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古人称其勾勒轮廓和衣褶所用的线条“如春蚕吐丝”,也形容为“春云浮空,
流水行地”。在《女史箴图》中保留了这些线条的联绵不断、悠缓自然、非
常匀和的节奏感(图94、95)。
《洛神赋图》,古代有名的诗人曹植用神话隐喻着失落了爱情的感伤的
诗篇《洛神赋》,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篇重要作品。曹植所爱的女子甄氏,
在他的父亲曹操的决定下,为他的哥哥曹丕夺去。甄氏在曹丕那里,没有得
到稳固的爱情死得很惨,她死后,曹丕把甄氏遗留的玉镂金带枕给了曹植。
曹植在回归他自己的封地的路上经过洛水,夜晚梦见了甄氏来会他,悲痛之
余作了一篇《感甄赋》,塑造了洛神(传说伏羲的女儿,在洛水溺死后为神)
的动人形象,也就是被他美化了情人的形象,甄氏的儿子曹叡将它改名为《洛
神赋》。《洛神赋图》在古代曾被很多画家画过,而且有很多宋代摹本,都
被认为是顾恺之原作的摹本。故宫博物院所藏的两卷,人物形象基本上类似,
只在构图上有景物繁简的不同。那一景物较简的,在风格上具有更多的六朝
时代的特点。画卷的开始便是曹植和他的侍从在洛水之滨遥望,那寄寓着他
的苦恋的、美丽的洛水女神,出现在平静的水上。画面上远水泛流,洛神含
情脉脉,似来又去。洛神的身影传达出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无限惆怅的情意。
这样的景象正是诗人多情的眼睛之所见。曹植在原来的诗篇中曾用“凌波微
步,罗袜生尘”来形容洛神在水上的飘忽往来。这两句充满柔情密意和微妙
的感受的诗句,成为长期传颂的名句,也有助于我们理解画中的诗意。这一
富有文学性的《洛神赋图》,描写了人的感情活动,所以在古代绘画发展上
有重要的地位(图96)。
《列女图》(故宫博物院藏,宋人摹本)从图卷的人物形象,动作,服
装构图及风格上看,似是以魏晋之际的手笔为根据的(图97)。宋代版画插
图本的《列女传》曾经清代阮元翻刻,其每页上端的插图人物动态都与此图
卷相似,但增加了背景。也标为顾恺之图,这一插图与这一画卷相印证,至
少可以看出,魏晋之际(或汉魏之间)的绘画艺术的一部分面貌,而助有于
了解南北朝绘画的历史渊源。
顾恺之的著作:《魏晋胜流画赞》一向被标作为顾恺之的文章,此篇讲
临摹的方法,以及选绢、着色、布局、画山、画人应该注意的事项,其中保
存了一些作画的经验。他又一著作《画云台山记》,是一篇有历史价值的文
章。但文字中有很多错乱,但大致可以看出是描述一幅分为三段的云台山图。
云台山是道教的祖师张道陵修道成仙的名山。这幅图描绘天师张道陵以跳到
深谷中取桃子来考察其弟子们,其中唯赵升、王长二人信心最坚。文章中又
描述了画中的山石涧流的险峭之势,山峰上有孤松,山中穿插着凤鸟“婆娑
体仪,羽秀而详轩尾翼”,白虎“匍石饮水”等。这篇文字有助于我们了解
早期山水画的内容和风格。早期山水画是包含了神仙怪异的因素的。南北朝
的道教徒宗炳、王微的论述山水画的文章也保留了下来,可以看出也是从求
仙访道的思想出发的。早期山水画的古拙的风格,我们从南北朝一些石刻以
及敦煌壁画中都可以得到相似的,进一步的认识。
(2)戴逵
戴逵(公元三二六—三九六年),字安道,是顾恺之时代另一有名画家,
南渡的北方士族。晚年长期住在会稽一带。他少年时画的《南都赋》,使他
的先生范宣(当时有名的学者)改变了绘画无用的看法。他富有巧艺,绘画
而外,又善于弹琴,更以擅长雕刻及铸造佛像而知名。
他曾造一丈六尺高的无量寿佛木像及菩萨像。为了创造新的样式,他暗
暗坐在帷帐中倾听群众议论。根据大家的褒贬,加以研究,积思三年才完成。
由此可见戴逵是首先创造了中国式佛像的艺术家。戴逵并且创造了夹纻漆像
的作法,把漆工艺的技术运用到雕塑方面,是今天仍流行的脱胎漆器的创始
者。戴逵在南京瓦棺寺作的五躯佛像,和顾恺之的《维摩诘像》及狮子国(锡
兰岛)的玉像,共称“瓦棺寺三绝”。
戴逵的儿子戴勃和戴勃也都和父亲一样聪明。宋太子在瓦棺寺铸的丈六
铜像,看起来面太瘦。经戴颙审看,认为毛病并不是真的由于面瘦,而是由
于臂胛太肥。于是削减臂胛,面瘦之病即除。这一故事也说明戴顒对于制作
巨大立像之富有经验。
三、陆探微、张僧繇及其他南朝画家
(1)陆探微
陆探微的活跃时期是在刘宋文帝至明帝期间(公元四二四—四七一年),
与云冈开窟时间(公元四六○年以后)约略相当。
陆探微在刘宋时代及南朝,声誉极高。他和顾恺之、张僧繇三人地位的
高下,在南朝常被讨论到。他们三人的比较,有这样概括的评语:“张得其
肉,陆得其骨,顾得其神。”
陆探微的作品中,古代近世及当时的名人肖像最多。也有若干佛教图像。
他画的人物曾被形容为“秀骨清像”,可见是瘦削型的形象;又谈到他的笔
迹“劲利,如锥刀焉”,似是有很锐利的转折。陆探微的线纹曾因“连绵不
断”而被称为“一笔画”(《历代名画记》)。
陆探微的儿子陆绥、陆弘肃,也都善画。陆绥在当时最负盛名。其他在
陆探微影响下的画家,有顾宝光、袁倩、袁质、江僧宝等人,他们成为五世
纪后半最有力的画派。他们的作品,除壁画和绢帛画以外,也在麻纸上及木
板上作画。
(2)张僧繇
张僧繇是梁武帝时(公元五○二—五四九年)最活跃的画家。这时正是
龙门石窟开凿,佛教美术在北魏盛行的时期。梁武帝爱好绘画、提倡佛教。
张僧繇有较高的写实能力。他曾为梁武帝分封在各地的诸王子画像,据
说“对之如面”。他画古今中外各种人物的相貌和服装,都很真实。关于他
的画迹,有很多传说。例如:他在江陵天皇寺柏堂画卢舍那佛像,又画上孔
子等像,似乎他能预言这样就可以避免后来周武帝灭佛时被焚毁。他在金陵
安乐寺画四白龙,未点眼睛,但有两条龙,当他在众人的质问与请求下点了
眼睛之后,须臾雷电交加,二龙破壁而去。他曾画过两个天竺(印度)僧人,
后来经侯景之乱被拆散为二卷。唐朝时候分散在两家收藏。收藏者竟然梦见
天竺僧人来请求设法和他的失散的同伴合在一处。收藏者照着作了,自己患
的疾病也痊愈了。润州兴国寺有鸠鸽栖息梁上,秽污了佛像,便由张僧繇在
东壁上画一鹰,西壁上画一鹞,都是侧首向檐外看,自此以后鸠鸽就不敢再
来。这些传说都说明了张僧繇的作品在群众心目中的地位。
他作画很勤,被形容为“手不释笔,俾昼作夜,未曾倦怠,数纪之内,
无须臾之闲”。他有广泛的影响。他的儿子善果、儒童也都善画,南北朝后
期的画家多受他的影响。他创立了佛像绘画及雕刻中的“张家样”,是唐朝
吴道子出现以前最广泛流行的中国风格。唐代评论家认为,张僧繇的才能是
多方面的,而且是前代画家之最有成就者。
他的作品取材是多方面的,虽然传说他一生画佛像最多,而从唐代记载
的他的作品题目上可见,风俗画也不少。他的笔法,被称为“疏体”,所谓
“笔才一二,像已应焉”,与顾、陆的“密体”不同。他的用笔有“点、曳、
斫、拂”,与顾、陆的连绵循环的线条不同。由此可见,古代为了表现对象
已经有了很多不同的笔墨技法。
他的最引起近来学者讨论的事迹是他曾在南京一乘寺门上用天竺法画的
“凹凸花”,“朱及青绿所成。远望眼晕如凹凸,就视乃平”。结果群众都
很惊异,而称这个庙为“凹凸寺”。由此故事中可见,这种画法是稀罕的,
并不是普通流行的,而这种画在门上的建筑装饰,不是一般的绘画。此种印
度画法,就文字表面上看来,似乎是装饰图案中的“退晕”的方法,即类似
色依浓度顺序排列,而产生了浮雕的效果。
(3)南朝其他画家
南朝其他画家中,除了前面已经谈到过的若干人以外,还有顾景秀(宋
武帝时人),善画人物和蝉雀。蝉雀在当时似乎也是一专门的题材。但比较
重要的有若干专画仕女而有成绩的画家。刘瑱在南齐时代画妇人为当时第
一。沈粲也是擅长在屏障上画美女。焦宝愿、嵇宝钧、解倩、江僧宝也都是
从事这种题材的画家。仕女画在南朝的流行,是南朝士族奢侈生活的必然产
物。
另外,毛惠远画马也和刘瑱一样,被称为当代第一,但也画人物。他的
弟弟惠秀,也是有名的人物画家。
当时也有一些受外国画风影响的画家,其中大多是外国人。周昙研(师
塞北勒、授曹仲达)、僧吉底、僧摩罗菩提、僧迦佛陀。他们的作品,因为
是外国风格,被陈朝的评论家姚最认为是另外一体,不可能和中国画风的作
品在一起比较优劣。
四、谢赫的“六法论”
谢赫是南齐时代(公元四七九—五○二年)的人物画家。他能画时装的
妇女。但他的画不如他的理论著作有影响。他的《古画品录》是我国绘画史
上第一部完整的绘画理论著作。
《古画品录》首先提出绘画的目的是:“明劝戒,著升沉,千载寂寥,
披图可鉴。”这就是指出了:通过真实的描写收到教育的效果。这一理论认
识的出现是进步的现象。
他提出绘画的“六法”是:一、气韵生动,二、骨法用笔,三、应物象
形,四、随类赋彩,五、经营位置,六、传移模写(或作“传模移写”)。
“气韵生动”是指表现的目的,即人物画要以表现出对象的精神状态与性格
特征为目的。顾恺之的关于绘画艺术的言论,以及魏晋以来人们对于人物的
鉴赏评论所一致强调的人的精神气质的生动的表现。这些言论是谢赫提倡“气
韵生动”的根据。“骨法用笔”主要的是指作为表现手段的“笔墨”的效果,
例如线条的运动感、节奏感和装饰性等。从古代画论中可见古代画家和评论
家对这一点的重视。“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是绘画艺术的造型
基础:形、色、构图。“传移模写”是学习绘画艺术的方法:临摹,也是复
制的方法。关于临摹,古代有很多不同的技术,是一个画家所必须熟悉的。
由此可见,“六法”是古代绘画实践经验,提高为理论的。
关于“六法”,过去存在着若干混乱的看法。或有意的加以神秘化,例
如说:五法可以学,而气韵只能先天的。或者用气韵生动否定其余诸法的必
要性,而流为形式主义的掩护。或者把“六法”当作创作实践的技法,用以
证明古人的写实技法已达到很高的水平。诸如此类混乱的看法,都有待用历
史观点加以澄清。
谢赫的“六法论”之重要,乃在于他作了这一整理集中的工作。虽然“六
法”之间的正确的科学的逻辑的关系没有完全明确起来,然而由于反映了绘
画艺术发展的一定阶段上完整的认识,而此认识既肯定了根据对象造型的必
要性,也提出了理解对象内在性质的重要性,同时也指出笔墨是表现对象的
手段。
《古画品录》的大部分文字是谢赫评论曹不兴以及他同时代的二十七个
画家的作品。他在评论中,把画家分成六品,即六个等级。这一方面也是当
时对人品评所采用的方法。对人的评论以精神气质、风度为标准。所以这一
分别等第的方法,和“气韵生动”的概念,都和当时评论人的风气有关系的。
除画品以外,当时还有《诗品》、《棋品》等,都是借用了评论人物分别等
第的方法。谢赫《古画品录》中对于画家的评论的重要意义也在于保留了可
贵的史料。在他之后有陈朝姚最的《续画品》,唐朝李嗣真的《后画品》,
僧彦悰的《后画录》,这就开始了中国绘画史的最早的著述,至唐代,由张
彦远汇集成《历代名画记》。
五、北朝的画家
北朝画家姓名保留下来的甚少。因为北朝对于画迹的收藏不及南朝重
视,北朝画卷保留至唐朝者较少。北朝也无绘画理论的著述,北朝画家及其
活动,今日所知较少,主要的原因是史料的缺乏。
北魏蒋少游是由俘虏擢升为高官的多才艺的工艺家,善画人物,兼擅雕
刻及建筑等。
北齐杨子华是很受重视的宫廷画家。武成帝高湛在位的时候(公元五六
一—五六五年)在宫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