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6、7月间,国共两党开始分裂。国民党一些要员声言“礼送”共产党出境,冯玉祥公开支持蒋介石的“清共”。7月13日,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发表政局宣言,谴责武汉国民党中央和国民政府的反动行径,撤出参加国民政府的共产党员。时局异常险恶。王明见国内凶多吉少,加之对自己没有得到重用不满,便随米夫回到苏联。其实真正的原因,是想利用与米夫的特殊关系,达到个人的某种目的。
这种机会,在王明返回莫斯科之后果然出现了。
王明回到中山大学的时候,“中大”正陷入“教务派”与“党务派”之间激烈争斗的漩涡之中。
1927年春天,校长拉狄克因为参加了托洛茨基反对派被解除了职务,副校长米夫当时在中国,遂由教务长阿古尔代理校长。当时“中大”支部局书记为谢德尼可夫,谢与米夫关系甚好,米夫在去中国前,“中大”的一切工作都靠谢。那时阿古尔同米夫有矛盾,米夫为孤立阿古尔,同谢的关系日益密切起来。阿古尔和米夫以及谢德尼可夫为争取中国学生的支持,都千方百计地拉拢学生。阿古尔依靠了在中国学生中最有影响的俞秀松、董亦湘、周达文等,尤其是俞秀松,为中共上海党组织的发起人之一。因为阿古尔是教务主任,负责学校的教务工作,故其依靠的学生为“教务派”。谢德尼可夫依靠的学生有张闻天、沈泽民等,因其是抓党务的,故称“党务派”。
这两派因在学校的许多问题上各执己见,情绪对立,争论不休,后来有些学生感到厌倦,便退出双方的争吵,由此形成了第三派。
就在双方争论得难解难分之际,王明同米夫一起回到了“中大”。
王明认真分析了“中大”的形势,但他并没有分析争论双方谁是谁非的问题,而是分析在这场争论中如何投米夫之所好。他思来想去,认为在米夫面前进一步得宠,就必须想方设法在这场争论中为米夫捞到好处。那么怎样才能为米夫捞到好处呢?
阿古尔是代理校长,他的这把交椅坐得不牢,而阿古尔同米夫的矛盾又颇深,因此,王明断定,这是替米夫扫除官场障碍,推倒阿古尔的极好时机。于是王明向米夫献计,要米夫拉拢住中间派力量,这样便抓住了大多数,从而搞垮阿古尔和教务派。
米夫采纳了王明的计策,结果很灵,阿古尔被撤职,离开了中山大学,米夫便登上了中山大学校长的宝座。
此后,王明在米夫的眼中已不是原来的王明,王明原来在米夫的眼中只不过是有点小聪明,善背马列主义词句的书生而已。如今,米夫在王明身上发现了新大陆,深感王明在政治斗争中手段灵活,有头脑。由此他又联想到共产国际在分析中共革命失败的原因时,苦于中共的领袖们的马列主义理论水平太低,因而需要培养马列主义水平高,且又能听共产国际话的领袖。王明这次一显身手,使米夫发现了王明是棵苗子,决定对王明下力培养。
航船驶进险滩(3)
不久,王明就当上了支部局的宣传干事。
米夫对王明的回报就到此为止了吗?不!
米夫推王明上台
米夫决意要为另一个国家的政党培养一个领袖。于是,他在王明身上使尽了浑身解数。
1929年3月,王明在米夫全力推荐下被安排回国,并以共产国际东方部的名义给中共中央下达指示,要求中共中央重用王明。由于王明从校门到校门,没有实际的工作经验,中共只安排王明到上海沪西区委做宣传工作,后调沪东区委任宣传干事,兼作《红旗》报通讯员。
但此后王明时运欠佳,因为米夫毕竟远在莫斯科,鞭长莫及,帮不了多少忙。尤其是在李立三掌握中共实际权力时期,提出过不同意见,并因此受到了处分;1930年1月12日,王明被捕入狱,为了能出狱,他不惜暴露党的机关地址,又受到党内警告处分。时下,他正在利用共产国际的“十月来信”进行夺权而又感到势单力薄的时候,米夫适时地来了。
米夫到中国后,不是先见瞿秋白、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而是首先见了王明。
王明见到米夫,就像见到了救星一般,又似乎受了多大的委屈,抱住米夫就伤心地哭起来,哽咽着向米夫诉说自己受到的种种“迫害”,可还没等米夫说几句安慰的话,他立刻擦干眼泪,强压着冲动的感情,挺直身板,示意米夫坐下。米夫有些疑惑地看着比自己小三岁的王明,他不知道这位年轻的东方人为何又一下子控制住了自己的感情。其实,王明已经意识到自己在米夫面前有所失态,便立刻抑制住了自己的感情,转而以一个部下的身份,以一个有着深刻见解的中共党员,以一个中共未来领袖的身份,向米夫汇报近一个时期中共党内所发生的一切。王明的这一举动又一次征服了米夫,他觉得一个政治领袖首要的就是能控制住自己的感情,即使受了多大的委屈,面临多么大的困难,也要表现得泰然自若。于是,米夫便悄悄地告诉王明,他此次来华的目的是赶瞿秋白下台,要王明做好掌权的准备。
米夫的这种承诺,对王明来说无疑像是注射了兴奋剂一样,几乎不能自已了。本来,米夫先来看他,就已经使他激动万分了,现在又让他做好掌权的准备,简直就像做梦一般。不过,王明并没有昏头,他知道自己现在该做什么,该怎么做。
王明安排米夫接见了罗章龙、徐锡根等反立三路线和三中全会的方方面面的人,这更使米夫进一步下定了要把王明推上台的决心。
米夫下定决心之后,他将采取什么办法把王明推上台呢?
米夫来到中国之后,迟迟没有见瞿秋白和周恩来,这种举动必有文章。
过了几天之后,他才同瞿秋白、周恩来晤面。可一见面,米夫就提出召开紧急会议。
实际上,瞿秋白已经知道米夫来华后先见了王明等人,一肚子不高兴,但也只是不高兴而已,米夫是共产国际的代表,谁能惹得起呢?!
当然,米夫的第一步不是要召开四中全会,而是要先给王明“摘帽子”。
12月16日,米夫主持召开了中央政治局会议,会上通过了《关于取消陈绍禹、秦邦宪、王稼祥、何子述四同志的处分问题的决议》。主要体现米夫主张的这个《决议》,在大树特树王明形象的同时,把大棒悬在了瞿秋白、周恩来的头上,如果不听话,那大棒便会毫不留情地抡下来。因而,在这次会议上,瞿秋白一再检讨,并同意公开向全党承认、检讨自己犯了“调和主义”的严重错误,因而米夫没把那大棒抡下来。周恩来也无可奈何,只好本着顾全大局、相忍为党的原则,同意米夫的主张。
在米夫的吹捧下,王明成了“国际路线的忠实代表,反李立三路线的英雄”。
12月25日,也就是米夫到中国后不到10天,王明就被提拔为江南省委(即江苏省委)书记,博古被提拔为团中央宣传部长。
江南省是国民政府的政治中心,对中国共产党来说,中共江南省委也是一个举足轻重的省委,其党员的人数,所能领导的产业工人的人数皆为全国之首。米夫把年仅26岁的王明放在这里,有着他的良苦用心。
此时,三中全会的中央事实上已陷入瘫痪,无法继续开展工作了。但王明和罗章龙等并不就此罢休,更加乘势猛攻,大吵大嚷。罗章龙等坚决要撤换中央领导,并要求召开紧急会议。
1931年1月1日,罗章龙主持制定了《全总党团决议案》,要求“立即停止中央政治局的职权,由国际代表领导组织临时中央机关,速即召开紧急会议”;认为瞿秋白、周恩来、李立三“均是不堪教育的”,向忠发、项英、关向应、邓中夏、贺昌、罗登贤等“亦须离开领导机关,施以严重的处罚”。
罗章龙如此起劲地反三中全会及三中全会后的中央领导,目的是为了扯起反立三路线的大旗,赢得共产国际及米夫的信任与器重,以便与王明平分秋色。然而,他想得太天真了。
也许就在罗章龙做美梦的时候,王明和米夫的屠刀就已经向他砍来了。
其实,王明与米夫看出了罗章龙的心思,已经开始左右开弓,一面继续猛烈攻击中央,一面又指责罗章龙等人为右派。
但米夫很快意识到,这样左右开弓扶王明上台,必然树敌过多,风险太大,必须尽快采取措施。于是,米夫想出了一个好主意,那就是改变召开紧急会议的主张,因为紧急会议是一种非正式的会议,议而不决的问题,可以再议,而王明本来是个有争议的人物,而且在党内没有什么威望,要扶他上台,只能一次议决,不可有第二次议决的机会。因此,他决定以突然袭击的方式,召开六届四中全会,通过党的全会将王明扶上中共最高领导的宝座。这样既合党规,又极易成功。
航船驶进险滩(4)
为了王明,米夫可谓绞尽脑汁。
米夫便把自己的这一决定告诉了王明。
王明望着米夫,半晌无语,激动得不知说什么好。他今生今世怎么也想不到,自己的飞黄腾达竟是借助了眼前这位来自北方异邦的“钦差大臣”,这真是命运的安排。
米夫从王明的眼神里窥视到了王明此时的心情,便说:“要搞个写作班子,把四中全会的决议准备好。”
米夫的话平息了王明内心的激动浪潮,思绪立刻揪住了于他不利的现实,抿了抿嘴,说:“写作的事好说,可我那些志同道合的人都不是中央委员和代表,不能参加会议,我们写了决议,万一通不过怎么办?”他沉思片刻,又吐出了一个忧虑,“我断定,在这个会议上,何孟雄、罗章龙一定会公然反对,瞿秋白么,虽然不敢公开反对,暗里也一定会使反劲儿。”
“你说该怎么办?”米夫问。
王明一向心中有谋,但此时却无谋可出,于是给米夫出了一道难题:“你要设法让我们这些人参加会议,并有选举权。再有,罗、何这些人的支持者,尽最大可能不让他们参加。”
米夫听王明这么一说,便陷入沉思,因为他知道这是违反组织原则的。
“会议时间不可开得过长,时间越长越麻烦。”王明补充道。
米夫瞧了一眼王明,把手一挥说:“就开一天的时间,目的么,一是通过决议,二是选你掌权。”
王明听了,连连点头称是。
如此这般,王明等人便改变了召开紧急会议的主张,要求召开四中全会,而罗章龙仍然要求召开紧急会议。
在这关键时刻,米夫出来讲话了。他说已报告共产国际,决定召开四中全会,而不是紧急会议,并由他起草了《中共四中全会决议案》。在这种情况下,瞿秋白、周恩来为了团结各方面反对过李立三的人来执行国际路线,在讨论四中全会补选中央委员名单时,提出了让何孟雄进中央委员会的建议,但被米夫拒绝。于是瞿、周两人都提出自己应退出政治局。
米夫看了一眼瞿秋白,他没有想到瞿秋白会这么自觉,他正在发愁怎样才能把瞿秋白整下台。但他的目光没有投到周恩来身上,他觉得周恩来提出这一要求,是受了瞿秋白的影响,并不是真心的。他看重周恩来没有政治野心,实际工作经验又很丰富,而王明等都缺乏实际工作经验,为了使王明能顺利地跨越过渡期,在中共首脑的位置上坐得更牢,就把周恩来留在了政治局。
此时,瞿秋白虽然下台了,但心里很坦然,他是自己要求下台的。最难受的要数罗章龙,他没有想到自己跟王明一路相互摇旗助威到今天,王明竟然同室操戈,置他于死地。他心想,你王明算老几,你砸我的碗,别怪我砸你的锅。于是,他开始酝酿成立第二中央,与王明抗衡。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面临着分裂的危险。
1931年1月7日,中国共产党第六届四中全会在上海秘密召开。向忠发、周恩来、瞿秋白、关向应、罗登贤、贺昌、顾顺章、罗章龙、陈云等中央委员和候补委员共22人出席了会议。
会前,米夫着实忙碌了一阵,他一个一个地找中央委员和候补委员谈话,要他们选王明为中共首脑,并采取高压手段,强迫中共中央增加15名非中央委员参加会议。这15人是:王明、博古、沈泽民、夏曦、王稼祥、陈原道、何孟雄、韩连会、肖道德、袁乃祥、沈先定、许畏三、邱泮林、顾作霖、柯庆施。这些人并非都是与王明一伙的,如何孟雄,他是坚决反王明的,米夫之所以让他参加会议,是考虑到这15人如果清一色的都是王明派,就不可避免地要引起与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