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造院、文绣院,掌管大规模织染刺绣服饰的制作。另外内侍省里有造作所“掌
造禁中及皇家属婚娶名物”,造作所领有八十一作(各有详细名目见《宋会
要稿·职官》)。此外关于土木营建,军器制造也都有专门的机构。但就文
思院和造作所已可见包括了宋代的加工性质的属于高级奢侈品部分的手工艺
(没有一般的丝织、陶瓷,然而有刻丝、铜镜等),而且可以看出分工的细
密(筷子、羹匙、扇子、打球用的杖都有专业作坊)。大规模的陶瓷生产和
丝织一样另有专官。宋代的官办手工业的劳动力来源多是通过所谓的“团会”
(即行会的组织)召募而来,付给报酬,普遍实行工役制。但同时,与工役
制同是代表着官办手工业性质的改变的是官府用物不由官府工厂制作,而是
在市场上用收购的方式获得。“官府宅司,但用诸般物色金银器皿珠玉犀象
绫锦罗彩食用物料,招行人对面商量,立支价钱,永无词讼”(宋人著作:
《为政九要》)。这就意味着劳动力的进一步解放。
宋代工艺美术在经济方面这一新的变化都表现了前资本主义时期的特
色。宋代开始的工艺美术的新传统,在明清时期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
在北宋和南宋统治地区的经济繁荣的情况在北方辽金地区是见不到的。
辽金在北中国的统治带有浓厚的种族压迫和奴隶制的性质,大批手工业工匠
被俘而沦为奴隶;同时由于战争残酷的屠杀和抢劫破坏,使北宋时期的工艺
美术生产的中心地区,如汴梁、定州等地区的经济相反受到破坏。
唐宋时期的定州是北方重要的手工业中心,有发达的纺织业和陶瓷业,
设有官府的工厂,定州的刻丝和白瓷器都是天下闻名的。十二世纪以后以定
州为代表的整个北方的丝织工业衰微下来,陶瓷则停留在旧日民间陶瓷的水
平上。定州已不复成为著名产地了。
元朝手工业,丝织工艺和军器工业提高了生产数量并有精密的分工。在
官营手工业作坊及军器作坊中工作的工人沦于工奴地位,称为匠户或军匠,
也有私雇的工人称为民匠。元代用匠户的制度固定下来的手工技艺工人数量
很大。在元代庞大的官手工业管理机构中,手工业单位达到七十余所,配有
系官匠户四十二万之多。这种制度束缚了手工业的发展。
宋元工艺美术中最有成就的是陶瓷工艺。宋代的青瓷、白瓷及黑瓷的产
地增加了,生产规模更扩大了,制作技术提高了,造型及装饰的手法更成熟
了。宋代陶瓷中出现很多在艺术性上达到高度完美的作品。
青瓷生产中心在宋代已不复是上林湖的越窑。北宋初年,钱越降宋以前
曾大量烧造越窑瓷器贡于宋。现在上林湖越窑遗址犹可见有“太平戊寅”四
字的越窑残片,即钱越投降之年烧造的。其后,北宋也还置官监窑,但熙宁
以后越窑就衰落下来了(图306)。青瓷的中心移至北方,也移到浙江南部
的龙泉县。
北宋时期,北方烧造青瓷第一个中心在汝州(今河南临汝)。临汝四乡
烧造青陶瓷器的古窑遗址很多,在南乡有严和店,在东北乡有大峪店、东沟、
叶沟、黄窑等处。
临汝东北乡烧造的是没有花纹装饰的青瓷,釉色极润泽而带葱绿,是早
期的产品。南乡烧造的多有印花或划花的装饰隐隐浮现在透明的艾绿釉之
下。但制作时代可能晚到南宋。
临汝曾设官府的窑场,其产品过去称为“汝窑”(图310)。“汝窑”
出现的时期是在越窑衰微之后。产品主要供宫中御用,供御拣退之件,方许
出卖。汝窑胎土细润,微带红色。釉汁稠厚莹润,多豆青、虾青色,通体有
细片,底有芝麻花细小挣钉,是支烧的痕迹。现在故宫博物院藏有“汝窑弦
纹炉”,是古陶瓷中罕见的珍品。
临汝烧造的青瓷在北方引起一些影响。耀州窑(陕西铜官县黄堡镇)在
熙宁年间烧造青瓷已很发达(图311)。临汝附近宝丰的大营、青龙寺在宋
代也烧造印花青瓷。青龙寺和另一邻近临汝的鲁山县的段店也都有白釉画黑
花或划花、黑釉的瓷器和铅质绿釉的三彩陶器。
在汝窑的影响下,又有北宋的官窑,也是北宋时期最著名的青瓷窑之一。
北宋官窑是大观、政和年间在汴京所造,窑址尚未发现,据传世的若干实物
及过去鉴赏家的观察,知道北宋官窑釉色主要有月白、粉青、大绿三种,釉
中显蟹爪纹,胎土作铁色,口缘部釉较薄,所以口及足皆露胎色,而称为“紫
口铁足”。现在故宫藏有北宋官窑“冲耳三足炉”,其釉色和前述有名的汝
窑相似。
北宋时期北方的青瓷又有所谓“董窑”(或称“东窑”),其窑址亦不
可知。
南渡后,在杭州附近两次设立官窑烧造青瓷。一次是邵成章于修内司烧
造,沿袭北宋官窑旧风,称为修内司窑。修内司窑据明代人记载在杭州凤凰
山下,但若干年来调查的结果,凤凰山下万松岭一带发现的碎瓷片皆日用废
弃的堆积,修内司的窑址尚未发现。修内司窑的特点据过去记载是釉色青带
粉红,浓淡不一,有蟹爪纹,紫口铁足,胎泥细润,有黑土者(含铁分特别
丰富),谓之“乌泥窑”。第二次的南宋官窑是在郊坛下别立的新窑,就称
为“郊坛下新窑”。南宋郊坛在杭州乌龟山,郊坛下窑址现已发现即在乌龟
山麓,根据发现的碎片可见其胎骨为含铁分甚多的黑胎。胎骨制作甚薄,而
釉很厚,有超过胎骨四五倍者。釉色晶莹美丽,近粉青色,也有近蜜蜡黄的
釉色,有细开片。
南宋时期,青瓷烧造的中心又在江南发展起来,除了杭州的官窑以外,
浙江的龙泉窑也恢复并发扬了越窑的传统。龙泉窑在南宋到明代的兴盛是南
方青瓷的重要贡献。
龙泉窑的窑址在龙泉县琉田(今大梅村大窑)。龙泉县境内发现的古窑
址除大窑以外,还有金村、新亭、岱根、大麻、岰头等十余处,皆在龙泉县
境内。属于庆元县的有枫堂等三处,丽水县的瓷窑有宝定窑等处。
龙泉窑的起源较早,属于越窑系统。南宋、元、明时期,龙泉窑的规模
很大,是景德镇未充分发展以前,南方最大的产瓷地。龙泉窑出口数量甚巨,
在埃及及日本都有大量残片堆积。龙泉窑在景德镇窑之前为中国陶瓷工艺博
得了世界的声誉。
宋代龙泉窑的胎骨为灰白色,无釉露出部分显铁血色。标准龙泉的釉色
为极柔美的粉青色,也有氧化不足而显翠青色,或氧化稍过而显米黄色的。
器物的口缘部分或凸雕隆起的部分,因釉较薄,显出胎骨的白痕。龙泉窑器
物上常有凸雕的花样装饰,牵枝牡丹及双鱼纹样是很常见的。龙泉窑的青瓷
上也有时出现红褐色的斑点,是利用含铁量较多的釉汁有意施加的一种装
饰。
龙泉的一种特别产品,即所谓的“哥窑”。哥窑的最显著的特点是有纹
片,纹片有大小的不同,具有天然的装饰效果(图307)。釉色有黄及青两
个系列的不同浓淡深浅的变化。其称为“哥窑”者,由于传说宋代有章生一,
章生二兄弟二人烧窑。章生一为兄,烧制的瓷器是有开片的,所以称为“哥
窑”。龙泉之无开片的,即被认为章生二所烧。
在青瓷的范围中也要谈到钧窑。
钧窑在河南禹县的神垕镇,其烧造中心为神垕西十里的野猪沟。钧窑是
在临汝窑衰落以后,兴起于临汝附近代替了临汝窑的。其发达的时期是金和
元的时期。
钧窑的青釉的色泽是釉中的氧化铜和少量的铁分的颜色。釉料的成分中
有过量的矽酸,过量的矽酸在徐冷的过程中处于游离状态成为结晶,于是形
成了“失透釉”,是钧窑釉的一种特殊效果。钧窑釉一般的是天青、月白等
诸不同深浅浓淡的青蓝诸色,而在天青、月白诸色上也出现了不同的红色,
或如云霞一样■散于全器,或呈一朵红斑或紫斑。失透釉及铜红色的发现是
钧窑在技术上的重要创造,为中国色釉陶瓷开辟了新的道路。
模仿钧窑的红斑青器的制品在河南一带很流行。临汝、洛阳、安阳、汤
阴各地在金、元时期及其以后都有出产。
在南方模仿钧窑的有广东阳江地方的“广窑”或称“广钧”,釉色青、
蓝、灰各种色彩自然混合流动,有特殊的艺术效果。
钧窑器物胎骨粗而厚重,器形呈敦厚朴实的风格,富于单纯质朴的魅力
(图308)。
青瓷的发展连带的产生了黑色的陶瓷。因为青瓷的釉色是由于釉中的铁
分,黑瓷的黑釉也是利用釉中的铁分烧成的。所以在唐代,烧造青瓷的德清
窑的产品中也有纯黑釉的器皿。
釉中含铁分量决定着釉的颜色。少量的氧化低铁可以使瓷釉带青绿色。
例如:0。8%则呈极淡的淡绿色,如玻璃。1%—3%则呈不同程度的青绿色。
氧化低铁的分量如果再提高,则在烧制时还原困难,5%呈铁绿色,8%釉色
就是赤褐,甚至暗褐,而在釉之较厚重的地方,也可能有真正的黑色出现。
龙泉窑上的褐斑就是利用原料相同而浓度不同的含铁的釉汁点成的。南方的
青瓷多是还原焰烧成,其还原充分的就烧成甚为美丽的青釉。临汝窑是氧化
焰烧成,一部分氧化低铁变为带黄味的氧化高铁,黄绿混合结果是一种特有
的艾叶青色。
釉汁中含铁量如果达到饱和状态,就可以烧纯黑色的釉。纯黑釉的瓷器
在日本受到特别的重视,称之为“天目釉”,而成为今天通行的名称。
在南方烧造黑釉瓷的最有名的产地是福建建阳县的“建窑”。窑址在今
建阳县池墩村。
建窑的黑瓷在北宋末年很被重视。宋徽宗赵佶提倡黑瓷盏饮茶,而不复
是如唐末陆羽那样推崇青瓷。建窑黑瓷因釉中铁分散聚不匀,所以烧后显出
黑褐不同的色泽,形成不同的装饰效果,也就产生了不同的名目。例如最有
名的是“兔毫”黑釉中显出黝白及褐黄色的细丝如毛;又有所谓“鹧鸪斑”
黑袖上浮现金紫色有光的斑点;“油滴”黑釉上出现密集的闪银发光的圆点。
在建窑废址附近发现的黑瓷残片都是敞口的碗盏,而且有的碗底刻划或
摹印“供御”二字。这是可以和赵佶提倡饮茶用建瓷的记载相印证的。
北方也烧造黑瓷,其产地多与白瓷一致。
白瓷在宋代的发展是中国陶瓷史上最大的变化。这一变化改变了历史悠
久的青瓷传统,真正建立了白瓷传统。
在唐代与越窑青瓷并峙的邢窑白瓷到了宋代已不再那样有名。宋代白瓷
的精品是北宋的“定窑”,其他一些白瓷产地,如磁州窑、当阳窑等,除了
有一部分也产若干黑瓷外,并且利用黑瓷创造了新的装饰方法,产生了此后
白色瓷器进行装饰的主要方法。
北宋的定窑在今河北曲阳(宋代属定州)的灵山镇附近涧磁村和燕山村。
现在尚有大量的残片堆积。定州是唐宋时期重要的工艺中心。生产瓷器至少
在五代时已开始。在宋代成立了官窑,现在在涧磁村附近据说还发现有“尚
食局”字样的盘底。记载中称汝窑未兴起之前北宋宫廷中原来是用定州白瓷
的,而后来不用定窑的原因是因为“有芒”(定窑口部不施釉,涩边)。北
宋定窑也大量供应市场,定窑的衰落在北宋倾覆的时候。
定州最精的产品,胎骨很薄很轻为了避免烧制时变形,一些敞口小底的
碗盏多是扣烧的,所以口缘部不能施釉而是涩边。补救的办法是用金、银、
铜镶口(五代越窑也有此办法)。定窑釉色洁白,一般是先涂一层白色的化
妆土,遮盖住胎骨上不够细腻洁白的缺点。化妆土上再施透明的牙白色玻璃
釉,釉微带黄味,在凹聚稍厚处更易查觉。定窑白瓷有多种雕花技术,例如:
用刀雕削的称为划花,用针剔刺的称为绣花,用带图案的范压印的称为印花
(压印用的陶土范也有发现)。定窑有花者多,无花者较少,纹样题材多系
牡丹、萱草、飞凤、蟠螭等形,花草间也有孩儿穿插其间(图309)。
北宋的定窑在靖康之变以后衰落下去,工匠也南迁。与定窑风格相同的
白瓷移到江西景德镇继续制作,而称为“南定”。南定的窑址在今景德镇附
近的湘湖、湖田两处。
景德镇最早出产越窑风的青瓷,北宋时期之改名为景德镇,据记载是因
为在宋真宗景德年间以出产洁白的白瓷受到了重视的缘故。
南定瓷质极细,色极白,所以又称为“粉定”。釉为透明玻璃质,但釉
厚的地方,略闪水绿色,是“影青”釉一类。南定的器皿在器形及装饰方面
和北定相同。
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