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人!
李德生与夫人曹云莲相濡以沫,忠贞不贰。他们共生育了六个子女,组成了一个温暖的大家庭。而今,子女们不仅继承了两位老人所追求的革命事业,从文从武,各有所成,而且,也把他们那种爱国爱党、敬业笃学、朴实敦厚的将门家风承继了下来。
李德生戎马一生,经历了大大小小各种各样的战斗,红军时期的“八庙垭战斗”,抗日战争时的“百团大战”和著名的“响堂铺战斗”,解放战争时期的“千里跃进大别山”,“刀劈三关战襄樊”,抗美援朝的“上甘岭”战役,以及解放后他组织创造的“郭兴福教学法”,对国防事业产生重大影响的预备役部队建设等,这些闪光的业绩,构成了他军事生涯的光辉历程……
“文革”期间,李德生坐镇安徽,执行“三支两军”任务,他以自己的大智大勇,成功地制止了芜湖的武斗,稳定了安徽的局势,深得毛泽东的赏识。同样,在处理林彪叛逃事件中,他协助周总理运筹帷幄,处变不惊,稳定了大局。这中间他所表现出的政治智慧和坚定的信念,令人钦佩。
李德生说:“贯穿我60年斗争历史的基本信念,是共产主义思想。”
“当战士时,张国焘路线开除我党籍,我三过雪山草地,靠什么,靠理想;当党中央副主席,江青点名批判我,我没有被压服,靠的还是理想。”
二
李和平是李德生的长子,和李德生一样,他也是军人出身,打过仗,负过伤。
我们在李和平办公室外间的小会客室里见到了他,李和平中等身材,腰板笔直,讲话很有节奏。谈起父亲对他的影响,崇敬之情,溢于言表:“我们不及他的万分之一。”
李和平没能走进大学课堂,他遵从父愿,穿上军装,走进了部队这个特殊的大学,开始像他的父亲一样成为革命军队中的一名战士。
但是,读书的梦想却一直埋藏在心底。李和平回忆说:“恢复高考以后,我很想上大学,那时在部队上大学,也还比较容易。”
为此,李德生专门打电话给李和平所在部队的领导说:“李和平不能去,他应该在基层好好锻炼,不能搞特殊化。”
李和平说:“其实,那根本算不上是搞特殊化,当时许多人并不想去读书上大学,一是当时基层的学习意识并不很强,不像现在。就像我当兵时一样,那时没有人想去当兵,只是后来到‘文革’期间,因为有个上山下乡问题,所以大家都想去当兵。二是你要上学了,回来以后你的位置就可能没有了,所以大家对上学并不很热心。”
李和平在基层一干就是十几年。
“我觉得社会上可能有些人对干部子弟有些偏见。在前线,真正的高级干部子弟,不管平时他表现的怎样,或者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个别的甚至还有像《高山下的花环》中描写的那样,但绝大部分的人,在当时是挺身而出的,是在用自身的行动和表现,证明自己的基本觉悟和军人价值。实现从父辈身上继承下来的热爱祖国,捍卫祖国的领土完整,保家卫国的精神。这并不是说我们比别人高明,只是我们有这个机会而已。”
摘下发白的军帽
轻轻走到他的墓前
压抑住满腔的热泪
倾吐着激情的语言
唱起朋友
寄托我们深深的怀念
……
这是“文革”前后在青年中流行很广的一首诗中的头几句,这首诗没有署名,没有作者,但却在年轻人中广为传诵,就像山坡上那一排排烈士墓,人们也许根本记不住他们的名字,但人们却不应忘记他们为祖国所做出的奉献和牺牲。就让我们用这首无名的诗,来向那些无名的英雄献上我们的祭言。
三
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次授衔,战功卓著的李德生,被授予少将军衔,1988年又被授予上将军衔。一个穷山村出身的放牛娃,就这样步入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的行列。这其中除了他在战争中军功显赫之外,他在和平时期不断学习,不断提高的求学意志,也非常人所及。这也就不难理解,李家虽是将门,但却屡出学子的故事。在他的六个子女以及孙辈中,有学士,有硕士,也有博士,几乎人人都受过高等教育,学有所成。从“赳赳武夫,公侯干城”到“义方既训,家道颖颖”,家风育学风,这不得不让人对李家刮目相看。
毛泽东曾断言:“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而愚蠢的军队是不能战胜敌人的。”
酷爱学习和善于学习的李德生成为全家人学习的榜样。在李家,学习成为第一要务,身为将军夫人的曹云莲老人家,以自己特有的方式,认真“督学”。
“谁不努力学习就罚站、检查、反省,”曹云莲笑着说:“也打孩子,但一般打的不多,主要是罚站。这是我发明的。李德生顾不上,有时候还给他们说情。”
谈起四个女儿,曹云莲老人家很是自豪:“四个女儿有三个是学医的。”
在李家四个女儿中,只有小女儿李优优不是学医的。
李优优肤色白皙,性格文静,她毕业于北京语言学院法语专业,“文革”后,第一次招考公费留学生,她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公派留学生,在法国留学三年,学习法国文学。
和现如今的许多留学生们不一样,李优优的留学生涯要清苦许多。
我们问她说:“你出国留学,家里没有资助点费用?”
李优优说:“他们一分钱没给我,他们也没有钱,我们是一个地地道道的革命者家庭,他们俩当时的工资还没有现在刚毕业的大学生高,哪有钱资助我去留学呀。”
“我们是和法国政府交换的奖学金项目,法国政府给我们有奖学金,但这笔钱不发到我们手里的,一个月只有25法郎的零花钱,主要用于买些牙膏、毛巾等日用品。”
孝顺的李优优不仅没有花父母的一分钱,而且还省吃俭用,给父母带回一台彩色电视机。
“父母给你写过信吗?”
“写过,我们当时不在巴黎,那时也没有电子邮件、传真、电话,只能写信,而且只能通过外交信使,所以通信也很有限的。爸爸工作很忙,一般都是我妈代笔,他们在信里反复嘱咐:要好好学习,珍惜时间,做人要做好人,不能对不起国家,不能对不起人民。”
李优优遗憾地说:“我们住的是学生公寓,放假时就要搬出来,由于经常搬家,居无定所,他们给我写的信都没有保留下来。”
“你和父母讲过这些吗?”
“没有,我基本上都是报喜,告诉他们学习、身体各方面都好,过去父母亲他们的学习条件更差,比起他们我们不算什么。我们那一批人都很用功,很辛苦,没有游手好闲,遛遛逛逛的,一方面考上不容易,二是要对得起国家呀,国家还要付钱的。”
李优优说:“你学的是人家的语言,在同等的条件下还要和人家竞争。不努力咋行?我们晚上几乎没有12点以前睡过觉,早上还要上课,全靠咖啡撑着。对我们这个家庭来说,父母要求的就是只能增光,不能抹黑,只能干好事,不能干坏事。”
“是不是你的家庭让你感到有压力。”
李优优含着眼泪说:“你说是压力,可我们从小就是这样,它就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它渗透在血液骨头里。我不觉得是压力,你出去不是风光去了,你还代表着一个国家,一个家庭,背后有我的爸妈,我不能对不起国家,对不起人民,不能给家庭抹黑。”
李德生曾说自己一生是与书为友,与书为伴,他给女儿的传家宝,不是金银财宝,而是一本字典。
四
古人曾讲:“心术不可得罪于天地,言行要留好样与儿孙”,就是要求做父母的作风要正派,思想要纯正,言行要为儿孙做出表率。
“文革”期间,奉命平息安徽芜湖武斗事件的李德生讲过一句很深刻的话:“我们解放军支‘左’不支‘派’。”
真正的共产党人,是有着钢铁般意志的人,他们为了理想和信念,可以抛头颅,洒热血;也可以“泰山压顶不弯腰,无故加之而不惊”。这种精神与封建社会所谓“大丈夫”的能屈能伸是有着本质区别的。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四人帮”被粉碎后,历史还给了李德生、曹云莲、李南征一个公道。
五
民族英雄林则徐曾给子孙留下一副对联:“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
百年忠告,言犹在耳。
李和平说:“父亲对我们最大的影响就是教会我们要做一个正直的人,做一个宽厚的人,做一个忠诚于党和国家的人。”
李优优说:“在我们家,言传有,更多的是身教,他们自己做事就是这个样子。潜移默化的,我们也学着他们的样子,做个好人,忠于国家,忠于人民。”
曹云莲老人家欣慰地说:“我们的孩子都是很听话的,工作上都能认真负责,不管在哪个单位,没有一个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
老人家的话语简单而朴素,但是,说明了身教胜于言教的道理。
党有党风,民有民风,家有家风。家风,就是家庭成员间的言传身教。对于李和平和他的弟弟妹妹们来讲,忠诚于党的事业,热爱祖国的信念,是他们从父辈身上继承下来的精神血脉,这种信念不会因工作环境和地域的变化而改变,也不会因为工作性质的不同而放弃。因为,它是侵入心灵和肉体的基因,它时刻在提醒着你,不要忘记一个革命者的责任,不要忘记一个共产党员的责任。
乌兰夫履历
乌夫(1906—1988)蒙古族,内蒙古土默特旗人。新中国民族工作的开拓者之一。
1923年12月在北平蒙藏学校读书时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5年9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同年10月到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29年回国,任中共西蒙工作委员会组织委员、书记,从事秘密革命工作。1931年起兼做兵运工作。1936年2月,策动在百灵庙的“蒙古地方自治政务委员会”保安队,举行抗日武装暴动,打响了蒙古民族武装抗日的第一枪。19
40年党中央将他调回延安工作,先后担任延安民族学院教育长、陕甘宁边区民族事务委员会委员,为革命培养了大批民族干部。1945年4月,在中共“七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候补委员。1947年成功地主持了“五一”大会,胜利地宣告了我国第一个少数民族自治政权内蒙古自治政府的诞生。
1947年至1949年,历任中共中央东北局委员、内蒙古共产党工委书记、内蒙古自治区政府主席、内蒙古军区司令员兼政委。新中国成立以后,先后担任过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务院委员,国防委员会委员,民族事务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中央民族学院院长,华北行政委员会委员,中共中央华北局副书记,中共中央内蒙古分局书记,绥远省人民政府主席,国务院副总理,内蒙古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等要职。1955年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军衔。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先后出任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五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共中央统战部部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等职务。积极从事国务活动,主持起草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1988年12月8日,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战士,党和国家优秀的领导人、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卓越的民族工作领导人乌兰夫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2岁。
数风流人物 看天之骄子
一
乌兰夫有八个子女。第一位夫人云亭,生育了一女三男。抗日战争时期与云丽文结婚,生育了三女一男。八个子女中有从事行政管理的,也有从事科学研究的;有从事经济学研究的,也有从事新闻工作的。他们都继承了父辈开创的革命事业,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事业有成。为此,我们专门采访了乌兰夫的二儿子乌可力和乌兰夫的三女儿云杉。乌可力从事的是科学研究工作,而云杉则是新华社的主任记者。
乌可力的童年和少年时代都是在动荡不安的战争年代度过的。从小就过着半军事化的生活,后来又在军事学院读书。1963年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力学系。
乌可力身穿米白色西裤和褐黄色短袖衬衣,腰板挺直,昂首挺胸。他头发全白,但梳理成形,形似斯大林,尤其是笔直鼻子下一排硬扎扎的胡子,特别引人注意。
“您的胡子很漂亮呀。”我们的采访就这样自然而然地开始了。
乌可力笑道:“我那时去见贺龙,贺龙也这样说。那时学生不能留胡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