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宋风-第29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司马光还要想说些什么,但皇帝赵顼摆摆手打断了他的话,“此事就这样定下,诚如驸马所言,若是没有粮食,即便强如汉唐也是无用!”
    王静辉说道:“一策是臣根据王相的农田水利法所想出的,便是在修建水利设施的同时进行大量的淤田工程,这是见效最快的方式,结合朝廷裁汰厢军政策,可实现大规模裁汰厢军节省朝廷财力的效果。臣多次来往楚州与汴都之间,曾对汴都到泗州淮河岸共计八百四十余里的河段进行过观察,仅仅是在这一河段上进行修缮,便可以一次性得淤田一万七千余顷,这些将会都是一等上田,一厢军分配三十亩,便可以解决一万厢军的裁汰问题,每年增加粮食一百三十万石!这仅仅是汴河一路而已,只要悉心规划。在实施水利法的同时结合淤田工程,仅能够实现王相变法的初衷,还可以一举两得,既可以裁汰厢军,又可增加粮食种土地,增加产量,此策是为第一策。”
    皇帝赵顼笑着说道:“这水利法也是王相所出,过这一策爱卿在楚州就曾用过,算是爱卿赢!”
    “介甫相公农田水利法虽好。但如驸马所说要修整汴河这八百里河道,恐怕需要的人手也是少!”
    王静辉笑了笑可置否,接着说道:“大规模修建水利工程是需要很多人,隋朝虽然强大,但也是因为一条运河便断送了江山,但下官自有解决之法——君实相公难道忘记两次宋夏冲突下官买下的党项战俘吗?下官手里可是有近十万地党项战俘,他们在西北烧杀抢掠,现在成为战俘难道也要下官好酒好菜的招呼他们吗?!大宋有千条河流、万里长路。下官是绝对会闲人少的!就算战俘够用。还有厢军,据下官在杭州时所见,江南富庶之地百姓情愿交钱让人代役也愿意去修整水利设施,正好可以在这些地方组建厢军工程兵,专门收钱来修正水利设施,杭州军州事李慎已经开始这么做了,颇受杭州百姓欢迎,同样也是一举两得,朝廷何顺势而为?!”
    “爱卿的第二策如何?”皇帝赵顼笑着说道。他看到司马光的脸色是很好看,两人之间的火药味道也是越来越浓,只能抢先催促王静辉接着往下说。
    “臣的第二策便是在南洋!”王静辉肃容说道:“大宋皇家海运船队南方航线虽然仅仅开始了一年有余,但已经发现南洋人少,岛屿却是众多,很多岛屿都是适合耕种的,楚州便可以种双季稻,据臣所知在南洋一年两收实数平常,甚至可以做到一年三熟。况且南洋物产丰富,有众多大宋所需之物,可以着厢军前往开垦无主之地,既可用轻启战端便可以为大宋平添土地,还可以为后续的开发奠定基础,同样也是裁汰厢军地一种重要的手段!”
    王静辉一说起南洋,在座的所有人都非常清楚,尤其是南洋的物产——最重要的便是矿产:铜!自王静辉几个月前跑路到杭州之后。生怕朝廷统治高层把南洋给忘了,便每隔几天便把自己整理有关南洋的物产资料汇集成札子一封又一封的寄到汴都开封,甚至动用自己在大宋皇家海运船队的影响力,专门派人从南洋收集一些奇特地动物,然后送往汴都。这些介绍南洋状况地札子便成了王静辉手中的炸弹,断的轰击着大宋君臣的神经,保持了南洋在大宋君臣心中的“新鲜感”,他们实在很难想象在被他们视为蛮荒中的蛮荒之地,居然还蕴藏着如此丰富的资源。现在大宋统治高层成为中国历史历代朝廷中最有意思的一群人——他们每个人都可以随意拿出一些南洋的新奇事情来聊做谈资。
    过与南洋相比,所有人心中现在都已经明白了——驸马所有地策略当中,把粮食、厢军紧紧的捆绑在一起,在解决粮食问题的时候,顺便也要捎带上裁汰厢军。一直以来困扰几代宋朝君臣的“冗兵”问题一直找到妥善的办法来进行大规模裁汰,但在驸马手中,裁汰厢军几乎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裁汰厢军的手法和途径也是多种多样——工程兵、农垦兵、邮政系统、客栈系统等等。在座的众人一一回想起这些方法禁有些瞠目结舌——这些裁汰厢军的途径实在是让人有些眼花缭乱地感觉。
    每一种裁汰厢军的途径都有着广阔的前景,在裁汰厢军的同时还忘为朝廷创收,这一增一减无形之中极大的缓解了大宋的财政压力,更要命的是这些都是既可以在短期内看到效果,还可以长期持续经营下去的策略,随着实施时间越长,效果也就越大。治平四年地时候在厢军上朝廷财政过才减少了百万贯,但三年过去后,仅在减少厢军军费开支上,大宋财政支出便减少了七八百万贯之多,并且这还算随之而来因此而增加的各种花样繁多的税收。
    想到这些,政事堂中的大宋君臣突然有种荒谬的想法——照驸马这样干下去,全国近五十万厢军会会有一天被驸马裁汰的一个剩?!管怎么说。冗兵作为压迫大宋财政最为严重地一项弊政,能够减少一个就减少一个,没有一个人会嫌厢军人数少,就是连禁军,在西北战线压力大减的状况下,也是太多了。
    “开发南洋也可以算是一策,诚如爱卿在众多札子中所说:‘大宋的版图能没有南洋,更能失去南洋!’”皇帝赵顼笑着说道,对于一个金矿。就算是远在天涯海角,大宋君臣也会嫌远,正如商人见到利润如同苍蝇见到血肉一样,王静辉笔下丰富的南洋物产是大宋君臣所能抗拒的诱惑!
    “驸马的第三策如何?”曾公著笑着问道,王静辉虽然在朝廷政事上与他合作甚少,但曾氏家族的经济利益却和王静辉联系的非常紧密,在见到驸马给曾氏家族带来的丰厚利润回报后,曾氏家族甚至在曾公著地建议下。已经开始向王静辉旗下产业“食为天”以平价甚至是贱价出售其在河北的地产——在粮食和田地上。曾氏家族越来越清楚的认识到若是继续发展下去肯定要和驸马撞车,与其得罪这个财神爷,还如在这个问题上做出让步。
    事实上,经过几年的“较量”,光是曾氏家族这么想,很多河北籍官员都有着这样的想法。传统上趁着灾荒年间囤积粮食谋取暴利,在驸马的“食为天”悄然渗透河北之后越来越显得力从心,并且王静辉也向他们发出了善意的邀请——以田产作价参股其旗下其他产业,利润远比贩卖粮食要来得高、来得安稳。河北籍官员大量出售手中的地产造成地一个结果便是王静辉成为河北最大地地主。
    “第三策又是绕道这份诏书上——提高大宋伎术官员的地位和待遇水平,激励伎术官员发明更多、更先进的农具,有了这些农具,可以大大降低农民的耕作劳动强度,用更少的人耕种更多的土地。在获得了先进的农具之后,可以更加精细的耕作田地,有助于提高田地亩产;有了伎术官员,完全可以改良现有的农作物品种,培育出更加耐旱、耐涝、耐寒、高产地农作物。水稻、小麦等主要主食农作物亩产也会因为有更加优良的种苗得以进一步提高,配以日渐增多的土地,即便人口增多,大宋也完全有能力保证粮食的供应!”
    “伎术官员发明新式农具倒是可行,但要是如改之所说的高产量的新种子,这恐怕有些……”王安石有些迟疑的说道。
    王静辉笑着说道:“王相所疑惑的事情下官明了,其实古时桑树远没有今天百姓种的桑树好,其原因就在于在漫长地岁月中。百姓采用了嫁接等方式断的改良桑树的品质才达到今天的水平,还有很多农作物都是如此,水稻、小麦也是遵循了这个规律,过改良农作物品质是个漫长的过程,朝廷应该有足够的耐心。过从海外引种新品种的农作物却是一个比较快捷的方式。自真宗朝引种了占城稻之后,在大宋占城稻地成熟时间已经由三个月缩短到两个月即可成熟,并且还有耐旱、抗寒等品种,真宗时代的占城稻到现在已经变化极大了,大人应该可以看到这中间对于大宋的意义!”
    王安石听后马上闭上了自己的嘴巴,仅仅是王安石,其他人也是如此——身居高位者有几个能够懂这些农业知识的,即便如王安石、司马光这样的有着“亲民”声的官员也是一样!王静辉自开始决定出山改变历史以来,对粮食的渴求简直到了疯狂的程度,广泛的搜集资料来恶补这方面的知识,他也曾幻想学习后世的袁隆平搞个杂交水稻出来,但可怜他只知道“杂交水稻”的字,至于其中的原理是一窃通,只有退而求其次来搜集有关短期速成的水稻知识。今天在政事堂参加会议的人倒是少,但若是论起农学,却没有一个能够比得上王静辉的,以至于有些人还头一次听说有两个月就可以成熟的水稻品种。
    皇帝赵顼拍拍手掌说道:“诸位爱卿用再议论了,朕心意已决,这道诏令必须通过!仅如此,日后朕还要继续提高伎术官员的地位和待遇!驸马,回去后好好将今天提出来的三策写成札子,朕阅览之后也会交由政事堂讨论执行!”  


第一第二百五十四章沈括改行
        
    大宋只有很少人知道这次政事堂特殊的会议细节,但随后中书省、门下后省一路通过的诏书颁布天下的时候,这份最初的诏书已经被修改的很厉害了——修改是因为王静辉在政事堂上与司马光辩论引出的粮食三策所致,皇帝赵顼和王安石等重要官员都认为伎术官员在今后会有更大的作用,既然已经可以允许配鱼,就顺理成章的在其他饰上进行松绑。
    宋代官员公的颜色,北宋前期因循唐朝旧制,三品以上紫,五品以上朱,七品以上绿,九品以上青。最高一级伎术官为从六品,才勉强可以绯。何况朝廷还明确规定:伎术若公人之人入品者,并听绿。
    这份诏书中将伎术官员的最高一级调整为三品,勉强可以紫,算是跟上了“时代潮流”。以前身穿绿袍的伎术官,在“朱、紫纷纷”的官场中,免有地位低下、狼狈堪之感。过这份诏书在官上所动的改动十分巨大,就连王安石本人也觉得有些太过了,但在皇帝赵顼的坚持下依然通过了。
    这样一份诏书的公布对天下的影响可想而知,尽管新的体制才刚刚执行,伎术官员的官还没有做改动,也没有一个人能够获得“配鱼”资格,但底下伎术官员已经士气高昂,摩拳擦掌准备立功获得“配鱼”的资格了。
    有意思的是在昭文馆做编修的沈括在看到这份诏书后,竟然有意去转行做伎术官员——做馆阁文官对于他来说实在是太累了,沈括虽有利之心,但在处理人际关系上显然是疲于奔命。这使得他生出了退却之心。在大宋士林中地普遍观点看来,一入馆阁便是进入康庄大道——能够经常见到皇帝,升迁的机会是很大的,身为馆阁成员,腰间一枚金鱼袋。要是放在外地。就是一大郡地方长官见了也多少要给面子的。
    过现在的沈括却这么想,他现在跟着王静辉来做事,参与地项目都是大宋顶级机密之事。虽然清楚自己做出来地东西最终威力如何,但却从驸马的嘴中感觉到他做的东西几乎已经超越了以前他所见过的所有火器的威力,并且能够参与进这个项目的人都是大宋顶级地伎术官员,这些人大都和他一样是个神经大条的人。和他们在一起有着共同地语言。以前进馆阁就是为了接近皇帝以求得快速提升,但现在沈括在这个小型机构中。只要能够取得一点点进展,都会被驸马拿去变成实际产品,由此而获得的功劳也记在他自己的头上,受到皇帝召见简直如同在家吃饭一样简单。现在朝廷统治高层对伎术官员的身份进行了松绑,作为一个伎术官员同样有能力穿紫当上高品级官员,实在是没有必要留在昭文馆那样的地方。
    沈括把想要离开昭文馆的想法告诉了王静辉,王静辉沉思了片刻说道:“存中兄,这个问题你可要想清楚,毕竟身在馆阁,他日前途无可限量。而转职去当伎术官员专门从事火炮的研究试制,则是前途未卜,就连在下也很难肯定何日这火炮才能试制出来。”
    经过这么长时间的相处,王静辉知道沈括虽然身为利中人,但向往科学的心却是明摆着的,要然人家也会在历史上成为赫赫有地大科学家,过事关沈括自身的前途命运,这个选择他能帮沈括来做决定。据他所知正如历史的发展,主持变法的王安石渐渐的把目光投向了沈括,有意让他出任大宋的计相——三司使,这可是一个高位,尽管后来的结局王静辉心中也十分清楚,但他想太过干涉沈括的发展。
    沈括听后毫犹豫地说道:“待在馆阁又有何好处,还如摆弄些实际的东西为大宋中兴做出自己的贡献,括身无长处,但却拜读过驸马所有发表在报纸上的文章,心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