又牵头重组了“蕉园诗社”,与七个表姐妹一起,在杭州诗坛极为活跃,号称“蕉园七子”。洪昇在遭遇“家难”前,经常与这些表姐妹一起活动,与一干表姐妹感情甚笃,从而养成了他的至情理想。
林以宁与“蕉园七子”等女诗人,都是名门闺秀,受父兄影响,在清初那个“末世”里,心中充满了“遗民”思想。这从她们为诗社所取的“蕉园”名称中,便可看出思想倾向。所谓“蕉园”,并不是什么长满芭蕉的园子,而是明朝末期北京皇宫太液池旁的一个宫殿名称,此殿主要用于保存当时著名文人钱谦益等人所修的明史。后来,由于李自成大军退出北京时放了一场大火,蕉园连同其中的明史都付之一炬了。钱谦益痛心之下,曾写了一首著名的“蕉园”诗悼念明史。由此可见,这些女诗人把自己的诗社取名“蕉园”,明显是悼念先朝的意思。
林以宁所创作的《芙蓉峡》传奇,今天已经失传了,其内容已无从窥见。但从种种蛛丝马迹看,这部传奇歌颂的女主人公,就是明末清初著名的风尘才女兼侠女柳如是。柳如是与她的丈夫钱谦益在清初赫赫有名,钱翁是东林领袖,主宰天下文坛近半个世纪;柳如是在当时的诗名和侠名独步天下,在女性中无人可比。二人对清初的文坛风气影响之大,怎么估计都不过分。夫妻二人都死于康熙三年(1671),其时正是“蕉园诗社”活动的活跃期。
《红楼梦》中林黛玉的性格和形象,绝大多数还是初期柳如是留下来的。譬如,林黛玉之所以姓林,是因为其原型先姓杨后姓柳,恰是二木为姓。林黛玉之所以身体经常有病,室内药香不断,缠绵病榻却仍然面如桃花,这恰恰就是柳如是当年的真实形象,当时就有很多文人学者对经常患病的柳如是何以能保持面色艳丽颇感困惑。林黛玉之所以爱哭,整天眼泪不干,这正是陈子龙说的柳如是多愁善感、“风风雨语能痛哭”的真实反映。林黛玉之所以连家乡都模糊不清,是因为柳如是从小坠入风尘,根本不知道家乡父母的缘故。林黛玉之所以诗才为大观园之冠,是因为柳如是的诗才确实在当时名重一时,风尘女子中无出其右,就连诗坛领袖钱谦益、陈子龙等人也赞叹不已的原因。林黛玉之所以从来不劝宝玉追求仕途功名,是因为柳如是与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