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存勋派总管周德威率部屯赵州(今河北赵县),朱全忠命部将王景仁率兵八万向柏乡(今河北柏乡)进军,王镕告急,李存勋亲自领兵至赵州与周德威会合,并进驻野河(今滏阳河支流)北岸,与梁军夹河对峙。
李存勖认为:“吾提孤兵出千里,利在速战,今不乘势而急击之,使敌知我众寡,则计无所施矣。”但周德威却认为:粱军士气正旺,不宜速战,敌军长于守城而不善野战,“吾之取胜,利在骑兵,平原旷野,骑兵之所长也。今吾军于河上,迫近营门,非吾用长之地也。”因此建议退守高邑,诱梁军离营,以逸待劳,乘机出击。李存勋采纳其策,派出精骑前往挑战,王景仁大怒,倾军而出。晋军按预定计策,且战且退,将梁军诱至高邑南边。李存勋登高观阵,大喜说:“平原浅草,可前可却,真吾制胜之地也。”打算立即同梁军展开决战。周德威再次劝阻说:“粱军轻出而远来,与吾转战,其来既速,必不暇赍粮糗;纵其能赍,有不暇食,不及日午,人马饥渴,其军必退,退而击之,必获胜焉。”到下午,梁军果真后退,晋军乘势从东西两面夹击,梁军大乱,晋军奋力猛追,粱军大败,精锐全部被歼,王景仁仅率数十骑夜逃。
此战是双方争夺河北的关键一仗。从兵力上看,梁军多于晋军。晋军以少胜多的原因是,根据敌情、地形的实际,采取主动后撤、诱敌歼灭的方针,诱使梁军脱离营垒之后,充分发挥骑兵快速机动作战的威力,一举击败梁军于平原旷野之中,创造了古代骑兵作战利用有利地形而获胜的典型战例。
战步第六十
【提示】
本篇论述了步兵同战车、骑兵作战的方法。首先论述了步兵同车、骑作战,必须依据丘陵险阻,占据有利地形。在兵力配备上,长兵器强弩在前,短兵器在后,轮番战斗。接着进一步论述了在无丘陵险阻可依的情况下,同敌车、骑交战,应将部队部署成“四武冲陈”,并设置行马、蒺藜等障碍物,迟滞敌军行动,再深挖壕沟,构筑防御工事,即可抵挡敌军进攻。
【译文】
武王问太公说:“步兵与战车、骑兵作战的方法是怎样的“太公答道:“步兵与战车、骑兵作战,必须依托丘陵、险阻的地形列阵,把长兵器和强弯配置在前面,把短兵器和弱弩配置在后面,轮流战斗,更番休整。敌人战车和骑兵大量到达时,我即坚守阵地,顽强战斗,并使材士强弩戒备后方。”武王问:“我既无丘陵又没有险阻可以依托,敌军到达的兵力既众多又强大,战车骑兵夹击我两翼,突击我前后,致使我全军恐惧,溃败逃跑,应该怎么办?”
太公答道:“命令我军士兵制作行马和木蒺藜等障碍器材,把牛马集中编在一起,步兵结成四武冲阵。看见敌战车骑兵即将到来,就广泛布设蒺藜,并挖掘环形壕沟,宽深各五尺,叫做命笼。步兵带着行马进退,用车辆连接成营垒,推着它前后移动,停止下来时即成营寨。用材士强弩戒备左右,然后号令我全军猛烈战斗,不得懈怠。”
武王说:“好啊!”
【原文】
武王问太公曰:“步兵与车骑战①奈何?”
太公曰:“步兵与车骑战者,必依丘陵险阻,长兵强晋居前,短兵弱弩居后,更发更止,敌之车骑虽众而至,坚陈疾战,材士强弩,以备我后。”
武王曰:“吾无丘陵,又无险阻,敌人之至,既众且武,车骑翼我两旁,猎我前后,吾三军恐怖,乱败而走,为之奈何?”太公曰:“令我士卒为行马、木蒺藜,置牛马队伍,为四武冲陈。望敌车骑将来,均置蒺藜,掘地匝后②,广深五尺,名曰命笼③。人操行马进退④,阑车以为垒,推而前后,立而为屯⑤,材士强弩,备我左右。然后令我三军,皆疾战而不解⑥。”
武王曰:“善哉!”
【注释】
①与:底本无此字,疑脱,从《武经七书汇解》补正。战,底本无此字,疑脱,据《武经七书汇解》补正。
②掘地匝后:指在四周开掘壕沟。
③命笼:《武经七书汇解》注:“言为三军之命运所系也。”可理解为沟堑、障碍物等构成的环形防御体系。
④进退:底本为“进步”,疑误。今据《武经七书讲义》校改。
⑤屯:军屯,营寨。
⑥解:同“懈”,松弛。
【例证】
“步,贵知变动”,步兵的特点是灵活性大,能适应各种地形、天候和战斗形式,尤其利于险阻复杂的环境。步兵装备有各种长短兵器,攻守进退都比较机动灵活。但步兵的弱点是快速性不如骑,稳固性不如车。因此,在同车、骑交战时,最好能依托险隘的地形,扬己之长、抑敌之长。南宋初年,吴玠就是以此抵挡住金军进攻并屡次获胜的。
建炎四年(1130 年),金军进攻江南受挫,遂转为东守西攻,企图由陕入川,迂回包围,消灭南宋。九月,宋金在富平(今陕西富平北)展开激战,宋军大败,金军进逼四川。吴率兵数千,退守控扼蜀道的要隘和尚原(今陕西宝鸡西南),决心凭险据守,绍兴元年(1131 年)三月,金将没立首攻受挫。五月,又与乌鲁、折合二博分兵并进。吴玠针对金军骑兵特点,坚阵固垒,以避其锋,待其进入路狭多石的山谷下马步行时,挥军奋战,大败金军,十月初九,金帅完颜宗弼集兵数万,自宝鸣连营三十里,企图一举打开入川关口。宋军在吴玠的指挥下,依托险隘坚垒,以劲弓强弩轮番射击,打退金军多次猛攻,又以精兵夜袭金营,断其粮道,并在其退路设伏。经过三日激战,金军兵疲粮匮而退,遭宋军伏击大溃,宗弼身中两箭,将士死伤累累,此战,是宋金战争以来宋军获得的首次大捷,鼓舞了南宋军民抗金斗争的信心。此后,吴玠又指挥南宋军民,相继取得了饶凤关、仙人关大捷,彻底粉碎了金军由陕入川的企图,胜利地保卫了川陕大门。
金军以弓马骑射见长,但西北一带山势险峻,易守难攻,骑兵的优势无从发挥。而宋军却是以步兵为主,灵活机动,吴玠之所以屡败金军,关键在于他每战都能够根据敌我双方的不同特点,“必先占高原必胜之利”,健金骑兵无法施展其威力,然后灵活机动地打击敌人。因此能够屡创强敌,多次获胜。
附录一 姜太公传略
(录自《史记·齐太公世家》)
【原文】
太公望吕尚者,东海上人。其先祖尝为四岳,佐禹平水土,甚有功。虞夏之际封于吕,或封于申,姓姜氏。夏商之时,申、吕或封枝庶子孙,或为庶人,尚其后苗裔也。本姓姜氏,从其封姓,故曰吕尚。
吕尚盖尝穷困,年老矣,以渔钓好周西伯。西伯将出猎,卜之,曰:“所获非龙非罴,非虎非罴;所获霸王之辅。”于是周西伯猎,果遇太公于渭之阳,与语大说,曰:“自吾先君大公曰”当有圣人适周,周以兴’。子真是邪?吾太公望子久矣。”故号之曰“太公望”。载与俱归,立为师。
或曰,太公博闻,尝事纣。纣无道,去之。游说诸侯,无所遇,而卒西归周西伯。或曰,吕尚处士,隐海滨。周西伯拘麦里,散宜生、闳夭素知而招吕尚。吕尚亦曰:“吾闻西伯贤,又善养老,盍往焉。”三人者为西伯求美女奇物,献之于纣,以赎西伯。西怕得以出,反国。言吕尚所以事周虽异,然要之为文武师。
周西伯昌之脱■里归,与吕尚阴谋修德以倾商政,其事多兵权与奇计,故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阴权皆宗太公为本谋。周西伯政平,及断虞芮之讼,而诗人称西怕受命曰文王。伐崇、密须、犬夷,大作丰邑。天下三分,其二归周者,大公之谋计居多。
文王崩,武王即位。九年,欲修文王业,东伐以观诸侯集否。师行,师尚父左杖黄钺,右把白旄以誓,曰:“苍兕苍兕,总尔众庶,与尔舟揖,后至者斩!”遂至盟津。诸侯不期而会者八百诸侯。诸侯皆曰:“纣可伐也。”武王曰:“未可。”师还,与大公作此《太誓》。
居二年,纣杀王子比干,囚箕子,武王将伐纣,卜龟兆,不吉,风雨暴至。群公尽惧,唯太公强之劝武王,武王于是遂行。十一年正月甲子,誓于牧野,伐商纣。纣师败绩。纣反走,登鹿台,遂追斩纣。明日,武王立于社,群公奉明水,卫康叔封布采席,师尚父牵牲,史佚策祝,以告神讨纣之罪。散鹿台之钱,发矩桥之粟,以振贫民。封比干墓,释箕子囚。迁九鼎,修周政,与天下更始。师尚父谋居多。
于是武王已平商而王天下,封师尚父于齐营丘。东就国,道宿行迟。逆旅之人曰:“吾闻时难得而易失。客寝甚安,殆非就国者也。”太公闻之,夜衣而行,黎明至国。莱侯来伐,与之争营丘。营丘边莱,莱人,夷也,会纣之乱而周初定,未能集远方,是以与太公争国。
太公至国,修政,因其俗,简其礼,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而人民多归齐,齐为大国。及周成王少时,管蔡作乱,淮夷畔周,乃使召康公命太公曰:“东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无棣,五侯九伯,实得征之。”齐由此得征伐,为大国,都营丘。
【译文】
太公望吕尚,是东海边上人。他的祖先曾经当过掌管四方部落的长官,辅佐夏禹治理水土立过许多功劳。虞舜、夏禹的时候被封在吕,或者是被封在申,姓姜。夏、商两代,申、吕或者被封给旁支子孙,或者成了平民,吕
尚就是他们的后代。本来姓姜,因随用封邑作姓氏,因此叫吕尚。
吕尚大概曾经很贫穷困苦,年纪老了,利用钓鱼的机会求见周西怕姬昌。姬昌准备出去打猎,事先占卜吉凶,卜辞上说:“这次出猎所获得的不是龙不是螭,不是虎也不是罴;所得到的将是成就霸业的辅佐良才。”周西伯姬昌于是去打猎,果然在渭水北面遇到了姜太公,同姜太公交谈之后大为高兴,说:“自从我的先代君主大公说:‘一定会有圣贤之士来到周国,周国将依靠他得以兴盛起来。’说的就是先生你这个人吧?我太公盼望先生已经很久了。”因此称吕尚为“太公望”,姬昌用车载着他一起回去,拜他为师。
也有人说。姜太公博学多闻,曾经在商纣手下做过官,商纣暴虐无道,姜太公就离他而去。周游列国劝说诸侯,没有遇到赏识他的人,最后才前往西部投奔周西伯姬昌。还有人说,吕尚是一位平民百姓,隐居在东海边上。周西伯姬昌被商纣王拘禁在■里,姬昌手下散宜生、闳夭两人平素了解吕尚的才能,于是前往聘请吕尚出山辅佐姬昌。吕尚也说:“我听说西伯贤明,又能善待有才能的人,我何不投奔到他那儿去呢。”吕尚、散宜生、闳夭三人替西伯寻找美女和奇珍宝物,献给商纣王,用来赎回西伯,西伯因此得以被纣王释放出来,返回自己的国家。上述各种说法在言及吕尚得以臣事周国时虽然各不相同,但在说到他后来成为周文王、武王的老师这一关键问题时却是一致的。
周西伯姬昌从里脱身回来之后,便同吕尚暗中谋划施行德政以推翻商朝政权,这些事大都是用兵的权谋和奇妙的计策。所以后世谈论用兵以及周朝所使用的秘计权木都尊崇太公为鼻祖。周西伯为政公正持平,等到他裁决了虞、芮两国的争端之后,诗人称道西伯姬昌是秉承了上天的旨意而叫做文王。后来周讨伐崇国、须密、大夷等诸侯国,大规模修建都城丰邑。当时天下有三分之二都归附了周国,其中多是出于太公的谋划。
文王去世后,武王即位。九年之后,武王想继承文王未竟的大业,向东征讨商纣,以观察试探各诸侯国是否听从号令。军队出发时,师尚父姜大公左手持着黄金为饰的大斧,右手握着白牦牛尾为饰的军旗举行誓师大会,他说:“苍兕啊苍兕,集合你们的部队,交给你们船只,迟到的将要处斩!”于是军队前进到盟津。事先没有约定而到会的诸侯共有八百。诸侯们都说:“可以讨伐商纣了。”武王说:“征讨的时机还没成熟,不能讨伐。”又带领军队返回,并与太公一道写了这篇《太誓》。
过了两年,纣王杀死王子比千,囚禁箕子。武王准备征讨纣王,用龟甲占卜吉凶,卜辞不吉利,风雨突然降临。大臣们都十分害怕,只有太公坚决劝说武王伐纣,武王于是率兵出征。十一年正月甲子日这一天,在牧野举行誓师大会,讨伐商纣。纣王的军队大败。纣王回头逃跑,登上鹿台。武王的军队于是追上来杀死商纣。第二天,武王立于神坛前,大臣们手捧净水,卫康叔封铺彩席,师尚父牵着致祭的牲畜,史佚诵读祭告天地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