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历代名女 奇女卷-第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静的时候,群集河上,口尾相衔,搭起一座鹊桥,让牛郎织女相聚。“鹊桥
崔鬼河宛转,织女牵牛夜相见。”据说七夕过后,鹊鸟的羽毛都会七零八落
地脱掉不少,就是因为辛苦搭桥的缘故。

牛郎织女的故事大致如此,后世的《天河配》、《天仙配》、《鹊桥会》
等平话或戏曲都大同小异;不但把人仙化,也把神仙凡人化,仙女可以下凡,
凡人也可以升天,一段天人揉合的爱情故事,充满了馥郁甜蜜的人情味,也
洋溢着农牧社会的生活面貌与伦理道德色彩。

杜牧的《秋夕诗》:“天街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杜甫《银河
诗》:“牛女年年渡,何曾风波生?”

这些都为世人传诵,还有:

“七夕今宵看碧霄,牛郎织女渡鹊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儿百条。”

这诗传说是一个六岁的儿童,唐代的林杰写的,可见一般人对七夕的
故事已经耳熟能详,连六岁小儿也能执笔成诗,朗朗上口。

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最为少年男女所向慕。南北朝所谓“七夕节”,
禁中优伶扮演《鹊桥仙》戏曲,进时新果品,市井儿童手执荷叶,欢呼雀跃。
唐时在七夕夜登高楼危树,安排筵会,以赏节序。宋时以七夕为“女儿节”,
妇女在庭院中以巾帕蒙面,仰首空际,默默祷告,根据所看到的迷蒙景象,
以预卜自己的终身大事。元、明、清各代,称七夕为“七巧节”,当夜的花
样更多。

最常见的是在庭中摆设香案,盛陈瓜果,望空焚香膜拜,然后一口气
在朦胧中以丝线连穿七个针孔,能有如此眼力,想必也有一双巧手,还有捉
取小蜘蛛以小盒盛着,翌晨观看如果网丝圆正,叫“得巧”,另有“丢针”,
盛清水一碗,在星光下把绣花针轻轻地丢在水中,能浮在水面的叫“大吉”,
事实上这就是物理学上的表面张力,只要小心翼翼,大概不难办到。

还有两首描写七夕的诗,字丽句清,可堪一读。一首是:

“乞巧楼前雨乍晴,弯弯新月伴双星;

邻家少女都相学,斗取金盆卜他生。”

一首是:

闺女求天女,更阑意未阑;

玉庭开粉席,罗袖捧金盘。


向月穿针易,临风整线难;

不知谁得巧,明旦试寻看。”

这两首诗对七夕夜晚妇女们的活动和心态形容得入木三分。

时至今日,少男少女们的情感已了无阻隔,不只是抽象的银河无法隔
绝,就连实质的尊长约束,社会道德法律,也已发生不了多大效果,然而重
温牛郎与织女的故事,则可对少年男女的情爱,产生了一种虚幻而浪漫的憧
憬,从而唤起更加珍惜的意念,则认七夕为“情人节”,就有了积极的意义。

西王母和她的蟠桃仙子

杭州西湖妙庭观附近有一座望仙桥。宋代绍兴年间有位道士董元行在
附近上层中挖到过一块奇妙的铜牌,上面残留着隐隐约约的文字:“我有蟋
桃树,千年一度生,是谁来窃去?须问董双成。”

董双成就是传说中的西王母的蟠桃仙子,望仙桥就是她丹成得道,自
吹玉笙,驾鹤仙去的地方。

董双成本是西同时代钱塘江畔的一位绝色美女,混身上下洋溢着一份
灵秀的气韵。

她的先祖是商朝的史官,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在朝廷中也偶尔
鉴往知来,抒谋献策。商朝亡后定居钱塘江畔,在飞来峰下种桃成林,结庐
而居。每当初春桃花盛开时,嫣红一片,簇拥草庐,生活在其中不啻是神仙
生活。

这种生活环境从小就陶冶着董双成,体似弱柳的董双成酷爱桃花,如
痴如醉。看看董双成日渐长大,秀面明眸堪与繁花竟艳。有一天,忽然异想
天开,采撷桃花,配以山中的芝草炼制丹药。初时仅能清痰化气,日久生巧,
屡加研究,逐渐在火候及配方上有了大幅度的改进。所提炼的丹药,竟然能
够治疗多种内科病症,远远近近,前来飞来峰下董家讨药的人络绎不绝。

从采集原料到守炉炼丹,董双成经常忙得不可开交,偶有闲暇,便吹
笙自娱,兴致来时还会高歌一曲“丹小凤”。据说当她吹笙时,会引来百鸟
在空中翱翔,而当她唱歌时,更有仙鹤飞来聆听。

待至黄者之说兴起,倡言神仙导引之术,大大符合了贵胄后裔的胃口,
于是选择了风景绝佳的地方,筑庐结庵,兴寄烟霞,吸取日月精华,提炼百
卉的汁髓,以期在碌碌尘世中,能够不食人间烟火,进而白昼飞升,得道成
仙。董双成随同家人,在杭州西湖飞来峰下结庐炼丹,不能算是女道士,当
时尚无道教之名,真正道家演变成一种宗教,设立道观,传授弟子,吸收信
徒,是东汉未年的事,道家与道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道家是一种哲学思想,
道教是一种宗教,道教是挪用了道家的一些观点,更借用了道家的创始人老
子来做自己的始祖。

东汉张道陵以符咒之法行世,北魏寇谦之,奉老子为教祖,张道陵为
大宗,设立道观,宣扬教义,始成为一种正式的宗教,董双成生在西周,时
间上已相去十万八千里,只能算是一种自发式的修行,还谈不上是女道士的
身份。


在一个春光明媚的午后,董双成炼成了一炉“百花丹”,异香扑鼻,传
播数里之外,自食数粒后,顿觉神清气爽,精神百倍,取笙吹奏,百鸟群集,
盘旋飞舞,董双成精神越来越清爽,越来越旺劲,忍不住高歌一曲,声彻云
霄,引来仙鹤翩然而降,匍匐阶下,心有灵犀,董双成一步跨上鹤背,仙鹤
驮着她冉冉飞升,惊倒附近的民众,都只知痴痴地傻看。

在西边昆仑山上的瑶池畔住着赫赫有名的王母娘娘。

王母娘娘究竟是什么人呢?各种记载的说法颇有出入,有的说她是古
代西域的一个小国女王,蓬发虎齿,面目狰狞,仰天长啸一声,每使群兽惊
荒而逃;有的说她姓杨名婉玲,住昆仑山上,得道成仙,代替玉帝执行天宫
的任务,是一位雍容华贵的半老徐娘。

周穆王十六年西征途中,路过昆仑山,传说曾经受到过西王母的款待,
并在瑶池上饮酒赋诗,盘桓多日,回来的路上想再度造访,但见山深林密,
云雾缭绕,已经渺无踪迹可寻了。

神仙的事难以究诘,尤其是在神权时代,人类的思想与行为,大都受
到神仙的约束与支配,抬头三尺有神明,使得芸芸众生有所戒俱,不敢肆意
妄为,未尝不是人类社会保持安定的一项巨大力量。西王母娘是否代表玉帝
执行天宫任务,事属玄虚,不得而知,但她居住在昆仑山上瑶池之畔,不但
有迹可寻,而且历史上也多有记载。

那一只仙鹤载着董双成愈飞愈远,来到了昆仑山,董双成做了王母娘
娘的“传达呣”,很像今天的机要秘书,王母娘娘有什么授意,均由董双成
负责与众仙联系并沟通,在实质上算是王母娘娘的侍从人员,说得更具体一
点,似属西王母娘娘的贴身侍女之流。西王母一共有四名贴身侍女,董双成
之外,还有王子登、郭蜜香、纪维容三人,董双成的地位,在四位侍女之中,
大约是居于领班的身份,之从历次西王母出现的态势可以得到印证。此外,
从董双成受命看守蟠桃一事,更可概见她在仙宫受到的信任和重视。蟠桃是
一种枝桠蟠曲的异种桃树,三千年才结果一次是仙宫中的极品珍果,从平时
的培养与保护,到果品的采摘和分配,均由董双成负全责,每值瑶池盛会,
西王母赐给群仙的蟠桃,都是经由董双成伪纤纤玉手而来。

凡间吃过蟋桃的,除了前面提到的周穆王外,再有一位就是汉武帝。

《汉武帝内传》记载。”元封六年四月戍晨,武帝迎西王母承华殿前,
但见西王母在群仙女簇拥中冉冉从空中下降,文采鲜明,光仪淑穆,带灵飞
大缓,腰佩分景之剑,头上华髫,戴太真晨婴之冠,履元橘凤文之鞋,视之
年可三十许,修短得中,天姿掩蔼,容颜绝世,真神人也。”

西王母由一位云鬓花颜的仙女搀扶登上承华殿,这个仙女就是董双成。
西王母与汉武帝相谈移时,抽出袖中的五岳真形图送给武帝,并命董双成送
给武帝四个蟠桃,汉武帝吃后只觉通体舒泰,齿根生香,于是小心翼翼地将
桃核收起,准备栽种,西王母笑道:“此桃三千年一结果,中夏地薄,种之
不生。”汉武帝吃过一次蟠桃之后,对于这种难得一见的仙果念念不忘,它
的美味,尤其是食后在体内所产生的奇异效果,使得汉武帝为之垂涎不已。

当时有一位著名人物叫东方朔,为人特别滑稽,他是以文章求仕的,
在中国这样一个讲求谦虚的国家里,他居然极力表彰自己,文中写道:“臣
朔少失父母,长养兄嫂,年十二学书三冬,文史足用;十五学击剑,十六学
诗书,诵二十二万言,十九学孙吴兵法,战阵之见,怔鼓之教,亦诵二十二
万言,如今二十有二,身长九尺三寸,目若悬珠,齿若编贝,勇若孟贲,捷


若庆忌,廉若鲍叔,信若尾生,若此可以为天子大臣矣!是以冒死再拜以闻。”

当时汉武帝就认为他文辞不逊,高自夸饰,初仅令他待诏公车而已,
但不久他竟然获得汉武帝的青睐,不次擢升,官至大中大夫。做官后东方朔
劣性不改,时常捉弄朝中大臣,更有甚者,他酒醉之后,居然在殿柱上撒尿,
这简直是不可原谅的荒唐行为,然而汉武帝竟然一笑了之,何以汉武帝对东
方朔如此宽容呢?一般朝臣均不明就里,其实是因为东方朔曾经长途跋涉,
登上昆仑山,为汉武帝偷过三次蟠桃的缘故。

东方朔能偷到蟠桃就与董双成有关。董双成是以二八年华成仙的,神
仙永远不老,到了汉武帝的时候也就仍然是二八年华。大家都认为神仙是很
幸福的,事实上神仙也有说不出的苦,何况董双成充其量就是王母娘娘的侍
婢,一切行动都不能自主,天天就见那几个人,做那几件事,对着偌大一个
蟠桃园,真是说不出的寂寞与空虚。突然有一位英俊高大的男子前来跟她聊
天,自然是芳心大慰,更何况这人说话又是如此风趣,董双成表面上也时常
显得十分严肃,她内心里最爱听的还是东方朔那些越轨的、毫无顾忌的话,
听得她脸上时红时白,东方朔也就顺手牵羊把蟠桃弄到手,所以有时一个人
胆小就办不成事,东方朔敢于在皇帝面前放肆,敢于在神仙面前放肆,他就
活得很潇洒。

汉武帝把吃过的桃核,一个个谨慎地收藏起来,一直传到明代。据《宛
委余编》记载:“洪武时,出元代内库所藏蟠桃核,长五寸,广四寸七分,
上刻‘西王母赐食武帝蟠桃于承华殿’十四字。”既然核长五寸,想来蟠桃
的体积必然硕大无比,想想今天的水蜜桃,想想当年的蟠桃,该不会流口水
吧。

明代以后,已经没有西王母与蟠桃仙子的任何记载。然而西王母是一
位法力无边,雍容华贵的美妇人,蟠桃仙子更是一位绝世的美艳少女,已经
深植人心。虽然历史中不再出现她们的事迹,然而舞台上及绘画中,却大量
扮演及描摩她们的形象,杭州城里的望仙桥和昆仑山上的瑶池,总给人无限
暇思。

黔娄夫人的贤德

唐代大诗人元稹以悼念他未发迹时妻子的诗最为有名,共三首,都叫
“遣悲怀”,其中的一首是这样写的:

谢公最小偏怜女,自嫁黔娄百事乖;

顾我无衣搜荩英,泥他沽酒拔金钗。

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

今日俸钱过十万,与他营奠复营斋。

诗的第一句“谢公最小偏怜女,自嫁黔娄百事乖”是用两个典故说同
一件事,即贫贱夫妻,如涸辙之鲋,相懦以沫,诗中提到的黔娄就是历史上
有名的“黔娄子”。

黔娄是鲁国人,他生活的时代是战国时期,这时,周王愈行衰微,分
封等级制度也渐趋崩溃,学术思想蓬勃发展,形成“百家争鸣”的鼎盛局面,


各国诸候纷纷将才智之士网罗在自己的身边,平民开始攀登政治舞台,动辄
形成“布衣卿相”的局面。

黔娄也是一位大有学问的人,他曾著书四篇,阐明道家的主旨,尽管
家徒四壁,然而却励志苦节,安贫乐道,视荣华富贵如过眼烟云,不参予那
种争名逐利的行列,从而获得极高的评价。

黔娄出身于贫寒的平民家庭,黔娄夫人却是贵族出身,黔娄夫人叫施
良娣,知书达礼,明媚灵巧,称得上秀外慧中。他的父亲官居“太祝”,所
谓“太祝”,就是为帝王家掌握鬼神祭祀的官职,与“太宗”、“卜正”、“太
史”同列,“太祝”代表主祭者向鬼神致辞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