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漠狼烟-北非的角斗-第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更多更新免费电子书请关注  
  大漠狼烟—北非的角斗 作者:刘平安等
  前言
  1940 年9 月,一望无际的北非沙漠上响起嘹亮的号角声,墨索里尼的魔掌又伸向毗临埃塞俄比亚的埃及。此时英国正忙于四处应付德国的攻势,但英军在韦维尔将军的率领下仍组织起有力的反击,将意军一路赶到的黎波里。希特勒不愿看到他的盟友彻底完蛋的下场,赶忙派隆美尔率非洲军来到北非。隆美尔的到来无疑使垂死的意军获得了一次生机。他屡屡违抗德国陆军总司令部的命令,以微弱的兵力向英军发起攻击,结果却将英军赶回托卜鲁克。英军频繁更换将领,奥金莱克奉命接替韦维尔,但也只与隆美尔打了个平手。英军一直被追到开罗城下,隆美尔“沙漠之狐”的美名不径而走。丘吉尔使出最后的杀手锏,将亚历山大和蒙哥马利派到北非。他们的到来使英军士气为之大振。英军秣马厉兵,终于扭转败局,解救了“托卜鲁克之围”。蒙哥马利率领的英国第八集团军在阿拉曼摆开阵式,决心与“沙漠之狐”决以死战。阿拉曼战役以隆美尔的大败而告终。
  1942 年11 月,美英盟军在法属北非海岸大举登陆,拉开了“火炬”行动的序幕。盟军到达北非后遇到的第一个敌手不是轴心国部队,而是维希法国部队。经过坚苦卓绝的政治斗争,盟军终于争取到以这尔朗海军上将为首的北非维希法国武装部队的支持。随后,美、英展开规模宏大的突尼斯战役,德军的防线一道道被攻破。对战事失去信心的隆美尔经希特勒批准而离开北非,返回德国“免职疗养”,其职务由阿利姆将军继任。阿利姆继续顽抗,但未能抵挡住盟军的凌厉攻势,他被迫率24 万德意部队向盟军投降。盟军取得了北非战役的重大胜利。
  在这次沙漠大战中,一大批优秀的将帅脱颖而出,像隆美尔元仰、蒙哥马利将军、巴顿将军等等。本书下篇讲述了意大利、法国与英国大批将领的沉浮与荣辱,从中可以看到这些吒咤风云的人物走过的道路,使人们体会到战场内外的风风雨雨。我们无意将英国、法国和意大利所有的将帅罗列在本书中,但书中所列均与北非的战场休戚相关,这将使读者从另一个面了解人类历史上这场规模空前的特大浩劫。
  在本书中附有北京银河文化信息咨询公司第二次世界大战图片资料库提供的珍贵历史照片160 张(其中彩色照片30 幅)以及肖石忠先生撰写的英国和意大利武装部队序列,这对了解、研究二战颇有参考价值。
  由于资料浩瀚、成书仓促,错漏之处在所难免,敬请读者不吝赐教。
  上篇鏖兵北非  A 孤注一掷
  墨索里尼的豪赌——一名不愿上阵的元帅的拖延之策——西迪巴拉迪的骗局——沙漠的煎熬——意大利舰队的灾难——来自希腊的麻烦——丘吉尔不甘寂寞———英军意外获胜——希特勒决定插手
  1940年9月13日拂晓时分,北非沙漠的贫瘠大地上响起了嘹亮的小号声,一队坦克从利比亚境内紧靠埃及边界的卡普措要塞鱼贯而出,紧随其后的是三个步兵团,一个火炮团、一个机枪营、一个工兵连和一个迫击炮连。走在队伍最前面的是身穿黑色上衣,腰悬短剑和手榴弹的突击部队“阿迪梯”。跟在队伍后面的是几辆满载大理石纪念碑的卡车,这些纪念碑是准备用来纪录意大利战士横扫埃及,从英国手中夺过控制权的“丰功伟绩”的——这至少是本尼托·墨索里尼的美好愿望。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一年来,意大利的独裁者一直满怀嫉妒地看着他的轴心国伙伴——阿道夫·希特勒——在欧洲进行的一次又一次成功的征服。现在,时至1940年的夏末,西线的最后胜利显然非希特勒莫属。只有英国还有待摧毁,但德军日益加强的空袭无疑会加速这一天的到来。
  经过一番深恩熟虑,墨索里尼预见到了一个他不愿见到的结果。除非他在自己还有时间的时候显示出他的军事力量,否则他将很难找到分享轴心国胜利成果的理由。“为了能以交战国的身份出席和平会议,”他对意大利总参谋长,彼得罗·巴多格里奥元帅说:“我需要几千人为此献身。”
  这一想法已在法国作过一次实验,尽管结果令人丧气。7 月份,当法国即将落入德国人手中的时候,墨索里尼突然对同盟国宣战,并派军队进入与意大利接壤的法国境内。由于这次突然袭击,他被当作一只企图猎食死尸的豺狼受到广泛的嘲笑。而且袭击给他带来的却只是很小的一片领土——希特勒不愿意让他占领更多。
  但是,非洲却展示了一幅诱人的前景。东进夺取埃及,意大利占有一些有利条件。其一就是英国目前的困境。虽然英国控制埃及由来已久,先是作为保护国,最近又根据一项条约向埃及派驻了军队,但是他们现在首先必须考虑的是保住卫自己的大本营。在人力和物力资源已消耗殆尽的情况下,他们无力再向中东战场投入大量人力和物力。
  第二个有利条件是,意大利在非洲也有自己的地盘。利比亚自从1911年起便落入意大利之手,非洲东海岸的厄立待里亚和意属索马里甚至更早。在他的东非财产单上,墨索里尼新近又加上了埃塞俄比亚。利比亚位于埃及的西边,而埃塞俄比亚则毗邻英国在东非的殖民地。因此意大利可以从两争战线向埃及发起攻击。
  当然,墨索里尼也清楚,面对训练有素的驻埃英军,他的军队不大可能重演1936年对埃塞俄比亚部落部队作战时旗开得胜的一幕。尽管如此,考虑到英国目前所处的两难境地,这场赌搏看上去还是有赢的希望。并且这将向希特勒显示,他墨索里亚尼正在满怀热情地推进轴心国的事业。
  墨索里尼选中领导北非意军的人是58岁的鲁道夫·格拉齐亚尼元帅,格拉齐亚尼在镇压非洲土著民族反叛方面功勋卓著,而且因他对待敌手从不手软,人送外号“屠夫”。
  格拉齐业尼本指望他的任务主要是防御——向西保卫利比亚不受英军的侵犯,向东则防止来自驻突尼斯的法军的进攻。但是法国的陷落解除了来自突尼斯的威胁。当他在就职时得知自己的任务是向埃及境内推进300 英里,夺取英国在亚历山大港的海军基地时,鲁道夫·格拉齐亚尼大吃一惊。他立即飞回罗马向墨索里尼和总参谋长巴多格里奥申诉。
  鲁道夫·格拉齐亚尼争辩说,他的军队无法同英军匹敌,他只有不超过几个营的运输部队。他手中的一些武器像是一堆战争废弃物:19 世纪的大炮和步枪,锈迹斑班的机枪。他缺少最新式的装备——飞机、坦克、反坦克和防空火炮,甚至地雷。在沿埃及边界的一些地区,意大利士兵不得不乘夜间巡逻之机偷挖英军布设的地雷,以埋布在自己的阵前中。
  鲁道夫·格拉齐亚尼所描绘的惨淡图景并没有使墨索里尼和巴多格里奥感到惊讶。最近这些年的军事冒险——特别是埃塞俄比亚战役和对西班牙内战的介入——已使意大利军事力量大大削弱。
  接着,1939 年4 月,意大利侵入了隔亚得里亚海相望的邻国阿尔巴尼亚。虽然弱小的阿尔已尼亚不战而降,但意大利不得不在那儿驻扎一支大规模的占领军。而这些军队本来可以置于鲁道夫·格拉齐亚尼的指挥之下。
  但是墨索里尼醉心于在北非的胜利,鲁道夫·格拉齐亚尼的申诉自然徒劳无益。他从“领袖”那儿所得到的只是一句安慰的甜言密语;“我井没有决定去占领哪儿”,墨索里尼向他保证说:“我只是要求你向英国军队发动进攻。”夺取埃及,“领袖”预言,将是“对大不列颠的最后一击。”
  郁郁不乐的鲁道夫·格拉齐亚已飞回了利比亚,此行他得到的具体的保证只有一个。巴多格里奥答应尽快给他运去1000 辆坦克——这是在沙漠地形中最有效的武器。这项保证从来就没有实现过,尽管它在一段时间内给了鲁道夫·格拉齐亚尼一个拖延进攻的合乎逻辑的借口——等待坦克的到来。在此期间,意军与英国人的对抗局限在边境的小规模冲突。结果双方的伤亡对比进一步证实了这位元帅的预感:意军伤亡3500 人,而英军只有150 人。
  渐渐对鲁道夫·格拉齐亚尼的拖延失去耐心的”领袖”终于下达了最后期限。墨索里尼命令,无论如何,意大利军队必须在希特勒取得了不列颠空战的胜利,德国士兵踏上英国国土的时候攻进埃及境内。到9 月初,眼见德军登陆在即,墨索里亚再也不愿等下去了。他命令鲁道夫·格拉齐亚尼在两天之内发起进攻——否则他将被撤职。
  一开始,鲁道夫·格拉齐亚尼的悲观论调看上去并无道理。他的部队离开卡普措要塞几天后,已深入埃及境内60 英里,占领了海滨一个居民点西迪巴拉尼。这是个除了清真寺和警察局,几乎全是低矮的泥舍的小镇,但是罗马电台急不可耐地对这次胜利大肆吹捧。“由于意大利工兵的精湛技术,”它宣布说:“电车己开始行驶在西迪巴拉尼的街上。”
  欢欣鼓舞的意大利听众哪里知道,英国人有计划地撤离了西迪巴拉尼,退到埃及境内80 英里处的一个渔村梅塞马特鲁。梅塞马特鲁是连接亚历山大港的一条窄轨铁路的终点站,这就使英国人处于有利地位,如果意军继续向前推进,他们的补给线必然延长,从而暴露在英军的攻击之下;而英军由于靠近自己的补给基地,可以等待适当的时机随时发起反击。
  但是,鲁道夫·格拉齐亚尼却不愿继续驱使他的部队深入埃及。意军的左翼,还有意军的补给线——沿海滨通往利比亚的唯一一条大道——都处于地中海英国军舰的炮火攻击范围内。鲁道夫·格拉齐亚尼决定让他的部队停驻西迪巴拉尼。他从设在利比亚后方300英里的昔雷恩的总部向他的野战司令,马里奥·贝尔蒂将军发出命令,要求作战部队成半圆形展开,分7个营地驻防。此后的3个月内。这些兵营内显现出一片和平时期的闲适气氛。
  与此同时。英军也在理查德·纽金特·奥康纳中将的指挥下,在梅塞马特鲁设防驻守。奥康纳个头不高,内向精明,从来喜怒不形于色。
  在开罗英军总部里,中东英军总司令,阿里博尔德·韦维尔将军也在等待时机,等待增援部队和一种为配合部队进攻特别设计的坦克的到来,英国这种“玛蒂尔德”型坦克(步兵坦克)重3吨左右,它的钢板厚达3英寸,是意军的枪炮无法穿透的;而它自身配备的可发射两磅重炮弹的火炮则可以穿透意军拥有的最好的坦克的销甲。
  但是要在这片干燥荒凉的土地上取胜,光有武器是远远不够的。交战双方除了要与对方对抗外,还必须接受地形的挑战。西部沙漠——最初仅指埃及西部,后来扩大到包括利比亚东部内——大致成一个长约500英里,宽约150 英里的长方形地区。在地中海岸多沙的平原后面,延伸着一片布满砾石和卵石的深褐色的高原沙漠,进入这一地区绝非易事。在这一高原地区和沿海平原之间是高达500英尺的悬崖和斜坡,只有很少几个地方可供机动车辆通过。
  从作战的角度看,西部沙漠最恶劣的一面是它缺乏明确的界标。穿越这一地区,就如同在未经绘图的海域航行一样,只能依靠太阳、星星和罗盘来确定方位。
  当时是伦敦《每日快讯》驻埃及记者的澳大利亚作家艾伦·默尔海德曾对沙漠和海上战争作了一个生动的类比。“每辆坦克或卡车就如同一艘驱逐舰,而坦克连或火炮连横越沙漠的情形正如海上的舰艇中队悄夫在地平线上。。当你和敌军相遇时,你在他的四周寻找有利的战斗位置,就像两艘军舰在海战中的情形一样。。这儿没有前线。。首要的原则是,沙漠部队必须保持机动。。我们搜寻的目标是人而不是土地,这正如军舰搜寻的目标是另一艘军舰,而对海面毫不关心一样”。
  一些无形的因素,如“沙漠意识”也是必不可少的。沙漠意识告诉人们永远不要试图去改变可怕的环境,只有竭尽全能去利用或适应它。适应了西部沙漠生活的英国军队具备这种意识。对此,记者默尔海德有如下描述:
  总是按沙漠确定步调,决定方向和制定计划。沙漠的颜色是褐色、黄色和灰色,英军便相应地用这些颜色作为伪装色。沙漠中实际上没有道路可言,英军便给车辆装上低压大轮胎,使其在无路的情况下也能照样行驶。除了偶而飞过的一只飞乌,沙漠中没有什么东西能够快速移动,英军日常的行军速度是每小时5~6英里。沙漠中水源稀少,而且常常还是含有盐分的。前沿阵地的英军——无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