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莎士比亚密码-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也有媒体专门为此采访了莎士比亚研究专家。 
  有些研究专家,在谈及《莎士比亚密码》一书出版时,竟然忘记了孔子的训诫“学如不及,犹恐失之”,竟不假思索地争辩说,莎士比亚是个“自学成才的典范”,这种话显得简单幼稚,用中国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时期的某个特定时间段的词汇,去形容16世纪的莎士比亚,有些太过草率,也很不负责任。 
  此外,不仔细研究便说“‘培根说’已经破产过时”,也令人感到不安。《纽约时报》直到2004年的8月还刊登文章大加讨论的事情,怎么才过不到3年,就变成“破产过时”了呢?显然,情绪化的语言并不能使人折服,将可能多的事实研究作为依据,包容正反两方面的观点,才更显专家学者的大家风范,我想,这也正是众多读者想阅读《莎士比亚密码》的真正目的。 
  在此,我们不如重温曾国藩经常引用的一句话:“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至于培根为什么要用密码写作,还是请读者自己翻阅此书,找寻答案为妙。 
  《莎士比亚密码》已由北京同心出版社重金引进,2007年1月1日出版 
  定价:25元。   
  《莎士比亚密码》译序(1)   
  张放 
  《莎士比亚密码》于2007年1月1日由北京同心出版社出版。出版后,立即在京城引起关注,各大媒体纷纷发消息。有专家学者对此书所披露内容,表示不能赞同,以莎士比亚是“自学成才的典范”为由,认定此书不足为信,但更多人则认为,读者又多了一种探索真相的选择,这没有什么不好。也因此引出一个重要话题:究竟专家学者能不能代表众多读者决定什么是事实真相?作为出版人和译者,我有些自己的想法,并专门为此书建个博客,旨在希望引起更多人关注与讨论。现首先将译序放在此。 
  2005年到2006年,应该算是“密码”年。2006年,以《达芬奇密码》电影在全球上映而达至巅峰。那么,在这个世界上,还有没有其他密码隐藏着,仍然需要出版家们发掘并呈献给读者呢?您现在读着的这本《莎士比亚密码》就是其中之一。 
  第一次接触“莎士比亚”作品,应该追溯回二十几年前了。那时我在大连外语学院英语系读本科,那年月,读英美文学专业,有如眼下读计算机或什么BA一样热门。但细细想来,却有太多遗憾。首先,那时应该算百业待兴年代,出版业者还非常非常保守,每年出版的新书里,也没有多少“令人震惊”性质的、“暴料”性质的、“市场炒作”的图书,更勿论出版什么“密码”性质的东西了。然而,生活于斯的人们与现在的人们,在图书种类的选择方面,幸福感不可同日而语。 
  当时,我大三时的班主任赵老师,被传是研究莎士比亚的学者。我对他顿时产生了崇敬感。最让我感到至此不能忘怀的是,有一天他居然把我找到他的家里,让我给他誊清手稿,并写蜡纸(当时这些都是大学里的高科技,班上有同学举荐说我的字写得好,也有写过蜡纸的经验),他要在系报上发表他的作品。于是,我成了他的手稿的第一读者。在我的人生中,这是第一次看到“麦克白”,看到“哈姆雷特”的字样。虽然,我还不太知道这些人物与我的人生有什么干系,与我二十几年后的今天有什么关联。 
  至于赵老师所写的深刻论述莎士比亚作品的文章,究竟有什么意义,文笔功底怎样,我现在早已不留一丝印象。但“莎士比亚”这四个大字,却从此留在记忆深处,估计至死也不会忘记了。 
  再后来,我于是在大连外语学院当时在规模上很显可怜的图书馆中,细心地找些莎士比亚的作品来读。我先是不知深浅地想找原文来读。究竟找到没有,我居然不记得了。恐怕是找到了,但莎士比亚那高深似海洋的英文可能把我吓着了,留下不太好的感觉,于是,直到今天,我仍然不能确定是什么时候第一次接触到莎士比亚原文的。 
  几个月前,我从沈阳三好街(相当于“北京中关村”)购买了《哈姆雷特》影碟。闲来观看,记忆深处的东西不禁浮出表面:这电影我于80年代就已经看过,电影中最著名的独白“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在今天人们的内心,也一定会引起强烈共鸣。 
  再后来就是自己购买了莎士比亚全集的中文版和英文版,但这些书至今还没有找到大块时间阅读。(真是不好意思!呵呵) 
  上面写的这些显得有些杂乱,我究竟要表述什么意思呢? 
  其实,我不过想说,本书读者们在读到此时,也一定会想起自己曾有过接触莎士比亚作品的不同经历。虽然各有不同,但一点可能是共同的:莎士比亚是个大文豪;莎士比亚的作品太过深刻;莎士比亚的英语是中世纪时英语(对于学外语专业者,这一点很有意义),虽然古老一些,但绝对是最美的;能读懂莎士比亚原文的中国人一定是从天外来的,少之又少,要不就相当于英语圣人被大家尊重着。 
  但接下来,您从此书中将读到的,就可能完全不是那么回事了。 
  首先,最令你“震惊”的是: 
  1、 莎士比亚并没有写过任何他名下的那些作品,这其中包括了国人所熟知的《哈姆雷特》,《罗密欧与朱丽叶》以及《奥瑟罗》。 
  2、 莎士比亚是个目不识丁的家伙。(我用“家伙”一词,没有不敬之意,只是在转述此书作者之意) 
  3、 莎士比亚从小生活在农村,没有受过什么教育,还曾因为偷猎了别人家的鹿,被一路通缉。后没有办法,才逃到伦敦,从最底层开始混起。 
  4、 莎士比亚的真名叫“莎士比尔”。 
  我不继续列下去了,请您自己去读好了。 
  那么,谁是莎士比亚作品的真正作者呢? 
  那个时期(16世纪)谁是统治者?怎么出现这么伟大的人物,当时的最高统治者怎么会一点也没有耳闻呢? 
  于是,本书的作者开始给您披露更为令人震惊的事情了,您听了可能连大气都喘不过来了。 
  我先在此声明一下,本书作者于2006年初离开了人世。她一生专门研究神秘领域。她研究了一个十分神秘的组织,叫“玫瑰十字会”。结果发现世界无奇不有,这个组织成员居然被要求遵守一个原则,在适当时候,用佯装死亡的办法,向世界宣布,自己在这个世俗世界已不存在。其实,这只是一种“哲学意义上的死”,而不是身体上的消亡。之后,这个从哲学意义上死去的人,就开始了自己余生的隐姓埋名的生活,将自己最想做的事情做完。等身体真正死掉,也一定要在一个没有人知道的地方被埋葬。 
  弗朗西斯·培根,同样也是一个很伟大的名字,国人中,听说过他的名言的不算少,当然都是些只言片语。作者认为,所有莎士比亚名下的作品,均出自培根笔下(请细读作者在该书中所提出的证据)。他也是“玫瑰十字会”成员之一,那他在人生舞台上是不是也选择了“哲学意义上的死”呢?…… 
  那个时期的统治者是:伊丽莎白·都铎。一般称伊丽莎白一世。当时的王朝自然就以她的姓氏命名:都铎王朝。 
  关键问题是,伊丽莎白一世自称自己终身未嫁,一生保持女儿身!但作者却说,她这个“处女”生了两个儿子。老大就是本书的主人公:弗朗西斯·培根。老二是她一手栽培出来的埃塞克斯伯爵,英国的大功臣,最后却被母亲下令处以死刑…… 
  另外一个重要点是,本书是第一本深入探究热点话题:价值不菲的莎士比亚戏剧集《第一对开本》的背景的图书。这本书出版前后究竟有什么样的事情发生?为什么当时只值一便士的书,现在卖价却高达几千万欧元?而《第一对开本》的内容,用现在的眼光来看,印刷错误太多,大小写极其混乱,有的地方突然冒出一句不知所云的话,某个地方则又加入一些非常有趣的词与句子。这一切在一般读者看来,可能不能忍受,但在《莎士比亚密码》的故事中,却都变得那么有意义了…… 
  2005年秋,译者在欧洲最大书展上,与出版此书的美国出版商进行了深入接触,之后,又得到国内相关出版社领导的鼎力支持,最后得以落实,才使此书有可能在中国面世。 
  真心希望本书内容给读者们带来阅读上的享受,也希望读者在看到本书中的那些很显古老的插图时,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全书译文风格比照原文,再经过仔细加工,以适应国人之口味。原书大量注释都被删除,以不打断读者阅读快乐为原则。必要的注释以适当形式放在译文中,帮助读者阅读。原书引用了大量莎士比亚戏剧和弗朗西斯·培根论说文集中的内容,此外,也引用了很多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内容,译者都比照眼下流行的版本,加以引用。 
  从美国出版商2006年6月寄出该书样书给我,到要求交稿的时间,前后只有两个月。这么匆忙地赶稿子,虽然很符合眼下出版形势的需求,但在翻译质量上也一定存在问题。但译者自认为还有些文笔功底(有自吹之嫌,呵呵),夜以继日地挥汉奋战,终于翻译、加工、润色完毕。现在只等与读者一起享受手摸纸介质产生的真实快感,快乐阅读了。 
  2006年盛夏 
  于沈阳   
  莎士比亚是小镇农民?(1)   
  张放 
  今天,莎士比亚作为最伟大的戏剧诗人和戏剧创作天才被世界承认,其36部剧作已经被译成40多种语言。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出现过这种现象。人们公认,他超越时代,属于全人类。他的喜剧与幽默、悲剧与痛楚、历史剧与出人意料的结论,高贵与猥琐,博大与阴险,愚蠢与敏感,都在当时并不辉煌的小小舞台上演过。至今仍有许多赞美之词赞美着他的头脑,他的超凡想象力,同时,也惊讶于他能用人生短短时间,就创作出如此恢弘的作品。 
  但毋庸质疑,在赞美声不绝于耳的同时,也能听到低低的声音:莎翁剧作也并非无懈可击。今天读到的莎翁剧作已经过诸多加工润色,与最初演出版本相去很远。问题是,究竟谁做了这件事情? 
  莎士比亚逝世了,当时社会上鸦雀无声,没有任何悼词出现,这一点令很多人感到不可思议。今天我们给莎士比亚冠以〃诗人〃桂冠,其实,所谓〃剧院演员〃和〃写剧本者〃当时并不被人瞧得起,属于〃下九流〃。就算写〃诗〃是在追求艺术,但有才华的贵族,离宫廷越近,就越不能公开自由写作,更别说出版。当时英国派专人控制和审查。 
  莎士比亚生活的时代,也有〃写剧本者〃过世后,有人写了悼词,但都不能以正式出版形式出现,那时只有贵族、骑士和教会人士才有此待遇。 
  事实上,莎士比亚死后7年,也就是1623年,当莎士比亚戏剧第一次以《第一对开本》形式付梓出版后,里面才提到莎士比亚。 
  后人读其剧作时,总能看到有位〃伟大的智者隐藏于其中〃。现在的问题是,究竟谁是这位〃伟大的智者〃?真是这位叫〃莎士比尔〃的人,一个来自埃文河边小镇的农民写出了那些不朽的作品吗? 
  我们不妨这样设问:为什么《第一对开本》中多出10000多个单词,这些内容为什么之前从未有人听说过?这些内容为什么一下子暴露于《第一对开本》的出版物中?之前,这些内容根本没有在政府登记部门留下任何记录。怎么没有任何人对这新加内容负责呢?要知道,这些东西对于当时的演出公司来说,是财源广进的资源。因此,这内容本身就成为一个秘密,至今无人能说明原因。 
  问题因此产生。从官方记载那位叫〃莎士比尔〃的人就是〃莎士比亚〃的物证也少得可怜,可以说根本就没有什么记载证明〃莎士比尔〃就是〃莎士比亚〃。 
  最新不解之谜: 
  1、这位叫莎士比尔/莎克比亚/或叫莎克士比亚的人,不过来自农村小镇,英语语法课程都没有读完。一般要学到15岁,不过,他没到13岁就不再读了。 
  2、此后,他也没有继续考入大学学习,所有古典课程都没有读过。当时他周围也就只有几所 
  图书馆可供使用。 
  3、从莎士比亚所有剧作中,可以感到创作者学识非常渊博,有人做过统计,所涉及领域超过25个,其中有些词汇涉及非常专业的领域像一些法律用语,猎鹰用语。这些地方所用的词汇英国人自己都感到生疏。 
  4、他的词汇量过大!有专门研究者统计说,他的词汇量在15000个至21000个之间。其中有些词汇是变形结构,方言,行话,还有些是他自创词汇。算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