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完蛋一样,但事实上,它的形势一片大好。 1983年,微软公司的销售额达到5500万美元。所以,紧迫感其实是比尔·盖茨追赶的结果。他催促下属马不停蹄地向前冲,以便打败每一个竞争对手。 此时的微软公司已与苹果公司签约,为苹果公司的麦金托什电脑设计软件。由于近来微软将工作重点放在“接口管理者”上,对麦金托什就没有那么用心了。 苹果公司总裁史蒂夫·乔布斯不停地给比尔·盖茨严重警告。他问比尔·盖茨到底为麦金托什做了一些什么?他还批评比尔·盖茨专门干一些并不是开会定下来的事。他让比尔·盖茨去给微软公司的人布置新的任务,让他们搞麦金托什电脑。 此时的比尔·盖茨一点办法也没有,只有听的份儿。 他被乔布斯逼得没有办法,只好跑到苹果公司去,在白板上勾勒出微软的进度。 在苹果公司做过简要汇报后,比尔·盖茨回到西雅图,忧虑地给苹果公司的销售经理默里打电话,问自己做错了什么事,为什么苹果公司的人好像不相信他的话。同时比尔·盖茨问,麦金托什战略是不是有了什么变更? 默里告诉比尔·盖茨,苹果公司没有什么变动。他还说,乔布斯有没有多疑症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微软公司并非苹果公司的敌人,IBM公司才是。这使比尔·盖茨稍稍有点放心了。 其实乔布斯对比尔·盖茨的疑虑并没有消除,不过他认为如果微软公司真的搞出“接口管理者”的话,对苹果公司也是一个机会,所以不再过多地干预。 而此时的微软公司已是骑在了虎背上,要么搞出“接口管理者”软件,要么制造一个大丑闻,成为全美国的笑柄。因为这个软件已被微软炒得沸沸扬扬,尽人皆知。天才的销售青年哈里斯正在不遗余力地为它找客户,而且有相当多的人对他推销的这个产品深信不疑。 微软公司的广告主题是:如果你喜欢DOS,就会喜欢“接口管理者”。如果你喜欢DOS和BASIC,我们就将此交易变成给你“接口管理者”的巧妙方法。你也许还需要鼠标器,我们也有。很简单,请在这里签字。 这就是微软公司推销“接口管理者”的厉害之处,它有BASIC和鼠标器,更重要的是,它有别人没有的DOS,如果不进一步接受它的“接口管理者”,它到时候卡起脖子来,麻烦就大了。所以说,微软的推销不完全是靠吹牛皮,主要还是靠打击别人的实力。虽然这种方法多少有点恶劣。 然而,IBM公司却不吃这一套。不论比尔·盖茨怎样说尽好话,IBM公司坚决拒绝支持“接口管理者”。相反它倒倾向于图像公司的“图像”软件,这给比尔·盖茨造成了不小的压力。 比尔·盖茨从来不是一个坚守规则的人。他知道自己掌握的DOS具有什么样的杠杆作用,现在他要用它来帮助“接口管理者”的签约。 “接口管理者”很快就被称为“视窗”(Windows)。 比尔·盖茨推销“视窗”的方法很简单,那就是变相搭售。 在法制健全的国家,采用搭售的方法是行不通的。因此,比尔·盖茨必须掩盖这一点。微软公司之所以能避开麻烦,是因为他们活用了这样一个关于“正当防卫”的例子:我在桌子上放着一支枪,声明谁敢侵犯我就用它。我在用枪之后,首先是他不合法,第二是我合法。 那么,谁逼得微软公司“用枪”呢?当然是那些敢不买微软视窗的人。大家都不买,“视窗”的生命不是很危险吗?不管这种说法是否合理,那些硬件制造商还是领教了微软公司的厉害。 当图像公司的“图像”软件已经上市,而“视窗”还处于初级阶段时,微软公司寄信给它的MS…DOS使用者说,除非你们同意不搞任何竞争产品的开发,否则我们决不给你们第二个视窗1.0。它没有指明竞争产品是什么,但谁都知道指的就是“图像”。 微软公司的一位高级经理后来回忆说,那是一些他不喜欢做的事(指搭售),因为他不愿受到法律惩罚。他认为这些事发生的原因,主要是因为一群没有贸易经验的人试图获胜。 另一个人的说法则比较坦率,他说:我们有这个出色的新产品,我们有19条理由认为它很出色。他们观看产品,谈论着,我们告诉他们计划怎样做,怎样大量生产,它多么重要。他们可能还有疑虑,不知他们拒绝我们会如何影响将来的关系。 总的来说,微软公司采用的是巧妙暗示之法,而不是简简单单的搭售,这使别人抓不到有力的把柄。 到1983年,“视窗”虽然从一个概念已变得可以触摸,但离成功还很遥远。 这是一项十分艰巨的创新工作,经过两年多的努力,仍是进展甚微。 在这个时期,其他许多公司也产生了同微软公司一样的构想,正在加紧开发类似的软件。对微软公司最大的威胁来自IBM公司。这家公司打算逐渐摆脱依靠其他公司提供软件的被动局面,成为软件市场上的执牛耳者。 在这条跑道上,有不少强大的对手,谁将夺冠,还是未定之数。比尔·盖茨心急如焚,承受着越来越大的压力,因为他寄予厚望的“视窗”迟迟不能问世,眼看微软公司就要在这新的一轮竞争中败北,不仅将名誉扫地,而且投入的大量人力物力也将面临着化为乌有的危险。 此时的比尔·盖茨决定铤而走险了。 1983年11月10日,微软公司在纽约举行了一次盛大的新闻发布会,宣布“包容DOS的图形接口——微软视窗”将在年底推出,而且断言一年之后,90%以上使用MS…DOS的电脑都能够使用“视窗”。有了“视窗”,用户就可以将他们的程序安装到任何电脑上而无须担心兼容的问题。 微软公司还宣布它将修改“多计划软件包”和“字处理”软件,以适应“视窗”的要求。 而如此庞大的计划,绝非动动嘴巴就能完成的。因此,微软公司的开发者们又开始了一轮夜以继日的疯狂工作。 转眼就到了1983年底,“视窗”还在“娘肚子里”,微软公司只得无可奈何地宣布,将交货时间推迟到次年的第一季度。 到了1984年2月,大大小小的硬、软件公司的大约300余名代表,按约赶赴西雅图,参加微软公司举办的图形用户界面技术研讨会。人们满以为可以一睹“视窗”的风采,不料却叫人们大失所望——微软公司没有拿出任何像样的技术资料,而且宣布供货时间还得推迟到5月份。 到了5月,微软公司的销售经理们终于露面了。他们一一拜访了各家用户公司,向他们诚恳地道歉,并许诺说:“请诸位再等一等,最迟8月吧,我们一定把软件装在你们的机器上。”微软公司三番五次食言,使人们对“视窗”失去了信心,反倒不那么着急了。 幸亏微软公司的竞争者们并没有领先一步,他们有的像微软公司一样正在快马加鞭地赶活;有的为了抢先一步,急急忙忙推出尚未成熟的产品,因缺陷太多,市场反应不佳。否则,人们愿意不愿为微软公司等到8月,还很成问题。 微软公司许诺的8月很快到了,比尔·盖茨仍旧拿不出他的“视窗”。面对新闻记者们的追踪质询,他只好无可奉告。于是,传媒给“视窗”取了个令人难堪的绰号:“泡泡软件”,以挖苦微软公司在许诺上的胆大妄为。记者们写出一篇篇极尽揶揄嘲讽的文章,对比尔·盖茨大加谴责。 对此,比尔·盖茨装聋作哑,毫不在乎。因为他知道,“胜利者是不受谴责的”,现在如何不重要,关键看“视窗”最终能否成功。 为了堵塞管理漏洞,尽快把“视窗”抓上去,微软公司决定由刚聘用不久的琼·谢利出任第二任总裁。 很快,微软公司许诺的10月又过去了,只好将这个软件的上市日期再次推迟到1985年6月。 对此,新闻界一片哗然,对微软的攻击比上次更为猛烈。 面临如此尴尬的局面,比尔·盖茨再也不许什么愿了,只是带着研制组的人员埋头干活。他们全力以赴,将潜力发挥到极限。有一个程序员甚至将睡袋搬到实验室,整整一个月足不出户。人们也特能理解比尔·盖茨的发火,因为每个人的心情都十分急迫,恨不得马上把这项工作完成。 一天早上,比尔·盖茨审核已经编完的软件时,突然发现一处差错,顿时勃然大怒,一拍桌子,尖声嚷道: “鲍尔默!鲍尔默在哪里?” 鲍尔默应声来到,他手里正端着盘子,在吃早餐。 “你还吃得下饭吗?”比尔·盖茨指着他的鼻子大声骂道,“我得警告你,年底前不能完成工作,你们通通卷起铺盖滚蛋!” 鲍尔默二话没说,赶紧把早餐放到一边,将刚刚睡下的程序员们叫醒,重新检测。 尽管工作压力如此之大,微软的精英们并未被压垮。为了短暂地放松紧张的心情,他们还会苦中作乐。有时候,他们到厨房去做两个化学实验;有时候又用砂糖硝石混合起来制造小型炸弹和火箭,向窗外投掷;有一次,他们为了制造一枚“重磅炸弹”,把厨房炸得烟雾弥漫;有时候,他们把吉他偷偷带进实验室,在午夜时分高声演奏爵士乐,甚至把警察也招惹来了。 在花去了大约11万个工时后,“视窗”终于艰难问世了。 在1985年5月的春季电脑博览会上,“视窗”软件的精彩演示引来一片惊讶和赞叹声,而它的标价仅95美元,更让人称羡不已。 1985年11月,这套软件正式上市。11月21日,公司举行盛大的集会,庆祝这个漫长的胜利。许多记者也应邀到场,包括许多曾挖苦讽刺过微软公司的记者。不过,他们现在已改口说赞美的话,写赞美的文章。人们确确实实明白了“谁笑到最后谁就笑得最美”这句话到底是怎么回事。 打败对手,是每一个竞争者的最终目的。在与对手的“作战”中,比尔·盖茨把中国的《孙子兵法》里的虚张声势和缓兵之计运用得恰到好处。 向计划要发展,向计划要市场,向计划要效益。在这一方面,比尔·盖茨可以说是做出了榜样。 点滴智慧'CD=8'对一个企业来说,如果没有一个好的计划来指导企业的发展方向,那么,这样的企业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更谈不上它有什么未来了。
第三章坚持要有理由滚动的石头不长草
1滚动的石头不长草 如果你的大脑停止了转动,势必被无情的市场所淘汰。 ——比尔·盖茨 比尔·盖茨自小便是一个精力旺盛、活泼好动的孩子。至今,他仍喜欢坐在椅子上前后摇晃,正如乔丹投篮时爱伸舌头一样,妇孺皆知。这种习惯已成为微软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比尔·盖茨前后摇晃,用来稳定情绪,作出决策。 比尔·盖茨的软件王国获得成功后,事业蒸蒸日上,其公司规模不断扩大,为使自己的王国更加巩固,必须不断创新,以此来迎接对手们的挑战。打败对手就需要有大量的资金作为自己的后盾。 聪明的比尔·盖茨深知“滚动的石头不长草,转动的大脑能生钱”的道理。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之后,他决定微软股票于1986年3月在NASDAQ市场首次公开上市,开盘报价为每股21美元,第一天收盘时,共成交360万股,收盘价为每股29。25美元,股票上市获得巨大成功。一周后,公司股票涨到每股35。50美元,一年后,达到90。05美元。股票升值超过了400%。 比尔·盖茨这一堪称经典的手笔,使各路对手深感恐惧和敬佩。不仅为自己的公司赢得了巨大的利润,同时也为公司的发展开拓了更加广阔的空间。 股票的上市发行也为微软实行增资扩张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从1995年到1998年4月,微软公司顺利实施了28项兼并和12项投资计划,使其总资产和净资产分别增长了1。7倍和1。4倍。 员工人数由1985年的910人上升到1990年的5 636人,1996年更达到20 561人。办公地点也由上市前在西雅图北区的办公场所搬至新办公楼,并在短短的6年内购买了269英亩土地,修建了22幢建筑。 比尔·盖茨和他的伙伴们凭借着转动的大脑不仅占据了操作系统的霸主地位,在应用软件领域也不断地攻城掠地,所向披靡。现在又在向互联网络进军。 与技术上的领先和独占相对应的是其耀眼的财富,对于微软,人们关注的还只是它的公司和产品的品牌;对于财富,人们更关注的是比尔个人的财富,其占有微软的股份近20%,总市值达到近1000亿美元,相当于欧洲一个小国的全部国民生产总值,是伊拉克国民经济总量的两倍。 点滴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