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历史.经典.记录--透视北京十大建筑(上) (马国馨、关肇邺、杨嗣信)-第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化。这样呢,就出现一个竞争的体制。但是从90年代来看,就是说,像这种大的设计单位,也还是有比较大的挑战能力和竞争能力。所以在90年代十大建筑当中,有北京建筑设计院设计的房子也有五座,五栋建筑在当中,说明还是有一定的竞争力。但是我们如果不与时俱进的话,那将来在竞争的局面当中,也不能保持这样的优势。所以我们呢,还要不断地和国外进行交流,吸取国外的先进经验,我觉得这是90年代一个大的变化。另外我觉得在施工方面,在材料方面,另外在整个建筑技术上,应该说有比较大的进步。因为到了现在提倡生态的设计,可持续的发展,作为我们国家一个战略性的目标。这样呢,在建筑当中如何体现节能,如何体现可循环使用,如何体现节约能源,这些呢,这都对建筑就提出新的课题,所以这个就是在,无论在材料使用上,空间利用上,在各个智能化的发展,以及各种先进技术,甚至到现在纳米技术发展,都有很多是纳米材料了,当然我们不知道纳米材料是真的是假的,很多先进技术,都要在这个当中应用。所以现在很多建筑当中,紧跟时代最新技术的要求,就比较多。比方像电视台这种节目,随着媒体技术的发展,这种传输技术,计算机技术就发展了。像体育建筑,这个当中就有很多的比方计时、测距,比方新闻的传输,各个方面都要求非常高的。应该说到了90年代以后,在建筑方面提出的综合性的这些要求呢,应该说更多了。另外从老百姓来讲,刚才关先生也讲了,大家的欣赏水平也提高多了。

    张泽群:眼界开阔了。

    马国馨:对。过去咱们有一个样大家就挺满足了,就好像住宅,大家有个两室一厅就挺满足了,现在不行了,你要除了两室一厅以外,还要求有个town house(别墅),那个还要求个公寓,这个要求有多少平米的大厅,那个还要求有复式,还要楼上楼下来回窜。随着时代的发展,他对建筑各方面的要求都多了,除了这些方面,它对精神需求也要求,为什么现在要修很多博物馆,要修很多剧院,他有精神追求,他除了这些以外,他要有一些很好的情操,要有欣赏,要各个方面,都要提高。大家要去旅游,要去滑雪,要去健身,这都是过去大家谁也想像不到的。五六十年代,那个时候大家三四十块钱、四五十块钱,粮油票咱们还得天天数着。到现在吃不愁、穿不愁的情况下,那他就要想了,要花钱买健康了,然后要去健身了,现在女同志到处减肥了,到处美容了,这就是社会进步了以后,提出了新的课题。所以我觉得90年代建筑这些方面都是随着我们这些都是有所新的体现。

    张泽群:杨先生恐怕感受也比较深。

    杨嗣信:我用个数字来说话,解放初期,1950年那个时候我们北京市大概也就是一年,也就是930万平方米左右。那么到1960年的时候,那么我们已经达到300多万平方米一年,竣工面积。到1970年的时候往下落,大概落到115万平方米。到80年代又上去了,80年代的竣工面积,是八百四十几万,一年竣工面积八百四十几万。那么到去年,竣工面积是2555万平方米,要比80年代来讲基本上翻两番,从竣工面积来讲翻两番。那么从竣工的面积来看,有统计,就是44%都是高层建筑。从住宅建筑里边来看,大概是去年,2001年,住宅竣工的面积是1800万平方米,这个1800万平方米里边,高层住宅,占53%。所以到90年代,大量的都是高层建筑,住宅大部分也都是高层建筑,所以高层建筑发展得非常快。那么由于高层建筑的发展,我们机械化水平大大提高了。这机械化水平曾经有个统计数字,不一定准,我们现在建筑施工,机械化水平大概已经达到70%左右,已经接近国际先进水平。也就是我们建筑机械都是配套,基本上比较齐全。特别是90年代,有个显著的特点,就是我们混凝土工厂,商品混凝土大量发展。所以现在工地里边都听不到搅拌机声音了,也看不到沙子堆了,为什么?都集中在混凝土搅拌车里边。大概我们统计了一个数字,像上海、北京、大连这些大的城市,商品混凝土占有率已经达到60%,就是100立方米混凝土有60立方米都是在工厂里搅拌好以后,运到现场,运到现场以后用搅拌车一边搅拌一边走,搅拌车运到现场,运到现场以后还用混凝土泵往建筑上面运输,所以机械化水平发展得非常快。所以假如90年代你还得用50年代那个“小米加步枪”来(比照)讲,我看已经是到“卫星加导弹”了,已经到这样一个水平。确实我们的机械化水平已经接近国际上、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的建筑水平。另外90年代从建筑来看,大量的住宅,为什么发展得那么快?主要是我们开发公司越来越多,成批开发。另外呢,咱们北京城里边危房改造速度也很快,那些都是平房现在都拆了,东一片西一片,拆了不少了,这也是促进了我们住宅建筑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另外呢,就是我们住宅设计的水平越来越高,原来我觉得80年代还是不能超过多少平方米,现在就没人管了,现在有的200多平方米,现在开发商正在研究这些问题,面积越大,越是能推广出去,像100多平方米现在最受欢迎。所以我觉得90年代我认为也是一个在80年代基础上一个大的发展,所以我想解放初期我们有一个统计,全北京市统统的建筑面积加起来,是2052万平方米;现在我们去年一年我们就盖了2555万平方米,我们一年盖的建筑面积要超过解放前全部北京的建筑面积,还富裕了500多万平方米。就说明我们建设速度,应该说是在世界上,我想没有一个国家、没有一个城市能够发展得那么快,一年能够完成2555万平方米的建筑任务。

    张泽群:杨先生说得非常形象,你看50年代他说是“小米加步枪”,80年代是“飞机加大炮”,到现在就是“导弹加卫星”,进入不断地往空间发展,往太空发展,那么关先生能不能给我们也形象地讲一讲,比较50年代、80年代、90年代建筑所体现的设计师的理念有什么样的进步和发展?

    关肇邺:就是说我们已经不局限在原来我们自己的视野,视野更开阔了,那么看到国外的各种的建筑的新的理念。那么在国外实际它不是一样的,也有不同的理念。比如说我们有所谓他们特别讲究一种表示新的技术的,这是一种。也有的是特别讲究环境协调的,叫做文脉主义。也就是比如说是特别认为需要和传统的文化相结合的等等。所以我觉得在我们这样一个时代呢,我们也有多种不同的这种理念。总的来说,就是说,还是一个多元化的一个时代,不是说是完全集中在一个地方。至于说将来是怎么样一个发展,我想这个很难预测。所以,个人有个人自己的看法,那么就照着自己的理念来努力去做。

    张泽群:然后去接受大家和时间的考验。

    关肇邺:我想最重要是要接受群众和历史的考验。

    张泽群:真是非常开放的观念,毕竟是一个开放的时代。我们今天在座的有很多年轻的设计师,有中元设计院的,还有北京市设计院的,还有中国设计院,还有勘探设计院的。好,我们请我们这些年轻的设计师、建筑师来谈一谈你们对不同时代建筑的印象,你们对我们嘉宾看法的一些见解。哪位朋友?

    观众一:我是来自中元国际工程设计研究院的设计师,刚刚毕业,是新同事,今天有这个机会,直面咱们的大师、老前辈,感到非常荣幸。就今天的主题而言,听了各位大师、各位老前辈的讲解,让我感触最深的一点,就是咱们建筑中凝聚建筑师的心血,凝聚着可以说建筑师的一种期望是很多的,我觉得通过各位老前辈的讲解,结合我们来到北京平时学习过程中所接触到的事实跟一些现实,我们觉得就是说北京(作为)首都在城市建设方面,经过了建国后的50多年的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就,这是举世瞩目,大家都公认的这么一个成绩。那么,在发展变化的过程中,我们作为新时代的建设者,作为这种新的体制下的一种建设者,那么我们所面临的情况,所面临的形势,可能是在本质上讲我们同样面对的工程,但是在外部的环境来讲,我们外部条件已经发生了一种比较本质的变化。从这点上来讲,我们觉得就是说我们首先要向老同志、老前辈们多多学习,从我们自身来讲我们应该有勇于开拓、勇于创新的精神,应该强化我们的业务素质。但是我觉得北京的发展,包括建筑的建设过程,跟它的这种综合运作过程,除了建筑师处心积虑,从理想走向现实,从大脑中的想法走向施工图的过程,更需要全社会的支持与关心,更需要的是我们整个建筑市场,整个建筑市场的发展、完善和成熟,更需要我们全社会对建筑师的理解,对我们建筑的一种关注。而且我觉得这个建筑它的一些使用寿命是50年到70年吧,一般的建筑,一旦花费了这种巨大的投资,巨大的人力、财力、物力,把它兴建了这么样一个庞然大物,而且要使用将近半个多世纪,肩负在我们建筑师身上的压力是很重的,建设得好大家觉得赏心悦目,可能成为一个城市发展的标志;在我们的手中如果一个建筑,成为一个败笔,很可能是遗臭万年,很可能是全市人民在谈论这个话题,全国人民都在谈论这个话题。

    张泽群:你体会得非常深刻,能不能具体地告诉我们,对刚才我们回顾50年代的十大工程、80年代、90年代十大建筑,这些建筑当中你最喜欢的是哪个时代或者哪所建筑?

    观众一:我说一个,我最喜欢的实际上是,我最佩服的我觉得是就是关先生设计的北京大学图书馆,因为我觉得一个建筑师他的作品是体现出他一个人格,体现出他的一个追求,因为关先生我觉得他能够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在舆论压力那么大的情况下,坚持追求真理,体现一个建筑师的人格问题和职业精神。所以说我觉得像马国馨先生他当时讲到一些对建筑师这种约束的一种东西可能是越来越多了,我们作为一个建筑师,作为一个在市场经济下一种建筑师,我们除了搞好本职工作以外,在做事过程中,做人这种过程中,需要关先生追求真理这种精神,只有这种精神才能促使我们作为建筑师能够发挥我们的特长,能够更好地适应这个社会,适应这个形势,而不是一味地适应业主的口味。

    张泽群:好,谢谢!我们看看这边有没有朋友赞同我们,还是这个非常简单具体的话题,就是这些建筑当中你最喜欢哪一个?

    观众二:大家好,我是来自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的,这三个时代的十大建筑,我比较喜欢的是崔恺先生做的那个外研社的大楼,我觉得这个建筑无论是从体量、色彩,包括它跟原来的部分厂房的结合来说,都体现了我们青年建筑师包括对自己的设计理念的这种思考,就是包括和以前的传统继承都很不错。

    通过今天的话题我就有一点感触,我觉得50年代的建筑基本上还是我们大家有点隔绝在世界的建筑潮流之外,然后通过冥思苦想来做了一批建筑;而80年代通过建筑潮流涌入我们国家,我觉得好像有一点,我自己感觉有一点浮躁的感觉;而90年代十大建筑,逐渐地大家开始学习世界建筑潮流的发展,建筑本质的体会,更加贯彻了个人的这种设计理念,建筑走向了真正的多元化。我觉得我们现在正好参加建筑设计工作,正好面临2008年奥运会,真是给我们青年建筑设计师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舞台,我觉得我们身上有很大的压力,我希望前一代建筑大师们能给我们更多的支持。谢谢大家!

    张泽群:今天我们谈了50年我们建筑的发展,实际建筑的发展也能看到我们时代进步的速度、进步的节奏。无论是在空间和时间上,都让我们感受到我们伟大祖国的变化。我们也希望再过十年,当我们在谈到新世纪头十年的十大建筑的时候,我们会更多地欣喜,而少一些遗憾。为此呢,我们感谢我们到场的各位嘉宾,还有我们的观众朋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