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07三国史-第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更多更新免费电子书请关注 
三国史 作者:马植杰 
第一章 东汉王朝的衰落 
一、东汉后期宦官的擅权 
二、士人阶层的壮大及共与宦官的斗争 
三、黄巾大起义与东汉王朝的崩溃  
第二章 军阀混战局面的展开 
一、董卓专政及其暴行 
二、关东军阀起兵讨伐董卓 
三、李傕等之乱 
四、袁绍的强盛 
第三章 官渡之战与曹操统一北方 
一、曹操的兴起 
二、官渡之战 
三、曹操统一北方 
第四章 孙策、孙权兄弟和刘备的兴起与赤壁之战 
一、孙坚、孙策的相继兴起与被人刺杀 
二、孙权继业与孙氏政权的巩固 
三、刘备的兴起 
四、三顾草庐 
五、赤壁之战 
第五章 三国分立局面的确立 
一、曹操平定关陇 
二、别具特色的汉中张鲁政权 
三、刘备取益州、汉中 
四、孙权袭取荆州 
第六章 对曹操行事的剖析和评议 
一、关于曹操与汉室的关系 
二、从《求才三令》谈到曹操的用人 
三、对曹操的评价 
第七章 刘备托孤与诸葛亮的治蜀和北伐 
一、夷陵之战与刘备托孤 
二、诸葛亮治蜀 
三、联吴与南征 
四、诸葛亮北伐 
第八章 孙权对吴国的统治 
一、孙权的用人 
二、张温、暨艳与吕壹事件 
三、皇位继承人问题与陆逊之死 
第九章 魏的政治与司马氏专政 
一、曹丕、曹睿的统治 
二、司马懿和曹爽两派的矛盾与曹爽被杀 
三、司马懿和曹爽两派的优劣 
四、司马氏专政与消灭反抗势力 
第十章 蜀汉之亡和司马氏代魏成晋 
一、蒋琬、费祎相继执政 
二、姜维北伐与蜀汉的灭亡 
三、司马氏代魏成晋 
第十一章 吴国晚期的政治及其衰亡 
一、诸葛恪辅政及孙峻、孙綝相继专权 
二、孙晧的暴政 
三、陆抗镇守荆州 
四、晋灭吴 
第十二章 曹魏的屯田 
一、募民屯田的举办 
二、民屯的组织 
三、屯田民的赋役负担 
四、军屯 
五、屯田的作用及民屯的废止 
第十三章 士家制度 
一、士家制的建立 
二、士家的待遇和地位 
三、士家屯田 
第十四章 曹魏扶植自耕农政策与田租户调制 
一、曹魏扶植自耕农和抑制豪强的措施 
二、田租户调制 
第十五章 曹魏的农田水利与工商业 
一、农田水利与漕运 
二、手工业和商业 
三、曹魏与倭人的和平友好往来 
第十六章 蜀汉的经济 
一、军士屯田 
二、自耕农和地主经济概况 
三、水利和农业 
四、手工业与商业 
第十七章 孙吴的经济 
一、屯田的兴办时间和地点 
二、孙吴屯田的衰落 
三、孙吴的自耕农经济和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发展 
四、孙吴的手工业和海外交往 
第十八章 三国时的匈奴和乌桓、鲜卑 
一、匈奴 
二、乌桓 
三、鲜卑 
第十九章 三国时的羌族和氐族 
一、羌族 
二、氐族 
第二十章 蜀汉的少数民族 
一、叟族 
二、僰族 
三、濮族 
第二十一章 吴国的少数民族 
一、山越 
二、武陵蛮 
三、南越 
第二十二章 中央官制 
一、曹操时期的司空、丞相掾属 
二、三公及诸卿 
三、尚书、侍中、中书等近官 
第二十三章 地方官制 
一、州官 
二、郡国官 
三、县官 
第二十四章 三国的经学和史学 
一、曹魏的经学 
二、蜀、吴的经学 
三、荀悦的《汉纪》 
四、鱼豢的《魏略》 
第二十五 三国的哲学思想 
一、玄学的兴起 
二、何晏与王弼的玄学 
三、嵇康、阮籍的哲学思想 
第二十六章 三国的文学艺术 
一、三国的文学 
二、三国的书法与绘画 
第二十七章 三国的科学技术 
一、马钧在机械学上的新成就 
二、杰出的地图学家裴秀 
三、刘徽在数学上的贡献 
四、张仲景和他的《伤寒论》、《金匮要略》 
五、著名外科医生华佗 
后 记               
一、东汉后期宦官的擅权     
  东汉的历史,从建武元年(25年)刘秀称帝算起,到黄初元年(220年)曹丕代汉截止,总共196年。实际上,从汉灵帝中平六年(189年)董卓率军进入洛阳开始,东汉皇帝便陷于军阀的挟制之中,全国一统的局面也随着瓦解,所以我们说东汉王朝的寿命实际只有165年。 
  在封建时代,无论那一个王朝,由于剥削阶级的贪婪性和腐朽性,统治集团内部总是矛盾百出,顾此失彼。秦统一中国以后,建立了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废除封国制,建立郡县制。秦始皇认为这样,就可以把皇位传至子孙万代。因之骄纵淫侈之心大炽,对人民的役使和榨取无所不用其极,诸如造宫室,修坟墓,求仙药,盛巡游,闹得民不聊生,海内愁怨。很快就招致了陈胜领导的农民大起义,秦王朝便短命夭折了。刘邦及其子孙吸取了秦速亡的教训,在地方上不断分封同姓王;在朝廷内部经常将政柄交给母后和外戚,结果,外戚王莽篡夺了政权。刘秀统一中国以后,吸收了王莽篡位的教训,采取了一些加强皇帝专制的措施。可是,东汉的皇帝只有刘秀和明、章二帝能够做到政由己出。其余各帝由于宫廷生活过于荒淫腐化等原因,差不多都短命而亡,继位的皇帝年纪都很幼小,因此政权便落在母后及其父兄(即外戚)手里。等到皇帝长大以后,想要收回政权,只有和自己身边的宦官商量,于是皇帝在宦官的协助下,打倒了外戚。宦官因为扫倒外戚有功,并且又能包围和愚弄皇帝,所以实权便落在宦官手里。不久,这个皇帝又短命死了。于是再来一套外戚专权以至宦官擅势的过程。东汉中后期一百余年的历史,可以说是外戚和宦官争夺统治权的历史。从外戚和宦官斗争的事实看,宦官越来越占上风。东汉时宦官曾经六次打倒外戚(和帝时,郑众捕杀窦氏;安帝时,李闰等谋害邓氏;顺帝时,孙程等捕杀阎氏;桓帝时,单超等诛杀梁氏;灵帝时,曹节等诛杀窦氏;少帝时,张让等诛杀何氏)。宦官为什么这样嚣张?这是因为: 
  (1)统治集团内部矛盾重重,皇帝既和外戚有矛盾,又害怕同姓诸王和大臣篡夺政权,同时也不愿让他们同士人过多地接近,所以容易信任宦官。因宦官大都出身于门第低的家庭;本人又是刑余之人,没有声望和什么社会地位,使皇帝感到他们没有篡夺政权的危险,所以对宦官的猜疑最轻。 
  (2)宦官常在皇帝身边,他们对皇帝察言观色,包围之,愚弄之,迷惑之,使皇帝容易把他们当作最可信任的人。 
  (3)宦官多自幼生长宫禁,对宫中朝中之事颇为熟悉。特别是在宫中,他们的势力盘根错节,耳目众多,外戚、大臣同太后有什么预谋,往往被他们事先侦知,因而能随机应变,先发制人。 
  (4)由于东汉统治者强化君主专制,内官一般由宦者担当。而且还不断增加宦官的人数、扩大其职权。当皇帝年幼或腐化无能、执掌不起政柄时,宦官便乘机盗窃权柄。 
  (5)外戚虽然同宦官有矛盾,但东汉母后临朝者多,不能不让宦者传达政令,因之宦官“手握王爵,口含天宪”;并能利用皇帝同太后的矛盾,从中窃取权力。 
  基于以上各种原因,宦官势力逐渐膨胀,形成了“群辈相党”的政治集团,特别是诛除外戚梁冀以后,“权势专归宦官”。单超等五个宦官因诛梁冀有功,同日被封为侯。当时人称之为“五侯”,并用“回天”、“雨坠”等字眼形容宦官势力的强大和猖狂。五侯的“兄弟姻戚,皆宰州临郡,辜较百姓,与盗贼无异”。宦官侯览,“前后掠夺人宅三百八十一所,田百一十八顷,起立第宅十有六区,皆有高楼池苑,堂阁相望,饰以绮画丹漆之属。制度重深,僣类宫省”。宦官苏康和管霸“用事于内,遂固天下良田美业,山林湖泽,民庶穷困,州郡累气”。永康元年(167年),桓帝死,灵帝立,外戚大将军窦武与官僚士大夫领袖人物陈蕃欲尽诛宦官当权者,但事机不密,反而被宦官所杀。这时灵帝才十三岁,完全是宦官曹节、王甫、张让、赵忠等手中的傀儡。灵帝甚至说:“张常侍是我公,赵常侍是我母”。范晔在《后汉书》卷78《宦者列传》中叙述宦官的权势与为虐情况时说: 
  举动回山海,呼吸变霜露,阿旨曲求,则光宠三族,直情忤意,则参夷五宗,汉之纲纪大乱矣。……子弟支附,过半于州郡……皆剥割萌黎,竞恣奢欲,构害明贤,专树党类……同敝相济,故其徒有繁,败国蠹政之事,不可单书。所以海内嗟毒,志士穷栖。 
  由上可知东汉后期宦官之害政祸民已到了十分严重的地步。            
二、士人阶层的壮大及共与宦官的斗争     
  东汉后期宦官的害政祸民,不仅激化了日益尖锐的阶级矛盾,并且也严重堵塞了士人阶层的仕进之路,因而引起了他们的抗争。 
  中国历史发展到春秋战国时代,“士”这一阶层已经壮大起来,他们凭借其文化知识积极参预政治,到处游说。各国诸侯对之多加宾礼,或予以重用。有些士人出将入相,纵横捭合,诸子百家,变法争鸣。所谓“得士者强,失士者亡”,充分说明了士人在政治舞台上举足轻重的地位。多数士人为了找到一个可以建功立业的机会,经常“朝秦暮楚”,只顾个人功名利禄,谈不上忠于那个政权。秦统一以后,早已成为显学的儒家虽然具有广泛的社会力量,但秦王朝所重用的只是狱吏,对儒家不但不重用,而且还用“焚书坑儒”的办法加以打击。秦王朝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统一思想,加强君主专制。但实际上却削弱了支持自己的社会基础,扩大了对立面。所以当陈胜领导农民进行反秦斗争时,有的儒生也跟着造反。西汉政权建立以后,吸收了秦王朝这个教训,对儒生有一定程度的重视。到汉武帝时,更“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正式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但西汉时期,只是加强了儒生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利益,并没有成功地给他们灌输忠于刘氏的思想。到王莽把持政权时,给王莽歌功颂德,甚至劝王莽做皇帝的儒生也不少,致使王莽轻而易举地篡夺了政权。刘秀及明、章二帝吸取了这个经验教训,特别注意表彰士节,对不肯在王莽驾下做官和隐居山野的士人加以表扬和优待,或者给以高官厚禄。这样做,是为了让士人知道要想做官和求得名誉,不一定专门去投靠权贵,只要一个人的行为清白,照样可以出人头地。所谓“逃名而名我随,避名而名我追”,就是指此而言。这对已往士风的矫正,无疑起很大的作用。 
  东汉统治者除了积极表彰士节以外,还大力提倡学习儒家经典,给士人开辟广阔的利禄之途,从而扩大忠于王朝的依靠力量。刘秀时已经恢复太学。明帝崇尚儒学,命令皇太子及王侯大臣子弟都读经书,连卫士都要读《孝经》。其他如掌朝政多年的和帝邓后、顺帝梁后,也有类似的劝学措施。在统治者的大力提倡下,太学迅速扩充,太学生多至三万余人,那时攻读儒家经典更成为士人做官发迹的敲门砖。读儒家的书,自然要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到东汉后期,忠、孝、节、义等封建道德更进一步浸透于士人的头脑。 
  东汉时期,由于太学弟子员日益增多,公私讲学之风大开,以及进入太学、郡国学能够得到免除徭役等特权,因而使属于中小地主阶层的士人队伍日益扩大,他们的经济力量和社会政治地位也与日俱增。例如陈寔和郭泰原来都出身寒素,后来都享有很高的名望,当郭泰从京师洛阳返回故里时,“衣冠诸儒送至河上,车数千两。”陈寔老死于家,“海内赴者三万余人,制衰麻者以百数。”说明到东汉后期,士人阶层已不只是达官贵人的攀附者,而俨然成为一支具有广泛社会基础的政治力量了。 
  如上所述,士人力量壮大之时,恰好也是宦官权势猖獗之日。顺帝初年,李固已反映“中常侍在日月之侧,声势振天下,子弟禄位,曾无限极……谄伪之徒,望风进举”。桓帝时,宦官势盛,“州郡牧守承顺风旨,辟召选举,释贤举愚。”这样,士人的仕进便受到阻塞。再者,由于宦官专权等因素所引起的政治腐化,使农民起义事件层出不穷。因此,士人为了挽救垂危的东汉政权和保护自身的利益,便不能不与宦官进行斗争。 
  在士人和宦官两个敌对力量中,前一集团除了一般地主阶级出身的士人和太学生以外,还包括许多中央和地方大小官吏。因为这些官吏原来也是士人,彼此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东汉所崇尚的名节中,其中最重要的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