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名家解读儒林外史-第4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丧期间吃大虾丸子的细节更是人所共知的。作家似乎是漫不经心、不动声色
地顺笔写下了人物的这些言行,然而人物性格特征毕现。这种“直书其事,
不加断语”、“令阅者不繁言而已解”①的手法,为欣赏者提供了再创造的广
阔空间。故事情节和人物行动的内在的喜剧性和悲剧性会自然而然地流露出
来。这正是吴敬梓对读者审美心理和审美力的理解和尊重。

《红楼梦》和《儒林外史》素称中国小说史上的“双璧”。《儒林外史》
是世所公认的讽刺喜剧小说,然而它却包含着悲剧性因素。这种悲剧因素同
整个作品的喜剧性熔为一炉,统一于作者严肃的人生态度。《红楼梦》则是
世所公认的大悲剧。然而,它却又包孕着许多喜剧性的因素,这种喜剧性同
整个作品的悲剧性互相映照,统一于作者严肃的人生态度。它们都标志着中
国小说已发展到成熟阶段,呈现出近代小说美学的特色,值得我们进一步探
索和研究。

(原载《南开学校》1982 年第1 期,收入本书时,作者有所修改)

① 《儒林外史》卧闲草堂本第四回评语。

鲁德才——小说掺合了戏剧因素——《儒林外史》讽刺艺术的美学风格
札记

(一)

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从有了《儒林外史》,中国的小说
“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若从表现方法或技巧方面看,《儒林外史》不乏
有讽刺艺术共有的夸张、对比、转折等等特征,可是细加玩索,它既不同于
西方诸家讽刺小说的笔法,又异于中国其它讽刺小说的格调,具有吴敬梓式
的艺术风格。说得具体点,吴敬梓是把中国古优讲说滑稽故事,并受古优影
响而形成的讽刺喜剧、笑话和相声艺术的艺术手法掺合进小说,构成了《儒
林外史》既有小说的容量,又有戏剧化的特征。

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不仅在表现手法上和笑话、戏剧紧密相关,就
是在格调上也是如此。它是以滑稽、幽默和讽刺为其特征的。但这喜剧性因
素,又与悲剧性、隐喻性有机地融合成一个艺术整体。在小说里,喜剧性因
素加强了悲剧性,提供给读者的不仅是幽默情趣,更多是哲学上的思考,这
是一种悲剧性的讽刺;有时幽默的情境由于被过分地渲染、夸张,滑稽的成
分被加大,于是便出现闹剧性的场面,变成讽刺的、愤怒性的嘲弄。像范进
中举这一回书,悲喜剧交织在一起,出现了许多喜剧情势的转折。这里的转
折,就是人物的一种心理状态,突然转折到完全相反的另一种心理状态。由
于这种转折出于读者和小说中人物自己的意料之外,就使过去的情势,过去
的心理状态和现在心理状态的对比,产生了强烈的讽刺喜剧的效果,而在两
种截然相反的心理状态的交错点上深藏着的思想内容,又具有悲剧性质。如
范进穷得断粮绝炊,连母亲和妻子都不能养活,这便遭到胡屠户在内的周围
人的白眼,而这种穷困处境和屡试不中的遭遇,自然形成他卑怯屈辱的性格。
他每次赴试都充满着希望和幻想,而每一次的结果则是无例外的失望而归,
积数十年的痛苦,他差不多陷入了绝望境地。虽然他考中了秀才,可是他并
不甘心安于老相公地位,因为中了秀才,幸福的大门还没有向他彻底敞开,
所谓“自古无场外的举人,如不进去考一考,如何甘心”。虽说他自我感觉
“火候已到”,但能否“金榜题名”,还没有十分把握。希望和失望就是这
样复杂的交织在范进心里,因此捷报传来,邻居向他祝贺,“范进道是哄他,
只装听不见,低着头,往前走”,再次告诉他,还是不相信:“高邻,你晓
得我今日没有米,要卖鸡去救命,为什么拿这话混我?”范进的姿态、神情、
言语非常真实地表现那从长期的痛苦经历里发出来的绝望、羞愧和怕人奚落
的心理。日思梦想,梦寐以求的东西倏然呈现在面前,反而不敢接受,这种
看似反常的现象其实非常正常,非常符合生活的逻辑。因此,当他对着那张
实实在在并非幻觉中的捷报,证实了那本来以为不可能到来的东西真的来到
时,他始而恐惧,继而惊喜,惊喜而后发疯,由一种情态转向另一种情态,
用发疯这个不常见的情势与行为,却令人置信地说明了功名富贵对于知识分
子的吸引力。设想一下,考了二十多场的穷书生,场场失利,头脑里一下子
怎能转过弯来。待到回家见到报贴,他这才清醒过来信以为真。生活境遇和
社会地位就要发生变化了,怎能不让人激动?可是这幸福来得如此突然,从
天而降的大喜事就成为一种巨大的冲击力量,范进那颗因饱尝折磨而变得脆
弱的心灵,简直使他难以承受这意外欢乐。于是,“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


遍,又念了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
此时此刻范进是怎样一种心理状态,是欢乐?还是痛苦?总之是百感交集,
不能不发疯了。就在范进一边狂呼“我中了”,一边往门外飞跑这场滑稽戏
的背后,隐含着作者对于科举制度使人的尊严、人的人格遭到侮辱损害的悲
愤!

这种戏剧性的突转,在胡屠户身上表现得更为突出,也更多样。不过,
他由一种情感转向另一种情感,不像范进是由于心理上的剧烈变动,而是因
为秀才与举人的价格悬殊,才引起屠户态度的天地之别。他由训斥范进“现
世宝穷鬼”,“烂忠厚没用的人”,“想吃天鹅屁都没有资格”,到称范进
为“天上星宿”,为“贤婿老爷”,为“才学又高,品学又好”的姑老爷,
这变化并不含有悲剧因素,更多的是讽刺性的批判。这也如同胡屠户两次到
范家贺喜。前者,屠户凶神恶煞般训斥了女婿,反而是范进“母子两个,千
恩万谢。屠户横披了衣服,腆着肚子去了”。后者,胡屠户一边借骂儿子来
捧姑爷,一边手攥着银子,“千恩万谢,低着头,笑迷迷的去了。”两次都
是贺喜,贺礼有厚薄;前后都是“千恩万谢”,致谢的和被致谢的却转换了
位置。前者骄横,后者谦卑。由于两种情感如此截然对立,由一种情感转向
另一种情感和行动的过程如此短暂,简直看不出转向的合理原因,那么这突
然转折就只能是一种讽刺性的,是由外部引起的内部不协调的变化。

吴敬梓在创造喜剧情境,在人物情感的突转过程中,使用了古优常用的
反语和诡辩手法。唐司马贞《索隐》解释《史记·滑稽列传》的“滑稽”的
概念时云:“滑,乱也;稽,同也。言辩捷之人言非若是,言是若非,言能
乱同也。”所谓“言是若非”,就优者论辩的问题,表面看是合理的,而实
际是荒诞不经的,正是通过这“是”与“非”,“非”与“是”的自相矛盾,
表面可笑的“是”与“非”的假象,而使读者或观众体味到“非”与“是”
的真意。

小说不同于优语。从幽默和讽刺艺术的美学角度看,古优主要是通过幽
默讽刺笑话性的叙述,来完成冲突过程,而吴敬梓的小说却靠人物的行动,
来达到美学效果。因此吴敬梓除了吸收古优的手法之外,又掺合了喜剧刻画
人物的方法,高度夸张了人物的行动,把某种需要否定的观点延伸放大,在
人们看来是违反常规的不合逻辑的“言是若非”,而喜剧人物却认为是正常
的、符合逻辑的“言非若是”,越是把主观的假定逻辑和生活中现实逻辑的
关系错列、歪曲,就越发生可笑的行动。范进发疯,众乡邻和屠户商议,采
用“震动疗法”,“打他一个嘴巴”,让范进从歇斯底里的疯狂中清醒过来,
胡屠户却不敢打,因为按屠户的见解,举人是天上的星宿,打不得,“打了
天上星宿,阎王就要打一百铁棍,发在十八层地狱,永不得翻身。”在这一
段话以后,胡屠户执拗不过众人,同意打一下,要打了却先喝酒壮壮胆,乃
至真的动手,手发颤,不敢再打第二下,那个打范进的手,“隐隐的疼将起
来,把个把掌仰着,再也弯不过来”。屠户替自己想出来的那些反常的、装
腔作势的姿态,明快无隐地突出了这位粗鄙的屠户的性格。

(二)

如果说胡屠户的突转过程是在同一回实现的,而严贡生的突转过程却被
拉长。胡屠户是两种截然相反的情势的交错,由一种心理转向另一种心理,


而严贡生则是人物自我虚构的逻辑,在不知不觉间被真实的逻辑所否定。第
四回严贡生吹嘘他同汤知县的亲密关系,虚构了一段他同众乡绅迎接新上任
的知县,说汤父母两只眼睛如何只看他一人,好像是世家通谊,非常器重他。
其实呢,到了第五回,王小二、黄梦统向县府告发严贡生在乡里的劣行,汤
知县大怒,下令捉拿,谎言才被揭破。这个突转过程的拉长,恰又体现了古
优的另一技法,“其廓人主之褊心,讥当时之弊政,必先顺其所好,以攻其
所弊。”(宋马令:《南唐书·谈谐传》)严贡生大言不惭的信口雌黄,恰
是作者让人物“顺其所好”,对自己造成的假象作多方铺陈渲染夸大,为下
文的突转垫稳,然后暂时停顿一下,以加强情势的对比,待到读者被麻痹,
突然一转,釜底抽薪,“攻其所弊”,赫然揭开谜底,勾起读者会心的微笑。

(三)

突转是先把事物的发展过程缩短或延长,而后突然向相反的方向逆转,
获取批判效果。但另方面,倘若把反转过程压缩到最低点,或者完全抽出过
程,让两种相反的情势立即相接,让后者的结果否定前者的原因,当场出彩,
这就一针见血,甚或插入人物的心脏,致那些丑恶人物以死命。如还是那位
严贡生,当他庄重地向人们宣告他“为人率真,在乡里之间,从来不晓得占
人寸丝半粟的便宜”,话音刚落,严贡生的家人就告他说:“早上关的那口
猪,那人来讨了,在家里吵哩”,直接用人物的宣言和行动的矛盾,狠狠抽
了他一鞭子。在这里,作者显然把严贡生在乡里的一系列罪行略过了,而只
选取霸占猪仔一件事,作为概括的描写,意在揭露他的霸道无赖,因此作者
对这种人真是用了诛心之笔,一掌一掴血,一鞭一条痕,当众就地显现他的
丑行。

作者也把这样处理逆转的手法,放在范进中举以后的活动中来描写。当
然作者本意不完全是鞭笞范进身上的丑恶,而较多的是幽默性的讽刺。我们
看到,范进中举几个月便死了母亲,七七过后,他换掉孝服同张敬斋一道去
高要县找汤知县打秋风。席上用的是银镶杯箸,范进退缩前后的不举杯箸,
汤知县不解其故。张敬斋笑着说:“世先生因遵制,想是不用这个杯箸。”
知县忙叫换了一个磁杯,一双象牙箸来。范进又不肯举动。张敬斋又道:“这
个也不用。”随即换了一双白颜色竹子的来。汤知县疑惑范进居丧如此尽礼,
倘或不用荤酒,却是不曾备办,落后看见范进在燕窝里拣了一个大虾元子送
在嘴里,方才放心。——这是一种“欲擒故纵”的手法。如同今日相声艺术
(其实唐“参军戏”、宋滑稽戏已有类似手法)的“二翻三抖”。银镶杯箸,
磁杯象箸范进都不肯举动,如此翻了二回,张敬斋二番说明,又为范进的假
象垫了二笔,人们满以为范进真的“遵制丁忧”,不敢动荤了,谁知到了第
三回,情况迅速发生逆转,包袱抖开,生动地暴露了范进内心的矛盾和虚假
做作的丑态。

(四)

同一时间和空间的逆转,在吴敬梓的《儒林外史》里,一个词、一句话、
一个形象往往就起到“返道”(突转)的作用。看得出来,作者依然是借用
“顺其所好,攻其所弊”的手法,将真相不协调地并列在一起,“睹一事于


句中,反三隅于字外”,让读者自己去得出批判的结论。如第十二回张铁臂
虚设人头会,作者一方面写张铁臂在屋顶上“行步如飞”,可是另一方面,
“忽听房上瓦一片声的响”。既然“行步如飞”,为何又一片瓦响?如果真
有本领就不应当来去总是瓦响的。这个“一片瓦响”的可笑形象,就捅破这
位侠客一个窟窿。这种不着墨的写法,也同样出现在第二十回对匡超人的描
写。匡超人吹嘘他选本编了九十五部,文稿已翻刻过三次,数字、发行地区
说得毫不含糊,好似匡某真是大学问家。可是就在他放开喉咙尽情撒谎的时
候,作者却轻轻一转,用个所谓家家都在香案上供着“先儒匡子之神位”—

—“先儒”二字居然出自所谓名家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