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5771-21世纪 鲁迅和我们(连载版)-第1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鲁迅赞同“斗争”,但他的理由是“人被压迫了,为什么不斗争?”并以为“不争之民,其遭遇战事,常较好争之民多,而畏死之民,其苓落殇亡,亦视强项敢死之民众。”所以鲁迅的斗争,是为了反抗压迫,为了“翻身”,为了改革;决不是作威作福,箝制人,压迫人,随意置人于死地。    
    鲁迅思想的卓异即在于:他力主革命,力主改革,力主斗争;但同时认为:“战斗不算好事情,我们也不能责成人人都是战士,那么,平和的方法也就可贵了,这就是将来利用了亲权来解放自己的子女。”尤其在根本上,鲁迅认为,“其实革命是并非教人死而是教人活的”。在如火如荼横扫一切的“革命”怒潮中,他一再抗议“一切非革命者就都得死”的思想、观念、作为。鲁迅站在青年学生的血泊中大声疾呼:“改革自然常不免于流血,但流血非即等于改革。”“会觉得死尸的沉重,不愿抱持的民族里,先烈的‘死’是后人的‘生’的唯一的灵药,但倘在不再觉得沉重的民族里,却不过是压得一同沦灭的东西。”    
    鲁迅太珍惜生命了。他是主张“生命便是第一义”的人,所以他坦承他不能做领导,因为“凡做领导的人,……须不惜用牺牲,而我最不愿使别人做牺牲(这其实还是革命以前的种种事情的刺激的结果)”。鲁迅甚至推而广之,表示“我并不想劝青年得到危险,也不劝他人去做牺牲,说为社会死了名望好,高巍巍的镌起铜像来。自己活着的人没有劝别人去死的权利,假使你自己以为死是好的,那末请你自己先去死吧。诸君中恐有钱人不多罢。那末,我们穷人唯一的资本就是生命。以生命来投资,为社会做一点事,总得多赚一点利才好;以生命来做利息小的牺牲,是不值得的。所以我从来不叫人去牺牲,但也不要再爬进象牙之塔和知识阶级里去了,我以为是最稳当的一条路。”熟悉鲁迅生平的人大都知道,清朝末年他在绍兴府中学做监学,学生要剪辫子,他劝他们不要剪。学生甚至怪他言行不一致,因为他自己在留学日本的时候就把辫子剪掉了。当学生还是把辫子剪了,鲁迅装着没看见,保护着他们。别的学堂的剪了辫子的学生,是立即被开除了。杨霁云先生为鲁迅编《集外集》,写了序言,鲁迅认为是好的,“但结末处似乎太激烈些,最好是改得隐藏一点,因为我觉得以文字结怨于小人,是不值得的。至于我,其实乃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不知先生以为何如?”这样的事例还有一些。鲁迅提倡“壕堑战”是有名的,这同他提倡的“韧性”战斗相辅相成。“壕堑战”就是先保护自己,守住阵地,不到短兵相接的时刻不挺身而出。写文章也是这样。1925年鲁迅告诉他的学生:“政府似乎已在张起压制言论的网来,那么,又须准备‘钻网’的法子——这是各国鼓吹改革的人们照例要遇到的。”在国民党政府检查书报,密令禁毁,乃至逮捕作家,秘密杀害的“文化围剿”中,鲁迅说他自己就把文章的“骨头”先抽掉几根,他的许多杂文集的书名,如《伪自由书》、《二心集》、《准风月谈》,都显示出“壕堑战”的精神与本领。这也是一时代的精神,必将为后人所纪念与景仰的。“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杜牧《阿房宫赋》的这几句名言,早已揭示历史是怎样令人回顾与前瞻的了。    
    中国的圣贤总是鼓励、教导人们做牺牲,而且是为了一种思想、一种观念。孔子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身以成仁。”孟子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臣死忠,子死孝”,“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乃至扩展到一点公物,几张钞票,都必须不惜牺牲生命赤手空拳去与持刀持枪强盗搏斗。在这样的社会意识和社会心理中,鲁迅力排传统,不鼓励牺牲。然而,革命与改革又是难免牺牲的,鲁迅的见解是:“为社会计,牺牲生命当然并非终极目的,凡牺牲者,皆系为人所杀,或万一幸存,于社会或有恶影响,故宁愿弃其生命耳。”


《鲁迅和我们》 第二部分关于屠杀(1)

    3。关于虐杀    
    鲁迅痛恨虐杀。他自己说:“我其实并不是急进的改革论者,我没有反对过死刑。但对于凌迟和灭族,我曾表示过十分的憎恶和悲痛,我以为二十世纪的人群中是不应该有的。斧劈枪刺,自然不说是凌迟,但我们不能用一粒子弹打在他后脑上么?结果是一样的,对方的死亡。”    
    鲁迅不仅抨击中国古代割舌、剥皮、幽闭等虐杀的酷刑,尤其针对现实抨击及身而见的鼻子里灌辣椒水、电刑等虐杀的酷刑;鲁迅对虐杀的憎恶不仅散见于许多篇杂文,而且曾著专文如《电的利弊》,指出“许多人赞颂电报电话之有利于人,却没有想到同是一电,而有人得到这样的(按,指电刑)大害,福人用电气疗病,美容,而被压迫者却以此受苦,丧命也。”    
    统治者发明种种虐杀手段,施行种种虐杀手段,不仅镇压了民众,尤其在扼杀了民族的坚卓刚毅的性格。向统治者自首,这是革命者的变节行为,向来受到社会的普遍谴责。鲁迅却将矛头指向统治者而对他们区别对待,流露出同情的理解。这也是我从青年而至于今,四十多年来留在心里的震撼之一:“自首之辈,当分别论之,别国的硬汉比中国多,也因为外国的淫刑不及中国的缘故。我曾查欧洲先前虐杀耶稣教徒的记录,其残虐实不及中国,有至死不屈者,史上在姓名之前就冠一‘圣’字了。中国青年之至死不屈者,亦常有之,但皆秘不发表。不能受刑至死,就非卖友不可,于是坚卓者无不灭亡,游移者愈益堕落,长此以往,将使中国无一好人,倘中国而终亡,操此策者为之也。”国民党之所以能够推行法西斯独裁,蒋介石之所以能够享有与皇帝比肩的“一个领袖”的权威,无疑得力于他的严密的特务组织和史无前例的遍及全国的虐杀。但国民党内几乎没有“坚卓者”,几乎没有信仰其主义的“真正的党徒”,中华民国的名存实亡,也和他“操此策”分不开的。    
    4。关于屠杀    
    鲁迅一生经历了两次屠杀。第一次是北洋政府枪杀徒手和平请愿的北京学生,第二次是国民党背叛大革命实行“清党”屠杀中国共产党人和工农民众。前者鲁迅指为“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写下了《无花的蔷薇之二》、《“死地”》、《可惨与可笑》、《记念刘和珍君》、《空谈》等一系列留下不朽的教训的文字。后者促使鲁迅转变政治立场,从支持国民党及其北伐转而支持中国共产党反抗、打倒国民党,并几乎用后半生的全部心血撰写杂文,解剖国民党的“党国”思想及其体制,国民党的对外对内政策,国民党治下的社会状况和文化状况,以其“论时事不留面子,砭锢弊常取类型”的人格与文风,留下了一部独特的中国现代史和中国人心史。    
    鲁迅对于生存,对于死、死后、“轮回”(“他们〔指穷人〕确信自己并未造出该入畜生道的罪孽,他们从来没有能堕畜生道的地位,权势和金钱。”见《死》)的思考,是鲁迅思想核心内容之一。    
    他说:“中国人的生命圈”=“生命○”。    
    他说:人被杀于万众聚观之中,比被杀在“人不知鬼不觉”的地方快活,因为他可以妄想,博得观众中的或人的眼泪。但是,无泪的人无论被杀在什么所在,于他并无不同。    
    杀了无泪的人,一定连血也不见。爱人不觉他被杀之惨,仇人也终于得不到杀他之乐:这是他的报恩和复仇。    
    死于敌手的锋刃,不足悲苦;死于不知何来的暗器,却是悲苦。但最悲苦的是死于慈母或爱人误进的毒药,战友乱发的流弹,病菌的并无恶意的侵入,不是我自己制定的死刑。他说:……抉心自食,欲知本味。创痛酷烈,本味何能知?……    
    ……痛定之后,徐徐食之。然其心已陈旧,本味又何由知?……    
    ……答我。否则,离开!……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我读鲁迅,觉得“未知死,焉知生”,这恐怕是一对相反而又相成的人生哲理的命题吧?    
    人必须温饱,这是天经地义,不言而喻的事,显而易见的生存之理。老子力主“不争”,近乎禁欲的“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也还主张:“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要使民众得到温饱。唯有孔子,却主张“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治国在“去兵”之后竟可以“去食”,而以“信”为最高的圭臬。于是孔子之徒以“几不言钱”为清高,相标榜。其实是他们并没有生活在饥寒交迫之中,像劳动者一样为求温饱而挣扎。


《鲁迅和我们》 第二部分关于屠杀(2)

    鲁迅对待温饱,对待贫穷,对待钱,有一个根本的转变,有一种重大的觉悟。这不仅仅是对待温饱、贫穷和钱的思想的转变和觉悟,尤其是对待农民、穷人的生活、生存的看法和态度的转变和觉悟。    
    鲁迅是在传统教育中接受传统文化长大的。他曾说他几乎读过十三经。他不能不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鲁迅二十一岁时作《祭书神文》自豪而又自傲吟哦的是:“钱神醉兮钱奴忙,君独何为兮守残籍?……绝交阿堵兮尚剩残书,把酒大呼兮君临我居。……俗丁伧父兮为君仇,勿使履阈兮增君羞。”    
    鲁迅后来曾向朋友回忆并分析这种状况。他说:“我看用我去比外国的谁,是很难的,因为彼此的环境先不相同。契诃夫的想发财,是那时俄国的资本主义已发展了,而这时候,我正在封建社会里做少爷。看不起钱,也是那时的所谓‘读书人家子弟’的通性。我的祖父是做官的,到父亲才穷下来,所以我其实是‘破落户子弟’,不过我很感谢我父亲的穷下来(他不会赚钱,)使我因此明白了许多事情。因为我自己是这样的出身,明白底细,所以别的破落户子弟的装腔作势,和暴发户子弟之自鸣风雅,给我一解剖,他们便弄得一败涂地,我好像一个‘战士’了。使我自己说,我大约也还是一个破落户,不过思想较新,也时常想到别人和将来,因此也比较的不十分自私自利而已。至于高尔基,那是伟大的,我看无人可比。”(··所示着重为原有)    
    鲁迅也曾公开表示:“我生长于都市的大家庭里,从小就受着古书和师傅的教训,所以也看得劳苦大众和花鸟一样。有时感到所谓上流社会的虚伪和腐败时,我还羡慕他们的安乐,但我母亲的母家是农村,使我能够间或和许多农民相亲近,逐渐知道他们是毕生受着压迫,很多苦痛,和花鸟并不一样了。不过我还没法使大家知道。”    
    人生来是不平等的。因为各人出生的时期、地域和地点、家庭诸条件并不平等。在人类生存的理想境界到来之前,惟有懂得并有切肤之痛的感受到“劳苦大众”的痛苦,才懂得人生,才懂得生存、温饱和发展的况味与真谛。这才是所谓人生观的基石。    
    鲁迅思想中的温饱,是劳苦大众的温饱,普通人的温饱。第一,它荡除了“‘读书人家子弟’的通性”,所以鲁迅劝告他的学生说:“钱这个字很难听,或者要被高尚的君子们所非笑,但我总觉得人们的议论是不但昨天和今天,即使饭前和饭后,也往往有些差别。凡承认饭需钱买,而以说钱为卑鄙者,倘能按一按他的胃,那里面怕总还有鱼肉没有消化完,须得饿他一天之后,再来听他发议论。所以为娜拉计,钱,——高雅的说罢,就是经济,是最要紧的了。自由固不是钱所能买到的,但能够为钱而卖掉。人类有一个大缺点,就是常常要饥饿。为补救这缺点起见,为准备不做傀儡起见,在目下的社会里,经济权就见得最要紧了。”    
    这是平凡的道理。这道理出自人有食欲的第一天性;出自“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人类社会从古至今贫富悬殊、劳苦大众饥寒交迫的社会现实。有人以为鲁迅笔下出现了“经济”二字,思想里就有了马克思主义。有人以为鲁迅这样强调吃饭的重要,思想里就有了马克思主义,因为马克思正是强调“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的。其实,人首先必须吃饭,古人早已强调了,这事实已成常识。“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的思想孔夫子就听说过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