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们把诸葛亮对待南中少数民族的政策归纳于下:
(1)采取令各族自治的政策。除了各郡长官由蜀汉政府委任以外,其他仍“皆即其渠帅而用之”,并不变动各族原有的组织,以争取豪帅大姓的合作,通过他们统治各族人民。
(2)各族中的豪帅,可以使用的便以官爵笼络,如孟获官至御史中丞,爂习官至领军,孟琰官至辅汉将军。至于其中不易制服的豪帅大姓,则把他们迁至成都,以便就近管束,减轻南中的反抗力量。
(3)取各族中的强壮者为兵。如《华阳国志》卷4《南中志》载:“移南中劲卒青羌万余家于蜀,为五部,所当无前,号为飞军”。蜀将王平北伐时带领的“五部”,当即系由他们所组成的队伍。又孟琰亦曾参加北伐。这些少数民族质朴而勇悍善战,诸葛亮的军队作战能力很强,此为原因之一。
(4)在经济上,向各族征取贡赋,以弥补蜀汉物资的不足。如《诸葛亮传》载:“军资所出,国以富饶”。《三国志》卷43《李恢传》载:“南土平定,……赋出叟、濮耕牛、战马、金、银、犀、革,充继军资,于是费用不乏”。
由上可知,诸葛亮对南方各族使用与榨取的程度是很重的,当后来魏将邓艾的军队深入蜀境时,刘禅曾考虑退保南中,主张向魏投降的谯周给刘禅上疏中就说到这种情况:
南方远夷之地,平常无所供为,犹数反叛。自丞相亮南征,兵势逼之,穷乃幸从。是后供出官赋,取以给兵,以为愁怨,此患国之人也。今以穷迫,欲往依恃,恐必复反叛。
不过,在此还须指出二点:
(1)诸葛亮的为政,陈寿称:“科教严明,赏罚必信,至于吏不容奸,强不侵弱”。这种情况是对蜀汉治理国家的概括,当然也适用于南中各族。即在亮的统治下,他们被榨取的程度虽然并不轻,但官吏从中作弊的情况会较少一些,因此还是能够得到一点好处。蜀汉在南中任职的官吏如李恢、张翼、马忠、张嶷等都是声望较高的军政要员,他们在诸葛亮严格的法令、军纪监督下,可能有较好的表现,如马忠、张嶷死后,南中人民还为他们“立庙”,说明对之尚有好感,他们可能不是贪污的官吏。
(2)诸葛亮对南中人民,一方面固然榨取他们,另一方面也给他们带来较先进的生产技术,以加速当地的生产。虽然亮的主观意图,是为了增加政府的收入,但落后地区的开发,对各族人民还是有利的。
由于以上两个理由,可知南中人民在诸葛亮的统治之下,所受政府的榨取数额可能比以前还多,但吏治较上轨道、生产有所提高,人民的负担就可能比以前轻些。
四、诸葛亮北伐
诸葛亮把蜀汉内部事务都做了安排以后,于蜀汉后主建兴五年(227年)率军北驻汉中,企图完成他统一中国的事业。就在临行前,他给后主上了一个疏,即著名的《出师表》。据《三国志》卷39《董允传》言亮所以上此表,乃怕后主“朱紫难别”,故谆谆嘱咐,提醒庸碌的后主务必要“亲贤臣,远小人”。由于诸葛亮选用僚属首先注重品格和作风,所以他培养的接班人蒋琬、费祎、董允等皆公忠守正之士,直到蒋、费等人相继凋谢以后,后主所宠爱的宦人黄皓始干扰政事。由是观之,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苦口婆心地告诫后主亲贤远佞,广开言路,确实并非过虑,而是针对后主不辨忠奸的致命弱点而发的,也是他解除后顾之扰以专心北伐而采取的重要措施。就当时形势而论,蜀汉既未能保有荆、益,以便从两路进军,对魏采取钳形的攻势,敌国又无变可乘。特别是魏、蜀两国的实力相差很大,蜀无论在领土、物产、兵力各方面,都不能和魏相比。所以诸葛亮伐魏的战争,是在极不利的条件下进行的。
综计诸葛亮自建兴六年(228年)春初次北伐,到建兴十二年(234年)秋病死于魏境,六七年之间,共与魏作战七次:
第一次:建兴六年(228年)春,诸葛亮扬声由斜谷道攻取郿县,使镇东将军赵云、扬武将军邓芝率一支人马为疑军,据箕谷(箕山之谷,在今太白岭之西坡);诸葛亮亲自率领大军攻祁山(今甘肃西和县北七里)。那时魏国人们只知道蜀有刘备,刘备死后,一直寂然无闻,所以对于蜀军进攻并无防备,猝然听说亮军将至,极为恐惧,加上诸葛亮的军队戎阵整齐,号令明肃,所以天水(郡城冀,今甘肃甘谷南)、安定(郡城临泾,今甘肃镇原南五十里)、南安(郡城豲道,今甘肃陇西东南)三郡一齐叛魏应亮,关中为之震动。于是魏明帝遣大将军曹真都督关右诸军,屯驻郿县,另外派出步骑五万,由右将军张郃率领西上,拒亮先锋。魏明帝还亲自到长安坐镇。
诸葛亮这次出军,形势是较好的。当时别人都说应用旧将魏延、吴懿等为先锋,可是诸葛亮却不顾众人的意见,令他素所赏识的马谡为先锋。谡率领诸军与魏将张郃战于街亭(在今甘肃秦安东北),谡违亮节度,又不听副将王平劝告,所采取的措施都迂阔而烦扰。他不肯守城,远离水源,把部队带到南山上,欲凭高作战,致使汲道被张郃断绝,士卒饥渴困顿,以至溃败。诸葛亮进无所据,只好拔西县(今甘肃西和县)千余家,回到汉中。
赵云、邓芝的部队亦因兵弱敌强,失利于箕谷,“然敛众固守,不至大败”。退军时,云亲自断后,兵将未有离失,军资什物,亦无若何损失。当街亭战败时,诸军星散,唯王平“所领千人,鸣鼓自持。张郃疑其伏兵,不往逼也”。于是王平徐徐收合诸剩余兵将而还。诸葛亮“既诛马谡及将军张休、李盛,夺将军黄袭等兵,平特见崇显,加拜参军,统五部(由南中少数民族组成的劲旅),兼当营事。进位讨寇将军,封亭侯。”诸葛亮这次出军如说有收获,即徙西县人户千余家,并赏识了王平,收降了魏天水郡参军姜维。马谡虽饶有才华、口辩,又与亮关系亲近,但亮为了严肃军纪,还是挥泪斩了马谡。亮还引咎自责,给后主上疏说:“臣……不能训章明法,临事而惧,至有街亭违命之阙,箕谷不戒之失,咎皆在臣授任无方。臣明不知人,恤事多,《春秋》责帅,臣职是当。请自贬三等,以督厥咎”。于是以亮为右将军,行丞相事,所总统如前。
第二次:建兴六年(228年)秋,魏大司马、扬州牧曹休被吴大都督陆逊大破于石亭(今安徽潜山县东北)。至冬,诸葛亮复出军攻魏。据《三国志》卷35《诸葛亮传》注引《汉晋春秋》言:亮闻孙权破曹休,魏兵东下,关中虚弱,亮于是又给后主上了一个表——即所谓《后出师表》。《资治通鉴》亦和《汉晋春秋》一样,抄录了《后表》全文。按《后表》是否为诸葛亮自作,历来颇多争论。我以为《后表》决非亮自作。第一,表中所言“丧赵云”等一系列事实与史实不符;第二,《后表》文辞浅陋,信心丧失,与亮气吞中原的素志迥不相合;第三,《后表》写作目的不明确,表中所言议者反对北伐,实无其事;第四,《后表》并非张俨所伪造,因俨对亮之将才估价极高,对亮之北伐亦抱乐观态度,此与《后表》之悲观失望口吻全不相合;第五,《后表》的作伪者乃是亮之胞侄、吴大将军诸葛恪,恪锐意北伐,吴人激烈反对,恪有造此表的必要,只要详察恪之谕众论文和当时吴政情,即可窥知《后表》系恪假造。
十二月,诸葛亮引兵出散关(今陕西宝鸡市西南),围陈仓(今宝鸡市东)。原来曹真已料到“亮惩于祁山,后出必由陈仓,乃使将军郝昭、王生守陈仓,治其城”。所以这次诸葛亮到来,陈仓魏军已有准备。亮先使郝昭乡人靳详于城外劝昭投降,昭坚辞拒绝。亮自以有众数万,而昭兵才千余人,又料魏援军未必能很快到达,乃进兵攻昭,起云梯冲车以临城。昭于是以火箭逆射其梯,梯燃,梯上人全烧死;昭又以绳连石磨压亮冲车,冲车折。乃更为井阑百尺以射城中,并以土丸填壍(同堑,绕城水沟),欲直攀城,昭又于内筑重墙。亮又为地突(地道),欲踊出于城里,昭又于内穿地横截之,昼夜相攻拒二十余日。”
曹真遣将军费曜等来救,魏明帝又驿马召张郃自方城(今河南方城县)西上击亮。帝自到河南城(在洛阳西),置酒送郃,问郃:“迟将军到,亮得无已得陈仓乎?”郃知亮深入无谷,屈指计曰:“比臣到,亮已走矣”。于是郃日夜赶路,未至,亮已因粮尽退军。魏将王双率骑追亮,为亮所杀。
第三次:建兴七年(229)春,诸葛亮遣陈式攻武都(郡治下辨,今甘肃成县西北)、阴平(郡治阴平县,今甘肃文县)。魏雍州刺史郭淮率众欲击式。亮自出,至建威(今甘肃西和县西)。郭淮退走,亮遂得二郡。后主复策拜亮为丞相。亮为巩固汉中防务,于本年底徙府营于南山下原上,筑汉城于沔阳(在今陕西勉县),筑乐城于城固(今陕西城固县)。
第四次:建兴八年(230年)秋七月,魏明帝从大司马曹真议,分兵三路大举伐蜀:司马懿由西城(陕西安康县西北);张郃由子午谷(子午道南口曰午谷,在洋县东百六十里之子午河口。北口曰子谷,在长安南百里,子午谷长六百六十里);曹真由斜谷,共攻汉中。诸葛亮闻魏军将至,率领诸军于城固赤阪(今洋县东二十里龙亭山南)待之,会天大雨三十余日,栈道断绝。九月,魏明帝诏曹真等班师。
第五次:建兴八年(230年),诸葛亮使魏延、吴懿西入羌中(今甘肃省临夏自治州等地),大破魏后将军费曜、雍州刺史郭淮于阳谿(在今甘肃武山县西南)。延因功迁前军师、征西大将军,懿迁左将军、高阳乡侯。
第六次:建兴九年(231年)二月,诸葛亮率诸军再次进围祁山,用新造成之木牛运粮,并特令李严以中督护兼署丞相府事,在汉中专管督运军粮。这时魏大司马曹真已有疾,魏明帝特召镇守宛城的大将军司马懿入朝,告以“西方有事,非君莫可付者”。乃使懿西屯长安,都督雍梁二州诸军事,统车骑将军张郃、后将军费曜、征蜀护军戴陵、雍州刺史郭淮等讨亮。张郃劝懿分军屯雍(今陕西凤翔县)、郿(今陕西眉县)为后镇。懿曰:“料前军能独当之者,将军言是也,若不能当而分为前后,此楚之三军所以为黥布禽也”。于是遂向祁山进兵。诸葛亮闻懿等将至,分兵留攻祁山,自逆懿于上邽。郭淮、费曜等迎击亮,为亮所破。亮因大芟其麦,进而与懿遇于上邽东。懿敛军依险,亮不得战,乃引军南还。懿等尾随亮,至西城,懿仍登山掘营自守,不与亮战。将军贾栩、魏平数请战,懿不允,诸将因曰:“公畏蜀如虎,奈天下笑何!”五月,懿使张郃攻蜀无当监王平于祁山之南屯,自按中道向亮。亮使魏延、高翔、吴班迎战,大破魏军,“获甲首三千级、玄鎧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司马懿回营固守。祁山方面,因王平坚守南屯,张郃进攻不克,及闻懿军失利,郃亦退军。
六月,亮粮尽退军,懿使张郃追亮。郃曰:“军法……归军勿追”,懿不听,郃不得已,遂进。追至木门(今甘肃西和县东南),与亮交战,“蜀人乘高布伏,弓弩乱发,飞矢中郃右膝而卒”。
第七次:诸葛亮鉴于每次出军,都因粮尽退还,所以自建兴九年(231年)再出祁山之后,即劝农讲武,作木牛、流马,运米集斜谷口,治斜谷邸阁;息民休士,三年而后用之。至建兴十二年(234年)二月,亮调动所能征发的军队,出斜谷北伐,并遣使至吴约孙权同时出兵击魏。
诸葛亮到达郿县后,屯于渭水之南。司马懿也引军渡渭,背水为垒以拒亮。懿谓诸将曰:“亮若出武功,依山而东,诚为可忧;若西上五丈原(在武功西十里),诸将无事矣。”亮果屯于五丈原。郭淮以为亮必争北原,宜先据之,议者多谓不然,淮曰:“若亮跨渭登原,连兵北山,隔断陇道,摇荡民夷,此非国之利也”。懿乃使淮屯北原。淮到,堑垒未成,蜀兵大至,淮以居高临下的优势,驱走之。司马懿这次对亮仍采取避不交锋以待其粮尽自退的办法,亮亦不能不做长久屯驻之计,于是分兵屯田,其兵耕种于渭滨居民之间,而各安生业,互不干扰。
司马懿与亮相守百余日,亮屡挑战,懿不出。亮乃遗懿巾帼妇人之服,懿怒,上表请战,魏明帝使卫尉辛毗杖节为军师以制止之。蜀护军姜维谓亮:“辛佐治杖节而到,敌不复出矣”。亮曰:“彼本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