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5580-红军长征的民间记忆-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静下来,正是这决定性的一枪,红军神枪手险胜头人的手下。“服了!”彝人向神枪手向红军竖起了大拇指。刘伯承、聂荣臻率部进至彝海附近时,趁热打铁,向彝族同胞宣传红军的宗旨和共产党的民族政策,赢得了彝族同胞对红军的尊重和信赖。  后来刘伯承在聂荣臻的陪同下,与彝海果基支首领果基约达(小叶丹)歃血誓约,结为兄弟。红军帮助彝民组建了“中国夷民红军沽鸡支队”,并授予队旗,赠给了武器。其后,果基约达派彝民护送红军顺利通过彝区。这场特殊的胜利不仅使红军能够直接地穿越彝区,还获得了不少给养。  今天反映彝海结盟壮举的群体雕塑,由刘伯承、聂荣臻、果基小叶丹和一位彝族群众共4人组成。整座雕像神形兼备,主题鲜明,气势恢弘,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在西昌街头成为了一道风景。


《红军长征的民间记忆》 命运的转折安顺场——红军的再生之地(图)

历史的巧合和天意的超越  安顺场——红军的再生之地  安顺场是大渡河边一个普通的小镇,大渡河在安顺场外转了一个大弯。71年前中国工农红军红一军团在此抢滩成功,几万红军得以再生。  历史曾险将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的悲剧降临于红军头上,通晓历史的毛泽东对周恩来说,蒋介石是想让红军成为第二个石达开啊,这真是历史的巧合。石达开是太平天国翼王,1857年因内部不和,率军西征,¾;½;西、湖南、贵州、云南长途跋涉,于1863年5月到达安顺场。石达开征战的路线及到达安顺场的时间都与红军长征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只是相隔72年而已。石达开到达安顺场时,有五六万人,刀枪马匹无数,但因当时王妃生子,石达开大摆筵席庆贺,贻误了渡河的最佳时间,致使对岸被清军所占。石达开陷入了后有追兵,前有堵击,进退失据的困境。被清军四川总督骆秉章围困47天,弹尽粮绝,最后全军覆灭,饮恨大渡河。为了快速离开安顺场这块彝汉杂居、隘口险要,不利大部队活动的危险区域,避免重蹈石达开的覆辙,中央毅然决定,将红军分为左、右两个纵队,夹河而上,奔袭泸定桥,务使全军渡过大渡河。


《红军长征的民间记忆》 命运的转折抢滩安顺场(图)

  当年那步险棋在毛泽东的长征组诗里成了一个英雄华章。是敌人太大意?还是天助红军?各种疑问过了几十年再提出来显得很可笑。站在河湾眺望对岸的险滩恶堤时,能够想象出雪山上冰冷的雪水从汛期的河道流过时,河中曾¾;卷起的巨浪。70年以来,这个河湾成为了许多人魂牵梦绕的记忆。20世纪50年代,彭大将军重回½;边寻访了当年的船工,他忘不了当年的险情,红军的命运居然系于½;中一条飘荡的小船。船工帅仕高更没有想到彭德怀见到他生活困难,会把自己包里的30元钱塞在他的手上。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队伍中一直保留着“红军团”的番号,其中“大渡河营”的军旗一路交接,飘到了广州军区,再后来成为了驻港部队的一支。在驻港部队举行重走长征路活动时,部队派人沿长征路采访,用实际行动帮助当年那些红军的后人和曾帮助过红军的老百姓。部队的人在安顺找到了当年的船工一家。  1935年5月22日,红一方面军先遣队进入彝民聚居区。5月24日夜,先遣队红一军团到达离安顺场仅十余里的马鞍山。25日晨,红一师组织了17人的奋勇队,从此岸抢攻彼岸时,第一条船的首发便是由帅仕高老人掌的船舵。二连连长熊上林任队长,担任强渡大渡河的任务。上午9时,强渡开始,熊长林等17勇士跳上唯一的渡船,冒着枪林弹雨,朝对岸疾驶而去。敌人的机枪雨点般扫射过来时,从红军这岸有几枚小钢炮弹“嗖嗖”飞向敌阵,精确地落在敌人堆里,在敌人机枪阵地变成哑巴的瞬间,首船上的17名英雄战士冲上岸去杀向北岸敌军的阵地。  对岸驻扎的是驻防安顺场的国民党第二十四军韩槐楷营,敌军已将最后一批渡河船只、渡河材料及粮食运到大渡河北岸,在安顺场遍街堆满柴草,准备纵火焚街,扫清射界。这时,在西昌阻击红军失败的恶霸地主、第二十四军彝务总指挥部营长赖执中回到安顺场,因安顺场大半房产是他的,他认为红军会走宁雅正道到富林,不大可能来安顺场,贸然烧房会使他的财产白白付之一炬。于是与韩槐楷发生争执,最后决定暂不烧街,待红军来了再烧也不迟。5月24日夜,赖执中和警卫排留在安顺场,并留一只小船以防不测,但赖执中做梦也没有想到,当天夜里红军犹如神兵天将,突袭安顺场。当赖执中从梦中惊醒时,差点当了红军的俘虏,只得越墙而逃,而留在南岸的那条小船,也还未划过河心就被红军追回。  按照命令Ô;本是要烧掉这岸的全部房屋和船只,就是这一念之差,他们没料到红军会如此神速地到达,阴差阳错地留下了一条船。后面的故事在许多电影与电视里都有介绍,但当地人的口传中有一个细节,国民党军队曾在路上做过反动宣传,说是共产党来了,会共产共妻,年轻人会被抓去当壮丁,小孩会被煮着吃。听了各种吓人的宣传,当地一些有钱的人家卷着钱财举家而逃。在镇上留下的全是没钱的穷苦人,穷人终究帮了穷人的队伍,因此大渡河边才没有出现第二个石达开。


《红军长征的民间记忆》 命运的转折½;风中漂荡的渡船(图)

  抢渡大渡河17勇士的名字已载入人民解放军的军史。当年面对惊涛拍岸的½;流与对岸敌军炮火抢渡大渡河的勇士们登船时,有多少坚定的目光注视着他们的背影——随时准备着第二船第三船。不怕死的英雄们创造了超越历史的奇迹。安顺场的名字,变成了万里征途的转折点。  这个创造了英雄和奇迹的普通渡口,也成为英雄们一生都不能忘怀的生命符号。军人走过了战争的残酷,走完了光荣的一生,他给组织和儿女们提出的最后要求是把自己的骨灰撒在当年长征路上的安顺渡,那个曾¾;创造辉煌的普通渡口,是将军革命旅途的重要驿站。于是,一架直升机载着将军微笑的遗像和伴着鲜花瓣的骨灰在大渡河上空盘旋,带着英雄灵魂的骨灰回到了浪涛不绝的大渡河畔。军人的名字叫孙继先,是当年红一军团的营长。  安顺老街古屋上红军标语早已模糊不清,稍清晰点的是“文革”时期的毛主席语录,而最清晰的还是新近镇上计生办书写的“只生一个好”、“生男生女都一样¡;¡;”   由部队资助修建的“八一小学”是镇上最新的建筑,学校正对面是当年红军抢滩指挥部的老屋,屋里的Ô;住户已¾;搬走。通过它,人们仿佛看见居于河岸的塔楼上红军指挥人员运筹帷幄的情形。安顺乡政府没有按照老街的统一风格来建造,从外观来看它与全国别的偏远地区的政府机关没多大区别,而且从清一色的平房中突然冒出来显得极不Ð;调。一条修砌得很好的清水沟从镇上穿过,安顺古街因水而生出了许多灵气,也给家家户户的生活提供了方便,淘米洗菜在家门口就完成了。从场外的山坡上看整个安顺场建在河湾地带,两条清澈的细流从下场口汇入大渡河,而平坦的河谷差不多都是黄灿灿的油菜田。场口公路上新修建的牌坊上“安顺场”三个字显得偏小了些,整个牌坊贴着显眼的红色外墙砖。  安顺红军纪念馆在老街的旁边。没有预料到红军纪念馆有如此庞大的规模,广场上的红军石雕像成为了四川长征纪念石雕的¾;典之作。只可惜石雕设计者、艺术家叶宗涛先生英年早逝,他把最后的艺术才华献给了大渡河。  河湾上一条仿制的木船在新命名的红军渡口轻轻地飘荡,仿佛默默地等待着红军嘹亮的军号将它重新唤醒,再次冲入滔滔的巨浪。  大冷天老街上没几个行人,乡政府的墙上张贴着许多花花绿绿的标语图案,墙下几个老人聚在一起,用树桩烧火取暖。他们身边摆放着一堆从河里挑选上岸的玩石,其中有一种当地人称为雨点石的石块,很奇特,常有外地人来此收购。  几根很有力量的水泥柱支撑着纪念馆大厅,柔和的光亮透入玻璃,展厅大门一位中年妇女闲坐方桌前,桌上的一块小木牌上写着“参观纪念票标价10元”的字样。问是否有人讲解,那女人耸了耸肩表示抱歉。参观者按照由左往右转的顺序,从红军长征的地图方位开始仔细参观。有渡½;英雄的照片,17勇士的名单,玻璃柜里还有真造和仿制的长枪、短枪、小炮、刀剑等红军武器。几幅反映抢渡大渡河故事的油»;,再现了71年前惊心动魄的场面。


《红军长征的民间记忆》 命运的转折走过磨西古街

    走过磨西古街    
    七十年历史    
    磨西古镇    
    磨西的天主教堂建于1892年,是法国传教士修建的。因为毛主席当年从安顺场方向¾;过此地,并且住过一夜,所以教堂在“文革”中幸免于难。    
    据说教堂曾作过供销社的仓库,而毛主席的旧居是今天区政府办公区。十多年前我去海螺沟时曾路过磨西镇,正值冬天,磨西镇飘着细雪,可满天的雪飘到了地面却化掉了。踏着湿漉的地面走到天主教堂前,只是惊讶这偏僻的地方却有如此规模而且完好的教堂。当年老乡没有告诉我,教堂旁的小屋曾是毛主席住过的地方,更不知道教堂是召开磨西会议的会址。当年摁了一下快门仅是对教堂的好奇。    
    而今的教堂依旧,教堂边的围墙柱子上写着“参观毛主席居住过的房屋收门票3元”的字样。而教堂正门的边上是宽大的球场坝子,篮球架子上的球网在风中摇晃,球场的尽头一座新楼是磨西乡政府,乡政府进进出出的工作人员对站在坝子里“发呆”的参观者早已习以为常。教堂屋顶上的十字架与球场上的篮球架在阴暗的天空下呼应着。    
    磨西天主教区有300多教民,负责教堂守护的几位老人完全是尽义务,他们按照两个人一个班轮流着值守,每个班需要工作一个星期时间,这天当班的两位老人是姚万福和岳天明。79岁的岳天明老人对当年红军¾;过磨西的情景还记忆犹新,当年老人只有10岁。他回忆说,中央红军是在1935年5月26日晚上8点过到达磨西的。中央红军在安顺场截获了两条船,但按红军的数量是无法在有限的时间内渡过大渡河的。为了抢时间,红军决定几条腿走路,在部分红军继续渡½;的同时,红军主力顺½;而行抵达磨西,从大渡河两岸夹击泸定。安顺场至磨西镇有180里,而红军只用了一天一夜就到达了。在当时虽然强渡大渡河成功后攻占了阵地,但只得到两条小渡船。由于水流湍急,船不能横渡直达对岸,必须选用人力À;纤,将船只往上游拖2里路,才能顺流斜渡对岸。如此往返一次,至少要用一个多钟头,按这样的速度红军的几万人马在此全部渡河,至少需要1个多月时间。而就在红一方面军后面,薛岳部李抱冰第五十三师已于5月16日在巧家渡过金沙½;,26日抵礼州,并会同第二十四军刘元璋师组成第五追剿纵队,由南向北追击,离红军只有几天的路程;在红一方面军正面,杨É;所部的第二十军也越逼越近,先头部队已达金口河,同样离红军也仅有几天路程,即将在大渡河形成南北夹击红军的态势。面对如此严峻的局势,另寻渡河地点,迅速渡过大渡河,在敌军南北夹击合拢之前,多路冲出包围,夺取泸定桥,成为红军转危为安的关键。


《红军长征的民间记忆》 命运的转折从磨西到泸定

    冬水田里一户人家正在插秧,田边的引渠水量充足。很Õ;的田埂依地势修造,人们在劳动中说笑不断,偶尔唱一段山歌也是颂红军的民谣,问红军¾;过的位置,插秧的人把手指向田埂尽头的山坡,于是,我们沿着田埂走去。带路的岳天明老人说,当年红军的队伍一队接着一队从磨西¾;过,小道几十年没变。    
    老人还说,今年是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泸定县要举办大型纪念活动,来磨西参观的游客肯定会很多,到时将把平时收集的毛主席使用过的全部文物拿出来展览。随老人走进那幢小楼,小楼是教会房屋的建筑风格,只是全木地板已换成了光滑的地砖,但上楼的楼梯和扶手仍是Ô;物。登上黑漆漆的楼道,一左一右两间房屋之间有一透光的过厅,墙上挂着一些外地共青团组织送来的团旗。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