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泥塑孟姜女像,身着素衣,面带愁容,微微左倾,南望大海。两侧塑有童
男童女,手持衣物、雨具侍立。孟姜女像上方悬有“万古流芳”黑底金字匾
额。两旁柱子上刻有楹联,上写“秦皇安在哉万里长城筑怨;姜女未亡也千
秋片石铭贞。”像后有“姜坟雁阵“彩绘壁画。后殿原供观音,现已无存。
殿后有一巨石,相传孟姜女寻夫至此,曾登石远望,石间有小坑,俗传为孟
姜女的足迹,故此石名为“望夫石”。其后有一小平台和六角攒尖式振衣亭,
传为孟姜女梳妆和更衣的地方。庙东南4公里渤海中有两块礁石突出海面,
高者似碑,低者似坟,相传是孟姜女坟墓。
姜女庙是根据我国著名的“四大民间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白
蛇传》、《牛郎织女》和《孟姜女》)之一“孟姜女送寒衣、哭长城”的故
事修建的。相传秦始皇时代,江南淞江府有位姓孟的员外,无儿无女。有一
年种了棵葫芦秧,藤蔓长到隔壁姜家,结了一个大葫芦。两家剖开一看,里
面藏着个白白胖胖的女娃娃,这就是孟姜女。孟姜女长到18岁,孟家招范杞
梁(一说万喜良)为婿。正当两人拜堂成亲之时,范杞梁被官府抓走,押到
北方去修万里长城。夏去秋来,孟姜女日夜思夫,想到丈夫衣着单薄,无法
抵御北方风寒,便亲自替杞梁做寒衣。做好后,无人去送。孟姜女决心冒着
风雪千里送寒衣。她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来到了长城脚下,可是,万万没有
想到,范杞梁已在一年前的冬天,被活活地累死了,尸骨就埋在万里长城底
下。孟姜女一听噩耗,禁不住放声恸哭。她手拍城墙,脚蹬城脚,叫着杞梁
的名字,哭一阵惨死的丈夫,骂一阵残暴的皇君。在她肝肠欲断哭诉后,骤
然天空暴风狂吼,大海怒涛翻滚,一齐向万里长城压了过来。突然间,天崩
地裂,一声巨响,万里长城倒塌了八百里,露出了一片白花花的尸骨。可是,
尸骨累累,哪一具是自己丈夫的呢?一位老人告诉她,只要把寒衣烧掉,那
寒衣灰飞到哪具尸骨上,就能认出自己的亲人。孟姜女听了,立刻将寒衣烧
掉,只见那寒衣灰飘然而起,飞了起来,孟姜女在后面跟着奔跑。最后,寒
衣灰终于飘落在一具尸骨上,孟盖女一声惨叫,扑倒在丈夫尸骨上。
孟姜女万里寻夫送寒衣的故事,感动了长城内外的父老乡亲。他们将农
历十月初一孟姜女送寒衣这一天,称为“寒衣节”。千百年来,每逢十月初
一,妇女们都要亲手缝制新寒衣,送给远方的亲人。如果亲人已作古,就用
纸剪制寒衣,到坟头上挂起来,祭祀一番。然后焚烧以示给死去了的亲人送
去了寒衣。古往今来,“十月初一烧寒衣”世代相传,成为北方民间祭祀亲
人的风俗。
始皇入海求仙碑
秦皇岛市古碣石海滨,有一通石碑,碑高约2米,正面刻楷书“秦皇求
仙入海处”7个大字,背面有小楷注文。此碑为近年挖掘出土。1986年,考
古工作者先后在辽宁省绥中县万家乡墙子里村和河北省秦皇岛市北戴河金山
嘴,发掘出两组规模宏大的秦皇行宫遗址,出土了秦代特有的大型刻雕夔纹
瓦当,空心砖等。继而发现的“秦皇入海求仙处”石碑,恰在金山嘴与墙子
里村之间。据方志记载,此碑树干明成化十三年 (1477),明人有《秦皇岛
诗》云:“秦岛荒凉石凳闲,千年遗迹海云间,清风洗月天长久,诸雁沙鸥
日往还,自谓有功过五帝,谁怜无计到三山,残碑断碣颓波底,蝌蚪文封玳
瑁斑。”清人宋辇也在《秦皇岛望海歌》中写道:“秦碑磨灭藓花绣,谁能
与结翰墨缘。”从中可以看出,明代成化年间的碑为恢复、重建前人的石碑。
那么,秦始皇为什么要入海求仙?这就不能不说到方士了。早在战国时
期、齐、燕等国的方士就很活跃。《说文解字》称:“方,并船也。”方士,
就是早期的航海家。苍茫无际的渤海洪波之上,方士驾船出入其中,传播着
奇幻诡异的神仙故事,他们因此而被称为神仙,当时的国王都幻想长生不老,
齐威王、宣王及燕昭王等都笃信方士。燕昭王筑碣石宫,就是为着招徕方士
一类的神仙从事入海求仙活动。可以想见,当时的碣石海滨,无疑是方士活
动中心和入海求仙的出发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吞并六国,建立了中国
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后,幻想成仙,与天地齐寿。据史书记载,曾有数十
名方士跑到京城咸阳争言自称神仙。这对于秦始皇来说,无疑具有极大诱惑
力。从公元前219年开始,秦始皇先后4次东巡,原因之一就是为了求仙寻
药。第一次在方士引导下乘船巡海,至琅玡住了三个月,访仙人不遇,遂派
徐福率童男女数千人入海。翌年再次东巡到之罟、琅玡,求仙仍未得。两次
到琅玡求取长生不老药未成,这时秦始皇决定亲自到碣石“考入海方士”,
来一番身临其境的考察。既然要“考方士”,自然要到碣石,因为从燕以来
这里已经成为方士大搞求仙活动的基地,又是北方大港,可以通舟揖,是方
士入海的主要出发点。秦始皇到碣石后,又亲自派出了卢生、韩冬、侯生、
石生等两批方士入海求仙。然而,所谓的海山仙山、长生不老药,本属子虚
乌有,入海求仙终究成为一种骗局。但是,为了纪念这位中国历史上第一个
统一中国的皇帝,后人便在此树了一通“秦皇入海求仙处”的石碑。
避暑胜地北戴河
北戴河,特指驰名中外的避暑胜地北戴河海滨。属秦皇岛市海滨区,因
戴河流经其面而得名。它背依山峦突起的联峰山,南临彼涛滚滚的渤海湾,
西起戴河口,东到鹰角石,长约10公里,宽约2公里,海岸漫长曲折,滩面
平缓,沙软潮平,海水清澈,是一处天然海水浴场。在盛夏季节,日平均温
度仅有23℃,温和湿润,凉爽宜人,是避暑消夏的好地方。壁立在海边的东、
西联峰山,更是满山苍松翠柏,碧绿欲滴。登临其间,极目远眺,西为蜿蜒
起伏的昌黎碣石山,东是烟波浩渺的秦皇岛。观沧海望日出,气势磅礴,景
色极佳。
北戴河海滨地理位置十份优越,远在2000多年前的汉代,这里就是舟揖
聚泊之所,物资聚散之地。明代在此设金山卫,此处海运更为繁忙。1924年,
考古学家曾在金山嘴调查过一座汉代古城遗址,先后发现陶器、古瓷、汉砖
等文物。近年又在其附近发现秦始皇时期的瓦当等古迹。
由于北戴河受海陆风的影响,春无风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既适于
海水浴,又是避暑的好去处,所以,自清光绪二十四年 (1898年)开始,清
政府正式开辟北戴河为避暑区。于是,驻华的外国公使争相在北戴河购地,
修建楼宇。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打仗,无暇东顾。中国的军
阀官僚一窝蜂地三角向这里修建别墅,搞安乐窝。第一次大战结束后,外国
人又重新回来,继续修筑别墅。经过几十年经营,北戴河海滨成为一座带有
殖民地色彩、繁荣的避暑之地。不同风格的建筑如“英国府”、“美国府”、
“吴(佩孚)家楼”、“段(祺瑞)家楼”矗立在这里。楼房别墅或临海岸,
或掩映于树丛之中,情趣横生,别具一格,自然景色亦千姿万态,奇丽无比:
松柏葱郁,奇石异峰或高耸云际,或孤峰入海。骆驼峰、观音寺、南天门、
老虎洞、莲花山、鸽子窝等24景各有情趣,令人迷恋。解放前,有64个国
籍的外国人来此避暑。
新中国成立后,北戴河回到了人民的怀抱。政府修建了市区环海公路、
疗养院,恢复了5个海滨公园。北戴河这颗渤海之滨的明珠,正闪烁着璀灿
的光彩,吸引着更多的中外游客。
渔人吉语
山有山规,海有海俗。渤海湾一带的渔民有一种独特的民俗习惯:在彼
此对话时或在出海打鱼的过程中,总爱说上几句吉利话,以求吉祥顺利。
清晨出海打鱼,小船刚刚摇出河口,如遇顺风徐徐吹来,渔民们则一边
升篷下舵,一边顺口说道:“顺风河口起,今日大吉利。”旁边人一听,马
上随声附和:“行船不用橹和棹,美如骑马坐大轿。”如遇阴天下雨,他们
也能编出吉利话来:“风从河口起,雨从山后行。”意思是说,顺风从河口
起,好为渔船送行,雨在山后降下,可润农田浇地,渔业与农业各得其利。
渔船乘风鱼场,开始放线甩钩,刚扔下第一块坠石,放线人就会顺口说
道:“别着急,轻轻来,可别砸着鱼脑袋。”言语中希冀鱼多。接着甩钩抛
饵儿,此时又会顺口说出:“大鱼小鱼抬头看,快来会餐吃饱饭。”此言希
冀有很多鱼上钩。放完钩线,渔民要在船上吃干粮,尽管嘴里都堵上了馒头,
却仍然忘不了说吉利话,常见的话是“咱在船上吃饭,鱼在水下咬饵儿。”
吃罢干粮,便开始挽袖搂钩,手一触到线。嘴里就吐出吉语:“说来就到,
骑马坐轿。”鱼儿被钩上船,在船舱里欢蹦乱跳,渔人见状眉开眼笑,此时
会欢喜地说道:“船里鱼儿喊伴儿,海里鱼儿成串儿。”即使搂起钩没有鱼,
渔民们的吉利话依然照说不误:“老鼠拉木锨,大头在后边哩!”如果连搂
几筐线,仍不见鱼,尽管心里不高兴,嘴里还要编出祈图吉利的词儿:“过
了黄沙岗,还有黑土地哩!”
遇到凶险的时候,渔民们更是满口吉利话,比如小渔船儿碰上大鲨鱼,
他们就会连连磕头祷告:“鲨将军,开开恩,我们都是善良人。”如果小船
在大海遇上了狂风巨浪,这时,不仅打鱼人在海里说吉利说:“浪慢起,风
慢刮,平平安安先到家。”渔民的家属也都会涌向海滩,眼望滔滔大浪,乞
求龙王保佑:“龙王爷,保平安,送我亲人上海滩。”
渔家喜欢说吉利话,当然也很忌讳不吉利的败兴话,更忌讳个别的字儿。
如“翻”,他们就闭口不说,即使在非用这个字不可时,也都要用近音字来
代替,比如在船上烙大饼,一面烙熟了,需要翻个儿,他们也不说翻过来,
而是说划过来。于是海边渔民有一句歇后语:“大船上烙饼——划过来”即
由此而来。由于忌“翻”,船上常用的白帆,渔民们也不叫帆,因“帆”与
“翻”谐音,所以,他们称“帆”为“篷”,“升帆”说成“拉篷”。就是
船上的锅碗瓢盆,也都口朝上放着,从不翻过来扣着搁。你若不懂当地风俗,
错放锅碗瓢盆,轻则遭白眼,重则被痛骂。
在日常生活中,渔家也很讲究说吉利话,比方说你到海边去买鱼,见到
渔船后,你想打听打来多少鱼,在问话的时候就要注意,会问的应该这样开
口:“今天准是鱼满仓吧?”一般的也要这样问:“打多少鱼啊?”你千万
可别这样问:“喂,打了几条鱼啊?”你要是这样问,轻则惹渔民噘嘴瞪眼,
重则被严厉训斥:“他妈的,你会说人话吗?应你的吉言,打一条鱼!”渔
民发火的原因是,你说的话不吉利,只限于几条鱼,把鱼给说少了,人家当
然不高兴,不但不会请你到鱼铺里去吃鲜鱼活虾,恐怕连鱼都不卖给你。图
吉利,盼好运,乃人类之共情,只是由于所处环境不同,所表现的方法不同,
因此彼此应该尊重,互相理解。
近年,由于生产和生活条件的改变,渤海湾一带的渔民吉利话又增添了
新的内容。例如,“逢盛世,时运通,船来船往都顺风。”,“大彩电,有
预报,剖风下雨准知道。”等等。这实际上是渔家人喜闻乐见的民俗寄语。
碣石山胜景
碣石山位于昌黎县城北3公里处,海拔695米,山峦峻秀,势若覆钟,
自古以来,为观海胜地。据史书载,秦皇、汉武、曹操、唐太宗等都曾登临
碣石山观海。辽金时期的石刻甚多。碣石山方圆数十里,有大小山峰数十座,
碧云峰为其主峰,位于群峰正中,山胸宽厚坦荡,山势突兀挺拔。每当秋高
气爽或春和日丽之时,登上碧云峰,举目环顾东至秦皇岛,西至滦河入海口,
百里景物尽入眼底。
碣石山以碣石为名,但其确切位置历来众说不一。有学者认为碣石位于
今秦皇岛市滨海处,而大多学者是认为古碣石便是如今的碣石山,如明代学
者郭造卿就说过:“今昌黎县北十里有仙人台,即碣石顶也。”他还把山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