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读者十年精华-第25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血气方刚的男生也许秉承了“宰相肚里能撑船”的心胸,不常抱怨工作低下有失自尊。但旁人从他们言行中却不难体会其中苦痛。纽约、旧金山等处中国男自费留学生几乎都干过送外卖工作(包话暑假大量涌入这些大城市打工的外州学生)。这工作是按地扯把顾客订的饭菜送上门去。由于收人绝大部份靠客人所给小费多寡而定,留学生就想方设法多挣小费。他们互相间交流的方法有:上门后大声问好,夸奖顾客房间豪华,子女漂亮,小狗英俊(其实有的狗比小猪都难看和讨厌);下雨天有意不穿雨衣,把自己淋透;告诉对方自己今天从别处得了好多小费,言下之意请您也手下大方。一些不善用英语同顾客周旋的干脆直截了当向对方乞讨。我们有位朋友一次向一个面孔铁板的老太太讨一美金失败后,转口五毛即获成功。我们认识这位朋友在中国的妻儿已有多年,内心里真为他们难过。

  读书人大多把自尊看得重于金钱,但只身挣扎在一块陌生的国土上,昂贵的学费都要靠一双手一点点挣出,许多人不得不有所取舍。既然身上除一双手还有它物可以出卖,很多人就暂作权宜之计了。然而,虽说久而久之能麻木一些,但这心中的隐痛是很难彻底驱走的。

  省钱克己又克人

  挣钱不易,留学生就注意了省钱。省下用在自身上的钱自然毫无问题,但省下用在朋友身上的钱和时间(这里时间等于金钱),留学生常会受友情、良心和时间、金钱相争夺的苦苦折磨。

  受过高等教育的中国年轻人谁都愿意助人为乐,但在生活动荡、为生存忙碌自顾不暇的压力下,许多人都发觉助人为乐已成为一种享受不起的奢侈品。渐而渐之,凡事不求人和助人图报便成了他们的座右铭。朋友间的你我之分,也相当明白和公开化了。

  为省房租,中国留学生大都三五人挤住一套公寓,合用厨房冰箱。最初时大家都能有吃同享,但时间一长,或某天因某事引发,朋友间就开始分起了你我。经济上的巨大压力使生活中某些难免的小误会、摩擦成了大冲突的温床。怀疑别人吃用自己放在冰箱中的食物,有些合住户甚至每天在自己牛奶盒上刻下道道,以便明察秋毫,维护自己的利益。

  作者之一刚来美国时举目无亲,两眼一抹黑,后经朋友介绍找到一份工。当时自然去电并登门千谢万谢。然而,数月后竟听说这朋友正等待着我们挣钱后付酬金感谢他介绍工作之情。作为受惠者,我们自然十分感谢这位朋友,但决没想到在美国,为朋友打个电话介绍一份工作要收现金酬谢。在美时间一久,我们慢慢发现,不少人之间的互助一脚去一脚来非常分明。开始时是我帮你这,你帮我那,或我已帮过你那,你也要帮我这。而且,撇开个人的差异,留学生来美时间越长,这种直截了当、一来一去的“互助”倾向就越明显。助人成了一种投资,目的是为了图报。并且在不少人眼中,这必须是直接的、短期的、下次即兑现的图报。

  雄心有余力不足

  留学生在出国前大都是心怀大志的佼佼者。尽管不少人怀才不遇,在国内未能充分发挥自己潜力,但至少他们精力充沛自信心十足。然而到了美国,留学生在语言等方面比别人起步晚了廿年,在种族、国籍(外国学生身份)上又受到种种限制,所以在激烈的个人奋斗、竞争中纷纷感到心力交瘁,自信心遭到极大打击。有很多人都是出来第一次看到自己有所不能,并将一辈子在力不从心的情况下在此苦苦挣扎拚搏。在这种打击下,一些人就自甘沉沦,不再对自己有高标准要求,过一天算一天;另一些人苦恼于折磨人心的失落感,时常抓紧一切机会向人吹嘘他本人那些捕风捉影的成就,以求得某种心理平衡。刚来美国的留学生都很不习惯某些朋友那种自夸不谦的作风,但时间一长,他们就慢慢能体会到这些朋友在长期寂寞和不得意中酝酿的微妙情感。我们曾被好心的朋友告知:既然你也有向人一吐的需要,你就有义务聆听别人的倾吐或吹嘘。

  如果说面对剧烈的竞争,留学生深感精力有限是限制他们自由的内在因素,那么不少人想长期留在美国则是另一个外在的限制力量。

  留学生初来美国时总抱有“条条大路通罗马”的信念,认为靠自己的专业知识、技能,可以在此打开一条路来。不少人带着一大叠国内朋友的介绍信和自己收集的国内新产品以及厂方委托书,兴致勃勃赴美想在中美经贸、文化等方面做点工作,计划根留在美国,人走于两岸。可是,几经波折后他们便会发觉这事是万难办到的。美国人见了朋友的介绍信,最多请吃一顿饭就把你打发了;你带来种种想投入美国市场的国内新产品,如没强大经贸促销手段,再好也没有人会要。

  既能留在美国又能体面挣钱的路难以走通,留学生连不顾一切只要能办居留的路也只有不多的几个选择。去年底纽约地区传出“招收护士培训,毕业后可申请办居留”的消息,几百名学生在该培训中心开门当天一涌而至,而其中没有一个是原护士专业的学生。随着报上“电脑、电力机械专业人才趋于饱和”的一再警告,中国留学生转向会计、双语教育等专业的人数激增猛涨。对于不惜一切代价想留在美国的人,每天从事为自己不喜甚至痛恨的学习、工作只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尚能忍受;但绝大多数留学生出国前都已受专业教育和工作多年,很难委屈自己为留美而放弃孩提时的痴梦和青年时创一番事业的愿望。

  自由亦需付代价

  PRIVACY(隐私权)是被美国人奉为像自由、正义一样神圣的权益,但它对中国留学生是如此陌生,我们竟一时找不到适当的词来确切翻译它。它可译为隐私权,但又有个人权益、自由、我行我素、我爱干什么就干什么、别人无权过问等多层含义。

  赴美前,留学生们都生活在一个互相制约力很大的社会环境中。个人的行为常在旁人直接、间接的观察、了解和监督之下,他不仅要对自己负责,还要对家庭甚至朋友负责,做事常要考虑别人会怎么想,自己的行为会给家人等带来什么荣辱。美国全国广播公司在一个大型专题“变化中的中国”中告诉美国观众:在中国,如果一对夫妇在家大吵大闹,邻居们会聚在一起“开会”议论,然后常常会上门去劝解了解情况,看看有什么可帮忙的。不少美国学者指出,正是这种人与人之间的互制力,保证了一个较高的社会道德准则久久不衰。

  来美后,留学生们发现自己似乎进入了一个拥有极大程度个人自由的环境。他们身边很少有人了解、关心(监督)他们。只要战胜了一个内心的自我,他们几乎想干什么就可干什么*没有人会注意或者干涉他们。于是,颇有前途的昔日大学讲师给人做家务洗内衣;事业心极强的舞蹈演员服侍怪癖的残疾老太太;小有名气的画家在街头卖艺;远在故乡有妻儿老小的一家之主在这里常常光顾那见不得人的地方;上超级市场购物混水摸鱼暗中夹带……除了金钱对自由的限制,几乎所有的中国留学生都欣赏这里个人所拥有的自由。

  留学生们很清楚地知道,他们目前的行为,同亲友们和他们本人多年养成的道德准则荣辱观念相去甚远。为摆脱双重人格的煎熬,他们就尽量不让亲友们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因此,国内留学生家长、亲友们中间泛泛广传的大多是留学生住洋房、买汽车、挣大钱的皆大欢喜故事。即使传入国内信息中带有“有损”子女亲友形象的内容,也被善心好强的父母删去不传。因此,赴美留学生在美生活情况在国内即成了反常的“好事传千里,恶事不出门”。

  瞒过了国内亲友,剩下的就是避开这里的熟人了。作者之一初入美国在做工时喜遇上海外语学院同学。谁料对方对喜出望外的热情招呼仅报以微微颌首,拒不相认。数月后由同事者口中得知,这位出身书香世家的同学已弃学做工,并与另一女同学同居了。惧于昔日同学的了解、议论,连他乡遇旧友都不敢相认了。

  在美数年,一件使我们非常惊讶的事就是不少留学生对新结识(尤其在打工处)的人都隐去真名,用随手拈来之名相代。新起的英文名字,假的中文名,中西结合之名,应有尽有。目的是使人不知你的底细,目前和将来都不会构成对你的制约、威胁。姓名本用于称呼一个人,少有意义,但我们发觉在美国这几乎是唯一仅存的使留学生有所约束的外在力量了。如果一个人把他的姓名都摆脱了,那他就不必担心他的亲友、过去的社会环境会给他带来任何制约力,因为他们已不知道他的现在生活了。

  当一个人斩断了所有外在约束力,唯一制约他行为的就只有自我约束力了。慎独是人类道德准则的最高境界,对生活动荡不安的留学生来讲,这几近是苛刻不现实的要求了。

  姓名本无具体意义,为便于称呼起见起个英文名亦无不可。但一位留学生说:“我至今难忘读《三国演义》中张飞那句话时的激动心情:万军对阵两将出马,猛张飞横矛大喝:‘大丈夫坐不更名,行不改姓,张飞是也!’他神色黯然而又坚定地补充说:“姓名与发肤均受之于父母,我永远不会改变它!”

  时光飞逝又一年,成千上万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在美国这块神秘土地上学习、工作,拚命努力着。若干年后回国(或许只是探亲),父母亲友们所看到的也许是个外观内在、名字和内心都改变的人。但不管经历了多少艰难困苦,特殊的生活经历将他们磨炼成顽强、沉毅、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特殊的一代。他们必将对“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走向世界”作出他们特殊的贡献。

 

Number : 1035 

Title :我的父亲梁实秋

作者 :梁文骐

出处《读者》 : 总第 100期

Provenance :

Date :

Nation :中国

Translator :

  父亲学了一辈子英文,教了一辈子英文。晚年尚编写了《英国文学史》和《英国文学选》。14岁入清华读书8年,留美3年,退休后又居美七八年。似乎应该西化颇深。其实不然,父亲还是一个传统的中国读书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在父亲身上,似乎获得成功。

  祖父是前清秀才,家境优裕,所以可以不仕不商读书为乐。祖母育子女12人,2夭折。存5子5女。父亲是次子,但长子早逝,所以在家庭中实际是长子,最为祖父钟爱。旧式瓦房的3间东厢房,是祖父的书房。设一床,午睡。自地及宇,皆书,不见墙。此书房是个森严的地方,孩子是不准进去玩的。就是叔叔姑姑们长大,仍是不进这书房的,父亲是唯一的例外。父亲在北京大学任教时,我四五岁。我记得父亲老是坐在祖父书房里,不知谈些什么。父亲并不治“小学”,祖父的那些书,我想父亲也未曾读过。但书的存在,即是一种教育。父亲小时候上公立小学,然而祖父仍延请了一位周老师来家作塾师,授古文。我七八岁时,在父亲书房里曾发现过父亲小时候的作文簿,之乎者也,我看不懂。父亲考清华时,先初试入围,然后由一个督军之类的大官堂试。一列小孩,长衫飘飘,由马弁引领,鱼贯登堂,设几作文。父亲因有塾学根底,以首卷高第。所以,清华虽是洋学堂,以英语教育为主,父亲却是先有了塾学熏陶。幼年的灌注,对于他一生的治学,立世,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

  父亲晚年,倒是穿西装。而教书10年,口操英语,却总是长袍马褂,千层底布鞋,叠裆裤子还要绑上腿带子,很土。初次上课,时髦的男女学生往往窃笑,父亲也不在乎。好在外观上的不调和,并不妨碍授课。在北京师大,有一次讲Burns的一首诗,情思悱恻,一女生泪如雨下,讲到惨怛处,这女生索性伏案大哭起来。我问父亲:“您是否觉得很抱歉?”父亲说:“不。Burns才应该觉得抱歉。”

  父亲年轻时不甚用功,据他自己说,30岁之后才晓得用功。其实这还不算很迟。苏老泉也是27岁才用功念书的。至于十有五而志于学,固然今之国中生类多能之,上学之外,补习班,家教,双管齐下。而在父亲那个时代,并不多见。照我的观察,父亲的用功,也还未到“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那种程度。到了晚年,知来日之无多,才如饥似渴地猛读起来。像《二十四史》这样的重磅巨著,也通读无遗。

  总的来说,父亲虽然数十年手不释编,但是他的兴趣却很广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