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读者十年精华-第173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自以为比对方强大,可以撒谎,出于同情对方,为了让他高兴,也可以撒谎。

  他的生活被谎言包围着,也许他的余生就得靠这些谎言支撑着。

  他的精神居然真的好起来,要求看文件;给医生写了感谢信;提出了病好后挂职深入生活的计划;要求再分给他一套房子,他的孩子多,已经给过他两次房子都不够用的;要求专业职务评定委员会把他由二级作家升为一级作家……他的全部要求都得到了满意的答复,人们无法拒绝一个不久于人世的人。这些应允又是不可能马上都能兑现的。正因为用不着兑现,别人才答应得那么痛快。

  为什么欺骗一个快死的人就不觉得是缺德呢?因为说谎的动机是善良的。是诚实的虚伪,是诚诚恳恳地在说谎。深恶孩子说谎的家长,同时又教孩子撒谎。其实也难得有自己从不撒

  谎的家长。

  有人喜欢这样标榜自己:“你什么时候听我撒过谎?”这本身就是一句漂亮的谎言。在文艺作品里形容正面人物的正派总是用“他从不撒谎”这类的套话这又是一种貌似豪迈的谎言。人不能没有真诚。即便是最无耻的骗子,也有知心朋友,也有说真话的时候。同样,什么时候生活中又真正禁绝过谎言呢?

  我想找到一种关于谎言的权威解释,却意外地发现许多不朽的人物都说过关于谎言的好话:英国人文主义者阿谢姆说:“在适当的地方说适当的谎言,比伤害人的真话要好得多。”法国作家法朗士说:“若是消失了谎言,人类该是多么无聊无趣呀!”拒绝任何宗教,宣布上帝已经死了的德国哲学家尼采说:“从来没有说过谎的人,不知道真实是什么。”法国道德家沃夫纳格说:“人人生来都是纯真的,每个人死去时都是说谎者。”

  够了,再举下去就有点“谎言广告”的味道了。

  恶意的谎言应属造谣、诽谤,不在此列。

  美国作家冯纳古特说:“人需要好的谎言,可惜好的谎言难逢,烂的谎言太多。”

  一个欧洲大作家到政府禁止垂钓的地方去钓鱼,而且向旁边的人瞎吹:“昨天我从这儿钓了7公斤!”正巧警察走过来,要按他自己坦白的数字罚款。这位作家说:“先生,你不能罚我的款,我是作家,虚构是我的工作。”这算不算冯纳特所喜欢的“好的谎言”?

  那么,人们也可以把成功的创作、美妙的想象视为“好的谎言”。

  尽管人们推崇真话,还是搞了一个“愚人节”,其实就是说谎者的节日。大大方方地享受说谎的快乐和被谎言欺骗的快乐。

  有人称作家为“人精”,这位患晚期肺癌的同行,怎么会听不出或看不出大家是在骗他呢?病长在他身上,即便别人能骗得了他,他的身体、他的感觉还能骗得了他吗?

  人,也许更多的是对自己撒谎。所以“人才离自己最远”。不愿或不敢正视的事实,就宁愿相信它不是真的。

  一个平时最瞧不起人或许是他最瞧不起的人,听说他得了绝症,到了医院跟他和解,不慎说漏嘴,桶穿了窗户纸。他奇迹般地开始昏迷,就再也没有醒过来。

  是真话害了他,还是谎言害了他?是被欺蒙地活着好呢,还是明白真相后死去好呢?

  在为他治丧的日子里人们还议论几句,不久便没有人再去想他了。

Number:6684

Title:踮脚尖儿

作者:杨长生

出处《读者》:总第130期

Provenance:《中外散文选萃》

Date:

Nation:中国

Translator:

  那年在区医院验兵的时候,由于我个子矮,医生量我的高矮时,我便踮起脚尖儿,瞬间长高了两厘米。医生拍了拍我的肩胛,笑着说:“好好当兵去吧!”

  到了队伍上,又要填写政审表,我只念得三年书,在学校学的知识又还给了老师,于是只好请别人代劳。有人劝我把学历填高一点,说是往后按学历分配工作。这不,我又一次踮起脚尖儿填上初中毕业。

  就这样,我默默地期待着……新兵训练一结束,我被分配当炊事员。炊事员那差事,每天与油、盐打交道,沾着一身油腻味。人家吃饭时看到了你,放下碗忘记了你,背着你的面,就议论你。这时候我才想起在老家的那位“八字先神”给我算的所谓“福命”。我想,口“福”也算“福”,便专心致志地学烧菜,比如,“人造海参”,把猪脊肉切成五厘米长的薄肉片,裹着花生仁,然后往油锅里一炸,再浇上汤汁,那味道美极了。那些新奇的做法,我自己也排不出名儿,总是各样琢磨着做。时间走得很快,别人认为我烧菜技术不错,到第六年被转为“志愿兵”。

  “志愿兵”这名词,一琢磨,味儿不大正,怪不得有人一问你是啥职务,嘴里总是含含糊糊的,脸上像盛开的桃花红红的,我再次踮起脚尖儿回答别人“排级干部。”

  长期这样踮起脚尖做人,心里总觉得不踏实,在那漫长的夜间,总想寻找一块垫脚跟的基石使自己有立足之地。这期间,偶然得到家信,两个弟弟和两个妹妹全部辍学,原因是书杂费交不起,加之弟妹们上学不热心……我把眼光投向窗外,面对那遥远的故乡,心里愧疚不堪,心想:难道弟妹们这一代,还要出现像我这段人生的故事吗?!

Number:6685

Title:你的脑是男还是女

作者:安妮·莫伊尔、戴维特

出处《读者》:总第130期

Provenance:《读者文摘》

Date:

Nation:

Translator:

  “为什么女人不能多像男人一点?”有的男人常常这样慨叹。科学界正在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一些研究人员曾以剖验尸体的脑子进行试验,发现女性的胼胝体就是把大脑左半球和右半球连接起来的纤维束在整个脑子中所占的重量比例,要比男性胼胝体的大。这也许令大脑左右两个半球能交换更多的信息。

  如果确是如此,那就说明,男性大脑左半球专门处理语言能力方面,比女性具有先天优势。此外,在思考抽象问题时,男人似乎只运用右半脑,女性则两边脑并用。

  到目前为止,科学家还未弄清这种情况如何影响男女的思维方式。不过,我们已知道,胎儿脑部的发育不但受遗传的影响,也受激素的影响。我们大多数人在成年之后,都或多或少地会像异性那样思考。

  以下的测验是根据对大约2000人进行调查所得的结果设计出来的,能帮助你判断自己的脑子究竟是男性化还是女性化:

  1。你听到微弱的猫叫声时,是否不用张望便能准确指出猫在哪里

  甲。只要想一想,便能指出猫的所在。

  乙。能立即指出猫的所在。

  丙。不知道自己是否能指出猫的所在。

  2。听了一首歌后,你能把旋律记住吗?

  甲。能,而且可以不走调地复唱片段。

  乙。如果旋律简单,节奏感强烈,就能记得住。

  丙。通常不记得。

  3。一个你只见过几次的人打电话给你,在他说出自己的名字之前,你是否轻易就能辨出他的声音?

  甲。是的。

  乙。能辨出他的声音的可能性,至少有50%。

  丙。能辨出他的声音的可能性低于50%。

  4。你处身于一群已婚的人当中,他们之中有两个人有私情,你能察觉得到吗?

  甲。几乎一定能。

  乙。有一半的可能。

  丙。很少能。

  5。在一个大型的社交聚会中,有人介绍你与五名陌生人认识。第二天有人提到他们的名字时,你是否轻易就能记起他们的容貌?

  甲。能记得其中三四个人的容貌。

  乙。只记得其中一两个人的容貌。

  丙。通常一个人的容貌都不记得。

  6。你读小学时,写字和作文是不是很费力?

  甲。不是的,一点也不困难。

  乙。只有其中一样容易。

  丙。两样都不容易。

  7。你找到一个停车位,但是它很窄,而且必须把车倒开才能进去,你会:

  甲。找另一个停车位。

  乙。小心翼翼地把车倒进去。

  丙。想也不想便把车倒进去。

  8。你在一个陌生的村庄里住了三天后,有人问你哪一面是北方:

  甲。你多半答不出来。

  乙。你不能肯定,但只要想片刻就能答出。

  丙。你立即就能指向北方。

  9。你在隔壁家里跟新邻居谈天,屋内除了水龙头滴水声,就什么别的声音都没有。这时:

  甲。你会立即就注意到滴水声,但尽量不去理会它。

  乙。如果你听到滴水声,你大概会说出来。

  丙。你根本不在乎。

  10。你在牙医诊所候诊时,要和同性别的人坐得相隔多远,才不会觉得不自在?

  甲。少于15厘米。

  乙。15~60厘米。

  丙。60厘米以上。

  计分方法

  男性:每选甲一次,得分10分;选择乙,得5分;选择丙,扣5分。

  女性:每选甲一次,得15分,选择乙,得5分;选择丙,扣5分;不回答的得5分。

  大部分男性会得0~60分;大部分女性会得50~100分。获得50~60分的男人和女人,他们的思维方式不过分男性化,与不过分女性化。

  得分低于0的男性和得分超过100分的女性,他们脑内的“思路”都和异性的有极大差别。男性得分如超过60,可能倾向于以女性的方式思考;女性得分如少于50,思考方式可能倾向于男性。

Number:6686

Title:别催孩子思想早熟

作者:斯蒂芬·海克斯

出处《读者》:总第130期

Provenance:

Date:

Nation:

Translator:

  孩子还在学习解决自己的问题,不要让他们太早为天下大事操心

  去年我在美国印第安纳州一个小镇当教师时,当地报社举办了学童漫画比赛。参赛作品题材不拘,画得最好的会在该报刊出。

  一名小学二年级的学生画了个愁眉苦脸的地球,旁边写着:“我好累,我好烦,不要再糟蹋我了!”一名六年级男生画的是:在“垃圾填埋处”告示牌旁边有些山丘,另外有两个小人,其中一个告诉另一个:“这是我们镇上最高的山。”一名三年级女生画了些动物在一幢建造中的房子旁啼哭,远处矗立着几条大烟囱,标题是“我们要收回家园!”其他参赛作品还包括:南非黑人领袖曼德拉被压在隔离政策的大皮靴之下;在建筑地盘里,树木大叫“救救树木”等。

  许多孩子在学校听多了,回到家里也惴惴不安,认为这世界是个冷酷不仁的地方。所有长毛动物都惨遭杀戮,青翠可爱的树木都砍伐一空,甚至呼吸空气也是危险的。

  大多数教师都是出于一片好心,希望学生见多识广,独立思考。但是设法令孩子感到解决世界问题刻不容缓,其实是不对的。孩子还在学习怎样讲求个人卫生,又怎能应付世界环境问题。他们应付校园中的小霸王还来不及,怎可理解国际间的种族纠纷。

  如果我们一而再地向他们讲述这些问题,他们就会感到沮丧、惶恐。如果教师不停地弹这调儿,学生为了讨好他,就会专挑他认为中听的话说。

  在我任教的大学,班上那些年轻人大抵可以分为两类:不是认定世界无可救药,就是迫切寻求答案,一旦发现了似乎可以行得通的对策,便奉为圭臬,以后遇到其它的可行之法也不屑一顾。这两种反应其实都是出于自卫心理,因为他们认为世界遍布荆刺,困难重重,各项难题又严重得无法解决。这样的态度往往是孩子在小时候养成的。

  这不是说教师和家长该粉饰太平,故意将问题抹杀,而是要多费工夫帮助孩子从他们所能理解的范围去探究问题。

  如果教六七岁的孩子处理酸雨问题,不妨先教他们照料大鱼缸里的鱼。如果希望他们日后能对付恶人,不妨先帮助他们对付校园中强取他们饭钱或强抄他们作业的小霸王,这才是他们所能解决的问题。不要问他们如果恐怖分子在市内引爆化学炸弹,或者环境污染使食物链受到无可补救的破坏,他们会怎么办。

  吓怕了的孩子长大后,不会有能力解决世界的问题。他们必须要有信心能解决问题,才能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而这份自信心,又必须通过应付无数的日常琐事,经过日积月累,才能培养出来。太早对他们说世界大事,或者说得太多,都有害无益。

Number:6687

Title:意外的回答

作者:

出处《读者》:总第130期

Provenance:

Date:

Nation:

Translator:

  在一辆非常拥挤的车上,一个小男孩不停地吸�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