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是对满洲八旗不断补充新的成员。皇太极对黑龙江等地多次用兵,带来大批少数民族加入满洲共同体,被称为“伊彻满洲”,即新满洲。皇太极把新满洲编入八旗。由于这批少数民族大多数处在渔猎氏族的时代,他们还保留着很强的野性,所以很快成为了满清军队的主力。
二是完善和扩大蒙古八旗、汉军八旗。尤其是蒙八旗和汉八旗都是由皇太极直接指挥的,这又增强了皇太极在满清之中的军事地位。
这种扩大满洲八旗和建立蒙古八旗与汉军八旗,既增强了满清的武装力量,也对满蒙汉的广大人民实行了深一层的控制。尤其是为了夺取全中国统治权,皇太极创立的汉军八旗有着重要意义。
第四是内政的完善。
为使国家统治久远,皇太极虽没有改变掠夺财富的手段,但却更注意发展本地区的生产了。他称帝后立刻把保护土地牲畜作为法典规定下来。以后几乎每年都把督促耕种作为重要活动,一再强调搞好农业生产。
所以在此后,满清的粮食就不太缺乏,这与这种努力是分不开的。而且满清的手工业生产也大有进步,再加上俘掠了大量明朝的工匠,所以满清的军事装备,农具家用器物的生产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因此,使得满清逐渐地可以做到自己自足了。当然,可以做到不等于会去做,满清那种抢掠的本性是不会改变的。
此外,皇太极还大力发展商业贸易,在境内有之,与明及朝鲜也均有之。而在这种贸易活动中,晋商的八大家迅速地发展壮大。他们源源不断地给满清“输血”,而且把关内大明的情报也告知给了满清,晋商八大家为了财富都成为了令人不齿的汉奸。
而且皇太极的民族政策做的也不错。在他的统治下,虽然不再发生大批汉人被杀,或汉人投毒、拦路劫杀等反抗事件了,但皇太极却仍然注意缓和满清的社会矛盾。他命令臣下做好“养人”的事情,尤其是对新掠取或来降的满洲、蒙古、汉人做好安置。
皇太极更下令把从前哈达、叶赫、乌拉、辉发和蒙古诸部所接受的明朝敕书全部收上来烧掉。以此表明从此他们都是清朝的臣民,再也不能对明朝存在幻想了。
应该说,在中国古代的历史上,源自于皇太极的满清民族政策是做的较好的一个,有很多民族政策甚至沿用到了现代。但说句题外话,不管怎么说,被异族统治,后脑挂上一根大辫子,这总让笔者感到十分的反感。
最后就是皇太极为满清制定的争霸天下战略了。
皇太极的设想将分为三个步骤:第一步是统一东北;第二步扩大到黄河以北;第三步才是统治全中国。而这时候,满清其实已经从第一步向第二步跨越了。
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其实在二战中,日军侵略中国的战略是与皇太极惊人的相似。无非是在卢沟桥的时候,中**队开始奋起反抗,引起全面抗战了。
我们更能够发现,皇太极所做的一切,与吴世恭在汝宁军中所做的相当类似。而吴世恭怎么样也是位穿越人士,他能够从现代的教育和资讯中学习到了很多知识。而皇太极竟然可以媲美和超过多了二、三百年知识的吴世恭,这不禁让人感叹:皇太极真是雄才大略啊!
第五百四十五章又惹事生非了
可就在称帝建国的仪式中,朝鲜来使却恶心了一下皇太极。这怎么不让皇太极怒火中烧呢?但皇太极也很好地控制住了自己的情绪,因为在满清的总战略中,朝鲜将会起着很重要的作用的。
在皇太极继任汗位以后,他的第一次亲征就是征朝鲜。因为对皇太极来说,朝鲜的作用太重要了。
首先就是战略上的考虑。关于这点前文已介绍,这里也就不再详叙了;
其次就是要求朝鲜在政治上尊重满清。如果本来明朝的铁杆藩国——朝鲜,转变成为了满清的藩国,那在政治上就会给满清加上不少分;
第三就是经济上的开市贸易。满清要通过朝鲜与明朝做着贸易,而在这种贸易中,完全没有国家、民族概念的郑芝龙,也把他的海商船队加入了进来。另外,当满清缺粮的时候,他们也会把朝鲜作为“提款机”,肆意压榨着朝鲜的一切;
最后就是在军事上要借兵。很可笑,当时朝鲜的兵丁在远东的战场上就是一支垃圾,可他却有一支部队很受满清的重视,那就是朝鲜的火铳兵。
而且满清的眼光很准,朝鲜的火铳兵以后还有很精彩的表演。所以说,任何说满清不重视火器,只讲究骑射的都是扯蛋,只不过满清没掌握火器的制造技术而已。
可是对于满清的要求,朝鲜向来就是阳奉阴违。自从十年前满清与朝鲜结为兄弟以来,朝鲜仍与明朝藕断丝连。为了拉拢朝鲜,皇太极每有胜利,都不厌其详地告诉朝鲜,极力想把朝鲜从明朝一边拉过来,但收效甚微。
其实这原因也很简单。根本不是什么朝鲜仰慕大明什么的。主要是因为,在朝鲜君臣的心目中,对大明军队的实力简直恐惧到了极点。
当年丰臣秀吉的二十万日军,几乎要把朝鲜给灭国,可是明军出动了四万大军,却把这二十万日军赶下了大海。因此,朝鲜国内怎么样也兴不起背叛明朝的心。
于是就出现了朝鲜使臣不拜的这一幕。于是皇太极暗下决心,决定要再次东征朝鲜,要彻底把朝鲜变成满清的藩国。
可是在此之前,皇太极还是准备着对明朝进行着“放血”行动。虽然当年孙承宗建设的宁锦防线已经不完整。可是锦州和山海关还是在防御满清的军事行动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为了保存满清的有生力量,皇太极必然不会去攻打重兵防御的这两座坚城。
于是在称帝建国一结束,皇太极就把阿济格叫到自己跟前,让其领军进行第一次入口之战。满清将在每牛录抽调甲兵二十。加上蒙八旗、汉八旗和三顺王汉军,以及蒙古部落的兵丁共一万六千余人。准备在五月间再犯大明。
“怎么吴汝宁还不派兵来济宁?误了府中大事。那吴汝宁承担得起吗?”谷正卿对着自己的管家是大发脾气。
现在是崇祯九年的四月了,而谷正卿作为新任的汝宁知府,也已经在济宁待了快一个月了。
说起来谷正卿还是吴世恭的老熟人,他就是吴世恭在做南城兵马司指挥使时,那位南城巡察御史——谷御史。
那谷正卿也真够倒霉的,这么多年过去了。他才外放做了一个知府。不过这也是边缘政治小人物的悲哀啊!
本来谷正卿也想通了,既然官场上已经没有了什么奔头,那他到地方就狠狠地搜刮一笔,等到致仕回乡时还可以做个富家翁。可没想到。他却被安排到天杀般的河南汝宁。从邸报中所知,那里可是乱匪横行,战乱频发的地区。
于是谷正卿就有些绝望了,可不去汝宁就任又不行。于是谷正卿在带着家人坐船来到济宁以后,就发文让汝宁驻军派兵保护着他赶往汝宁。
当留守的汝宁同知把谷正卿的公文送到吴世恭这里时,吴世恭对此是嗤之以鼻。在汝宁军的控制下,归德、汝宁沿线是相当安全。如果谷正卿还不放心,那也完全可以随同着四海商行的商队走。谁有这种闲工夫去保护谷正卿啊?
再说,现在的吴世恭的心态已经可以用狂妄来形容了,区区一位知府,吴世恭已经是不放在眼里了。
当汝宁同知婉转地把吴世恭的意思传递到谷正卿那里时,谷正卿顿时是火冒三丈。不过冷静下来一琢磨,他就回想起自己陛辞时崇祯皇帝的不寻常了。
出京就任地方的官员,都要到皇帝那里去陛辞。而这种陛辞往往就是一种形式,都是几名官员同时上朝,之后被皇帝勉励几句就结束了,甚至有时候皇帝都不出面,是委托内阁的大学士来进行这个形式的。
可谷正卿的陛辞就有些不一样,他是单独被崇祯皇帝接见的。虽然崇祯皇帝说的话也不多,可是其中却提到了汝宁副将吴世恭。
谷正卿记得很清楚,崇祯皇帝是这么说的:“那吴汝宁历来骄横,又很不明事理,尔为其原上,过去以后要多加管束,休得让其再惹事生非。”
于是谷正卿依稀有些明白了,原来朝廷任命自己到汝宁府就任知府,是要看管住那名原来在南城呼风唤雨、惹事生非的小阉党啊!
谷正卿估计得没错,对谷正卿的任命正是这个用意。因为在这段时间,吴世恭又做了件轰动朝野的大事。而这件事,正是与吴世恭交好的侯恂有关的。
自觉羽翼丰满的首辅温体仁,终于向东林党领袖之一,户部尚书侯恂亮出了屠刀。在三月,侯恂被以贪污的罪名下了诏狱。
但实事求是的说,侯恂的贪污是证据确凿的,而且在明末官员一般乌鸦黑中,侯恂还是出类拔萃的一个。所以说,温体仁也没有冤枉侯恂。
更在温体仁滔天权势下,天下之间就没有一名官员敢为侯恂鸣冤的。而这时候谁也没想到,当这消息传到汝宁府以后,汝宁的一名武官却向温体仁开炮了。
第五百四十六章奇文共欣赏
侯恂一下狱,他肯定是要四处求助。而那些东林党的“同志”看起来没希望了,侯恂就把目光对准了吴世恭和左良玉。
这想法其实也没错,侯恂也只是贪污,又不是造反,所以在明朝这种“刑不上大夫”的朝廷规矩下,侯恂最多也就是被罢官,不会被下狱。
可现在的侯恂却被首辅温体仁加重处罚,他就想到了自己发掘、提拔的两员大将。只要朝廷感觉到这两员大将会闹情绪,那么肯定就会投鼠忌器,对侯恂也就会从轻处罚。于是归德的侯老太爷亲自向吴世恭和左良玉写了信,让他们出面来保侯恂。
可给左良玉的信却是石沉大海。左良玉只是含糊地答应:等到自己完全了解情况,他会向朝廷呈上奏章,去保侯恂的。
其实这就是拖延着不办,又不象现代有电话、网络,等到左良玉一来二往把侯恂的事搞清楚了,那侯恂的判决也早就下来了,那黄花菜也都要凉了。
左良玉是想的很透彻,现在只要朝廷需要自己这些带兵大将,那靠山就怎么样也找的到。只要左良玉不与侯府撕破脸皮,等事情过去,就是侯恂官复原职,那他也只得捏着鼻子认了,而且还是要笼络自己的。
其实左良玉的做法很正常,明哲保身嘛!而当侯老太爷的信送到吴世恭那里时,邓启帆、张之恒等幕僚也是持有同样的观点。可是吴世恭却不同意这么做。
要知道,汝宁军可是通过归德的官绅控制归德府的,所以怎么样也不能够得罪归德府的官绅首领——侯府。再说,吴世恭也是以华夏美德为立军之本的,所以侯恂再怎样做错,吴世恭都要伸出援手。
当然。对于最终能不能救出侯恂?吴世恭本人并不关心。因为现在的汝宁军,已经不怎么需要侯恂这个助力了。也就是说,吴世恭的救援,并不是一定要救出侯恂,只需要做出一个姿态就可以了。
当吴世恭把这个道理道出后,邓启帆和张之恒就有些担心,他们担心吴世恭的举动会得罪首辅温体仁。
可是吴世恭却不以为然,得罪了首辅又怎么样呢?撤职?吴世恭本来就尝到了无官一身轻的甜头。派出锦衣卫来抓捕?有着汝宁军的吴世恭,就是锦衣卫全部人马出动,还不知道近不近得了吴世恭的身呢。
当然。把温体仁得罪得太狠也有些不智,所以吴世恭就要在奏章上大作文章了。而这种事邓启帆、张之恒等文人都做不了,只有吴世恭亲自执笔,上呈奏章去胡搅蛮缠了。
所以吴世恭写的奏章,充分体现出一位无脑、粗俗的武官形象。在奏章里他是这样写的:
首先吴世恭就把自己所立下的功勋罗列了一下。接着就开始自吹自擂起来。反正是把自己塑造成为一个忠孝仁义礼智信廉俱全,不贪财好色。不怕死的伟光正模范武官形象。那形象真的是惊天地、泣鬼神啊!
接着吴世恭就说到自己来到归德以后,在侯恂身上学习到许多,而侯恂也可以称得上是吴世恭的老师。因此,既然学生这么优秀了,那老师也差不到哪里去。所以吴世恭认为侯恂的罪名就是冤枉的。
之后就是为侯恂鸣不平。吴世恭认为侯恂就算是有些贪污,那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反正明朝的文官都贪嘛!君不见?我们伟光正的吴世恭。就从来没有从朝廷拿到过足额的军饷。那军饷哪里去了呢?吴世恭理所当然地就认为都被文官们贪污了。
既然大家都贪,那侯恂所做也就不是罪名了。所以朝廷要么放过侯恂,要么把文官全部抓起来。这样才显得公平嘛!
最后,吴世恭向朝廷建议道:现在是多事之秋。外有蛮夷,内有乱贼,所以朝廷的文武官员还是要齐心协力一致对外为好。贪污又不是什么了不得的大事,没必要自相残杀嘛!
其实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