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五千年--影响人类历史200件大事0004-第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住天下。诗中写道: 



        万里经营到海涯, 

        纷纷调发逐浮夸。 

        当时费尽生民力, 

        天下何曾属尔家。 



     确实,秦始皇暴虐无道,滥用民力,结果导致了农民起义,秦王朝也因 

此宣告覆灭。秦始皇修万里长城给广大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但决不能因 

此而否定秦始皇修长城的积极意义,否则就无法解释这样一个事实:自战国 

以后,长城的修筑一直持续了一千多年。 

     实际上长城对我国历史的发展起过非常积极的作用。它的首要作用是防 

止北方游牧民族统治者的入侵,随着工程的修筑和设防的需要,长城对于我 

国北部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保障中西交通等方面,都起过重大的历 

史作用。在历史上褒扬秦始皇的也不乏其人,如汉文帝、桑弘羊、唐太宗、 

杜甫等,他们认为要保卫国家的安全,人民的安定,必须备战设防,修筑万 

里长城是非常必要的。桑弘羊说:“自古明王,不能无征伐而服不义,不能 

无城堡而御强暴也……有备则制人,无备则制于人。故蒙公筑长城之固,所 

以备冠难而折冲万里之外也。”道理说得再明白不过了。秦始皇修筑万里长 

城是根据巩固 

     中央集权封建制统一国家的需要所采取的一种政治军事措施,是非常必 

要的。 

     秦始皇的确滥用民力,全国劳力不到1000万,丁男劳力仅500万左右, 

而他一年就役使了300万人,故而激起了民变。但修筑万里长城并不是秦朝 

灭亡的主要因素,也不能因此而抹煞秦始皇修筑万里长城的功绩。在古代凡 


… Page 8…

是用刀枪、剑戟、弓弩等兵器作战的时候,高大的城墙是一个非常有力的障 

碍,对于骑兵部队则更是麻烦,到此不得不驻马不前。再加上军队的把守, 

那就更难逾越了。纵有兵力实施强攻,也需要付出较大的代价和较长的时间。 

这时,防守的一方就可以在敌人进攻的时候,争取时间,调集兵力,予以抗 

御。总之,长城具有很高的军事价值。 

     当时的长江、黄河流域大部分地区处于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封建社会阶 

段,农业生产需要安定经营,长期培植,才能获得好收成。而当时的匈奴、 

东胡还处于奴隶制的早期阶段,过着游牧生活,逐水草而居,飘忽无定。对 

于这些飘忽无定的游骑,如果派许多大部队追击,他们就远走。一旦大军后 

撤以后,他们又聚成一团,返回来搔扰北方边郡,从而对当地的社会、生产 

造成严重的破坏。假如没有城墙的阻挡,匈奴铁骑就可以任意出入,因此必 

须修筑长城,方能有效地遏止胡骑的袭扰,保护农牧业生产。即使秦始皇不 

修筑万里长城,他以后的统治者也不得不修筑。汉朝的晁错对此说的很清楚。 

他说;“胡人……往来转徙,时至时去,此胡人之生业,而中国之所以离南 

亩也。今使胡人数处转牧行猎于塞下,或当燕代,或当上郡、北地、陇西, 

以候备塞之卒,卒少则入”。在胡骑乘虚而入之时,如果朝廷不发兵救援, 

那么边地老百姓就会对朝廷产生绝望之情,而生归附胡狄之心。如果派兵去 

救援,军队少了就显得不够用,如果多了,好不容易赶到,胡骑却已撤走。 

大军驻扎在边境,费用十分大,如果撤回内地,那么胡骑又重新进行骚扰。 

 “如此连年则中国贫苦而民不安矣”。因而他提出最好的办法还是高城深堑, 

发卒以治塞,修长城,立关险,设城邑,才能解决胡人的袭扰。 

     以后历朝历代,除唐之外,遇北方游牧民族袭扰时,都采用了修长城的 

办法。直至明朝仍有人提议修筑长城,理由是:“胡人以游牧为生,骑射为 

业,侵暴边境,出没无常,大举深入,动至数万,历代以来,屯兵成守,寡 

则艰于应敌,多则因于运输。是故虏众易合,而势常强,我兵难聚,而势常 

弱。” 

     由此可见,秦始皇修万里长城是形势所迫,不能以此作为攻击秦始皇的 

理由。秦始皇固然暴虐,可是在当时情况下,没有严刑酷法是无法在九年之 

内完成这么宏大的工程的。在汉武帝时,修长城耗尽了数十年积累的财富, 

但没有人指责汉武帝修长城,在很大的程度上是秦始皇给他打下基础的缘 

故。我们不能认为秦始皇修万里长城是错误决策,就像隋炀帝挖大运河一样。 

     秦朝的灭亡,主要是由于当时秦朝社会矛盾的激化引起的,特别是农民 

阶级与地主阶级的矛盾在秦始皇统治的晚期已经变得相当尖锐。 

     农民阶级是秦朝担负社会生产的主要阶级,秦朝的大地主基本上是战国 

时期秦国的贵族地主、国君和皇室,他们不仅占有大量土地,而且享有特权。 

此外,有些大官僚、大将军因战功或其他功劳,按军功爵授予土地,也成为 

大地主,他们共同操纵着秦朝的政治大权。秦王朝的统治,就是建立在地主 

阶级对农民阶级的剥削和压榨基础之上的。农民阶级的地位和生活状况稳定 

与否,是秦朝统治能否巩固的关键。秦始皇统一全国后,由于大量而频繁的 

劳役与兵役,大量劳力脱离生产,社会经济遭到了严重破坏,农民大批破产, 

最后走投无路的农民被迫走上了反抗之路。因此虽然修建长城并不是秦灭亡 

的主要的直接的原因,但是它对农民的正常生活与生产确实也起着消极的影 

响。所以,秦始皇为巩固统一,修筑长城势所必然,但其选择的时机与修筑 

的规模却是不太适当的。 


… Page 9…

                             光辉灿烂的楚文化 



     据文献记载,最初在商朝时期,楚国就已经建立了。楚国文明历史悠久, 

是我国古代历时最长的政权之一。 

     春秋初期,楚国开始强大之后,长期进行对外征服扩张,接连不断地对 

四周的邻国用武,吞并了一大批大大小小的诸侯国,还兼并了许多诸侯国的 

附庸国和少数民族政权。春秋时期,楚国大约灭掉了40多个小国。到了战国 

时期,又灭掉了8国,从而大大扩大了自己的领土。楚国疆域最大时,占有 

今天的湖北全省,还包括陕西、四川、河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浙 

江、山东等省的一部分地区。那时,楚国是东周列国中最强大的一个诸侯国, 

实际上占有当时天下的一半。楚国可以说是地大物博,国力强盛。这是春秋 

战国时期楚国称霸争雄的基本条件,也是光辉灿烂的楚文化产生的物质基 

础。 

     原来,南方地广人稀,士壤肥沃,而且气候温和,雨量充足,自然条件 

十分优越。楚族从北方向南方迁移时,带来了北方的农业技术,又继承了江 

汉地区以种植水稻为主的原始农业的生产经验。当时,重要的生产工具是耒 

   。耒 相传是神农氏发明的,上面有长柄的叫耒,下面有铲的叫 ,用来 

翻土耕地。到了春秋中晚期,楚国掌握 

     了冶铁技术,成为比较早地使用铁农具的国家。到战国时期,铁农具已 

经相当普遍地用于农业生产。楚国是东周时期冶铁最发达的国家之一,最著 

名的冶铁中心是宛城。 

     有了铁器之后,楚国逐渐使用和推广了用牛耕田的方法,提高了农业生 

产的效率。由于水稻种植的需要,楚国十分重视修建水利设施。孙叔敖主持 

修建了期思陂。战国时期,楚国又在淮南兴修了大型水利工程芍陂,可灌溉 

上万顷农田。楚国的提水工具也大有改进。孔子的学生子贡曾经到过楚国。 

他离开楚国到晋国去,路过汉水以南的时候,看见一位老农在菜园里劳动, 

抱着一个瓦瓮从隧道中提水浇地,很费气力。子贡建议他架设桔■ (古代的 

一种提水工具,也叫吊杆。用一根横木支系在木柱上,一端用绳吊一水桶, 

另一端系一块大石头或者其他的重东西,使两端上下,来提取井水)。老农 

说他不是不知道,而是不愿意那样做。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知道,在春秋晚期, 

楚国已经比较早地使用这种用力小而功效大的工具了。 

     楚国的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因地制宜,发展了农业、林业、 

畜牧业、渔业和副业。当时,楚国生产的重要粮食作物有稻、麦、粟等,重 

要的副业有养羊、养蚕、缫丝、酿酒等。 

     西周初年,楚国比起当时的齐、鲁等中原大国来说,是非常落后的。以 

后,随着疆域的不断扩大,楚国大量开发境内蕴藏丰富的铜、锡等矿产资料 

源,又广泛吸收了商、周文化,于是,楚国的青铜工业迅速发展起来,掌握 

了先进的生产工艺,生产了大量的青铜礼器、武器、工具等。楚国有军队百 

万人,按每人需要一公斤的青铜武器计算,就需要一千吨青铜原料。1978年 

在湖北随县发掘了曾侯乙墓,该墓出土的全部铜器,用铜总量达10吨以上。 

从这座墓葬大致看出当时楚国的经济与文化成就。 

     楚国青铜器的铸造方法,继承了中原地区从商朝以来流行的分铸法,还 

有浑铸与分铸混合使用的方法。1980年,在河南淅川发掘了楚国令尹子庚 

墓,出土了一件铜禁,长1。07米,宽0。4米,全部由三层铜梗组成。里层铜 


… Page 10…

梗比较粗,作骨架起支撑作用。中层铜梗多呈拱状。外层铜梗较细,卷曲盘 

旋在外,表面有卷草状花纹。禁壁还附有12个怪兽,仰头扬尾凹腰,头上有 

镂孔泡形器作角。下面有虎形禁脚10个,也是仰头扬尾凹腰,造型别致、逼 

真。整个铜禁结构复杂,花纹繁多,表现出这时楚国的青铜器,在造型和纹 

饰方面已经和商、周时呆板、庄严、肃穆的风格完全不同,趋向于生动写实 

的现实主义手法。这件铜禁使用了失腊铸造法,是我国最早使用失腊铸造法 

的铸器,比古代印度还早得多,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 

    在铁和钢的冶炼方面,楚国的技术也很高超。铁的 

    熔点比铜高得多,人类历史上先有铜器而后才有铁器。楚国冶铁是从春 

秋时期开始的,使用的是块炼法。把铁矿石和木炭一层夹一层地从炉上面加 

进去,但因温度不够高,去了氧的铁成了海绵似的熟铁块,经过反复敲打, 

敲掉杂质就成了熟铁用具。后来,又使用皮囊鼓风,提高了炼铁炉的温度, 

铁矿石熔化为铁水,用翻砂方法铸成各种东西,叫做铸铁。欧洲直到14世纪 

才使用水力鼓风机,才发明了铸铁技术,比我国晚了一千多年。 

     到春秋晚期,楚国又发明了渗碳炼钢技术。铁和钢都是铁和碳的合金, 

区别在于含碳量的不同。炼钢时,在熟铁周围装上碳,燃烧时让碳渗进铁的 

表层,再把铁拿出来锻打。再烧再打,反复多次,使碳均匀地分布在铁里面, 

并去掉许多杂质,叫做百炼钢。这种钢表面硬度高,而且韧性好,所以,造 

剑多用这种钢,既能使刃口锋利,又不易折断。1976年在湖南长沙春秋晚期 

的一座楚国墓葬中,出土了一把钢剑,长38。4厘米,宽2-2。6厘米。从剑 

身中部断面可见,它是由七到九层叠打而成,取样化验分析为含碳量0。5% 

左右的中碳钢,并经过热处理。这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一把钢剑。 

     由于楚国人民的辛勤劳动,楚国的丝织业发展迅速,成为农业的主要家 

庭副业。官府也设立了丝织作坊。湖南长沙战国时期的楚国墓葬中,出土了 

一方印玺,上用阴文刻着“中织室钵”,是掌管宫廷纺织事务的官的印玺, 

可见楚王宫庭设有专管纺织的机构。 

    在纺织业中,楚国最发达的是丝织业。春秋时期,楚国的种桑养蚕缫丝 

已很普遍。1982年,在湖北江陵的楚墓中,出土了大量精美的丝织品。最引 

人注目的有大幅面龙凤纹绣绢、神兽纹织绵、龙虎纹绣罗、蝉翼轻纱、花鸟 

细涤、锦面麻鞋、帛画、绣衣木俑、还有轻盈华丽的各种衣着,上面神奇对 

称的纹饰,好像天空中的彩霞,地上的鲜花。这些丝绸在地下埋藏了两千三 

百多年,出土时仍然色泽鲜艳、灿烂夺目。 

    这座楚墓中用九道锦带捆住的两条锦衾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