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因为“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成熟了。但具有象征意味的中国体校模式就像重点中学,把与世隔绝作为出成绩的法宝之一。运动员们是一种在特殊的体育环境中长大的生理成熟的孩子,是那种中国式的“搞体育的”,在当今中国家教普遍出现庸俗化倾向的大氛围中,球员们更添了许多娇气。教练、记者、球迷甚至宾馆经理全部加入保姆行列。中伊之战前,伊队将士轻松自若,中国队的宝贝们则全被关进了“消毒”过的真空瓶子,只可惜不能在真空瓶子里比赛。
体能:黄种人与白种、黑种人在体质上有多大差别?很难量化,但肯定不至于影响我们玩足球的资格。韩国人在世界杯赛场上的“硬骨头”作风可以作证。但关于中国队体能在亚洲有优势的说法十分可疑。既然短期内无法为体能“增产”,可以考虑用“节约”弥补。博格坎普自称一场比赛下来从不觉累,罗纳尔多半场过人射门得手跟玩儿似的。除了他们让人眼红的身体素质,显然还有合理分配体能的问题。职业球员都知道最佳的奔跑路线和时机,把力气用在刀刃上,而彼此间的密切支援、主动接应又保证了及时的喘息与调整。像中国队球员那样面对一个严阵以待的防守区域做无望而盲目的冲刺,几次极限下来,铁人也会抽筋。某种程度上,从瞎跑到会跑的过渡比直接提高体能更难。
快:中国队的这个特点连欧洲人都会脱口而出,但那口气里并无多少赞许。行家们懂得足球不是田径,真正的快是一种战术设计。只有突然改变比赛节奏,才能打得出快攻。正如为了显出闪电的锐利刺眼,天空必须先暗下去,要想策动快攻必先用慢速来麻痹对手、掩盖进攻意图。在比分领先时能否控制节奏是保住乃至扩大战果的关键。但中国队往往在一种单调的快速中把比赛打得慌乱而毫无思路,直至变成一场噩梦。这种不用脑子踢球的典型症状,需要场上的灵魂人物来“清热解毒”,他的一个眼神、一个手势或一个传球意图就能控制局面。
“451”:没有新鲜花样的时代探索出来的新成果,不管最终成功还是失败。变化无穷的现代足球,阵形的定式真的有这么重要吗?倘若是,为什么不怕泄露军机?
该赢的比赛:古力特发明这个词似乎是为了打击胜了商业性比赛后飘飘然的中国人。他没读过中国武侠小说,不明白打败江湖上名头响亮的高手的意义,更不能体谅中国足球压抑过久的自卑与虚荣的发酵。他们习惯了把表演性比赛只当表演,约等于足球联谊会。对一名职业运动员,在旅游中耗力过多甚至受伤是犯错误。中国人没这么精明、严谨,为亿万人的面子伤几名球员我们不在乎,但更危险的是一种自欺,我们忽视了,并为此付出了代价。
一场一场地拼:这种教练专用的赛前交待语透露着心中无底的虚空和一丝言不由衷的谦逊。同一场比赛一样,一个阶段比赛也应有它的节奏。球员的兴奋点和体能的控制都有讲究。在世界杯大赛上曾势如破竹的丹麦队、摩洛哥队最终都行之不远。老牌劲旅则从不摸着石头过河,靠1∶0小胜也能步步为营直至露出峥嵘,这种成熟跟我们每每在胜利在望的关键时刻莫名其妙地连吞数弹的表现差得多远!如果总是连20分钟都控制不住,一个阶段的比赛不如改成“一场一场地蒙”。
平常心:如果球队在平时的每场比赛都有高质量的心情,为什么还要特别为大赛订一份“平常心”呢?良好的心态只要一直保持就会成为一种习惯性、本能性的东西。球员踢球其实只有一种心态——比赛心态。当他需要在脑子里想着平常心时,那心里已经杂念丛生了。
Number : 9899
Title :名人轶事
作者 :
出处《读者》 : 总第 198期
Provenance :科学博览
Date :
Nation :
Translator :
请仍直呼我名
●新 亮
英国著名小说家却尔斯·P·斯诺被授予“勋爵”的封号后,他周围以及远在美国等地的一些亲朋好友纷纷发来函电向他祝贺,同时,还问他今后应该怎样称呼他。
他在给美国弗吉尼亚州威廉与玛丽学院院长的复信中写下了这样的回答:“尽管我现在收到的许多来信上都写着‘斯诺勋爵’的字样,但是,说实在的,我很不喜欢这种头衔。以后,请你(包括所有其他朋友)仍直呼我名——你叫我却尔斯,我反而感到高兴,高兴得直要把苏格兰威士忌洒在你的头上……”
(王爱国摘自《新民晚报》)
小说爱好者
金岳霖是研究哲学的,他还喜欢看小说,从普鲁斯特到福尔摩斯,都看。他最爱看的是平江不肖生的《江湖奇侠传》。在西南联大时,有一次,沈从文拉他去给爱好文学创作的同学作一次讲座。沈从文给他定了个题目叫《小说和哲学》。大家以为金先生一定会讲出一番道理,不料他讲了半天,结论却是:小说和哲学没有关系。有同学问:那么《红楼梦》呢?金回答说:“《红楼梦》里的哲学不是哲学。”
(刘佩旭摘自《特区工报》)
为列宁出谋划策的美国人
●闻 一
哈默曾送给列宁一尊青铜雕像:一只猴子坐在《物种起源》这本书上,凝视着人类的头盖骨。他对列宁说,人类要学会和平共处,否则越来越强大的武器会毁灭世界文明,甚至人类自己。列宁明白了这件礼物的用意,当即指示秘书:永远不许从他的办公桌上取走这尊雕像。
(萧 琴摘自《竞争与谋略》)
钱宁手中的爱因斯坦座右铭
●金 霖
我国水利学家钱宁教授在美国求学时,师从小爱因斯坦研究河流泥沙问题。小爱因斯坦的父亲就是那位提出相对论的物理学大师。老爱因斯坦生前把他的一张座右铭送给了他的儿子,小爱因斯坦于1973年去世,他的夫人把座右铭复制一份寄赠给钱宁。钱先生把它译成中文,内容如下:
每天我都无数次地提醒我自己,我的内心的和外在的生活,都是建立在其他活着的和死去的人的劳动的基础上的。我必须竭尽全力,像我曾经得到和正在得到的那样,做出同样的贡献。
Number : 9900
Title :真正的财富
作者 :楼剑刚
出处《读者》 : 总第 198期
Provenance :工人日报
Date :1997。9。26
Nation :
Translator :
《三联生活周刊》第一期推出的新闻人物中有一个陌生的名字:布洛克。这位叫布洛克的美国富翁因为对自己生活方式的毅然改变,引出了一个永恒的话题——什么是财富?
布洛克原是家族大公司的总经理,在他执掌公司几年后,意识到失去了太多与家人相处的时间,于是他决定放弃年薪60万美元的职位,回到亲人中间。他说:“我不想等将来回首往事的时候,发现自己除了钱什么也没有。”他在一所中学谋得了一个年薪只有2万美元的数学教师职位。在一年结束之际,他收到了来自学生的贺卡,贺卡上写着一句令他骄傲的赞美:“给天下最棒的老师。”布洛克认为他终于拥有了梦想的财富。这个真实的故事看上去似曾相识,很像我们一直以来所接受的正统教育的范例。但这不同。因为我们并不把这认为是拥有财富,而是把其视为“在向社会索取的同时应该回报社会”。他的选择,使其拥有了另一种财富。而什么是真正的财富,这才是布洛克与众不同的认识。这种认识是一种内心的认同,而不是一种鼓动。
在这个故事中,我还读出另一方面的财富:认识亲情。众所周知,美国是个金钱万能的社会,“天堂和地狱”集于一身。在我们读到的美国社会中,亲情的失去是一个重要的话题。人际社会需不需要亲情,亲情会不会被金钱取代,或许这是一个需要整个社会来思考的问题。布洛克的选择是否就是这种思考的一种方式和答案,现在还不能肯定,但有一点,我想应该很明确,人生的意义就在于有亲情。拥有亲情也是某种意义上最大的财富。
记得前几年我的一位朋友在文化娱乐单位工作,“头儿”要求每位专职干部晚间在各岗位上顶班,几月下来,大家普遍感到很累,提出不想干了。而那位头儿却以金钱相要挟,最后弄得大家离心离德,不少人就此各奔前程。那时,我造访朋友家,孩子出生不久,妻子怨声不断,家庭危机显露端倪。幸而朋友仍是重亲情的人,不惜与头儿翻脸。现在,朋友在事业上别有一番天地,生活虽然不甚富裕,但家庭气氛却极融洽。那天我向他说起布洛克的故事,他听后眼睛里竟闪出一丝泪花。我知道,我的这位朋友与布洛克完全不同,感动的契机就在于他们的内心选择的方向,珍惜亲情、不向金钱低头。说起来容易,但若必须在亲情与金钱、亲情与地位之间做出选择时,这实实在在是一种困难的内心的斗争。
布洛克找到了一份既能体现价值又能得到亲情的工作,并且又博得了学生的认同。如果撇开金钱和美国的生活环境、美国人的生活观,这无疑是十分令人羡慕的成功生活。但有谁能透过这表面的形式理解布洛克的内心历程呢?在我的朋友以前的那个头儿的眼里,钱就是一切。布洛克在他的眼里无疑是一个笨蛋,60万美元是一大笔财富,有了钱什么不能得到呢?如今在很多场合,他还在嘲笑我的朋友,但他永远也不会懂得什么才是真正的财富。
Number : 9901
Title :女有三丑
作者 :舒婷
出处《读者》 : 总第 198期
Provenance :家庭
Date :1997。6
Nation :
Translator :
女人的容貌、身段和智商如果不够理想,尽可推诿在父母亲身上。我的母亲十分好强,她的兄弟姊妹养出一窝一窝如花似玉的孩子来,不是被摆在照相馆橱窗,就是上杂志封面。三舅舅结婚,母亲连夜踩缝纫机,为我做了一条荷叶边的红裙子,又拿铁钳炙我的刘海,可怎么打扮都像缺了什么又多了什么,母亲计穷而泣:“我身上稍微像样的地方你都不要,偏偏拣我一对单眼皮!”
母亲虽是单眼皮,却是很国粹的杏眼,加上樱桃口糯米细齿,少女时代每年都被庙会请去扮观音。
日后我们兄妹三个,皆发奋图强嫁给或娶进双眼皮大眼睛的,而第三代仍个个顽强地保持单眼皮的母系记录。母亲若在世,不知是骄傲呢,还是又要落泪了?
我外婆及时在旁援救,她会很中我听地化解:“世上无丑女。女人有三丑:好吃懒做爱打扮。”
这三丑属于“丑责自负”类,父母无须承担遗传责任。
一
懒,女人第一大忌。懒需遮遮掩掩,否则为何常说偷懒?懒婆娘的故事往往是女孩伊始的教科书:做丈夫的外出几天,烙一个大面饼套在懒婆娘脖子上,叫她饿了低头咬着吃。等丈夫回来,见婆娘还是饿死了,面饼只啃了颌下那一小块。这婆娘连侧侧头或转一下脖子都懒,真是懒得有“骨气”。
这类故事必定是男人编的,因为鲜闻懒男人的传说。在我们这个重男轻女的古国,男人懒得合情合法,太勤快的男人被怀疑本身资格有问题。比方上面说的那个烙饼的男人,为什么不休了懒婆娘另娶一个?怕是找不到老婆。
在外婆身边长大,想犯一点点懒,真是连偷带哄。
外婆向来一睁开眼就骨碌翻身起床。我辈若早醒了,赶紧合上眼,否则就会像轰鸡出窝那样被喝下床。没见外婆闲过,家务本来就无穷无尽,何况她还有一只红漆斑驳的取之不尽的针线篮子,她常常停下手中的绣花鞋面,从老花眼镜上方盯着我:
作业都做完了?
做完了。
去把晾好的衣服收下来叠一叠。
早叠好放进衣柜里了。
这次她劝诱道:你把我那件旧丝绵袄拆开重新用手絮絮,过年我给你翻件花棉袄,怎么样?
我反守为攻:我正在看《隋唐演义》,好讲给你听呀。
为此,我尽量拖延放学时间,倚在路灯柱下看小说;或躲在家中凡是能逃过外婆眼皮的地方,诸如被窝里、衣架后,或爬上杂物间。因为外婆认定读闲书是最不能宽恕的懒,看把眼睛读成什么样了!
自幼受外婆训导直至成年,我自忖不算太懒。脏衣服从未过夜,抽屉衣柜严格分档,头发、地板每日一洗,就连往桌脚垫一木片也边角对齐。偶尔窝在沙发里出神,忽地惊跳起来,自己问自己:衣服收了吗?孩子的五线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