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美术史-第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文化特别表现在与农耕有密切关系的天文学方面,商代的历法是相当严密
的。商代的文字是已知的我国最古的文字,有象形字、形声字、假借字。

商朝末年,社会内部极为混乱,在长期对东方各族的战争之后,虽然获
得了胜利,但力量削弱,不能抵抗在西方新兴起的周族和其他各族的联合武
装,商王纣兵败自杀,商亡。

周族兴起于陕西渭水流域,最后建都于西安附近,传说他们的农业是相
当发达的(为他们奉为始祖的是农神后稷)。在周文王时,周族发展成一个
强大的力量,文王的儿子武王用姜太公和自己的弟弟周公、召公作帮手,并
联合反对商朝的各部落、各氏族,灭商,建立了周朝。

周武王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在广大的领土上分封诸侯,受封的多是功
臣和子弟。商纣的儿子武庚率领商贵族也受封在殷。周武王成为统治各诸侯
国的“天子”。但周初对各诸侯国的统治很不稳固,武王死后,他的年幼的
儿子成王在叔父周公辅助下即位,受到东方一部分诸侯和武庚的联合反对。
但最后被周公镇服,这一次变乱和变乱的平定,成为周朝历史上一件屡被后
人谈论的大事。周公把东方诸侯封国重新整顿以后,大规模的建设“洛邑”
(今河南洛阳)作为政治的和军事的据点。

周朝的制度,据文献记载,是以周天子为全中国的最高的领主,唯一的
“王”。天子把土地分给诸侯,诸侯把土地分给大夫,大夫再分给卿士。从
天子到卿士都是贵族。贵族们领有土地,也领有人民。隶属于贵族的人民群
众中有农奴也有工奴,他们直接从事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他们要无报酬地
向贵族贡献生产品,服徭役和兵役。

周朝自建国到公元前七七○年,共约四百五十余年,称为西周。西周中
叶公元前八四一年,周厉王因为和周贵族争夺剥削果实而被逐,结果爆发了
周王室内部的冲突。同时各地诸侯,随着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日益强大起
来,周王室逐渐不能得到他们的支持。因而在西方和北方各族的严重威胁下,
周平王不得不在公元前七七○年东迁到洛邑。此后称为东周。东周是周王室
日益衰微无力、列国日益强大的时期。历史上也称为春秋、战国时代。

春秋时期,力图扩大自己领域和势力的诸侯之间,不断发生吞并和掠夺
的战争。齐、晋、楚、秦、吴、越等国,先后获得向各小国及人民勒索贡纳
的权利。兼并掠夺战争的结果,到公元前五百年前后,只剩下秦、齐、楚、
燕、赵、魏、韩七个大国,这之后即进入史称战国时期。战国时期的结束,
是秦始皇在并吞了六国之后于公元前二二一年建立起统一的大帝国。

春秋战国时期残酷的战争,虽然破坏着生产力,但是由于铁质工具广泛
使用和牛耕,却促进了农业生产,手工业长期积累的技术经验也因铁制的工


具而加速进步。战国时期,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商业和高利贷亦伴随发展
起来。例如阳翟大商人吕不韦能以其财富操纵秦国政权。这时金属货币成了
重要交换手段。不少地方逐渐形成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大城市,如:
咸阳、洛阳、邯郸、南阳、临淄、寿春等。

由于生产力的发展,春秋时期开始了中国古代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
的时期。传统的世卿制度在逐渐瓦解。贵族转化为“士”,这些人中的优秀
代表者,能顺应时代的要求,提出一些有利于政治、社会、生产的措施。管
仲在齐国,商鞅在秦国,以及其他著名政治家所提出的变革措施,在不同程
度上为未来国家的统一开拓了道路。被称为“先秦诸子”的思想家,如孔丘、
墨翟、庄周、孟轲、荀卿、韩非,都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了在激烈变动中的社
会,并反映了社会的复杂要求。各派学说的“百家争鸣”,构成了古代思想
史上最活跃而丰富的时代。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春秋时代的自然科学,特别是天文学,有着辉煌
的成就。文学范围中的《诗经》和楚国诗人屈原的作品,都真实地描写了人
民的生活和愿望。一些历史著作(如《春秋》、《左传》、《国语》不仅是
古史的典范,和先秦诸子的哲学著作同样,都以优美的散文丰富了战国的语
言艺术。

商(公元前十六世纪——前十一世纪)、周(公元前十一世纪——前二
二一年)两代共约一千四百年,对于社会、文化和美术的发展都是一个悠久
的历程。美术发展中的辉煌成就,正如社会文化方面的其他成就一样,我们
今天所知还很不够,尚有待考古学的发现。古代文献中有些值得注意的片断
材料:商代的庙堂是“四阿重屋”的建筑,大概即今之所谓“四垂脊、重檐”
的样式;纣王曾修筑异常华丽奢侈的建筑物;商朝初年,宰相伊尹曾画了九
种不同品德的君王的形象,以劝诫商汤(《史记》);商朝有名的中兴之主
武丁,曾画了梦中所见的贤者的像。这些有关商代艺术活动的记载是极粗略
的。而有关周代的艺术活动,记载也很少。

孔子曾看见周的明堂壁上画了“尧舜之容,桀纣之像,各有善恶之状,
以垂兴废之戒焉”。并且画了周公抱着成王朝会诸侯的图画,还见到周公背
后的“扆”(屏风)上画了斧形的装饰(见《孔子家语》)。周代某些宫室
(“路寝”,帝王听政的地方)外的门上画了虎的形像,以明勇猛于守(见
《周礼》)。周代的许多器物上都描绘有各种图像。如各种典礼用的旗帜上,
按照身份等级画着日月、蛟龙、熊虎、鸟隼、龟蛇等。盾牌上画龙。天子和
贵族举行射礼等所用的“侯”(射靶)上,画云气,或画虎、豹、熊等动物。
古人初次会面执羔、雁为礼,覆盖羔、雁的布上也描绘着云气。天子服装上
则有“九章”的装饰,九章即九种纹样。画在上衣上的五种:龙、山、华虫、
火、宗彝,绣在下裳上四种:藻、粉米、黼、黻(有的书上记载舜时已开始
应用“十二章”。十二章除上述九章外尚多日、月、星三种。汉唐以来大加
标榜称之为“衮冕十二章”,作帝王的最尊贵的服装)。这些记载,有的是
可信的,有的是夸张的,总之,是很不完全的,还有待进一步分析研究。

西周初的铜器铭文中记录了以武王、成王二代伐商及巡省东国为内容的
图画。又《诗经·小雅·斯干》篇赞美周初的宗庙建筑给人以“如鸟斯革,
如翚斯飞”的美丽印象。这些记载应该是比较可信的,可以窥见周初的建筑
及绘画的宏大的规模和“成教化”的创作意图。

《周礼·考工记》一书记载了各种手工艺的分工情况。其中有很多是与


工艺美术有关的,是研究古代工艺史的重要材料。

中国考古学的开始是很早的,而且就是因注意并研究发现的商周时代古
器物而开始的。商周时代古器物——铜器和玉器的系统的研究,在宋代(公
元十二世纪)已经有了大致的轮廓,清代中叶(十八世纪)古文字学的研究
更加深了科学的认识。十九世纪是商周时代古器物被有意识地搜求、征集和
整理的时期。但真正的科学的考古事业是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才因少数严肃
的学者的辛勤劳动而建立起来。建国以来我国考古学得到蓬勃的发展,使我
们对祖国远古历史、文化以及早期美术史的知识,进一步充实了起来。

在丰富的考古发掘品中,我们见到了真正的绘画和雕塑的作品,然而数
量异常稀少,也不能较完整地说明演变过程。商代的大理石雕刻和战国末年
楚国的木俑和帛画、韩国的铜人是仅有的优秀的代表作。从商代到战国时代
的青铜器、玉器和战国时代的漆器,其中,特别是青铜器,是商周两代约一
千四百年间造型艺术创造的代表。

青铜器本身是精美的工艺品,在风格上装饰题材上与其他工艺美术相
通。同时,青铜工艺的造型与青铜工艺上的平面的装饰和浮雕的、立体的装
饰,都有直接采用写实风的动物形象的,它是了解当时绘画和雕塑的不可忽
视的材料。

商、周时代青铜工艺的丰富的遗存,集中地表现了早期美术的一般面貌。


第三节青铜工艺

一、青铜冶炼的起源和发展

铜器是最初的金属工具。金属工具的出现代表了生产力的发展。但是我
们知道商代后期虽盛行青铜的用具和兵器,然而农耕仍用石器。因此,真正
引起生产力的巨大变革的是铁器的应用,是在春秋中叶以后。

最早的铜器是以纯铜铸造的。我国最原始阶段的纯铜器尚未发现,一如
我国最早期的青铜合金器物一样,也还有待未来的考古发掘。

我国现存最早的铜器,是青铜工艺相当成熟的时期——商代时期的产
物。根据这些青铜器部分标本分析的结果,这一时期的青铜器为铜锡合金,
锡的比例大致为百分之五至二十(另外也有含铜量达百分之九二至九八为纯
铜器和含不同数量铅质的合金)。

青铜合金的特点是硬度较纯铜高,而同时可以保持纯铜所具有的韧性,
并且有明亮的光泽。青铜合金的熔点也较低。加锡至百分之二十时,熔点可
低到摄氏九百度左右(纯铜为摄氏一○八三度)。青铜合金的硬度与韧度相
结合,宜于制作带锋刃的兵器。

青铜合金中,铜锡比例的不同,合金的性能因而也不同。我们现在还不
能具体地说明古人如何利用这一科学事实。但是《周礼·考工记》(春秋末
年齐国官府工匠所记)中列出了六种不同的比例:“六齐”(即六剂)——
钟鼎之齐,铜六锡一;斧斤之齐,铜五锡一;戈戟之齐,铜四锡一;大刃之
齐,铜三锡一;削,杀矢之齐,铜五锡二;鉴燧之齐,铜锡各半。这六种不
同的配合,还可以探讨,但可以说明当时就已知道冶炼不同配方、不同性能
的合金。

商代青铜合金中,也有再加入一定比例的铅质的,甚至有完全用铅代替
了锡的。现在还不知道加入铅质的实际目的如何。铜锡合金加入极少量的铅,
可以在铸造花纹时,收到花纹清晰,减少气孔的良好效果,在战国时代的铸
镜工艺中,已开始有意识地加以利用。

二、青铜器工艺的基本技术

青铜器工艺的冶铸方法与青铜器的造型及装饰方法密切相关。

青铜器都是铸成的,不是敲击或剜凿成的。铸造是把原料放在熔炉内经
高温熔化成液体,然后倒入模型中,待温度下降后,铜液在模型中就凝成了
人所要求的器物。拆除范便得到了成品。

商代晚期的铸铜工场遗址已经在河南安阳发现(其他发现下节介绍)。
对于周代以来的青铜器冶铸已有初步了解。

一块重约一七·八公斤的铜矿原料曾被发现,是不含硫的孔雀石(氧化
铜),矿砂中并夹杂着赤铁矿。熔锅是一种红黄色的陶质器,发现这种熔炉
的农民称之为“将军盔”。熔锅可以达到装一二·七公斤铜液的容量。冶炼
青铜需要的热度是一千度左右。这样高的温度,可能有鼓风炉的设备,燃料
是木炭。

青铜器的范是陶制的,由多块拼成,一部分称为外范,上面并且有花纹。
外范在翻铸时形成铜器器形的外面。一部分是内范,在翻铸时形成铜器器形


的内面。外范和内范全部拼合在一起时,内外之间空隙部分,留待铜液填充
而形成所要制作的铜器。所以,范上的凸凹和左右与实际器物上的凸凹和左
右应恰恰相反。在安阳曾发现很多陶范和为了制造陶范所用的“模”。模就
是模仿实际的铜器的形状,为制范的坯型。

直接用陶范翻铸铜器是古代青铜器铸造的一般的方法。花纹和文字都是
铸出来的,不是刻的(战国时的文字有刻成的)。但商代已有多种铸造办法,
例如:两次铸法创造了铜器上的提梁或链条,特别是链杀的铸造,是金属熔
冶技术上的重大发明。

蜡模法——在翻铸结构较复杂或镂空的装饰时,范型的设计比较困难,
往往内用蜡模,外加湿柔陶泥涂墁,干后自然成为范。然后加烧使蜡熔解流
出,遗留之空隙为浇铸时之铜液填充,即成型。在战国以前是否已经使用尚
难证实。

青铜器的装饰在设计时就知道利用铸造技术上的特点,避免铸造技术上
的种种困难。殷代铜器上往往有突出的觚棱,就是因为陶范拼合时有不能完
全密合的缺点,主动加以利用而产生的。而且每一块陶范上的花纹各自形成
一完整单位,以避免两范拼合时花纹相错,因而取得对称或重复连续花纹的
效果。青铜器上装饰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