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日月明 by离尘乱(bl 父子 灵魂转换)-第6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朱棣这次根本没带多少军队,而是将昨日夜里从北平赶来的百姓援军组成了先锋部队,朝怀来而去。
  宋忠那边的队伍,经过他的洗脑,都对朱棣恨之入骨,早就想打开城门主动进攻,打他个落花流水,为家人报仇。现在朱棣自己送上门儿来了,哪还有退缩的道理?所以还不等宋忠赶到,便有人打开了城门,率大军冲向了朱棣的阵营。
  可待到两军对垒之时,宋忠这边的军队却全停下了步伐,傻了眼儿。因为,他们面对的,根本不是军队,而是一群老百姓,而且还是自己非常熟悉的老百姓,其中甚至有自己的家人。
  原来,朱棣驻扎在城外之后,便已经跟城内的某位“内应”接上了头,得知宋忠在自己的旧部面前上演了一出“血染北平城”的戏码,让诸位将士对他恨之入骨,发誓要以他的血为自己的家人报仇。于是他赶紧飞鸽传书让沐昂、三保等人在北平城内召集了一万他的旧部家属,组成援军,从北平连夜赶来相助。
  人虽然不多,但朱棣相信这一万人绝对比三万军队还有用。
  果然,原本因为朱棣杀害了自己的亲人而悲痛欲绝要与朱棣拼个你死我活的将士们一见到自己的亲人,立刻上前相认,并从他们的嘴里得知朱棣起兵根本没动过北平城内的百姓一毫一发,立刻明白过来,是宋忠想让他们为他拼命而想出的计策。
  于是,让宋忠做梦也想不到的场景出现了——他才刚匆匆忙忙赶到城门,便发现出城迎战的两万军士倒戈相向,将矛头一致对准了自己。
  而朱棣身后那数万早已准备充分的军队跟随这两万军士疯狂的涌入怀来城中。朝廷守军见势根本毫无还手之力,指挥混乱之下全部溃不成军,四下奔逃。
  宋忠见大势已去,狼狈躲藏,中燕军流矢身亡。怀来大破。
  朱棣迅速集合军队,命张玉、朱能、沐晟兵分几路各个击破怀来四周守军。
  当日傍晚,永平守将陆通以城归附燕王。
  七月十八,临清守军大败,守将徐凯被俘而降。
  七月二十一,山海关守将耿瓛力战而亡,所剩军队全数归附燕王。
  七月二十五,燕军攻破彰德,守将缪尧在心腹忠将的掩护之下,化妆成百姓逃出彰德,投靠大同守军。
  七月二十九,顺德守将秦偲不战而降,以城归附燕王。
  自此,北平周围大多军事重镇已经全数落入朱棣手中,朝廷方面的军队伤亡惨重,只城下离北平较远的大同、大宁这些地方的守军还在坚持备战。但这些地方距离北平有一段距离,一时半会儿还构不成威胁。
  正当朱棣准备回去北平,让将士们都好好修整以备接下来更为辛苦的战斗之时,突然接到遵化守将的告急文书,说是大宁守军都督刘贞率十万大军准备进攻遵化。
  于是,朱棣只能率领将士,马不停蹄的朝遵化赶去。
  得知朱棣回援的消息,原本正要攻打遵化的刘贞再也不敢轻举妄动,赶紧命大军退回到松亭关,守关不出。
  刘贞是个老将,年事已高,跟宋忠比起来,他算得上比较小心谨慎的人。他知道朱棣这些天打了不少胜仗,收编了不少朝廷军队,也将自己之前的旧部拢回了一大部分,手下的人马基本上可以和自己并驾齐驱,甚至还有可能比自己更多。加上朱棣的战术谋略也让他非常忌惮。如果不是奉命行事,他这把老骨头还真不想跟朱棣这样的人杠上。
  想想自己都一把年纪了,再过几个月自己就可以告老还乡了,打了一辈子的仗,总算是把命给保到了今天,他可不想这个时候死在朱棣手上。这年头儿,为国捐躯好像也没啥好处,能活着那才是最重要的。什么热血,什么斗志,那都是年轻人的事儿,离他已经很遥远了。
  但他这一退守,就让朱棣很头疼。十万大军,不是个小数目,自己才刚夺下几座城池,根基尚不稳固。就算他们守关不出,并不进攻,也是个隐患。如果不将之除去,自己没有办法放心的继续进行下面的战斗。因为你不会知道这十万大军什么时候会能在后面咬上你一口。
  所以,这十万大军必须解决。
  但要怎么解决呢?硬打的话,没有十足的把握,松亭关地形奇特,易守难攻,更何况对方还有十万兵马;撤退吧,这十万大军又很有可能趁机入关,到时候不仅遵化保不住,就遵化跟北平的距离而言,有可能连北平都保不住。
  正当朱棣为此事愁眉不展,在营帐里来来回回踱步的时候,张玉突然从门外走了进来,在他身后,还跟着一个被黑色斗篷包裹得严严实实的人。
  朱棣回过头,有些疑惑。
  只见那人主动撩起斗篷,露出真容,毕恭毕敬行礼道:“属下见过王爷。”
  “陈亨?”朱棣见到来人,忙上前跨了两步将之扶起,“快快免礼。多日不见,你小子更是意气风发了啊。”
  陈亨笑道:“王爷说笑了,在朝廷效力哪有在你手下那么自在。”
  “哈哈哈”朱棣仰头爽朗大笑,“要回来还不容易,爷我这儿正缺人。”
  “陈亨是王爷的旧部,与王爷相交多年,自然是站在王爷这边的。不过,仅凭陈亨一人哪里够助王爷成就大业?属下这次来,是要送给王爷十万大军。”
  朱棣以为他说笑,摇摇头笑道:“十万大军?你小子上山当土匪去啦?这年头土匪也没那么多人啊。”
  张玉闻言笑道:“王爷,陈将军现在可是刘贞手下的第一副将。”
  “刘贞?”朱棣一听顿时不敢置信的瞪大了眼睛,“你小子是要把松亭关那十万大军给送过来?”
  “正是。”陈亨点点头,继续说道,“刘贞年事已高,既无斗志,也无谋略,这次奉命出兵,也是十二万个不愿意,他是比较好对付的。但此次出兵的都指挥使卜万,是黄太傅的同乡,对朝廷很是忠心,咱们要小心应对才是。”
  “卜万?”朱棣喃喃念着这个名字,再次在营帐内来回踱步,半晌之后,灵机一动,让张玉陈亨附耳过去,这般那般把自己的计策说了一通。
  两人听后,直呼“妙计”。陈亨不再多做停留,将斗篷再次戴到头上,在张玉的协助下迅速离开军营。
  朱棣让三保找来一个被俘虏的朝廷士卒,赏赐了不少钱物,将自己写好的信交给了他,说只要他安全将这封信送到大宁守军都指挥使卜万的手上,回来一定还会有更多封赏。
  那个士卒信以为真,屁颠颠的揣着那封信朝松亭关而去。而在朱棣的营帐外打扫卫生的另一名被俘虏的士卒无意间听到了他们的谈话,心里正愤愤不平,没想到朱棣竟然将他叫了进去,让他跟刚才那名士卒一起前去,以保路上安全。
  这名士卒心中更是不爽,别人跑一趟,自己也要跑一趟,凭什么自己就什么也没得到?所以两人刚一到松亭关,这个士卒就跟刘贞禀报了朱棣让他们送信给卜万的事。刘贞一听,命人将那个士卒抓起来一搜,果然搜到了他身上那封写给卜万的信。信上朱棣跟卜万称兄道弟,却将陈亨贬得一无是处,两人约定里应外合一举歼灭守军之事,并允诺事成之后封卜万为大将军。
  刘贞怒不可遏,卜万百口莫辩,连“冤枉”两个字都来不及出口,就被刘贞下令斩首示众。而因为朱棣在书信中对陈亨的诋毁,让刘贞相信他才真正是朱棣的对手,是朝廷的忠臣,于是将指挥军队的大权交给了陈亨负责。
  从此,有了陈亨暗中相助,大宁守军驻军不前,让朱棣可以一举南下,再无东北之忧。
  一纸书信,退兵十万,未损一兵一卒。跟三国中周瑜使的那招蒋干盗书的反间计异曲同工,而产生的效果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不得不说朱棣的确谋略过人。
  跟他比起来,朝廷那帮读书读傻了的书呆子怎么看怎么差一个级别。当初还说什么以天下之力,对付燕王一隅之师,肯定能手到擒来,根本不用担心。现在北方大部分军事重镇都已经在朱棣的手上了,而朝廷所谓的“天下之力”看起来似乎也太单薄了些。
  御书房内,朱允炆将手中的战报直接丢到了黄子澄和齐泰的面前,咬牙切齿:“两位大人好好瞧瞧。朝廷驻军十万,竟被燕王三万人马打得溃不成军,你们真是会给朕长脸!”
  “皇上息怒!”黄子澄、齐泰见龙颜大怒,慌忙跪□去。
  朱允炆对两人的话充耳不闻,将桌面上的奏折拿到手中,冷笑一声,展了开来;却在下一刻又将那折子朝跪在地上的两人砸了下去:“息怒?朕也很想息怒。看看,给朕好好看看!蓟州被破,居庸关失守,怀来大败,通州、遵化、临清、顺德守军通通投降!”
  每说到一个地方,朱允炆的怒气就增加一分,手中的折子如同雪片般朝黄子澄、齐泰铺天盖地飞来,两人跪在地上,诚惶诚恐,根本不敢有所闪躲。
  “密云、彰德、山海关没一有个守住!”朱允炆见他们不说话,长臂一扫,将桌面上放置的奏折全数扫落在地,发出哐咚的声响,吓得在御书房外伺候的太监宫女全都跪下地去,高呼着“皇上息怒”。
  可这个时候,他怎么息得了这个怒呢?心中的难过伤心快要将自己淹没,却找不到一个可以发泄的出口。朱棣,真的造反了,他,竟然真的起兵了。而且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占领了整个北方军事重镇,以睥睨群雄的姿势傲视天下,与朝廷叫板。
  不愧是他爱慕敬仰的四叔。其实,这才应该是他原本的模样,他爱的,也就是他驰骋疆场,运筹帷幄,睥睨天下的王者之态。
  曾几何时,他站在这御书房门内,听着皇爷爷接到前线战报时对四叔的夸赞,看着他眼睛里流露出的自豪和掩藏在那自豪后面的担忧。
  那时年幼,只知道四叔打了胜仗,应该高兴。他满心满眼都是四叔意气风发的模样。他想,如若自己有一天当上皇帝,四叔是不是也会倾尽全力为自己守护这偌大江山?每次想到那样的情景,他都会觉得万分幸福。
  可后来,他才渐渐明白,皇爷爷眼中的担忧是为了什么。
  因为四叔连战连捷,因为四叔战功赫赫,因为四叔兵多将广,也因为四叔太过强大而这样的一个王爷,在历史上,总是会跟“功高震主”四个字划上等号的,皇爷爷担心强大的四叔会威胁到长子长孙的皇位继承。
  可他从来没有这样的担心,因为他一直都知道,四叔是最适合做这把椅子的人。如果有一天,他真的想坐,他会毫不犹豫的让给他,只要能在椅子旁边看着他,他就已经能够心满意足。
  可是,他所有的幻想所有的期待都被朱高炽给毁了!
  朱允炆做梦也没有想到,朱棣会跟自己的儿子相爱。为了朱高炽,朱棣宁愿放弃唾手可得的皇位,甘愿永远镇守北平;可也是为了朱高炽,朱棣跟他反目成仇,刀剑相向。
  看着跪了一地的太监宫女,朱允炆突然觉得有些悲哀。
  朱高炽死了,却永远将自己的身影烙在了朱棣的心中;而自己活着,却永远无挤进朱棣的心,哪怕是占有一丝一毫的位置。
  北方军镇,那是他曾经答应要为他镇守的地方。他说,只要有四叔在,允炆就不用担心会有胡虏入侵。
  言犹在耳,物是人非。短短不到一月的时间,他已经占领了那片自己曾经为之守护的土地。说什么“诛奸臣,靖国难”,无非是打着清君侧的旗号为朱高炽报仇而已。
  朱允炆发泄得累了,重重跌坐到龙椅之上,面色铁青看着下面的黄子澄齐泰二人,皮笑肉不笑的开口:“怎么?当初不是胸有成竹,说的头头是道,根本没把燕王放在眼里么?现在怎么都哑巴了?”
  朱允炆的话黄子澄可不爱听,什么叫当初胸有成竹没把燕王放在眼里?他现在也没把燕王放在眼里。不就是打了几场胜仗,占了几座城池吗?大明天下山河万里,人丁兴旺,军力充沛。在他眼里,朱棣就跟大海里一只小虾似的,掀不起啥大风浪。
  于是,某位书呆子太傅眼珠子一转,依然胸有成竹的搬出自己那套自以为是的理论:“皇上息怒,胜败乃兵家常事,燕贼此次只是侥幸获胜,皇上不必为此气伤龙体。依老臣之见,我军失利的主要原因还是因为兵太少了。之前一直碍于燕贼没有过失,而只派了十万人马驻守北平四周,以防不测。现在既然燕贼已经起兵造反,朝廷就理应派大军镇压,老臣相信天下百姓也不会再说皇上不顾亲情了。”
  “派大军镇压?”朱允炆不置可否,转头看向一直没有说话的齐泰,“齐大人怎么看?”
  对于用兵而言,朱允炆还是比较相信齐泰的,毕竟他在兵部任职那么久,就算没上战场打过仗,但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