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历史文选-第1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3、阅读中国通史中有关有关的水利方面的内容?,?读中国水利方面?的历史有大致的了解。??
参考书:
    1、叶扬《水经注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2、陈桥驿《水经注研究四集》,杭州出版社2003年版。

十八、?《洛阳伽蓝记》?

重点?:?词汇的掌握和选文的翻译。
?难点?:?选文的翻译。?
解题?:
  ?《洛阳伽蓝记》是北魏时期的杨玄之撰写?,?是一部记载北魏时期佛教兴?衰及其文化发展的历史。
  ?北魏从孝文帝迁都洛阳以后?,?统治阶级尊崇佛教?,?王宫百宫、富豪地主?利用大量钱财广造佛寺?,?大养僧尼。在?520?年以后?,?僧尼有?200?多万?,?佛?寺有?3?万多所。仅洛阳域内就有寺院?1367?所?,?侵占民居达?1/3?以上??都是?金碧辉煌?,?穷极华丽。?532?年孝静帝被高欢强迫迁都到邺?,?洛阳城及其寺院?大多毁于战乱。?547?年?,?杨玄之因事重到洛阳对昔日的辉煌?,?颇有感慨?,?于?是采撷旧文?,?追述故事?,?写成《洛阳伽蓝记》?5?卷。
  ?全书以记载洛阳名寺的兴衰为纲?,?从内城开始?,?次及四门?,?并且表列四?门新?旧名称?,?按照远近的次序各分为一卷。提纲挈领?,?体例明确。内容虽?然以记佛寺为题目?,?但实际上着重记载当时的政治、人物、风俗、地理和?传闻故事等?,?从宣武帝以后的皇室变乱、宗室废立、权室专横、阉宦姿肆、?文化古籍、苑囿建筑?,?以及民间怪异、外移风俗德行无不详记。
  ?本书叙事简练?,?文词秀美?,?是著名的文学作品。但在历史记录中常常插?入宗教迷信和灾异灵征一类的荒诞故事?,?小说味很浓?,?但损害了作品叙事?的可靠性。?
选文?:?《法云寺》?
  《法云寺》?,?选自《洛阳伽蓝记》?4?卷?,标题是编者加的。本篇是游记题材,?着重描述北魏的洛阳建筑格局和行业分布?,?穿插着种种市井传闻。对?北魏贵族的豪华生活也有揭露。对于研究古代的都市史也有价值。?
选文共有10段:
  1段:法云寺的概况?。
  2?段?:?寺北?临淮王的毫宅
  3?段?:?黄女台?
  4?段?:?通商、达货里。
  ?5?段?:?调音里、乐律里及其传闻。
  ?6?段?:?延酤里及其故事。?
  7?、?8?段?:?慈孝里、阜财里的故事和传闻。
  ?9?段?:?开善寺以及传闻故事。?
  10?段?:?王子坊的传说。
翻译?:?第二段。
重点词汇?:?舍利、佛牙、比丘、醪、缥、卮。?
思考题:
  1、《洛阳伽蓝记》的城市地理特色
  2、《洛阳伽蓝记·法云寺》所记“洛阳大市”剖析
参考书:
  1、周祖谟校释《洛阳伽蓝记》,中华书局1963年版。
  2、王仲荦《魏晋南北朝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3、阅读《洛阳伽蓝记》部分内容?,?并根据自己的兴趣作读书札记。????
   《中国历史文选》教案
   下册
   目?录?
  
19、史通
20、大唐西域记
21、三通(通典、通志、文献通考)
22、通鉴 续通鉴长编 续通鉴
23、通鉴纪事本末 宋史纪事本末
24、明实录
25、明儒学案
26、日知录
27、读通鉴论
28、读史方舆纪要
29、文史通义
30、潜研堂文集
31、廿二史札记
32、龚自珍全集
33、海国图志
34、中西纪事
35、孔子改制考
36、訄书
37、新史学






十九、《史通》

重点:
  刘知几对历史著作体裁的分类、评判及其意义。
难点:
  刘知几对史著不同体裁的评判的优缺点。
解题:
  《史通》是我国古代第一部史学理论专著,二十卷,唐刘知几撰。
  《史通》分为内、外篇,各十卷。内篇凡三十六,专门讨论历史编纂学,最后附以《自叙》。其中《体统》、《纰缪》、《弘张》三篇,在宋修《新唐书》前已经亡佚。外篇凡十三,叙述史籍源流,杂评古人得失,其中与内篇重出或相矛盾的,可能是作者成书前的读史札记。虽谨严稍逊,而议论广泛,更能表现作者的史学观点。
  刘知几曾提出才、学、识为史才三长的著名理论。从这种认识出发,刘知几首先注意过去史论的体例得失。《史通》把以往史体归纳为六家,又以编年、纪传为“正史”二体,其他为“杂著”,并将“杂著”分为“偏纪”、“小录”等十流(《杂述》)。其次,《史通》本着倡导实录直书的精神,揭示了过去史著如叙事烦芜、体例乖缪、史实无根、撰注不实、徇情曲笔、因习模拟等等弊端。刘知几对史家把迷信和史实相混淆也力加反对,以为神仙鬼怪、图谶寓言、穿凿附会的记载都不宜入史。最后,刘知几强调史书是严肃淳朴的作品,文史应该分途(《核才》)。
  但是,在刘知几自负甚高的“史识”上,也烙下了深刻的封建印记。《疑古》、《惑经》二篇虽有力地揭发了古史记载的虚妄,但也正表明了他对所谓篡夺叛逆等行为的愤懑;《采撰》、《载文》等篇虽力斥浮夸厚诬的记载,但也表明了他的史观更接近于唐代的儒家学说。另外,刘氏虽然反对绮丽华靡的文章,但仍不能脱离六朝文风的影响,因而轻视史书中的表、志,实未免失之片面。
  《史通》版本颇多,其中以清浦起龙《史通通释》本翻印最多,一九七八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新校点本。此外,有中华书局一九六二年据明张之象校宋本重新影印本,可供研究。
  《六家》,选自《史通》卷一,原列《内篇》第一。作者在本篇中研究了唐以前历史著作体裁的变迁史。他把相传是孔子编定的《尚书》和《春秋》,由“经”降为“史”;把断代为史的《左传》和《汉书》,由解《春秋》、续《史记》的普通著作升为史家必须“祖述”的范本,这都表现了作者的创见。
  《二体》,选自《史通》卷二,原列《内篇》第二。作者以《春秋》(实指《左传》)和《史记》为例,比较了编年和纪传两种体裁,认为它们互有长短,不可偏废,但只有用它们来表现断代史,才算完美。所以,他特别推崇班固的《汉书》和荀悦的《汉纪》。
选文:
  1、串讲
  2、重点词句:质文 胡越相悬 参商是隔 盱衡 枉道 阑单
 3、翻译:
一、《史通·六家》译文
  
  自古以来称帝称王的人编辑著述文章典籍的情况,在《史通·外篇·古今正史篇》中已经详细地介绍它们了。从古到今,实质内容与外在形式交替变化;各种史书的创作,不拘泥在同一种史书体上。加以探讨以后做出结论,这些史书的流派有六种:第一叫做《尚书》流派,第二叫做《春秋》流派,第三叫做《左传》流派,第四叫做《国语》流派,第五叫做《史记》流派,第六叫做《汉书》流派。现在就简略地陈述一下六大流派的旨义,在后面将它们列举出来。
   《尚书》流派的史书,它的诞生产生于远古。《易经》上说:“黄河出现背上有图形的龙马,洛水出现背上有图形的神,圣人仿照它制作八卦、文字。”所以知道《书》的起源由来已久了。到孔子时在周王室观看《书》,得到虞(舜)、夏、商、周四代的典籍,于是删取其中较好的部分,确定为《尚书》一百篇。汉代孔安国说:“因为它是上古时期的书籍,所以叫它《尚书》。”《尚书璇玑钤》说:“尚是上的意思。上天降下日月星变化的迹象,显示节令的顺序季节变化的度数,如同天体的运行一样。”三国王肃说:“君上所说的话,在下面被史官记载下来,所以叫做《尚书》。”这三种说法,它们的意义各不相同。大概《书》的主要旨义,本始于发号令;是用来宣扬以仁义治理天下的正当道理,向臣子属下发布言论。所以《尚书》所记载的,都是典章、谋议、训诫、诰令、誓词、册命等六方面的文字。至于《尧典》、《舜典》这二种典章,径直叙述人事;《禹贡》这一篇,记载的都是地理知识;《洪范》篇是概括叙述灾害祥瑞;《顾命》篇陈述的全都是丧葬礼仪:这五篇也都是作为记言史书体例不纯粹的部分。又有一部《周书》,和《尚书》的体裁相类似,也就是孔子删削一百篇以外的周朝典籍,总共是七十一章。上起自周文王,周武王,下终于周灵王、周景王。大多都严明恰当、切实忠诚,言辞庄重高雅拥有正大的道理;有时也有肤浅的平庸之言,污浊不堪的东西相列参错,大概好象后来喜欢多事的人所增添的。至于《职方》篇的言论,与《周礼》的记载没有什么区别;《时训》篇的叙述,与《礼记·月令》篇相比大多相同。这都是历代帝王经、史一类的典籍,是《诗》、《书》、《礼》、《易》、《春秋》等五部分儒家经典的单独撰述。自从周王朝衰落下去以后,《书》这种记言体例于是被废止。一直到汉、魏时期,没有能够继承这种史书体例的人。直到东晋广陵相鲁国人孔衍,认为国史是因来表彰言论行为、昭示法规制度的东西,至于做人的道德规范,常有的事情,不值得详细列举,于是删取汉、魏时期的各种史书,选取其中美好动听的词句、典文有据的言辞、足以作为借鉴的内容,确定它们的篇章顺序,纂写成独立的一种史书体裁。由此便有《汉尚书》、《后汉尚书》、《汉魏尚书》的创作,总共是二十六卷。到了隋朝秘书监太原人王劭,又记录开皇、仁寿时期的史事,按次序对它们进行编排,按照类别相互统属,各自确立它们的篇目,编纂成《隋书》八十卷。探寻该书著书的主旨和体例,全都是以《尚书》作为仿效标准。推究《尚书》所记载的内容,像君主臣子之间的相互对话,如果言词意旨可以称赞,那么一时的言论,篇篇都接连记载;如果言论不值得记载,话语没有能够称述的,像这些过去的事情,即使有所脱漏省略,而阅读的人却不认为这种作法是错的。等到隋朝中期以后,文献典籍大丰富了,一定要剪裁取当代的史文,效法古书的编纂方法,记载事情并不是改变了作法,而道理上却似乎有些像守株待兔一样墨守成规。所以孔衍所撰写的《汉尚书》、《后汉尚书》、《汉魏尚书》等《尚书》体著作不能流传于社会了。至于称帝称王的人没有本纪,三公九卿缺少传记,就会使纪年月份失去顺序,官爵和乡里难以周详。这都是以前所忽视,而当今所要重视的,比如王劭的《隋书》,虽然想要仿效商书、周书,效法虞书、夏书,考察该书的体例,竟然与三国王肃所撰《孔子家语》、临川王刘义庆所撰《世说新语》相类似,可以说是“画虎没有画成却反而像条狗”了。所以王劭的《隋书》在隋代受人嗤笑,确实是有原因的啊。
   《春秋》流派的史书,它的产生起源于夏、商、周三代。考察《汲冢琐语》记载商王太丁时期的事情,题目叫做《夏殷春秋》。孔子说:“条理通达,了解远古,是《尚书》的教化作用”;“连缀文辞,排比史事,是《春秋》的教化作用”。由此可以知道《春秋》的开始写作,与《尚书》属于同一时代。《汲冢琐语》中又有《晋春秋》,记载晋献公在位十七年间的史事。《国语》中提到:晋国大夫羊舌肸(叔向)熟悉《春秋》,晋悼公让他担任太子的老师。《左传》鲁昭公二年记载,晋国大夫韩宣子(韩起)前来鲁国聘问,见到了《鲁春秋》后,说道:“周朝的礼仪全部保存在鲁国了。”这样的话,那么《春秋》的名称,所记载的史事并不止一家,至于那些埋没不能流传的,就更记载不过来了。又考察《竹书纪年》,它所记载的事情,都有与《鲁春秋》相同。孟子曾说过:“晋国的史书叫做《乘》,楚国的史书叫做《梼杌》,而鲁国的史书叫做《春秋》,它们记载的内容是统一的。”既然这样,那么《乘》与《竹书纪年》、《梼杌》,它们都是《春秋》的不同名称吗?所以墨子说:“我见过各个国家的《春秋》”,大概指的就是这些《春秋》体史书。等到孔子修撰《春秋》的时候,便观看周朝礼法的旧有规定,遵从鲁国历史的剩余文字;根据既往的历史事实,因循人类的道德规范;假借失败来明确惩罚,根据兴起来确立功勋;借助日期月份而确定历法,假借朝问聘问而端正礼乐;精微委婉地表达自己的说法,曲折不明显地写下书中的文字;做出不容更改的言论,著出将来做史的方法,所以能够经历上千年而孔子的《春秋》能够独立流传于世。又考察儒家学者对《春秋》的解释,将事情编排于日期下,将日期联属在月份下;谈到春季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