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人的幸福观-第6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慈禧皇太后的心腹。他们天真地相信,即使是西方的炮火,也不会伤害到他们,这些反抗,可以被视为他们的顽固信仰不可避免破产的标志。    
    


第六部分:曙光(1800年以后)第三节 理想混乱的时代(6)

    343这样一个由哲学家、政治家和世俗领袖组成的松散的联盟,试图在现代世界中保持中国文化的中心地位。如同被我们反复提到的学者冯友兰,这些人开始为中国历史上最具天才的人物排序。这主要是因为,除非接受和应对来自西方的挑战,而不是简单地像前辈那样将自己封闭起来,他们就不能完成自己的使命。这种思潮的反作用直到相当晚的时间才开始发展。这种彻底根除自身文化传统中的“体”,为了融入新的、现代化的世界,而放弃对“中央之国”的不切实际的遐想的要求是如此巨大和令人震惊,以至于甚至所有激进的改革者,这些直接或间接来自康有为学派的人,在做出最后决断之前都经过了长时间的犹豫。突然间发现自己身处世界边缘,令人沮丧;而在经过了将近四千年的辉煌之后再从头开始,更令人耻辱;这就如同要让一个已经年迈的长者,从字母表开始从头学起。在这条长长的征程还未开始、原先供奉的诸神还没有被扫下神坛之前,与自己的祖国保持一定的距离是必须的。当那些从日本、美国、欧洲归国的青年学子再次踏上他们祖国的土地时,他们突然感觉仿佛身处异邦。在强烈的民族羞辱感面前,其他一切羞耻都显得微不足道。因为他们的首要直接目标是驱逐满洲贵族的统治,当他们这一目标在1911年实现后,革命的运动第一次找不到自己真正的敌人。面对西方时的复杂的自卑情绪,在道德的层面更加巨大。在排除了最初几年所设想的,大胆地将西方道德移植至中国土壤之后,西方文明被这些改革者用以支持传统的中国儒家思想。但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导致了对整个西方道德的全面怀疑,这条道路难再走通。与此同时,十月革命的光辉,昭示着一个全新时代的到来。这两个事件的发生,为中国年轻知识分子在绝望中点燃了最后的希望,并且最终导致了五四文学革命的爆发(早在1916年,五四革命就已经初见端倪)。344另一个相对较小的事件——凡尔赛条约中,将德国在中国东北的权利此处当为著者的知识性错误。当时,德国在中国的“权利”在山东。——译者注转让给日本——导致了一次学生抗议,并最终演化为一场巨大的政治运动。他们以圣洁的愤怒宣称,“行”已变为了“难”,因为“知”的儒家已经引导着它的信奉者走入了迷途。这么说是错误的,正如荀子曾言,虚假的知识绝不是行动的准备,相反,它们是对行动有意地破坏。只有真正地、清晰地掌握西方的知识,才能够为中国的彻底翻身提供它所需的力量;而中国也才可以借此开始并且永远的摆脱西方枷锁的束缚。    
    五四运动可以被视为中国知识界的大面积剧烈崩塌。如同早在数年前便为这一发展铺垫了基础的梁启超,许多曾经陷入复杂而且不真实的“体”、“用”之争的中国青年知识分子,在此之后进行了迅速而且热情的转向。怀着狂热般的激情,他们坚决断然地打破了传统的价值体系。但是,除了这种对偶像的破坏之外,这批人很快便被证明,他们与那些相信中国传统遗产的保守主义者同样的脆弱。因为,即使“现实”在自然科学和技术方面毫无争议的是价值中立的,在这里真正危险的“体”仍然具有使人迷惑的多样性,更何况这种尝试,本来就来自于对西方文明的批发引进。很多大概可以被处理掉的使人恼怒的问题,被以西方化装扮的秘密途径转化了。理想主义者与唯物主义者的矛盾,唯意志论与具有西方印记的社团主义的争论替代了原来的“知”、“行”之争与“体”、“用”之争。此外,如果持久地被压制,认识到要使中国具有世界视野——完全由西方价值观构造——与从中国传统观念中剥离出现代世界理念一样没有希望,就必然会导致这些思想者的痛苦。许多原来狂热的追求者,现在已经深深陷入一种对传统文化的乡愁之中,在更加“中国”的阵营中,曾经神圣的“老”不再被视为一种侮辱,正如曾经从这个阵营中冲出、奔向现代阵营的学者,其所作所为不过源自一种希望能够实践的缺乏耐心的爱国情怀一样。    
    


第六部分:曙光(1800年以后)第三节 理想混乱的时代(7)

    相对于这种色彩斑斓的背景,我们必须看到还有同样色彩斑斓的关于现代中国的理念处于不断发展之中。只有看到这一点,我们才能理解所有这些理念真正的意义和功能。但这些功能经常极为难以确定,因为许多概念并没有其内在逻辑,使它能够在直到康有为的中国寻找幸福的思想河流这一思想发展脉络中,寻找到自己的定位。与稳固的接续不同,我们同时发现,在“乌托邦”思想萌芽中的,是一种沸腾的混乱:不受任何限制的折衷主义与受到尊崇的业余爱好者们,在短时间内集合了来自所有时间、所有地域的各类思想体系。在通往黑暗现实的道路中,曾经闪亮的通往天堂的平静光辉也随之黯然失色。现在,在黑暗的地平线上随处出现的,是星星点点小束闪烁的火光,它们能够带来的,不是引导,而是迷惑。我们同样可以看到,在这些理念之中,存在某种主旨,它们显现的矛盾也只是外表上的不同。因为在整体上,在20世纪的第一个十年,中国曾经有过令人惊讶的表面上的进步,由中世纪走向更为广阔的自由,尽管这种自由并非十分有序。在部分的改革者和革命者如刘仁航等人之中,仍然存在超脱尘世的关于天堂的古老概念。但这种观念已经模糊不清,仿佛在一条长路遥远的尽头,而这条长路的起点——那些能够被表达为政治纲要的部分——已经能够通向一个几乎切实的理念世界。    
    345    
    孙逸仙的综合法    
    中华民国的创建者孙中山(1866…1925年),是理解1900—1930年这段时期中国的关键人物之一。这不仅仅是因为他个人创建了一套乌托邦理论——更为精确的说法,是他如何将许多不同的可以称之为“乌托邦”的理论接合在一起,形成自己的一套指导其坚强实践的理论。诚然,在他的一生中,他对自己的理论曾经做出了不断的修正,但这种修正同样也是具有象征性的。他在秘密社会仍然扮演重要角色的时代,组织了推翻满洲统治的国家革命。因为自己所提倡的“三民主义”不能得以执行,作为共和的第一位总统,他在短短三个月之后即放弃了这个职位。在他将死之时,他又将自己的全部希望寄托于共产主义世界革命和苏联。由于他的激进主张有渐进性和许多过渡阶段,直至今日,他仍然能被持有不同观点的中国人当作共同的代言人。“三民主义”作为他的政治理念,现在已经被阐释为相互不同的许多形态。而他自己对“三民主义”的定义如下:    
    何谓三民主义?即是民族、民权、民生三主义是也。民族主义,即世界人类各族平等,一种族绝不能为他种族所压制,如满人入主中夏,垂二百六十余年,我汉族起而推翻之,是即民族革命主义是也。民权主义,即人人平等,同为一族,绝不能以少数人压制多数人。人人有天赋之人权,不能以君主而奴隶臣民也。民生主义,即贫富均等,不能以富者压制贫者是也。但民生主义,在前数十年,已有人行之者。其人为何?即洪秀全是。洪秀全建设太平天国,所有制度,当时所谓工人为国家管理,货物为国家所有,即完全经济革命主义,亦即俄国今日之均产主义。    
    346正如最后一句话所表明的,这是他死前对自己“三民主义”的又一次定义,而之前他对三民主义进行详细阐发的时间为1922年。但“三民主义”的最初缘起,可以追溯到革命早期的1911年。这样,我们也就毫不奇怪孙中山的政治理念在翻译成西方文字时,何以有那么多不同的表述方式了。用“民族”、“民权”、“民生”是一种表达,用“民族主义”、“民主主义”、“社会主义”也同样是一种表达。1912年之后,孙中山被迫越来越远离政治的中心,因此,他也就越发需要对他的政治理念进行更为精练的表述,使之更容易为大众理解和接受。1918年,他出版了自己主要著作的第一部分《建国方略》,其中包含了他的“心理重建”。在这里,他抱怨大家将他的三民主义当作“一个乌托邦”。奇怪的是,他将这归因于人们“知易行难”的思想。而他所持的观点恰恰与此相反,认为是“知难行易”。他认为,如果说行是艰难的话,那是因为人们还没有掌握恰当的知识。对新的、乌托邦式的思想逐渐习惯,才构成了真正的障碍,甚至“敌人有意地破坏精神”,也经常会使它不断更新。但一旦这个知识上的困难被克服以后,他的计划将随之而自动实现。    
    事实上,孙中山不止一次地试图阻止他的思想被当作乌托邦理念模型而传播。他认识到,要个体与社会同时获得幸福,必须要通过一条在绝对自由与绝对秩序之间的道路。它们二者(自由与秩序)其中任何一个通过破坏对方而产生优势,所得都不过是乌托邦而已。在1921年所作的一次演讲座中,他说道:    
    


第六部分:曙光(1800年以后)第三节 理想混乱的时代(8)

    几千年来的政治历史里头有两个力量,一个是自由的力量,一个是维持秩序的力量。政治学中,有这两个力量,好比物理学中有离心力和向心力一样。……政治里头自由太过了,便成了无政府;束缚太过,便成了专制。……中国的政治,是从自由入于专制……当唐虞的时候,尧天舜日,极太平之圣治,人民享极太平等自由的安乐。而外国的政治,是从专制入于自由。……从前(我国)人民在太平时代享有自由太多,不知道自由是怎么样宝贵,于是不知不觉的把自由放弃了。野心君主,便偷巧利用这机会,所以酿成秦、汉以后的专制。……中国古时有尧舜的好皇帝,政治修明,人民得以安居乐业。“所谓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向来是很自由的,老子说“无为而治”,也是表示当时人民享有极端自由的情况。当时中国人民,因为有了充分的自由,所以不知道自由的宝贵。普通外国人,不知道这些详细情形,便以为中国人民不知道自由的好处,不讲究自由……近年以来,有许多青年学者,稍微得了一点新思想,知道了自由两个字,一说到政治上的改革,便以为要争自由。殊不知到中国人民,老早有了很大的自由,不需要去争的英译本内容与孙中山原文有些许出入。此处多引录相关原文。——译者注。    
    347当孙中山将民主视为他的三民主义中主要的元素,并相信他能够在中国历史中寻找到这种元素时,他已经决然地排除了所有无政府主义倾向。他对无政府主义和佛道思想既非完全正确,又非完全错误的认知,表明他认为这种思想不过是一种非理性的希望而已。而他对马克思主义的批评相对于此则有不同,尽管在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发展的初期,曾经很深地受到无政府主义思想的影响。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中,他清晰且明确地试图协调三民主义中最后一条“民生”与马克思主义之间的关系。为了做到这一点,他不得不将所有的分歧归为方法上的不同。同时,民生主义还表现得与所有社会主义政治体系具有相同的理论基础。而且,民生主义在所有社会主义理论中,最具有实现的可能性。在他1924年所作的一系列演讲中,他对此问题有如下阐述:    
    348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两个词,现在国外是一样并称的;其中办法虽然各有不同,但是通称的名词,都是社会主义。……今天我所讲的民生主义,究竟和社会主义有没有分别呢?……社会主义到底是民生主义的一部分呀,或者是民生主义是社会主义的一部分呢?……但是从前讲社会主义的人,都是乌托邦派,只希望造一个理想上的安乐世界,来消灭人类的痛苦;至于怎样去消灭的具体方法,他们毫没有想到……到了马克思出世之后,使用他的聪明才智和学问经验,对于这些问题,作一种透彻的研究,……从马克思以后,社会主义里头便分两派:一是乌托邦派,一是科学派……科学派是主张用科学的方法来解决社会问题……马克思研究社会问题,是专注物质的,要讲到物质,自然不能不先注重生产,没有过量的生产,自然不至有实业革命……近世的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