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扯绢时微微着力的后退,搧火小女的畏热而回首等。
张萱的《武后行从图》也流传于世。
约略和张萱同时的仕女画家尚有李凑和谈皎,他们以画“大髻宽衣”的
妇女形象著名,作品已无存,但可知是产生于仕女画流行的风气之中的。
和张萱同时的唐代的妇女画的画迹至今尚可以见到的,例如西安发现的
韦顼墓室的石刻线画八幅女侍的写照(开元六年,公元七一八年),和咸阳
底张湾景云元年墓(公元七一○年)发现的彩色的壁画多幅,画中各有不同
的姿态和优美风度。这些壁画及石刻画是了解盛唐时期文化和政治中心的长
安绘画艺术直接有关的材料。
三、周昉及其作品的历史地位
周昉,字仲朗,又字景玄,长安人。活跃于代宗李豫德宗李适时期(公
元七六三一八○四年)。他的家世是贵族,其兄周皓是一有战功的将官。周
昉是在贵族生活中度过的。
周昉是当时有名的宗教画家兼人物画家。关于他的活动,流传着下面两
个有意义的小故事。周昉、韩幹都画了郭子仪的女婿赵纵的肖像。两幅画悬
挂在一起,众人都分不出优劣。后来郭子仪的女儿亲自来看,认为韩幹的画
“空得赵郎状貌”,而周昉能够“兼移其神气、得赵郎情性笑言之状”。因
而,周昉的艺术被认为超过了韩幹。这是说,周昉的肖像能够传神,达到了
较高的水平。周昉曾在长安通化门外新修的章明寺(大历二年,公元七六七
年)画壁画,画就草稿以后,京城人士来观者数以万计,并纷纷提出意见,
有人说好,有人指出缺点,周昉虚心倾听,经过了一个月的修改,使公众认
为完全满意,而被推许为当时第一。这一个故事不仅说明了周昉作为一个优
秀的画家所具有的美德,而且具体说明了宗教美术是如何和群众的要求与愿
望得到了结合的。
周昉作画是非常认真的,据说创作时不停思考“至于感通梦寐,示现相
仪,传诸心匠”。——梦中见到了所追求的形象。
周昉创造的最著名的佛教形象是“水月观音”,见于记载。长安光德坊
胜光寺塔东南院有周昉的画迹,敦煌莫高窟发现的一帧及安西万佛峡的洞窟
壁画中至今尚有唐人水月观音图的实例。周昉的佛教画曾成为长期流行的标
准,而称为“周家样”。
周昉作品的特点,据当时人记载是“衣裳劲简”,“彩色柔丽”,所描
绘的妇女形象是“以丰厚为体”,这些特点都可以在现存周昉的作品:《纨
扇仕女图》、《簪花仕女图》中见到。
《调琴啜茗图》和《纨扇仕女图》过去都被认为是周昉的作品。作品的
时代和风格都是和周昉接近的。《调琴啜茗图》表现两个妇女在安静地期待
着另一个妇女调弄琴弦准备演奏。图中啜茶的出神的背影和调弄琴弦的细致
动作,都被描得很精确而富有表现力。这幅画,通过刹那间的动作姿态,描
写出古代贵族妇女在无所事事的单调生活中的悠闲心情。《纨扇仕女图》在
这一点上同样也获得成功。开卷处一个贵妇懒散地倚坐着,若有所思的神态
也透露出她们生活的寂寞。《纨扇仕女图》全卷凡十三人,表现了宫廷日常
生活的景象。
《簪花仕女图卷》取材宫廷妇女的生活,装饰华丽奢艳的嫔妃们在庭园
中闲步。人物体态丰腴,动作从容悠缓,表情安详平和,嫔妃们的身份及生
活特点表现得很充分。环境只是借两只鹤和小狗暗示出来而未加以直接的描
写。这幅画的主要成功是在形象及动态的刻划方面(图211)。
这些仕女画中最通行的主题就是古代贵族妇女们狭窄贫乏的生活中的寂
寞、闲散和无聊。描写了她们的华丽的外表,也通过她们的神态揭示了她们
的感情生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封建社会对于妇女的束缚。
周昉作品已遗失者很多,但从题目上可以看出大致的内容,例如:游春、
烹茶、凭栏、横笛、舞鹤、揽照、吹箫、围棋等各种名目的仕女图。
周昉作品在唐代很受朝鲜人的欢迎。至今也还可见日本保留有周昉风格
的古代仕女画。面型丰腴的妇女形象在唐代特别是中唐及其以后是广泛流行
的。新疆吐鲁番古墓中也有发现。唐代陶俑中也很多。
周昉的弟子有程修巳、王朏、赵博宣、赵博文等。其中程修巳追随周昉
达二十年,和周昉关系最深,在当时也最受重视。
周昉作品题材的范围包括了张萱以及当时其他仕女画家作品所涉及的题
材。其中除了一般的贵族妇女生活的题材以外,特别值得注意的即有具体地
描写唐明皇李隆基和杨玉环各种活动的作品,如《明皇纳凉图》、《明皇斗
鸡射鸟图》、《明皇击梧桐图》、《明皇夜游图》、《杨妃出浴图》、《太
真教鹦鹉图》,以及有关虢国夫人的图画。这些作品直接表现皇帝及其生活
中的奢靡浪漫的生活而不引起歧视,并且是被许多画家一再重复的。由此也
可见当时仕女画得到蓬勃发展的社会心理背景。
在上述的唐代仕女画作品的实例中,《调琴啜茗图》、《虢国夫人游春
图》和《捣练图》都是有明显的情节的,动作的描写也获得较大的成功,当
时仕女画家描绘仕女们游春、凭栏、横笛、揽照等活动,其目的乃在于表现
从事这些活动的人所处的情绪状态,而不是单纯地描写她们的外表活动,可
以看出当时所达到的实际水平。而所有今天可以见到的唐代仕女画作品(包
括新的出土的绘有仕女的壁画和绢画)之艺术形象上体现了时代生活的特点
和审美思想,也有重要意义。
四、中唐以后的人物画
盛唐以后的仕女画是贵族美术的人物画的最显著的部分。其他尚有以贵
族们宴饮游乐为题材的。现存的一些描写文人生活的作品也有一定价值。
韩滉的《文苑图》表现了四个诗人或倚了树,或坐在山石旁,创作时凝
思静想,吮毫濡墨的神态。韩滉(公元七二三—七八七年),据记载是以画
牛马最工,所以也有一些农村生活的作品。传为他所画的《五牛图卷》,以
粗放的笔致真实而生动的刻划了五头牛不同的情态(图214)。
孙位的《高逸图》表现了四个文人闲适地坐在庭园中的情景。用简单的
花树山石表现环境,四个人各具特点(图213)。孙位是有名的狂放的画家,
曾在四川画过一些壁画,特别以表现战争的紧张场面而获得声誉。
此外还有《北齐勘书图》和《游骑图》两件作品,虽然是宋人临本,但
是在人物的服饰,形象的刻画,构图等方面,以唐代作品为根据的。由于唐
代作品的稀少,这两件作品对于我们了解唐代绘画的成就仍是有帮助的。
《游骑图》是画一群贵族打马球兴尽归来的骑从行列,人马行次关系自
然而真实。名为《北齐勘书图》的这一幅画的内容,实际上可能只是几个贵
族士人在宴饮之余,弹琴赋诗欢娱的景象,表现出人们不同的性格,有人比
较放纵,正在拉拉扯扯,而打翻了盛果品的盘子,有人正在苦思,有人文思
甚捷,仆从们围了他索要诗篇。场面中人物的形象很多样。由于不画环境和
背景,使门外牵马人也出现在同一场面中。
这几幅画在人物神态的描写上都达到一定程度的具体性。环境的描写或
省略,或非常简单,主要是通过人的形象进行集中的描写的。它们和前述的
仕女画同样代表了公元十世纪以前人物画的技巧水平。
周昉以后的宗教画家李真所画的肖像画五幅《真言五祖图》(密教的重
要传播者)一直保存在日本,其中不空和尚的肖像保存比较完整,很能表现
出不空和尚的性格(图212)。
五、花鸟画的发展
随着人物、山水画的发展,花鸟画也独立发展起来。睿宗李旦(公元八
世纪初)时画鹤的名手薛稷创造了用鹤装绘六扇屏风的形式。唐代后期的边
鸾(德宗时期)以画孔雀、折枝花、蜂蝶以及各种名贵的花卉禽鸟有名。唐
末的刁光胤善画湖石、花竹、猫兔、鸟雀之类,他避乱去四川后,为五代四
川画家黄筌、孔嵩等人所师法。这时的花鸟画一般的都是追求华丽的效果,
并以宫廷园林为背景,显然反映了贵族的爱好和趣味。
唐代后期的绘画艺术为五代的绘画艺术开辟了道路。
六、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
古代关于绘画艺术的著作,自顾恺之对于前代若干重要画家及作品的论
述,谢赫提出“六法”并对于南朝前期画家进行了系统的评论以来,唐代张
彦远的《历代名画记》是第一部重要的著作。
张彦远是宰相世家,高祖张嘉贞、曾祖张延赏、祖父张弘靖,曾先后作
过宰相,对于绘画和书法都有浓厚的兴趣,张家的世交李勉父子也是身居显
职,而且爱好书画。他们和当时的皇室及其他贵族一样,承继了南朝的重鉴
赏收藏的传统。这样的社会条件培养了张彦远对于绘画和书法的研究兴趣,
他的两部著作:《历代名画记》和《书法要录》分别就绘画和书法搜集了丰
富的前代的材料,尤其前一书更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是对于中国古代美术科
学研究工作的重要贡献。
《历代名画记》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的完整的关于绘画艺术的通史。在他
这部书出现以前,根据他所提出来的材料知道已经有过以下这些著作:后魏
孙畅之有《述画记》,梁武帝、齐谢赫、陈姚最、隋沙门彦悰、唐李嗣真、
刘整、顾况都有过画评,裴孝源有《贞观公私画录》,窦蒙有《画拾遗录》,
这些书大多都还保存到现在,但张彦远认为“率皆浅薄漏略,不越数纸”。
因而他集中并整理了前人的著作,又单独搜求了一些历史材料,写出了《历
代名画记》十卷。
《历代名画记》的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三部分:绘画历史发展的评述、画
家传记及有关的资料、作品的鉴藏。
在绘画历史发展的评述的一部分中,概括了张氏对于古代绘画传统的形
成与演变的正确的理解。在“叙画之源流”一节中,他指出了绘画艺术是一
重要的文化现象,绘画是形象的教育工具。“叙师资传授南北时代”一节中,
从师资传授的关系追溯画家们的一脉相传的承继关系,强调绘画艺术的传统
性,而同时又指出“衣服、车舆、风土、人情,年代各异,南北有殊”,要
认真对待内容上的现实性。在“论画六法”及“论画体工用搨写”两节中发
挥了他对于谢赫“六法论”的精辟的见解,他认为对象的生动的神韵是刻画
形似的目的,他反对琐碎的描绘:“夫画物特忌形貌采章历历其足,甚谨甚
细而外露巧密。所以不患不了,而患于了,既知其了亦何必了,此非不了也,
若不识其了,是真不了也。”他很赞美南北朝画家们刻画形似产生一定的美
的效果,并同时创造一定的风格,“论顾陆张吴用笔”一节中张彦远讨论了
以造型为目的的线纹的节奏感和线纹在中国绘画中形成画家独特风格时的决
定性作用。“论画山水树石”一节对于在唐代方始成为一种绘画体裁的山水
画的演变有精辟的论述,在这一节中他所说的山水画在南北朝和隋唐之际的
风格特点以及他在其它章节中谈到的关于前代绘画表现的特点,当今天我们
利用现存实例加以比较时,可证明他的评述是很准确的。
《历代名画记》中画家传记及有关的资料的一部分在全书占篇幅较多。
所记画家包括从远古的时代开始而截止到作者的生活年代(唐武宗会昌元
年,公元八四一年)。其中最重要的是魏晋南北朝隋唐的一段,本书中保存
的资料中包括史书的记载,南朝人士的评论,画家自己的著作和唐代尚在的
画迹,这些资料成为后世研究古代绘画史的仅有的根据。但其中也有严重的
缺点,即较缺少北朝绘画的史料,因而造成后世唯有南朝才发展了绘画艺术
的不恰当的概念。
关于鉴藏的部分,叙述了书画鉴藏工作的历史发展,唐代鉴藏的情况(如
购买的市价、仗势豪夺的行为等)以及在鉴识工作中有重要意义的印鉴的辨
识验证,收藏工作中的装褙裱轴,复制临摹等,可见中国传统的书画鉴识的
工作在唐代已具有一定的科学水平,《历代名画记》中的评述是正式予以整
理及记录的开始。
这部书写成于大中元年(公元八四七年),它为前代的中国绘画理论和
历史的研究作了总结,并为以后的研究奠定了基础,继续着这一著作,历代
都有新的积累,而出现了阐述中国绘画艺术在各个时代发展的一系列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