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到6 月初,英军司令部开始注意天气预报。从潮汐、日出时间等情况看,6 月5 日、6 日两天是最合适的登陆日期。但是,6 月4 日英吉利海峡突然刮起风暴,看来6 月5 日不大可能进攻。据专家们预测,6 月6 日及以后几天天气尚好,于是,“霸王”军事行动最高统帅艾森豪威尔决定将进攻诺曼底的日子定在6 月6 日。
为发动诺曼底攻击,盟军准备了充足的力量。他们在英国集结了英,美和加拿大的陆军39 个师,各类飞机1300 多架,登陆舰1000 多艘,连同战舰、运输舰共计6000 多艘,陆、海、空三军官兵达287 万,其中美军153 万。估计最初冲击要5 个师的兵力,到傍晚要增加到8 个师,第二天要增加到12个师,到第一个周未应有18 个师登陆!
1944 年6 月6 日拂晓,艾森豪威尔下达了诺曼底登陆的命令。顷刻,英、美239 架运输机、847 架滑翔机从英国20 个机场连续起飞,载着3 个伞兵师飞往诺曼底海岸后方着陆。黎明时分,英国皇家1136 架飞机、美国第八航空队的1083 架轰炸机轮番起飞,对敌方海岸防御工事进行轰炸,与此同时,盟国海军战舰也猛烈轰击沿海敌方阵地。6 时30 分,乘坐运输舰和登陆舰的英、美加部队已到达法国海岸、尽管海上风浪很大,盟军仍顽强登陆。当天傍晚,美军占领了犹他摊、奥马哈滩,英军占领了金滩、剑滩,加拿大第三师占领了朱诺滩。第一天,登陆部队就向内陆深入五六英里。后援部队源源来到,补给物资也不断送来。6 月10 日,各滩头占领区逐渐扩大,联成一片,成为宽60 英里、纵深8~12 英里的大滩头阵地了。
6 月6 日晚9 时半,蒙哥马利即坐上驱逐舰,横渡海峡,第二天早晨到达诺曼底滩外海面上,会见了布莱德雷将军和登普西将军,商议下一步的行动计划。6 月8 日凌晨,蒙哥马利登上法国海岸,亲临前线指挥作战。
6 月19 日至22 日,海面突然刮起强暴风,增援的盟军被隔在离滩头较远的军舰上无法登陆补给品也供应不上,盟军伤亡较大。
7 月25 日,美军第一集团军在右翼发动了代号“眼镜蛇”的新攻势,新登陆的巴顿第三集团军随后紧跟。此时,左翼的英军第二集团军将德军主力拖在冈城,并于7 月30 日暖和6 个师发动了进攻。德军两面挨打,如潮水般败退下来,从而一举结束了诺曼底战役。8 月25 日,盟军解放了巴黎。从6月6 日登陆,到解放巴黎,敌军共伤亡、被俘40 多万,被缴获、击毁的坦克达1300 多辆,军车2 万辆,迫击炮、重炮、野炮2000 门;盟军也伤亡20多万人,其中阵亡37000 人。
9 月1 日。蒙哥马利晋升为陆军元帅。9 月,同盟国军队进入德国本上。在法国、比利时、意大利。德军占领后秘密发展起来的抵抗运动也活跃起来,配合盟军将德国人和卖国贼从本国赶出去。9 月3 日,蒙哥马利率英国第二集团军的一支先头部队从沿海一带向东北推进,攻入布鲁塞尔,9 月4 日,另一支部队打下港口安特卫普,从而改善了盟军的供应条件。
9 月中旬,德军在全线加强了防御,盟军攻势受阻。9 月17 日,蒙哥马利在阿纳姆向莱茵河发起大规模进攻,本来计划用空降的盟军师来开辟道路,但由于地面部队受到德军阻拦,空降师与地面部队联系不上,牺牲很大。11 月中旬,盟军在又一次进攻中仍损失严重,伤亡人数很多。12 月中旬,希特勒亲自指挥部署在阿登地区的德军进行疯狂反扑。直至圣诞节前后,蒙哥马利与巴顿将军左右夹击才将德军击败。
1945 年1 月12 日,苏军开始发动进攻;31 日,朱可夫元帅的部队逼近了柏林。这样一来,德军只好放松了莱茵河一带的防线。3 月中旬,盟军在莱茵伯格到雷斯的宽大的正面抢占许多渡口,强渡莱茵河。2 日,巴顿将军渡过菜茵河,蒙哥马利在莱茵河下游韦塞尔附近集结了25 个师。25 日,经过3000 门大炮和轰炸机的轮番轰炸,先头部队波过了莱茵河,建立了桥头堡。4 月25 日,苏军朱可夫和科涅夫的部队包围了柏林,苏美部队在易北河会师。
5 月3 日,德军派一个代表团到彼罗的海海边的盟军总部会见蒙哥马利,商谈投降事宜。5 月4 日,举行受降典礼。德军最高统帅部同意在荷兰、德国西北部、石勒苏益格一荷尔斯泰因和丹麦境内的全部德国武装部队向第二十集团军群总司令无条件投降。
对于蒙哥马利将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功绩,英国首相丘吉尔给予极高的评价:“他从埃及经的黎波里、突尼斯、西西里和南意大利,经法国、比利时、荷兰和德国直达波罗的海和易北河,旌旗所指,战无不克,未尝有丝毫失误。”
欧战结束后,英、美、苏几次首脑会议决定在柏林建立一个包括英、美、苏、法各出一名委员的盟国管制委员会。5 月22 日,蒙哥马利被任命为英国占领军司令兼盟军对德管制委员会英方委员。
战后的德国满目疮痍、困难重重。首先是粮食问题,英占区不可能生产出可供2000 万居民食用的粮食,此外尚有250 万德国战俘和100 多万流离失所的难民,这些人也要吃要喝,是个十分严峻的问题。其次是服役的英军问题。经过长期战争,将士的值勤、回国休假、家属随军等问题急需妥善解决。蒙哥马利了解到这些情况,并针对问题采取了一些必要的措施:解散德国军队,组织他们参加农业劳动,以确保有足够的劳力收获农作物;向煤矿工人提供口粮,使煤的产量逐步上升;恢复沿海渔业生产,补充了食物的库存等等,对于眼役的英军开始执行回国复员计划,每个士兵离开部队时,都送一封感谢信,以感谢他们在战争中的贡献。从1945 年6 月开始安排回国休假,每天平均有7500 人休假,这样每个官兵5 个月即可休假一次。规定在德英军禁止携带家属,即使妻子也是现役军人,也不允许过家庭生活。
1946 年1 月26 日,蒙哥马利接到通知,他被推选为英帝国参谋总长,即将离任之际,他关心的仍是德国人民的粮食和英占区的发展问题。5 月2日,他离开了德国。在上任之前,他对驻有英国武装部队的地中海国家——马耳他、埃及、巴勒斯坦、希腊和意大利等国进行了访问。
到陆军部工作后,蒙哥马利感到文职和军职人员之间有隔阂,文职人员对他这位行伍出身的元帅也颇有顾忌。为了做好工作,蒙哥马利煞费苦心地想了不少办法以消除隔阂。如,他注意与常务次官埃里克结交,每星期一他们在一起共进午餐,商讨问题;在陆军部附近租了一个电影院,经常召集参谋和文职人员在这里集会,向他们介绍将采取的工作步骤和陆军部制定的总计划等等;还积极协助解决单身军官的膳宿问题,赢得了大家的拥戴。
战争期间,蒙哥马利曾指挥过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南罗得西亚、印度等国的军队,战后,这些国家的政府纷纷向他发出了邀请访问的信件。从1946 年8 月19 日起,蒙哥马利首先访问了加拿大和美国,会见了好友、昔日的顶头上司文森豪威尔将军。1947 年1 月6 日访问了苏联,在莫斯科会见了斯大林。在苏联的会谈参观,使他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俄国已经精疲力尽,她需要一个长时期的和平,以恢复元气。
6 月21 日,蒙哥马利启程去澳大利亚,中途访问了印度、新加坡。澳大利亚是他童年生活过的地方,故地重游,增添了无限乐趣。澳大利亚的许多退役军人参加过阿拉曼战役,他们与蒙哥马利是老战友,这次相见大家极为高兴。随后,他访问了澳大利亚的另一个自治领地新西兰。年底,蒙哥马利开始了非洲之行,先后访问了法属摩洛哥、冈比亚、黄金海岸、尼日利亚、苏丹、埃及等国。
1948 年9 月27 日,根据英国国防大臣亚历山大的提议,西方联盟五国国防大臣在巴黎开会。会上,任命蒙哥马利为西方联盟各国陆海空总司令委员会的常任主席。1951 年4 月2 日,在巴黎又成立了联总的继任机构——欧洲盟军司令部。艾森豪威尔出任最高统帅,蒙哥马利为副统帅。
1958 年9 月,蒙哥马利从陆军退休了。从1907 年进入军事院校学习,到1958 年退役,蒙哥马利的戎马生涯长达52 年之久。退休时,蒙哥马利己年届70 高龄,但依然精神矍铄每年都要出国访问。1960、1963 年,蒙哥马利曾两次访问中国,会见了毛泽东和陈毅。他提出了缓和国际紧张局势的三项原则:承认一个中国;承认两个德国;一切地方的一切武装部队都应该撤回到他们自己的国土上去。
蒙哥马利的性格有些奇特,为人处世与常人不同。他一方面是英国人民心目中的英雄人物,但另一方面又是许多人暗中开玩笑甚至嘲弄的对象,这位头戴贝雷帽的将军,是当时英军统帅中被人谈论得最多的传奇式人物。
蒙哥马利可算是个“大器晚成”式的人物,在1942 年以前,他一直是默默无闻的军人。第二次世界大战业已打了3 年,蒙哥马利也已经54 岁了,突然之间,这个无人注意的小人物变成了一位指挥千军万马的赫赫统帅,同美国的罗斯福和英国的丘吉尔一样成为世界上家喻户晓的著名人物。
另外,蒙哥马利将军的老对手是德军著名将领隆美尔。隆美尔是德军最凶悍的将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驰骋北非和欧洲战场,然而,这位骄横一世的将军碰到蒙哥马利却一筹莫展,节节败退。蒙哥马利在阿拉曼大败了隆美尔,而后一直尾追着他,把他赶出了北非。几年以后,蒙哥马利在诺曼底登陆作战,迎战他的又是隆美尔,蒙哥马利又战胜了他的对手。这两个冤家对头在诺曼底一带激烈战斗,直到隆美尔在一个小村中头部受伤为止,而这个小村的名字,又偏偏叫做蒙哥马利神圣信念村。
1976 年3 月25 日,蒙哥马利病逝于汉普郡奥尔顿家中。一生著述颇丰,主要有《从阿拉曼到桑格罗河》、《从诺曼底到波罗的海》、《回忆录》和《通向领导的道路》等。
P 镇静自若的亚历山大
出身豪门——敦刻尔克的英雄——蒙哥马利的上司——突尼斯的亚历山大伯爵——入侵意大利——受降代表
哈罗德·亚历山大(Harold Alexander,1891~1969),英国元帅。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历任师长、军长、中东战区总司令、北非战区盟军最高副司令兼第十八集团军群司令、地中海战区盟军最高副司令兼第十五集团军群司令和地中海战区盟军最高司令。因指挥突尼斯战役获胜而被封为“突尼斯的亚历山大勋爵”。
亚历山大于1891年12月10日降生在爱尔寺的贵族家庭。早在哈罗公学时期就喜欢竞技运动和绘画艺术,期望成为皇家艺术学会主席。1911年,从桑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毕业,入爱尔兰近卫军任少尉。大战期间历任排长、连长、营长和临时旅长,两次负伤,由中尉逐步晋升为中校。1918年~1919年在英国驻波兰军事代表团任职。1919年奉命指挥兰德斯威旅参加对苏俄的武装干涉,次年回国任营长。此后曾赴君士坦丁堡和直布罗陀服役。
1926年,亚历山大进入坎怕利参谋学院深造,次年毕业后赴陆军部和北方军区任职。1930年从帝国国防学院毕业后,与玛格丽特·宾厄姆结婚。1934年出任印度军旋长。
1939年,亚历山大升任第一步兵师少将师长,率部在英国远征军编列内开赴法国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在1940年5月开始的敦刻尔克大撤退中升任第一军军长,组织英军安全撤回英国,以沉着冷静著称。1940年12月,出任英国南方战区司令,晋升为中将。
1942年3月,缅甸形势告急亚历山大奉丘吉尔之命指挥缅甸军对日军的作战行动。由于盟军缺乏协调和空中支援,最后只得率余部撤到印度。7月,亚历山大出任英国第一集团军司令,准备参加进攻法属北非的“火炬“行动,但旋即被赋予更为重要的职责。
1942年8月15日,亚历山大的埃及开罗接替奥金莱克出任英军中东战区总司令,同时晋升为上将。与此同时,蒙哥马利接任第八集团军司令,成为亚历山大的部属。亚历山大和蒙哥马利一面采纳奥金莱克的既定作战计划。即尽可能坚守海滩至鲁瓦伊萨特岭之间的地区,而由阿拉姆哈勒法岭的坚固既设阵地出发从翼侧威胁鲁瓦伊萨特岭南面的进攻之敌;一面反对丘吉尔的立即发动进攻的主张,坚持要等到作战准备和训练工作就绪后再发动进攻。亚历山大还应蒙哥马利之请组建第十军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