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又是诗歌之美。诗人在情感上对爱女的深情虽字句可见,但抒情却非常克制内敛,在格律的规约和情感的收束中,诗情没有流于滥情和放纵的边缘。全诗形式整饬,词藻生动感人,讲究押韵,完全体现了闻一多“新诗格律化”的艺术主张,也高度吻合了“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创作原则,全诗虽然在形式上属于严谨的格律诗体,但是由于内在的节奏和外部的均齐达到了完美的统一,使得它并不像一般的豆腐干式格律诗那样呆板,反而在舒缓的情绪中流动着一种张弛有度的节奏感。
蔡其矫入选作品
■ 陆耀东 鲍昌宝等
川江号子
你碎裂人心的呼号,
来自万丈断崖下,
来自飞箭般的船上。
你悲歌的回声在震荡,
从悬岩到悬岩,
从漩涡到漩涡。
你一阵吆喝,一声长啸,
有如生命最凶猛的浪潮
向我流来,流来。
我看见巨大的木船上有四支桨,
一支桨四个人;
我看见眼中的闪电,额上的雨点,
我看见川江舟子千年的血泪,
我看见终身搏斗在急流上的英雄,
宁做沥血歌唱的鸟,
不做沉默无声的鱼;
但是几千年来
有谁来倾听你的呼声
除了那悬挂在绝壁上的
一片云,一棵树,一座野庙?……
蔡其矫简介:
蔡其矫,现代诗人。1918年12月出生在福建省晋江园坂。曾任中国作协福建分会副主席。著有诗集《回声集》《涛声集》《生活的歌》等。
《川江号子》导读
'陆耀东荐语'(武汉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作品紧扣古今川江号子的呼喊,船夫的形态,川江的回声,不即不离,不过虚不过实。开始是“悲歌的回声”,接着是“生命最凶猛的浪潮”。然后从听觉转为视觉,看到了十六人“眼中的闪电”,“额上的雨点”。然后从“实写”转用“虚写”,“川江舟子千年的血泪”,“终身搏斗在急流上的英雄”。唱出的歌声没有反响,直到今天,钻探机才作了回答。
这是用诗的构思、诗的抒写方式、诗的结构和诗的语言写成的诗。前六行写川江号子,略嫌一般化,从七八行开始,渐人佳境。诗人说,“几千年来/有谁来倾听你的呼声/,除了那悬挂在绝壁上的/一片云,一棵树,一座野庙”。这颇有诗的味道。至于篇尾的出人意外的回答,这写法似新非新,苏联伊萨可夫斯基是先行者,我国五十年代的一些优秀诗人也常采用。好在诗人蔡其矫用得较巧妙。
'鲍昌宝荐语'(文学博士,肇庆学院中文系副教授)
生命在对命运抗争中层现伟大的品格,一曲《川江号子》凝聚着英雄的充满激情的悲歌,虽然英雄没有名姓,只是千千万万普通的行船者,但在生活的搏斗中,他们是强者,一路艰难前行,一路高唱着生命的歌,这是发自生命深处的原始的呼喊,是对生命神圣庄严的礼赞,千年的血泪汇集在这些“沥血歌唱”的恢宏之中,即使没有人倾听,没有人理解,始终湮灭在文明的嘈杂中,但它犹如“悬挂在绝壁上的/一片云,一棵树,一座野庙”;永远见证生命的坚强与凛然不屈。全诗在“你”“我”的呼应中展开,情理交融,浑然一体。
教学侧重点:诗是生命意识的表达。
适合年级:高一
'周瓒荐语'(文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副研究员)
如果联系到这首诗写作的时代,读者一定会感受到诗人写下这样一首悲壮而寂寞的平凡英雄颂歌,是多么的难能可贵。上世纪五十年代,生活抒情诗和政治抒情诗所显示的高昂、乐观的情调构成了主宰诗坛的风格,当我们读到这首《川江号子》,不禁会为其个人化的视角、非主流的抒情方式所震动。诗人也因为他与潮流格格不入的诗歌品质而受到不公正的批判。
教学侧重点:了解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期的社会文化背景,体会诗人对于真的追求和对纯粹的诗歌品质的坚持。
适合年级:初三
'李润霞荐语'(南开大学中文系)
此诗开篇即具有强烈的动感色彩和交响诗般的声响效果,并通过连续不断的排比句式,强化一种沉痛的情绪和激越的气势。“呼号”、“悲歌”、“吆喝”、“长啸”等词语形象地展示了“川江号子”那种宏阔磅礴、穿透肺腑而又碎裂人心的声音,它的来源和传达空间似乎也非同一般:“来自万丈断崖下,/来自飞箭般的船上。”“从悬岩到悬岩,/从漩涡到漩涡。”此诗在自由的格式中不断交织进整饬的句式,似乎应和了长江自由奔腾的浪潮与一声一声富有节奏感的号子。长江的浪潮、江上的木船、纤夫的号子、悬岩峭壁等构成一种物理空间上的雕塑感,而川江舟子千年的历史和现实在纤夫永不止息的号子声中完成了时空交错,其中的呼号呐喊和生命血泪仿佛千年如一日,使人对历史不由多了一层忧思。
接着,诗中又连续用了四个“我看见”,在排山倒海的“号子”声中,诗歌情绪在继续上涨,诗人所看见的是一群川江木船上拉纤的纤夫,他们“眼中的闪电”、“额上的雨点”、“川江舟子千年的血泪”、“终身搏斗在急流上的英雄”,这些极具质感的语言和修辞,激扬而饱含力度,尤其是“闪电”一词在视觉上更带来一种划破黑夜的穿透力量,而“英雄”一词用在“纤夫”身上更明确地传达了诗人的某种寄托情怀。
“但是几千年来/有谁来倾听你的呼声”这两句暗示了一种英雄的孤独感和抗争的失败感,以及怒吼的无人应和与无人倾听。“除了那悬挂在绝壁上的/一片云,一棵树,一座野庙?……”诗中的倾听者都是大自然静默之物,而不是心灵相合的同道知己。诗人不被理解的孤独感交织着怀才不遇的压抑感,构成整首诗歌的情感基调:沉郁、悲愤。这首诗是个人在时代风暴面前的一种痛苦自白,充满婉曲和矛盾。
正像诗中所言“你悲歌的回声在震荡”,这首《川江号子》其实就是一首悲歌。与其说它是一声“川江号子”,不如说是诗人在动荡的时代里发出的一声“诗歌号子”,其震荡在历史漩流中的回声,带着时代的划痕,声声泣血,于今不绝。
赤水河(组诗)
■ 李明政
大 鸟
拍打着两岸的峭壁
用了亿万年或者一秒钟
赤水河将褶皱岩层的石块
孵化成羽翼下的卵石
赤水河是一只雄美的大鸟
当浊浪撞击岩壁
激起白色的浪花
那是赤水河拍打翅膀
飞向长江时
掉落的一片羽毛
老 鹳
在高山峡谷之间
在浊浪的吼声与峭壁的静默之间
在奔涌的赤水与留守的河滩之间
老鹳用简洁的线条
立在一块卵石上
它用一根剥了皮的树枝
支撑金属灰的翅膀
眼睛埋在五月的浊流
细长的喙对着受孕的河水
纹
丝
不
动
老鹳的守候
让我想起一个人
他用西装革履匿藏高楼大厦的绝壁
每日
从都市滚滚的车流觅食
两棵黄桷树
两棵黄桷树
一棵在我熟悉的城市
周围的树木转绿时
它站着死了
高楼大厦旁
一团巨大的黑影
在阳光下寂静成空虚
我虚伪的叹息
“春天是一列准时出发的列车
它再也搭乘不上了”
甚至它与春天背道而驰
两棵黄桷树
另一棵在赤水河绝壁
它用网状的裸根
包裹一块巨石
把石头吃成水
吃成泥土
白生生的石头上
结满青翠的枝叶
我惊呆了
傻乎乎的认为
“春天就是从石头里长出来的”
踩死赤水河边的一个卵石
听见一声尖叫
我踩死赤水河边的一个卵石
它多么像正在河沙中
孵化的蛋
我抽回痒痒的脚
看见细浪在寻找它
沙粒在寻找它
苔藓在寻找它
而那个卵石
在寻找自己的灵魂
赤水河谷的笑声
春天 在赤水河河谷
我听见背后有一些笑声
当我转身过来
一块巨石炸裂了
虬劲的黄桷树树根
彻底瓦解了一片石岩
翕开的石缝
就像一堆张着的嘴巴
有一张嘴正在暗笑
但是我无法确认
笑声是从石头发出来的
还是从树根发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