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电厂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第五十六研究所和上海无线电十三厂帮助下,也生产了J—101型计算机。
J—101型计算机是低速集成电路计算机,字长36位,运算速度每秒11万次,内存容量8192字(后扩充至16384字),机器全部采用DTL低速集成电路和厚膜电路,并采用宽温磁芯、硫化硅灌封磁芯体、多层印刷板及溜金等新材料新工艺,机器稳定可靠。到1974年止,共生产J—101型计算机67台(上海无线电十三厂37台,上海中兴无线电厂30台),其中作为援外项目,上海无线电十三厂生产的J—101型计算机支援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2台、阿尔巴尼亚1台。
905乙型计算机是用于国防重点工程建设的一种计算机,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第五十六研究所研制出样机,上海无线电十三厂于1976年10月按第四机械工业部的通知接产的1台大型电子计算机。该机是定点、二进制、单地址、字长36位、指令170条、主频6。25兆、主存容量256K字、单机运算速度每秒200万次,双机运行速度每秒350万次的大型双机处理系统。该系统具有冗长的交叉结构,除主机控制器外,各部分都是双重和多重结构,外围设备可配39台,全机除2台磁盘机外全部采用国产元器件。设计上采用了诸如双机处理系统和容错技术、可容许8道程序同时运行以及8层印刷板等新技术、新工艺。并采用1微秒快速大容量磁芯存储器、超高速ECL集成电路、调相磁带机等新器件新设备。主要软件有操作系统、SB—75语言及编译器、编译语言、自诊断系统及功能检查程序等。整机功能强、性能稳定可靠,除外围设备外,其他技术指标均达到国外同类产品的技术水平。905乙型机是一个庞大的系统,从科研样机到正式生产,克服大量技术上的难点和生产加工工艺上的困难,上海无线电十三厂技术人员经过努力,在兄弟单位大力协助下,于1980年开始组装机器,并于1982年初通过考核,交付使用,用户非常满意。905乙型计算机是上海电子计算机工业生产中规模庞大、技术复杂、作为军工产品而质量要求又相当高的大型计算机之一,由全国100多家单位协作、支援。该项目于1984年获电子工业部和上海市重大科技成果奖。905乙型计算机运算控制器组获上海市1981年度劳动模范集体称号。
905甲型电子计算机于1969年由国家计划委员会、国防科学委员会、国防工业办公室下达给上海华东计算技术研究所和有关单位联合设计。该机是国内速度最高、规模最大的计算机系统,用集成电路20万块、精测磁芯3000万颗,整机由26个机柜组成,外围设备多达37台,每秒运算速度为500万次。该系统采用了许多新技术、新构思,其中包括两度半三线方式的宽温磁芯存储器、自行设计出一位出错校正和两位错检测校验部件、虚拟存储技术、双处理机结构、流水线和先行控制技术,以及多道运算、双机作业调度、虚拟存储操作系统、脱机输入、输出等。905型甲机于1979年2月研制成功,并通过国家级鉴定,很快就投入使用,整机以每秒600万次的运算速度超过了原设计指标,是国内计算机技术的最高水平。
691(TQ—5A型)电子计算机是略带有专用性质的通用数字计算机,其前身是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于1968年研制成的717晶体管计算机。1971年,上海无线电十三厂在717型计算机的基础上进行了重大设计改进,并采用集成电路改制成TQ—5型计算机,并生产了2台。1973年,该厂又对TQ—5型的CPU作了较大的改进,并命名为TQ—5A型计算机(即691计算机)。与717计算机相比,除运算速度从每秒5万次提高到15万次外,其可靠性、标准化、通用化方面亦有较大提高。该机是技术较复杂、部件较多、规模较大,而可靠性、稳定性又较好的计算机机型。它字长36位,主要用于遥测自动记录、实时数据处理、科学运算等。TQ—5A型计算机共生产35台,作为军工产品曾多次成功参与运载火箭和实验通信卫星的发射任务。
1973年,上海无线电十三厂还研制出1台红四(TQ—4)型计算机,该机字长24位,每秒运算速度50万次,其半固定(采用双轴磁芯)存储器和磁膜体存储器是首次使用。该机为军用,虽只生产了1台,但很多新技术在以后的一些机器上得到使用与提高,如半固定存储器用于691电子计算机,磁膜体存储器用于655大型计算机等。
华东计算技术研究所从1969年开始研制运载火箭的箭载计算机,于1972年研制出KS—1箭载计算机。同年执行“风暴一号”遥测弹发射任务,随后2次执行“风暴一号”发射“长空一号”卫星任务。1975年研制出KS—1A箭载计算机,4次执行“风暴一号”发射“长空一号”卫星任务、2次执行遥测弹发射任务。1979年执行“风暴一号”发射“实践Ⅱ号”卫星任务。1981年执行一箭三星发射任务。1984年研制出ZK45—3箭载计算机。同年执行“长征三号”首次发射任务及“长征三号”发射同步试验通讯卫星任务。1986年执行“长征三号”发射同步实用卫星任务。1988年研制出ZK45—3—1箭载计算机,执行“长征三号”发射同步卫星任务。1988年9月研制出KS—4A箭载计算机,执行“长征四号”发射“风云一号”气象卫星任务。另外,还执行了包括“亚洲一号”、“亚太一号(A)”、“中星一号”等卫星的发射任务。其中ZK45—3、KS—4A箭载计算机被评为电子工业部和上海市的优质产品。
上海调节器厂是较早研制和生产工业控制机的单位之一。1970年研制出直接数字控制仪,为国防重点工程配套。1974年,研制并投产的JS系列工业控制机,由于结构简单、维修方便、易于操作、配套性强等优点,在大庆油田、上海第五钢铁厂、上海电影制片厂、英雄金笔厂、上海塑料三厂、上海手套一厂等单位成功应用,实现了生产过程的自动控制、数据处理与生产设备的群控。为了适应大批量的工业性生产,上海调节器厂对工业控制机不断改进结构、工艺,提高技术性能,研制出带有数/模、模/数转换、开关量输入输出、实时时钟、参数显示、越限报警等功能的JDK系列过程通道,使工业控制机的功能进一步完善。从1974年到1983年,上海调节器厂累计生产JS—10、10A、10B、301、110、440、051、056等各种型号工业控制机712台,JDK外围通道2772台,产品畅销国内28个省、市、自治区,并先后获得上海市重大科技成果奖。
从1983年起,上海工业自动化仪表研究所陆续开发了JDK—100A型、100B型等工业控制计算机,使工业控制机在国内的应用范围进一步扩大。上海无线电十三厂在此期间也开发出较高水平的TQ—3型工业控制机,它是采用超高速固体电路和厚膜电路的中速中型工业控制机,有8个通道,允许过程输入、输出与数据输入、输出同时进行。而程序中断系统随时响应外来各种讯号,并进行处理。该机字长24位,内存8192字,每秒运算速度为10万次。除基本配置外还可配磁鼓机、宽行打印机、快速打印机、过程输入输出设备、输入输出通道等。
上海无线电十三厂于1973年开发的TQ—14型工业数控机共生产10台,该机是一台数字程序控制装置,为专用的集成电路串行数字电子计算机。该机通过对电气液压机械的控制完成各种运动,能进行铣、磨、镗、钻、绞等各种加工,并对换刀机械手进行控制,自动选择工具,能切割XY、YZ、XZ平面上任意由直线和圆弧线组成的图形。该机的使用,大大缩短机床加工时的人工调整时间,如加工形状复杂的产品,更可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加工精度。
这期间,上海无线电十三厂还推出一系列其他工业控制机及TQD系列生产过程通道。TQ—19型医用数据处理机是上海无线电十三厂于1974年研制成功的专用电子计算机,该机由运算控制器、内存储器、输入输出部分、显示部分组成。机器主频5000KC、8位字长、内存为1024×8,全部采用TTL集成电路。主要用来分析研究人体产生的各种生物电讯息,如脑电、肌电、心电、神经动作电位等,并对各种生物电讯息进行实时处理。该机从开始研制就与医务人员紧密配合(如上海华山医院神经科的医生),直到临床应用。用得最多的是在针刺麻醉方面,故多称为针刺麻醉计算机。上海无线电十三厂在TQ—19型医用数据处理机的基础上经过改进,又推出了TQ—19A型医用计算机,其性能与稳定性都有较大提高。TQ—19医用数据处理机(包括TQ—19A)共生产97台。由于其操作轻巧方便,检查维修容易,深受医务人员欢迎。
4。计算器
1972年,上海出现了台式电子计算器生产热潮,其代表产品是上海无线电十三厂研制的TQ—12型台式计算器,该机1973年研制成功,并投入批量生产。后经不断改进、完善、提高,先后研制出了包括原型—A、B、C、D、E、F、G和H型等8种型号。运算范围从简易四则运算到函数功能。除个别机种外,均采用国产原材料和元器件。到1981年,共生产24000多台,是国内生产最早、数量最大的台式计算器,广泛应用于财政、银行、工厂、商店以及一般工程设计和科研部门。
最初研制的TQ—12A型计算器,采用了D型触发器,分立元件和TTL集成电路,后改为127块PMOS电路。发展到TQ—12G型时,则采用18片中规模集成电路,并率先设计成积木式部件,每一部件既自成一体,又可互相装拆,使生产、培训、维修变为简单,有利于规模生产。
TQ—12G型台式计算器字长12位,具有四则运算、常数幂、乘方、存入、输出等功能,是相当成功的一种机型,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和广阔市场,并且具备了大批量生产能力。该机当时在国内影响较大,曾出现供不应求现象。在1977年全国台式计算器评比中,TQ—12C型台式计算器名列前茅。1978年,在全国台式计算器联合设计会议上被第四机械工业部作为向全国推荐的产品。同年获上海市重大科技成果奖,并在圭亚那国际博览会展出。安徽、山东、辽宁等省有关单位和上海的上海电讯器材厂、新安电工厂等单位先后接产或仿制。TQ—12型台式计算器对国内计算器的生产和发展,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上海长江电子计算机厂等也研制、生产了一些台式计算器,但生产数量不大,影响远不及TQ—12型计算器。
SJ—250袖珍电子计算器是上海电子计算机厂于1984年初试制成功的普通型计算器,除大规模集成电路(SC43329LQ)、液晶显示(LF—8083SE)、橡皮键盘外,其余均采用国产部件。该计算器为10位显示,24种键功能的卡式计算器,可进行四则运算、存储器运算、开平方等。该机具有体积小、厚度薄、便于携带、速度快、功耗低、性能稳定可靠等特点,适合于企事业、机关、商业部门及个人使用的一般计算工具。至1990年累计生产520000台。
上海电子计算机厂还试制和组装了多种型号的袖珍电子计算器,有用太阳能电池的SJ—300型普通型计算器、带时钟的SJ—450型计算器、带时钟的SJ—650型函数型计算器等。
由上海计算机技术服务公司组装的SJ系列函数型电子计算器,具有12位显示、时钟、日期、星期、秒表、倒计时、报时等功能,深受用户欢迎,1987年开始向东欧等国家出口。
上海无线电十三厂于1977年在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长城203计算机的基础上,研制成功TQ—21型数据处理机,并生产了25台。该机主钟频率6兆赫,内存容量4096×4,只读内存储器容量2112×40,最多可接27种外围设备。它能解决四则运算、初等函数、多项式、代数方程、数值积分等算题规模不大的各种数值计算,其计算数值范围为10-77~10+77,有效数字显示为11位。该机具有程序编制与修改简单、使用直观、操作方便,以及易于功能扩充与修改等优点,可广泛应用于土木桥梁、地质勘探、土地测量、农村气象、地震、科研、学校等部门作科学计算,也可供银行、邮局、仓库、商店、统计部门作数据处理、记帐、报表、制表等。
5。典型应用系统及软件
由于技术复杂、价格昂贵,故计算机最早多应用在国防军事和大型气象预报方面。随着技术的进步,计算机速度越来越快,可靠性越来越高,功能越来越强,而体积越来越小,价格越来越低,计算机已在科研部门、国家重点工程、大专院校、工矿企业、交通运输、