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了澳门。《方济各会中国书简汇编》中也记载了从澳门逃出来的黑人基督徒成了“广东省军队的总兵 (Capitan General)”的手下,竟有200多个黑人基督徒。
至于这批黑人的最后归宿,几乎就没什么资料可查了。明代蔡汝贤长期任广东布政司参政,职掌邦交贡赐之务;因职务与地利之便,得以累积他对来华欧人的观察与记录,绘制成《东夷图像》;其中记载:〃 尝见将官买以冲锋,其直颇厚,配以华妇,生子亦黑。久蓄能晓人言而自不能言,为诸夷所役使,如中国之奴仆也,或曰猛过白番鬼云。〃也就是说确实有黑人和华人妇女结婚生子的事,但我认为这些能和华人结婚的毕竟是少数,当时中国人普遍的认为他们是“黑鬼”的。可能这批郑家的黑人雇佣军就此孤单老死在了台湾岛上。
才子,难免潇洒风流,而在于男女之事上,又多是浪漫不羁。也就是说,倘若一个才子,居然不懂得浪漫,那他多半是白当了。清人赵翼的《二十二史札记》引《朝野异闻录》,说到唐寅,那才是一个够水平的的浪漫文人,多情才子,自称“江南第一风流才子”。这封号,无论在文学史上,还是在普通老百姓心里,都是有口皆碑一致认可的 。“吴中自祝允明、唐寅辈,才情轻艳,倾动流辈,放诞不羁,每出名教外。今按诸书所载,寅慕华虹山学士家婢,诡身为仆,得娶之。后事露,学士反具资奁,缔为婚好。”无需多言,这讲的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唐伯虎三笑点秋香”的故事。
当然,野史所记不能全信,至于唐寅是否真的做过这种事,或者,没做过这种事,在一定程度上已无关紧要了。但他一定浪漫,而且相当浪漫,这是可以肯定的。在李国文《中国文人的活法》一书中,他也提到了唐寅,而且还言此及彼:“明代中后期,才子型的文人,强调个性自由,轻易不肯随人俯仰。纵情诗酒,放浪形骸,恃才狂傲,率性而为,成为当时非主流文坛的时尚。风气所至,唐寅会为他心爱的华学士府上那位漂亮的小妮子,诡身为仆,这浪漫,够意思。”明代文人的这种变数也给当时的文学带来相当的变数,中国文学第一奇书《金瓶梅》不也正是在这个时代出现的吗?
14世纪末15世纪初,明代的经济已初显资本主义萌芽,尤其在中国东南沿海地区,还形成了一定的气候。经济的发展使农耕社会逐渐向城市社会转型,而那些生活在城市的“居民”对文化需求显然要比农民要多要高。用李国文在书中的话来说:“因此,一,他们要求在文学画廊里有他们的一席之地;二,他们要求作家们写出适销对路的文学作品。于是,文化,也就成为了一个不可忽视的市场。”当写出来的文字可以当作“商品”,当文化生产开始受制于市场时,它所带给文人的影响完全不亚于政治,甚至还强于政治。“闲来写就青山卖,不使人间造孽钱”,唐寅在《言志》中表达的正是不再买账于官方,不再受累于礼教的宣言。
对此,我曾参照索引在《中国古代小说百科全书》中找到过几个相关典故。江南名士何元朗在会见宾客时,当场脱下**的鞋子行酒,王世贞为之还做长诗一首;戏曲家臧晋书与娈童游乐,被弹劾罢官归里,汤显祖做诗送别;屠隆千真万确患花柳性病而死,在他发病期间,汤显祖(怎么又是他?)做诗:“长卿(即屠隆)苦情寄之疡,筋骨段坏,号痛不可忍。教令阖舍念观世音稍定,戏寄十绝。”需要补充一点,在古代得了性病并不关乎道德品质,相反它还被视为风流韵事,因此,汤显祖这组诗绝无中伤好友的嫌疑。
什么时代成就什么样传统,什么作家写就什么作品,这话是一点都没错。记得先前读过一本书,名叫《巴黎的放荡:一代风流才子的盛会》,它写的也是一帮风流人物,只不过是不同时空下的不同人物。那是20世纪初的法国巴黎,在那儿,俨然已成为了世界艺术先锋首都。像毕加索、马蒂斯、特立斯坦。查拉、安德烈。 布拉东、马克思。雅各布、莫迪利阿尼……他们往往装扮奇异,举止怪诞,性格孤僻,还时常酗酒、嫖妓、群殴、吸毒、甚至偷盗。生活上放荡不羁的他们最终在 “慷慨大度”的巴黎留了下来,当然,他们也留给了巴黎灿烂的艺术文化。
明王朝近三百年的历史给人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有人说明朝政治禁锢,帝王刻薄寡恩,宦官势大、密探多,是个黑暗的时期。但明史专家毛佩琦认为明朝是中国历史上的又一个昌盛时期,明朝的历史被我们误读了300年,《新闻午报》刊文做出解读,以下为原文:
都说明王朝有三大特色:宦官势大、密探繁多、官员结党。这一观点长期以来占据了评价明朝历史的主流地位,导致明朝近三百年的历史始终笼罩在灰色的迷雾当中。日前,明史专家毛佩琦在《百家讲坛》破解“明十七帝谜案”,以史实证明,明朝是中国历史上的又一个昌盛时期。
毛佩琦说,长期以来,明朝的历史被大大地误读了。很多人认为明朝是中国历史上的黑暗时期,政治禁锢,文化“酱缸”。而毛佩琦却认为,认识明朝必须要回到几百年前的历史原点,“只有还原明朝的本来面目,才能给出一个接近事实的评价”。
毛佩琦指出,明朝事实上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昌盛时期,现在我们所能见到的许多物质的或非物质的文化遗产,都是明朝时期流传下来的。一个修筑了南京城、北京城、紫禁城、天坛、长城,推动了郑和下西洋,编纂了《永乐大典》时代,必定是盛世。戏曲舞台上至今长演不衰的经典剧目《法门寺》、《游龙戏凤》、《大红袍》、《打严嵩》、《海瑞罢官》、《桃花扇》等等,演绎的都是明朝的故事。“如果没有强大的社会经济作为支持,高度发达的社会文化是难以维系的,明朝的历史被我们误读了300年。”
多数人心目中的明太祖朱元璋,是一个刻薄寡恩的皇帝。朱元璋生性猜疑,设立了特务机构锦衣卫;朱元璋大兴冤狱,诛杀功臣,对官民实行残暴的专制统治;朱元璋废除了丞相制度,使内廷宦官易于控制政权,导致宦官专权,民乱纷起。但是,毛佩琦却认为,明朝之所以能够延续277年,朱元璋则功不可没。
学而远行之明代传说(十八) '本章字数:3031 最新更新时间:2010…08…02 10:00:00。0'
毛佩琦透露,南京明孝陵前立有一块石碑,上面刻有清康熙帝手书的“治隆唐宋”四个字,肯定了朱元璋的政绩,认为明王朝的繁荣更甚于唐宋,“这样的评价出于一个清代皇帝之口,而不是源自明王朝本身,应当说是比较客观的。”
明代宦官用事最久,握有的权力极大,在中国宦官史上力拔头筹。
宦官问题,历来是中国几千年封建政权的毒瘤。各朝各代,将这个问题处理得好的并不多见。柏杨说中国经历了三次最黑暗的宦官时代:第一次是在东汉后期的二世纪;第二次是在唐朝后期的九世纪;第三次从公元1435年王振当权一直到明王朝覆灭为止。
明代的宦官虽然没有东汉之末和晚唐时期那些宦官的气焰凶,势力大,也不像汉唐的宦官那样,把皇帝的立、废、生、死都操于自己手中,但是,明代的宦官用事最久,握有的权力极大,在中国宦官史上力拔头筹。
自永乐朝起,宦官逐渐得势,从此一直到明思宗缢死煤山。二百多年间,宦官们熙熙攘攘,你去我来,活跃在朝堂之上,上演了一幕幕荒诞剧,甚至出现“九千九百岁”的魏忠贤这样颇为奇特的历史现象。奸佞之生不偶然,半由人事半由天。让我们从魏忠贤的前辈们谈起。
明代的宦官,最初除了做奴才的份儿外,没有更多的权力可言。草根出身的朱元璋,雄才大略,戎马一生,为朱家子孙们争来的天下,染着斑斑血迹。
卧榻旁岂容他人酣睡,显然不仅是一个赵匡胤的隐忧,作为开国皇帝,朱元璋更有过之而无不及。功臣、大将们兔死狗烹,权力禁脔,又岂容宦官染指?他亲眼目睹过元末宦官的危害,下决心从根本上铲除宦官干政的一切可能性。
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有一名老太监,完全是出于一番好意,指出公文中有明显的错讹。朱元璋明知太监说得对,仍然立刻下旨将这名太监逐出皇宫,遣送回原籍,原因是这名太监“干政”了。
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朱元璋特意铸了一块铁牌,悬挂在宫门上。铁牌上写着:“内臣不得干预政事,犯者斩。”这时候,宦官的权力跌入了历史的低谷,不仅不允许干预朝政,更不能与官吏串通一气,甚至连给自己置产业的权力也没有。
到了明成祖朱棣手中,这一道铁的纪律起了一个微妙的变化,不但不再警惕宦官,而且开始把宦官视为心腹,当作控制外廷大臣的一股重要力量。“内臣不得干预政事”被悄悄地改为不得擅自作主。
阅兵既是宣示国家实力,增强民族凝聚力的方式,也是扩大国家影响力的重要手段。苏联和美国都曾有举世瞩目的阅兵行动,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上,几次大阅兵,令人心潮澎湃。而在明朝历史上,永乐皇帝朱棣也曾经有过一次震惊世界的10万人“大阅兵”,震惊各国。
历史背景
明朝是推翻元朝而起,但成吉思汗建立的“四大汗国”三个仍在。洪武二年(1369年),朱元璋调动40万大军,分三路北进,把远逃漠北的北元皇庭彻底打成“游牧民族”,但此后,大量曾在元朝任职的蒙古族、回族官员,流亡到中亚、西亚各国,这些“外来的和尚”拼命地鼓动所在国君主对明朝采取敌视态度。
1370年,西察合台汗国权臣帖木儿发动政变,推翻西察合台汗国,建立了赫赫有名的“帖木儿帝国”。帖木儿在击败奥斯曼土耳其后,随即开始了远征中国的准备,派间谍到北京活动,并在接待埃及使臣时当众羞辱被扣押8年的中国使臣郭骥,随后在撒马尔罕召开“蒙古人大会”,高举起“反明复元”的大旗。但蒙古本部的鞑靼以及瓦剌反派使者至南京通报消息。
永乐四年,帖木儿大举东征,号称百万大军,实际兵力20万,而此时,明王朝在河西以及哈密早已严阵以待。然而不久后,帖木儿病逝于东征路上,一场大战烟消云散。此后,帖木儿帝国诸皇子争位,陷入内战,所谓东征中国,可谓痴人说梦。
明朝方面,朱棣登基后,一面派遣郑和下西洋,宣扬国威,另一面派遣陈诚出使西域,帖木儿帝国的继任者沙哈鲁放弃仇华政策,遣使向明通好,恢复了朱元璋时代“宗主国”的关系。但是中亚各国“反华势力”仍在。
另一面,郑和在永乐十八年前五下西洋,却行至印度洋就返回,原因是埃及马穆鲁克王朝控制了红海流域,严禁东方船队进入。此后中亚以及西亚诸国正式承认了大明朝继元之后的“天朝”地位。但对于明王朝的真实实力,各国也存有怀疑,因此,选择一个合适的机会,宣示大明的强大实力,巩固大明与中亚、西亚国家的“朝贡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而阅兵,恰是最好的机会。
永乐十六年(公元1418年),明朝以陈诚为使,出使中亚,随后,中亚、西亚国家均组使团随中国使团回访。永乐十八年七月,这支云集了20个中西亚国家、人数多达600人的使团抵达嘉峪关,朱棣派遣6000精锐骑兵一路护送,沿嘉峪关经明朝九边军镇“参观”。
在每个军镇,明朝都特意派遣在明军中的蒙族、回族军官接待,介绍明朝的民族平等政策,“明朝虐待蒙古和回回人”的谣言不攻自破。而明朝“九边”强大的军事实力,也在各国使臣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
永乐十八年十一月二十日,朱棣在北京皇宫接见各国使臣,诸使臣皆行叩拜礼,唯独帖木儿国使臣以“我国无此风俗”为由,坚持行鞠躬礼,朱棣却并不在意。
明朝大阅兵这次帖木儿使团的首领是帖木儿帝国宰相阿尔都沙,副使是曾跟随帖木的名将盖苏耶丁,在本国也是免跪拜礼的。外交礼仪后,朱棣安排使团先是在山东、河南、江苏“旅游观光”,游览包括山东孔庙在内的诸多名胜古迹,亲眼见识中国内地城市的富庶繁华,两个月后,各国使团接到通知,朱棣将在北京周边开始大规模的“狩猎”,邀请各国使团前往观览。
阅兵过程
永乐十九年三月,“狩猎”在北京北边的怀来正式开始,共调军队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