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皇城根儿,胡同从这里出发-第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三部分第72节:东总布胡同1

  明朝时,有一总铺在胡同内,所谓铺,其实就是旧时地方保甲的划分单位,总铺就是总的保甲之所了。当时,今天东西总布胡同合称总铺胡同,清朝时雅化为总部胡同,清朝末年分成东西总布胡同。南小街的拓宽之后,总布胡同之间的繁华闹市不复存在,过去的感觉只能是永远的记忆。


第三部分第73节:东总布胡同2

  马寅初先生故居就在胡同32号,是一座东西合壁的住宅。  马寅初,1882年出生于浙江省嵊县,中学时就读于上海的教会学校育美书馆,1901年考入北洋大学学习矿冶专业,1906年赴美国耶鲁大学留学,后入哥伦比亚大学转攻经济,毕业后回国工作。  闲暇的时候,经常会去北大,行走在燕园的建筑风景里面,每一次都会让自己有新的发现和感动。燕南园63号是马寅初在北大的居所。院子的前部还保存比较完好,马寅初住过的房子虽然已是沧桑满目,但仍然立在庭院的中央。当年,马寅初先生就是在这里写就了著名的《新人口论》。  在燕园的时候,感觉北大比以前气派多了,无论是理科楼、法学楼还是大讲堂,现代的壮观写在了建筑的表情上面,人文的情结也着实是感慨的一种。  三角地,这地方一直没有变,即便是那些简陋的布告栏。然而,在那锈迹斑驳的布告栏上面,各式的考研出国的传单已经占据了大多数位置。当考研和出国大潮席卷大学校园的时候,更需要的应该是内心中的那份冷静的认知。当人云亦云成为风尚的时候,个性的理解和思考才显得尤为重要。每一个人都会有自己的价值取向和人生观,马寅初先生也正是由于自己个性的气质才拥有了后世的认可和崇敬。  在东总布胡同马寅初故居门前,我想到了很多,更多的应该还是那份之于北大的情怀和感动。《新人口论》是一个时代的坐标,也是一种见证,更是一种历史的倾诉。


第三部分第74节:礼士胡同1

  礼士胡同在明朝称为驴市胡同,也称骡市,相传此处是驴骡市场,因而得名。清朝末年,驴市废除,用他的谐音改称礼士胡同。现在的胡同粉刷过了,历史需要在更深处触摸。那些红色依稀的大宅门,高大的正房,无不在诉说着胡同本身的岁月。  不论是什么样的门楼,总是会有精细与简约,但无论精致到什么样的程度,它们也是绝不会越制的,毕竟古时候有着很森严的等级观念。不过,从门楼以及院落进深里仍然可以看出以前主人的家道和财力。


第三部分第75节:礼士胡同2

  在胡同的中段,有一座别致的如意门。已经不清晰的影壁雕刻述说着历史满怀。据说现在这样子都是文革时那些红卫兵们砸的,今天,沧桑已经成为了见证的组成,对于历史的无奈的理解,也就是在“四旧”与文明之间的那种徘徊的感觉。这滋味并不好受。


第三部分第76节:礼士胡同3

  礼士胡同的西边,云集了很多个壮观的宅院,相传西边曾经是清朝宰相刘墉的府第。  刘墉;号石庵。他诞于书香门第,成长于显赫官员之家。他的祖父是康熙年间的进士,官至四川布政使,父亲是雍正时候的进士,官至东阁大学士。刘墉于乾隆十六年中进士,官至体仁阁大学上加太子太保。刘墉是清朝乾嘉时期的政治家,还是著名书法家和诗人。  电视剧《宰相刘罗锅》中很大成份都是戏说的情节,但是当年的刘墉也的的确确是一代清官,比如这位朝廷一品大员只有四十三间房子的故事至今仍然在胡同中的百姓间传诵。我看着上马石上的模糊的纹理,从那斑驳的外表可以读出历史的某种见证和延续。今天,上马石还在那里,虽然已经不再完整,路边的轿车停在旁边,就是曾经上马的位置。


第三部分第77节:东堂子胡同1

  东堂子胡同在。明朝的时候,称为堂子胡同,“堂子”一词为江南方言妓院的意思,胡同的命名可能与之有关,清朝的时候改为现称。东堂子胡同没有那么多的大宅院,大多是一些如意门楼和墙垣式院门,可以看到这里曾经是寻常百姓的居住所在。


第三部分第78节:东堂子胡同2

  蔡元培故居在胡同西口。头几年,拆迁的时候,把故居附近的建筑都拆掉了,而蔡元培故居由于多方努力才得以保留了下来。故居周围的建筑是在2000年拆掉的,本来已经把蔡元培故居划入了拆迁的范围,并提出了所谓“异地保护”的说法,但是最终申请没有被批准,蔡元培故居得以保留下来。  蔡元培,1868年出生于浙江绍兴,1892年中进士。中日甲午战争后,在上海组织成立了中国教育会,继而又创办了爱国学社。此后,赴法国留学,回国后任民国临时政府教育总长,1917年起担任北京大学校长,其主张的“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教学理念影响了一代中华学人。  北京大学的历史可以上溯到1898年,这也是官方的历史。北京大学的前身京师大学堂就是在1898年成立的。蔡元培到北大任校长的1917年,当时国内的思想界非常的活跃,也为蔡元培改革校风创造了条件。他聘请了包括陈独秀、李大钊、胡适、周作人、钱玄同等一大批进步学者来校任教,确立了北大兼收并蓄的学风。  站在东堂子胡同75号的外面,注目着斑驳的墙壁以及房子后面已经建设起来的高楼和大厦,感觉到了一种历史的厚重与沧桑。蔡元培先生故居的建筑是简陋的,但是,正是在这略带寒酸的住宅里面,他塑造了一种至今都不能磨灭的情怀,那就是北大的情怀。


第三部分第79节:北总布胡同1

  北总布胡同过去称为城隍庙胡同,由于胡同南端与东总布胡同相接,所以在民国的时候,被称作了北总布胡同,一直延续到今天。北总布胡同里寻常的民居占了多数,大宅院很是少见。  在北总布胡同的中部,有两处著名的历史痕迹,西边是赵家楼,而东边是梁思成和林徽因的故居。


第三部分第80节:北总布胡同2

  前赵家楼胡同1号是卖国贼曹汝霖的住宅,1919年5月4日,愤怒的北京学生为抗议签定《巴黎和约》,在天安门前集会,要求惩办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集会以后,学生们来到了赵家楼胡同,火烧曹宅,痛打章宗祥,这就是著名的“火烧赵家楼”,并由此拉开了“五四运动”的序幕。  北总布胡同24号、26号是梁思成、林徽因夫妇故居的建筑遗存。它们在京居住期间参加了朱启钤的中国营造学社,完成了大量古建筑的调查和研究工作,拍摄了很多珍贵的建筑照片。在抗战时期,梁思成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完成了《中国建筑史》。建国以后,他力主文物古迹的保护工作,曾经设想在北京老城区旁边建设新城,从而保护内城的古建,同时保存明清两朝的城墙和城门,将北京城墙建设成世界独一无二的空中花园。然而,他的大多设想最终并没有实现。  故宫、四合院和胡同是北京引为荣耀的建筑标记,然而,现在,胡同一天天在消失,四合院也逐渐稀少,很多个现代的建筑拔地而起,只是缺少了必要的人文情结。胡同人家是寻常的,即便是建筑也会相近,但北京的胡同是因为里面的人才成为了知名,这才是建筑成为哲理诗的重要所在。  北总布胡同的北端已经和新修的金宝街连在一起,那是空旷的大气,而真正的大气应该在胡同的深处,因为里面有过梁思成的足迹,有过火烧赵家楼的往日激情。


第三部分第81节:丰富胡同1

  丰富胡同在清朝时,称为风筝胡同,清末改称丰盛胡同,建国以后,因与西城区的丰盛胡同重名,所以改为丰富胡同。丰富胡同在灯市口西街上,是一条南北走向的小巷,不算长,里面也没有太多的院子,大多还是胡同两侧宅子的院墙。


第三部分第82节:丰富胡同2

  老舍故居在闹中取静的丰富胡同19号。丰富胡同的院子是老舍在1949年由美国归来后居住的地方,老舍的夫人在院内种了两棵柿子树,每当深秋来临,红柿高挂,所以这个小院子也被称为“丹柿小院”。  老舍先生出生于1899年,北京人,原名舒庆春,字舍予。他1918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校,曾经担任过小学校长和中学教员,1924年,他赴英国任教,1930年回国。此后,他先后创作了《骆驼祥子》等多部长篇小说,抗日战争爆发以后,他创作了《四世同堂》等作品,建国以后,他创作的《龙须沟》和《茶馆》更是成为了脍炙人口的名篇。  在丹柿小院外面,很久,注目着这平凡普通的所在,心情却是无法平静。所谓平民气质无论对于文字,还是人生,都是真实的一种,世间哪有那么多的华丽与堂皇,平凡普通才是生活的根本。  三十多年以前,一个熟悉的背影从这里走出,一直向西,最后永远消失在了太平湖。太平湖早已经不在,老舍先生最后的身影永远印在了历史的长卷之中,丹柿小院给我的是一种记忆,也是一种感动,更是一种缅怀,在这之间,所有的情感都将源自那种朴素的平民风度。  “喷气式”、“最高指示”对于今天的青年来说,已是非常遥远的事情,时尚和现代已经充满了他们的思维。然而,在时代的深处,仍将需要一种人文的承续。因为,生活的进程一定要尊重历史的本来。


第三部分第83节:干面胡同1

  干面胡同与禄米仓胡同相接,是旧时城里不少地方去运输禄米的必经之地。那时候胡同路为土路,车马行走,尘土飞扬,被当地居民戏称为下干面了,胡同便由此得名。  胡同的中部有一个三进的大院,从门口看去,就非常气派。当我走进院门的时候,更是被里面的景色惊呆了,影壁,垂花门,高大的正房,全都完好的保存着。这宅子最早是清朝大学士李鸿藻的府第,因而建筑规格非常高,除了现在能够看到的垂花门外,以前还有一个巨大的厅堂。


第三部分第84节:干面胡同2

  胡同的33号据说是茅以升的故居,是一个比较气派的宅院,进到院子以后,发现里面有一座别致的小洋楼。少年时代,就学过名为《钱塘江大桥》的课文,由那时起,便认识了茅以升。钱塘江大桥是我国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座双层铁路、公路两用桥,1934年始建,不但极大地方便了钱塘江南北的交通,而且与六和塔一起构成了西湖风景名胜区南线一处宏伟壮丽的景观。  茅以升,1896出生,江苏镇江人。早年就读于唐山工业学校。 那时候,中国的科学技术十分落后,许多桥梁都由外国人设计建造。后来,茅以升赴美留学,攻桥梁专业,获得博士学位。回国后,面对重重困难,他毅然接受了主持建造钱塘江大桥的任务,并于1937年9月建成。


第三部分第85节:干面胡同3

     

  钱塘江大桥作为中国自行设计建造的公路铁路桥,在建筑史上拥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干面胡同的西口已经完全成为了建筑的工地,只有东部还完好保留着往日的格局,多么希望这些大宅门能够依然故我,多么希望北京的天优雅而恬适,多么希望去感受胡同里绿树成荫的日子,多么希望北京能好好珍惜自己的记忆。        


第三部分第86节:北极阁三条1

  由栖凤楼往北不远,是北极阁三条,胡同很宽敞,可能是紧邻着繁华的东单北大街的缘故吧,里面的行人也很多。由胡同西口走进胡同不远,就能看到一座规模很大的中式建筑群,虽然已显得有些破败,但从高大的楼宇和精美的琉璃上仍然可以看出过去的奢华与气派。这里便是宁郡王府。


第三部分第87节:北极阁三条2

  宁郡王是康熙皇帝的十三子怡亲王的第四子。雍正年间,怡亲王去世,其七子承袭爵位,雍正帝又封其四子为宁郡王。及至咸丰年间,袭爵的怡亲王因罪被赐死,府第被没收,后来同治时,世袭宁郡王爵的怡亲王五世孙承袭怡亲王位,所以宁郡王府后来也被称为怡亲王新府。


第三部分第88节:北极阁三条3

  北极阁三条由中部开始便逐渐狭窄,并有南北走向的胡同与新开路胡同相接,这条南北走向的胡同是北极阁胡同。据说,北极阁名称的由来还与宁郡王府有关。清朝道关年间,宁郡王府曾经失火,当时火势很大,把王府的两座院落都烧毁了。火灾后,王府建筑了一座小佛楼,取名“北极阁”,因为古时候人们认为北极可以生水灭火,所以建造这么一个佛楼,也代表了当时人们的某种愿望。然而,北极阁也没有保存下来,据说也是由于失火被烧毁了,只空留下了“北极阁”这个地名,作为百姓生活的依靠。


第三部分第89节:北极阁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